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2021-01-08 劉走召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

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宰相,父親張平繼任兩朝宰相,即張家五世相韓。就如秦國的蒙武父子一樣,如果說蒙恬蒙武是將軍世家,那麼,張良則為宰相世家。 據說他家僅僕人就有三百之多,可見他家勢力的強大。故史書上說的「嘗學禮淮陽」就不足為奇了。而後張良因韓國滅亡而生家仇國恨,立志刺殺秦始皇:「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張良為了刺殺秦始皇,親人死掉都不埋葬,連家財都不要。「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張良在刺殺秦始皇這件事上表現了很大的決心。而且他不是一個衝動就盲動的人,他雖然下了這麼大決心,還是沒有決定自己去刺殺,因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那個本事,所以求刺客,並且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首先,張良找人打造了一個重達120手的大鐵錘,這麼重的鐵錘若擊中秦始皇的車輦,必然能夠一擊斃命;其次,花重金請到了一位大力士,此人舉百斤重物如手拈鴻毛,力大無窮,也只有這樣神力的人,才能將重達120斤的大鐵錘,投擲至行進中的車輦中;最後,命人四處打探秦王的東巡路線,選擇合適的地理位置,合適的時機,以確保刺秦的成功進行。張良把刺秦地址選在了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東郊),此處的地理位置優越,路面沙丘起伏,秦始皇的車隊的速度就會降低,便於伏擊。博浪沙的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逃跑。

後來就是《史記》載:「良東見滄海君,得力士,以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對於張良刺秦,詩人李白曾有詩感慨之:「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宋人胡宏也為此讚嘆不已:「壯哉博浪沙,一擊震天下。」明人陳仁錫更是贊張良此舉令「宇宙生色!」這種評價,在當時來說,並不過分,應當說是符合史實的。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張良於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后,秦始皇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可見秦始皇何其震怒!簡直就把張良當成了大秦帝國的頭號敵人,要知道是大秦帝國對一個人張良!而此時的張良,根本就不把追緝他的人放在眼裡,經常在城中漫遊,足見其智慧和膽略異於常人。

刺秦失敗後,張良並沒有因為無功,而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他選擇了逃跑,「預留有為之身,行有為之事。」張良在生命面前,選擇了老子的「曲則全」。而荊軻有進無退,死的毫無疑義。張良真的了不起,在刺殺行動後,他竟然安全地跑掉了,而最終秦始皇都沒有能抓住他。這說來簡單,卻是個奇蹟。在驚動皇帝,並讓皇帝大發雷霆之下,能這麼跑掉並且隱藏起來,也很有難度。據說,張良「亡匿下邳」。即使這樣,秦始皇還是沒有抓到張良。可能是張良跑得比較遠,下邳,大約是今天江蘇的徐州,在當時,應該算偏遠地區了。還有一點,我們別忘記,劉邦就是在下邳發跡的。所以說,很多事情都是有章可循的,看似巧合,其實都絲絲入扣,特別是當我們知道歷史發展軌跡的時候,更是嘆服了。

在張良逃亡至下邳後,巧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再後來,他歸順了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張良提出了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朝建立後,張良選擇了功成身退,雲遊山水之間。張良這種超人的智慧和明哲態度,讓張良在中華歷史上,千古流芳!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博浪沙行刺事件」應在中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博浪沙事件」,它的組織和策劃者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此舉讓這個原本偏僻無聞的小土崗一擊成名,永駐史冊。歲月流逝,關於博浪沙的具體位置,一直是被後人所爭論,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名詞解釋博浪沙行刺事件博浪沙行刺事件,是張良所策划行刺秦始皇之事件。起因:張良曾是韓國貴族,秦滅韓後,張良打算復仇。
  • 「謀聖」張良真實身份大揭秘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張良的身份卻暗藏玄機,今天我們就解密張良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張良字子房,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韓國被秦滅後,張良一直謀求報仇,他曾僱傭死士刺殺秦始皇,但未能成功。這就是著名的「博浪沙刺秦」,秦始皇巡遊天下到達博浪沙,張良以力士舉巨石砸向秦始皇車輦,但命中的卻是偽造的車架,刺秦失敗。秦始皇大怒,命令天下追捕張良。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張良為何能成為千古謀聖?是他有冠絕古今的才華?很多人並沒讀懂
    我們探討歷史是需要從歷史中找到對標和反思,我們需要從張良的意識形態中找到能讓自己成長的營養。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張良為什麼能被後世奉為圭膏?他被評為「謀聖」的邏輯何在?為什麼歷史上會有「張良之後無良相」的說法?  張良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謀聖----張良(一)
    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
  • 張良如何從愣頭青轉身「謀聖」?黃石公到底給他一本什麼樣的奇書
    張良就是智慧的代名詞,光武帝劉秀把鄧禹比作張良,曹操稱荀彧是「吾之子房」,諸葛亮、劉伯溫等都被誇作張良再世。用當下最時髦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謀聖」張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張良既沒有提刀上馬的武功,也沒有經營後方的,甚至跟陳平的計謀相比,張良都缺少立竿見影的功效,後人憑什麼推崇他為呢?
  • 軒轅劍第五部《黑龍舞兮雲飛揚》第二章:博浪沙目睹刺秦
    水鏡又吃一驚道:「夫人,為什麼要我?」夫人道:「水鏡,如今我們隨時可能覆滅,但夫人希望你能帶著它,努力好好活下去!在這竹簡內,記載了許多他當年由墨老師祖身上學到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他研究魯班機關術的心得,都記載在裡面。它們對夫人而言,是永遠的無價之寶,希望你能好好珍惜,切莫讓它們與墨家一起玉石俱焚,好嗎?」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劉邦說這句話,很有智慧,首先從謀劃和戰略層面肯定張良的功績,畢竟張良隨軍徵戰,在幾次關鍵的時候,提出了足以扭轉戰局的建議,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先說他別人插不上嘴。其次說蕭何,將後勤政治貢獻,提升到軍事之前,這其實有種借著張良的話,來說的意思,如果先說蕭何可能大家還有點逆反,但是先說張良,手下那幫將領就閉嘴了,畢竟張良幹的活,他們想破腦袋也幹不了。
  • 張良和蕭何足智多謀,為什麼韓信遇難時,他們倆袖手旁觀?
    呂雉為什麼同為漢初三傑的張良,還有蕭何不幫助韓信說情。其實這兩個人都是謀臣,都是政治覺悟政治思想比較高的人。他們幫助劉邦處理內政出謀劃策,但是他們也看出來,劉邦是一個能夠同患難不能共享福的人。蕭何張良本來劉邦要賞他齊地3萬戶,可是他堅決不受,最後只領了一塊比較貧瘠的封地,而且之後也是不問政事。
  • 「謀聖」張良誕辰祭拜大典在張良故裡隆重舉行
    2016年2月11日,農曆正月初四,「謀聖」張良誕辰【祭拜大典】在張良故裡--禹州市張得鎮子房寺隆重舉行。【祭拜大典】由禹州市張良故裡文化研究會、禹州市張得鎮政府主辦,河南張良文化研究會、鄭州張良文化研究會、張得鎮政府、張良故裡文化研究會、張良後裔等社會各界百餘人參加祭拜大典。
  • 謀聖——張良
    公元前208年正月,秦嘉擁立楚國後裔景駒為楚王,張良和劉邦聽到消息,率兵前往,兩軍在下邳縣相遇。劉邦有數千兵,張良只有數百兵,劉邦不以大欺小,歡迎張良與其會和,張良也佩服劉邦的風採。 六月,項梁採納範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項梁在下邳殺人的時候被張良所救,於是張良請求他立韓國,項梁立韓國後裔為韓王,封張良為韓司徒。張良於是離開劉邦去輔佐韓國。
  • 謀聖-----張良(二)
    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說與張良聽,並問此計得失如何。張良聽罷,大吃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他沉痛地搖搖頭接著說:「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劉邦頓時驚慌失色道:「為什麼?」張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雙筷子,連比帶劃地講了起來。
  • 劉邦要殺韓信,張良為何不阻止?張良:我阻止,韓信死得更快
    劉邦要殺韓信,張良從頭到尾卻沒有出聲。其實,不是他該去勸說劉邦,而是他有什麼理由阻止劉邦不殺韓信呢?韓信的影響力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是幾個異姓諸侯王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初,劉邦背棄鴻溝之盟,與項羽會戰於固陵,項羽小勝,因此,僅憑劉邦,還是無法戰勝項羽的。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建議,籠絡韓信和彭越,這才滅了項羽。
  • 謀聖:張良張子房!
    2、退隱黃袍山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裡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 中國第一謀聖——張良
    張良以其出色的智謀,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是秦漢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歷史典故之一:椎秦報韓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遊,張良為報國讎家恨,散盡家資尋得大力士,打制一百二十斤鐵椎,趁機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狙擊秦始皇。
  •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荊軻刺秦失敗原因分析
    荊軻刺秦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傳頌,可謂是家喻戶曉。雖然我們都知道荊軻刺秦失敗,但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只是因為秦始皇太過強大了嗎?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來探討荊軻刺秦的過程,並分析其失敗的原因,相關資料主要來源於史記·刺客列傳。
  • 大漢留侯,千古謀聖——張良
    刺殺自然是沒有成功了,歷史上有名的刺殺秦始皇帝的刺客或者組織者大概有三個:荊軻、高漸離、張良。而這三個人當中除了張良順利出逃,其他的兩位都身死魂銷,而且張良躲過的還是那種詔令天下的「大捕」。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張良其實還是不夠成熟的,他將報卻國讎這件事寄托在了刺殺秦始皇帝這件事上,現在來看,其實這種事即使成功了也是治標不治本的。
  • 揭秘:荊軻憑什麼成為隱俠田光不惜死薦的刺秦第一人選
    2021-01-13 03:18:46 來源: 心的大禪院 舉報   兩千年來,對於荊軻刺秦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