齊治平
一家之言
公元前218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東巡經過博浪沙時,一隻大鐵椎把他的隨行車輛砸得粉碎,秦始皇極為震怒,下令在全國抓捕,但是最終沒有抓住兇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博浪沙事件」,它的組織和策劃者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此舉讓這個原本偏僻無聞的小土崗一擊成名,永駐史冊。
歲月流逝,關於博浪沙的具體位置,一直是被後人所爭論,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
名詞解釋
博浪沙行刺事件
博浪沙行刺事件,是張良所策划行刺秦始皇之事件。
起因:張良曾是韓國貴族,秦滅韓後,張良打算復仇。用萬金家財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但未能成功。
經過:當時關中地區盛傳皇帝會死在一個地名沙或丘的地方。得訊息在秦始皇東巡途中,會經過博浪沙之地。行刺失敗後,唯有張良成功逃脫,逃過秦始皇「大索天下」3日的追捕。
多個史料記載博浪沙的位置應在中牟
關於博浪沙的位置,現代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是在原陽境內,但是據《水經注·渠水》記載:「清溝水又東北徑沈清亭,疑即博浪亭,服歷傅浪澤,昔張良為韓報仇於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於此。又北分為二水,枝津東注役水。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謂之清溝口。渠水又左逕陽武縣故城南,東為官渡水,又逕曹太祖壘北,有高臺謂之官渡臺,渡在中牟,故世又謂之中牟臺。」
這裡記載著在官渡西邊有一個「陽武故城」,結合下文來看就是秦朝時的陽武縣城;還有博浪沙和博浪亭。綜合《渠水》全文來看,二者的具體位置應該在今天的姚家鄉附近。博浪沙在中牟這一說法的可信度有多大?我們不妨來推敲一下。
諸多史料如《史記》《漢書》《後漢書》《陽武縣誌》《東明縣誌》記載:秦朝時的陽武縣的轄境是很大的,包括今天的鄭州市、中牟縣和原陽縣的全境,並以這個寬度向東北延伸到山東東明縣境內。從全境上看,把縣城設在官渡西邊的渠水之陽是稍微偏西南些,但這卻是最合理的,能更好地施治,是綜合考慮南北兼顧的結果。《漢書·地理志》記載:「中牟西有圃田澤,豫州之藪也。」澤四周人口密集,城池眾多,比較著名的就有管叔邑、清邑、武強城等,這三處都是後來發展成縣或侯國的。
還有隨後設立的中牟縣、陽武縣當時歸三川郡管轄,郡治在洛陽(一說在滎陽)。還有一條從都城鹹陽經洛陽,滎陽東到海的大路在縣南穿過,朝廷及郡的公文下達和縣公文的上傳都要走這條大路,來回都要渡渠水,頗有不便。按《秦律·行書律》規定:朝廷的「命書」必須立即傳遞,無故逗留者要依法論處;不執行朝廷命令的會被罷職或判刑。所以政府就在縣城東邊設立了一個官方渡口,並且設在渠水南岸,這樣能讓上級公文儘快送達,這就是官渡的由來,這是陽武縣城曾經設在中牟的一個力證。
張良在此刺殺秦始皇便於逃跑
再來說說這條大路,《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都有相同記載:「沛公攻開封,未拔。又戰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可以看出,當時,有一條從開封經曲遇聚到滎陽的大路,足以通過數萬人的軍隊。
曲遇,《漢書地理志》載「中牟有曲聚遇。」現在叫東古城,在韓寺鎮南200米,有遺址。中牟的博浪沙在姚家附近,正好和曲遇在同一水平線上,也就是說這個博浪沙也應該在這條大路附近。正好印證了《水經注》說法是正確的。
這條大路是秦朝以前就有的,據《戰國策·魏策》記載:「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秦攻韓之管,魏王發兵救之」。華城在新鄭北,管城在圃田澤西南,可以看出二城都在這條路上或是附近,都能直通大梁。秦始皇是好大喜功之人,愛張揚,這條路上有眾多的六國故城,有韓國的戰略重地滎陽和管城,北邊五十還有魏國的都城大梁。走這裡能向世人炫耀,但是也激怒六國故人,所以張良才會選擇在這裡刺殺他。
更主要的是在這裡刺殺秦始皇更有利於逃跑。還有一點,魏慧王在遷都大梁後,在圃田澤西岸築了一道長城,有據可查的只在管城東留了一個隘口,在管城向北的路從此就徹底斷了,也就是說從鹹陽方向過來,只能走圃田澤南岸向東。秦統一後修的馳道路也是這樣的走向。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決定博浪沙位置最主要的兩個方面:馳道和秦時陽武縣城,都在中牟縣。
博浪沙在原陽不合理處太多
我們再來看看馳道能不能走原陽縣呢?
來看一下如果當時馳道走今天原陽境內會是怎麼樣的情況:首先要說的是這裡在當是灘涂或沼澤的地形,是典型的黃泛區。還要行走在滎澤、般塘與黃河之間大約100多裡,還有圃田澤與濟水或渠水(古賈魯河)之間約60裡。天下四瀆(江河淮濟)這裡就有三個,這一帶兩三千來都是全國性的水患重災區。馳道是秦始皇的專用道路,讓秦始皇走這裡無疑是把他置於兇險之地。
張良謀略過人,做事細緻周密,他在策劃刺殺秦始皇的時候,必然未思進先思退,不管結果如何,全身而退應是他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對此,秦史專家馬元材先生在他的《博浪沙考察記》中說道:「……每疑所謂博浪沙者,必為深山大澤,茂林曲澗之地,可以藪匿逋逃……不然,則張良何以必於此地狙擊始皇帝?又何以狙擊不中後,竟能大索十日而不可得?」馬先生的猜想無疑是有依據的,博浪沙正好位於圃田澤畔,澤四周草木叢生,面積廣大。據《敘徵記》記載,站在北面的踐縣就能看到周圍茂密的草木。這樣的環境是天然的藏身之所,極有利於逃跑,他們隱藏在博浪沙這個土崗上,在錐擊秦始皇之後完全可以借著草木的掩護安全地脫身。
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張良他們是跳入圃田澤逃跑的,只要他們一跳入圃田澤,便如蒼龍歸海,陸上縱使有千軍萬馬,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離開。圃田澤東西40多裡,又地處中國腹心,他們上岸後可以往四個方向逃跑,秦始皇不知道他們會去哪裡,只能在全國範圍內抓捕了。
再來看看原陽的地形吧,《後漢書》《三國志·魏志》《資治通鑑》都有相同記載:「袁紹軍陽武,依沙堆屯,東西數十裡。」可見古代原陽一帶儘是綿綿的沙丘,在這樣的地形中逃跑目標明顯,風險太大。以張良的性格是不會拿生命做賭注去冒險的。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張良他們在扔完大錐後逃跑時突然風水大起,所以才能安全脫身,這是馬元材先生在遊玩原陽博浪沙後得出的結論。
多個學者認可博浪沙在中牟
博浪沙究竟在哪裡?古今史學界一直都是有爭議的。《漢書·地理志》說「陽武有博浪沙」,《後漢書·地理志》裡卻無此記載。《晉志》說卷縣有搏浪沙;《史記·索隱》又說:浚儀西北40裡有博浪沙。這些都是陽武縣城頻繁遷移的後果。
唐朝時,陽武縣城遷入原陽境內,並逐漸穩定在那裡,博浪沙在原陽的說法也是從唐朝以後才有的。《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記載:「唐又移理漢原武城,即今治」。
《水經註疏·渠水》記載:「唐宋陽武縣既今治」;《古今地名對照表》記載:「陽武……唐移今原陽」。從這些記載中可以得出原陽的博浪沙是後人人為「遷移」過去的。
《水經注》成書於南北朝時期,從時間上說早於唐朝,後世有許多大史學家對其做過整理,點校或疏。如黃省、趙一清、全祖望、楊守敬、熊會貞、王國維等,他們對博浪沙在中牟這一說法都是沿用而沒有提出任何質疑,可以說他們是認可這一說法的。
總之說博浪沙在中牟也是有理有據的,並非空穴來風。酈道元在提出這一說法時也一定是參考過其他資料後,認為可信才採用的。並且這也與其他歷史巨著中的零星記載不謀而合,也更增加了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