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周八百年姜子牙,開漢四百年張留侯,這句話我雖然表達不是很準確,但是對於這句話的意思我的內心是很認同的!張良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也被後世推崇為「謀聖」。我且不說這種評價是否完全過於浮誇,只說如果大家如果真的讀懂了張良,只會覺得這個評價並不完整。
我們時常在詫異為什麼劉邦這個老流氓最後能夠一統天下?除了呂雉家族給他的幫助和支持之外,劉邦一生最大的貴人就是張良,張良超過蕭何,更超過韓信!張良在秦末楚漢爭霸之中,屢出奇謀,是漢高祖劉邦的當之無愧的人生導師,是風採無雙的一代謀聖,可以說,沒有張良,就不會有「撥開迷霧見青天」的劉邦。
我們要明白每個歷史傳奇人物身上的藝術色彩,張良身上充斥著各種「謎一樣」的問號。但這不是我們探討歷史的重點。我們探討歷史是需要從歷史中找到對標和反思,我們需要從張良的意識形態中找到能讓自己成長的營養。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張良為什麼能被後世奉為圭膏?他被評為「謀聖」的邏輯何在?為什麼歷史上會有「張良之後無良相」的說法?
張良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個小標題可能會引發很多爭議,但我依然這麼選擇!首先我們要明白張良為什麼會在秦末漢初捲動風雲?因為張良本身就是出於一種自我情緒上的自私,但他的利己主義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他的精緻!
張良最有意思的是掩蓋在歷史下的面孔!他是三世相韓的官幾代,他是美如處子的風流美男子,他是運籌帷幄之中的智者,他決勝於千裡之外的謀聖,他是有想法有手段的理想者。
張良的行為基礎是復仇!他的復仇對象是消滅他的家國的強大秦國,是他要證明自己的障礙,是所有阻礙他復仇的對立者。所以秦始皇、項羽都成了他的敵人。而無為的劉邦卻成了他的合作夥伴。
張良身為漢初三傑之一,他和韓信、蕭何不同,韓信是一個偽貴族,蕭何是一個平民中的貴族,但是張良是貴族中的貴族。鐘鳴鼎食,晨鐘暮鼓,這個貴族之家是有既定的規律和規矩的。像這樣形成穩定秩序的家族,他們的生活重中之重就是穩定,結果秦國破壞了他的穩定,這就是張良的復仇邏輯基礎。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年少不知愁的張良被迫要去體味愁的滋味。一個人走上愁的道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個話題又回到了「利己主義」,「利己」的想法並不可恥,也不見高明,可恥的是利己的手段,高明的也是利己的方式!
富貴夢轟然破碎,貴公子張良流亡四方,顛沛流離,走上了一條復國報仇之路!留給張良的路其實是一條如何與自己和解的道路!如何與俯瞰眾生的秦始皇復仇?如何讓自己心中憋屈的一口氣輕鬆舒緩地吐出來?如何給真正的自我一個交代?
張良進行過很多試探,比如努力地加強自身修養,比如簡單粗暴地派人刺殺秦始皇,比如借他人之手曲線救國……
張良散盡家財,找一個滄海力士對秦始皇進行襲擊,這是果決!張良選擇一擊不中、即刻身退,這是理智;張良選擇為韓相,選擇投資劉邦,這是思考;張良選擇功成身退,不再和劉邦糾纏,這是智慧!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東巡路過博浪沙時,張良和滄海大力士共赴伏擊地點,以大鐵錘狙殺秦始皇,可惜誤中副車,沒能一擊功成。這是社會關係的必然,也是思維上的偶然!
張良刺秦功虧一簣,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對此吵翻了天。以仗劍任俠的酒中仙自居的唐代詩仙李白就高度讚賞張良,因為張良的行為極度符合李白「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個性和精神。但宋代的大文豪宋東坡卻只是表示了一下:呵呵!誰對?誰錯?沒有對錯,感性上支持李白,理性上支持蘇軾!
張良的復仇其實是精緻的,因為他的目標很堅定,步驟很明確,關鍵他還知道在合適的時間收手!仇恨很容易蒙蔽一個人的雙眼,懂得在合適的時候和自己、和仇恨和解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張良在選擇劉邦之後,盡力輔佐他(為自己報仇),在成功之後,又能事了拂衣去,這才是真正的難能可貴!
我之所以說張良是一個活得很精緻的人,是因為張良是一個真正該糊塗時候糊塗,該清醒的時候清醒的人!
張良的謀略思想
張良博浪沙刺秦雖刺激、驚險無比,但它有「不成功便成仁」的風險,所以,在刺秦失敗之後,張良也不得不流亡下邳。流亡也只是一個暫時狀態,如果我們對於一個狀態不滿意,就要想方設法脫離這個狀態。所以,歷史上很多人對於一個真正的貴族張良反覆給黃石老人(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去撿鞋感到不可思議。這其實並沒有什麼,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不是什麼大事,改變自己的思想才是重點!張良痛定思痛,他的家仇國恨沒有途徑雪恥,他必須要內心掙扎和反思。他給黃石老人撿鞋就是他內心反思和掙扎的結果。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張良的掙扎和反思是有結果的。他得到了黃石老人的《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也只是一個工具,但是這個工具對於張良是十分重要的。它拓寬了張良的思路!張良讀通了這本書後,他的思想和境界上升了一個臺階。
張良得黃石公傳授《太公兵法》後,才真正擁有了無往不利的工具(注意:只是工具)。生活中,很多人對於張良為什麼會選擇一身無賴的劉邦感到困惑!但是,大家要知道一個前提,張良在之前和很多人都聊過《太公兵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理解,能夠和張良產生精神上的共鳴!而劉邦恰恰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不要詫異張良對劉邦的盡心盡力。(劉邦有能力,張良有信仰!)
選擇劉邦,從邏輯上來說,是一種相互成就,也是一種相互利用。劉邦能幫張良消除仇恨,張良能幫劉邦成就夢想。
張良為什麼能在劉邦心目中佔據那麼重要的位置?可以說,劉邦懟蕭何,防韓信,唯獨對張良幾乎是言聽計從?包括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入漢中(漢中也是張良向項羽爭取過來的)的時候,張良出的騷主意——燒毀棧道,暫不出川。這是兩個人的信任和認可問題。
劉邦在「建立革命根據地」、「提高戰略格局」、「實施匹配政策」等重大問題上,都是張良給他打開了那扇窗戶的!比如劉邦入關中的「約法三章」,比如劉邦「仁義大度、不拘小節」的歷史印象等!劉邦仁義嗎?仁義的劉邦為何會在自己第一次打下城市攻堅戰——潁川的時候就屠城?劉邦大度嗎?大度的劉邦為何會在韓信稍微有點冒頭的時候,就想方設法使陰招剝奪他的兵權?但是,劉邦可愛嗎?真可愛,因為他身邊有一個張良!
劉邦是真的把張良當成人生導師了!即便在建國之後,掌握天下蒼生的命運時,他依然沒有迷失這一點。比如劉邦建國之後,想要仿效周天子定都洛陽,即便是通過婁敬的建議,最後也是尊重張良的意見!比如劉邦最後想和呂雉家族來個魚死網破,想廢掉太子劉盈,此時張良已經歸隱,劉邦依然是相信了張良的判斷。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當同懷以視之!張良的謀略邏輯基礎就在於「士為知己者死」,但是這個「死」不是不顧代價的死,而是照亮自己,成就他人!
張良超於常人的地方
人和人之間都是相似的,這是我們常人的一面;人和人之間又都是不同的,這是我們超於常人的地方!張良超於常人的地方在於他無比清晰的自我認識和求得求舍的性情灑脫!
借用最近管理學培訓的一句話:「認清自己,再去理解別人!」張良的理性在於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別人要的是什麼?兩者如何結合?如何在合適的時候說分手。
張良是一個謀者,謀者,謀的是什麼?謀的是事,是人,更是人性和利益!我通常說,人活一輩子,活得就是一個「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張良把這一點做到了極致!
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漢初三傑中蕭何要靠自汙來保命?韓信要靠造反來掙扎?那是因為他們都沒有張良活得通透、活得灑脫!
在部隊裡,一個軍事組織,它必然是有軍事長官和軍事參謀的。軍事長官負責落實戰術,軍事參謀負責提升戰略。如果軍事長官幹了軍事參謀的事,或者軍事參謀想幹軍事長官的事,那麼,這個軍事組織基本上就完蛋了!
一個學者和一個專家的職責是不一樣的。學者,是負責把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專家,是負責把理論落實到實處!張良既是一個學者,又是一個專家!但這並不代表張良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領導者,領導者是需要有在關鍵時刻清醒做決策的魄力和能力的,這一點張良不如劉邦。
回到張良身上來,張良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在於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想幹什麼、能幹什麼,然後那些事情是不能幹的,哪些事情是自己想不想幹都要面對的!
一個參謀是需要遏制自己成為一個主帥的想法的,這點他比韓信做得好,因為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說我不想成為一個主帥,主帥就真的不把你當成一種威脅了!一個完成目標的人是需要捨得放棄的,這點他比蕭何做得好,不是每個人裝個糊塗就能矇混過關的,蕭何的自汙有沒有效果在於劉邦的容忍度,而張良事了拂衣去就是不給劉邦容忍不容忍的機會。
人生一世,不外乎在上下兩根線之間折騰,下線是生死,上線是滿足!如果不能確定上線,就得保證下線;如果保證了下線,則要明確上線!張良顯然在這一點上是歷史上做得最好的之一(還有一個是範蠡)!
我為什麼說中國封建史中「張良之後無良相」?霍光?霍光過剛,所以難以保全家人!諸葛亮?諸葛亮心思太重,過於執著,所以深陷「逆天改命」的泥潭!王猛?人亡政息,死後苻堅就沒有了的方向!魏徵?迎難而上,只是碰到了一個需要榜樣的君主而已!趙普?重文抑武的執行者而已!于謙?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血氣方剛的文人傲骨而已!曾國藩?事事周全,也沒有擺脫「成聖」的畏首畏尾而已……
現代人經常會問一句:讀書有什麼用?其實張良就給出最合理的答案!讀書,可以使人識字明理,自強自立,讓一個刺客成為一位帝師、一位謀聖!可以知敬畏、懂進退,可以思考並明白事情的可行性、方向性;可以知道什麼時候取,什麼時候舍!所以讀書有用,並且要多讀好書!
為什麼滎陽對峙的時候,項羽把劉邦逼得沒辦法了。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六國貴族、拉攏他們來共同對付項羽。而張良卻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劉邦這麼幹了,就是自掘墳墓!
為什麼韓信在佔領齊國之後,想要坐地起價,氣得劉邦暴跳如雷,而張良能在第一時間內在桌子底下悄悄地踢了劉邦一腳?
為什麼張良不願意輔佐當時佔盡優勢的項羽,反而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劉邦盡心盡力?趨利避禍的道理說得清楚嗎?張良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裡而已?
為什麼張良在功成名就的時候,會隱退修仙,他真的相信長生不老嗎?為什麼他在隱居修仙、不談國事之後,還要為呂家保太子出謀劃策?因為他知道什麼事自己可以不幹,什麼事自己必須要幹而已!
為什麼張良會在劉邦飽受項羽摧殘之後,才提出「三英滅楚」的總方針?因為知道什麼時候說話別人才聽得進去,什麼時候的建議才最有價值,什麼事情是自己沒有能力完成的,必須要聯合作業或者委託加工!
關於張良的事例,其實沒有必要過多列舉!總的來說,張良是一個常人,但是他是高於常人的!這一個總的基調應該是沒有什麼大的錯誤的!
總結:我們應該從張良身上讀到什麼?
假如我能遇到張良,我一定會問張良一個問題:「大仇得報又全身而退是什麼感覺?」滿足、驕傲還是空虛、寂寞?這個答案因人而異!但我希望張良的回答是一種釋然的態度,是一種大徹大悟的空靈。
我們時常勸說周圍的人不要太善良,回過頭來又勸人不要太狠毒,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話題!其實我們都是在奉勸自己和他人不要生活在一種固有的情緒之中——仇恨也好,仁慈也罷!任何一種走向極端的情緒都是有害的情緒。這就是事務的兩面性!
張良是歷史上在正反兩面之間平衡關係做得最好的一個人之一。至於這種平衡度它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如果非要有,那就是能讓自己生活得更美好!
張良最後的隱居山林、求仙問道真的是明哲保身嗎?未必,極大可能是他對當時那個社會、那個自己已經無欲無求、無牽無掛,他放下了自己的執念,他需要去追求一個更高層次的自我,哪怕那個自我那麼虛無縹緲!
「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這句話背後的驅動力有兩個方面,一是無奈,一是無求!張良顯然是後者的成分居多!
我們真正應該理解的是,張良在自私的路上,永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人,要用「不擇手段的無奈」來包裝自己是誰也無法反駁的,也是誰也不屑於反駁的。比如說,現在很多人說,我不善良是因為周圍的人對我不善良,我之所以不擇手段是因為的生活充滿各種無奈……難道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現實理想的路難道真的只有一條嗎?我們是否真正地思考過,什麼才是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性格最相匹配的道路?還是我們只想走一條人云亦云的捷徑?
張良,實現了安邦定國的抱負,輔助君王平定了天下,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這是歷史留給他的光環,關於他那個充盈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們還需要不停地去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