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宰相,父親張平繼任兩朝宰相,即張家五世相韓。就如秦國的蒙武父子一樣,如果說蒙恬蒙武是將軍世家,那麼,張良則為宰相世家。 據說他家僅僕人就有三百之多,可見他家勢力的強大。故史書上說的「嘗學禮淮陽」就不足為奇了。而後張良因韓國滅亡而生家仇國恨,立志刺殺秦始皇:「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張良為了刺殺秦始皇,親人死掉都不埋葬,連家財都不要。「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張良在刺殺秦始皇這件事上表現了很大的決心。而且他不是一個衝動就盲動的人,他雖然下了這麼大決心,還是沒有決定自己去刺殺,因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那個本事,所以求刺客,並且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首先,張良找人打造了一個重達120手的大鐵錘,這麼重的鐵錘若擊中秦始皇的車輦,必然能夠一擊斃命;其次,花重金請到了一位大力士,此人舉百斤重物如手拈鴻毛,力大無窮,也只有這樣神力的人,才能將重達120斤的大鐵錘,投擲至行進中的車輦中;最後,命人四處打探秦王的東巡路線,選擇合適的地理位置,合適的時機,以確保刺秦的成功進行。張良把刺秦地址選在了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東郊),此處的地理位置優越,路面沙丘起伏,秦始皇的車隊的速度就會降低,便於伏擊。博浪沙的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逃跑。
後來就是《史記》載:「良東見滄海君,得力士,以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對於張良刺秦,詩人李白曾有詩感慨之:「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宋人胡宏也為此讚嘆不已:「壯哉博浪沙,一擊震天下。」明人陳仁錫更是贊張良此舉令「宇宙生色!」這種評價,在當時來說,並不過分,應當說是符合史實的。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張良於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后,秦始皇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可見秦始皇何其震怒!簡直就把張良當成了大秦帝國的頭號敵人,要知道是大秦帝國對一個人張良!而此時的張良,根本就不把追緝他的人放在眼裡,經常在城中漫遊,足見其智慧和膽略異於常人。
刺秦失敗後,張良並沒有因為無功,而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他選擇了逃跑,「預留有為之身,行有為之事。」張良在生命面前,選擇了老子的「曲則全」。而荊軻有進無退,死的毫無疑義。張良真的了不起,在刺殺行動後,他竟然安全地跑掉了,而最終秦始皇都沒有能抓住他。這說來簡單,卻是個奇蹟。在驚動皇帝,並讓皇帝大發雷霆之下,能這麼跑掉並且隱藏起來,也很有難度。據說,張良「亡匿下邳」。即使這樣,秦始皇還是沒有抓到張良。可能是張良跑得比較遠,下邳,大約是今天江蘇的徐州,在當時,應該算偏遠地區了。還有一點,我們別忘記,劉邦就是在下邳發跡的。所以說,很多事情都是有章可循的,看似巧合,其實都絲絲入扣,特別是當我們知道歷史發展軌跡的時候,更是嘆服了。
在張良逃亡至下邳後,巧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再後來,他歸順了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張良提出了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朝建立後,張良選擇了功成身退,雲遊山水之間。張良這種超人的智慧和明哲態度,讓張良在中華歷史上,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