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何能成為千古謀聖?是他有冠絕古今的才華?很多人並沒讀懂

2021-01-08 網易

  

  興周八百年姜子牙,開漢四百年張留侯,這句話我雖然表達不是很準確,但是對於這句話的意思我的內心是很認同的!張良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也被後世推崇為「謀聖」。我且不說這種評價是否完全過於浮誇,只說如果大家如果真的讀懂了張良,只會覺得這個評價並不完整。

  我們時常在詫異為什麼劉邦這個老流氓最後能夠一統天下?除了呂雉家族給他的幫助和支持之外,劉邦一生最大的貴人就是張良,張良超過蕭何,更超過韓信!張良在秦末楚漢爭霸之中,屢出奇謀,是漢高祖劉邦的當之無愧的人生導師,是風採無雙的一代謀聖,可以說,沒有張良,就不會有「撥開迷霧見青天」的劉邦。

  我們要明白每個歷史傳奇人物身上的藝術色彩,張良身上充斥著各種「謎一樣」的問號。但這不是我們探討歷史的重點。我們探討歷史是需要從歷史中找到對標和反思,我們需要從張良的意識形態中找到能讓自己成長的營養。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張良為什麼能被後世奉為圭膏?他被評為「謀聖」的邏輯何在?為什麼歷史上會有「張良之後無良相」的說法?

  張良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個小標題可能會引發很多爭議,但我依然這麼選擇!首先我們要明白張良為什麼會在秦末漢初捲動風雲?因為張良本身就是出於一種自我情緒上的自私,但他的利己主義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他的精緻!

  張良最有意思的是掩蓋在歷史下的面孔!他是三世相韓的官幾代,他是美如處子的風流美男子,他是運籌帷幄之中的智者,他決勝於千裡之外的謀聖,他是有想法有手段的理想者。

  張良的行為基礎是復仇!他的復仇對象是消滅他的家國的強大秦國,是他要證明自己的障礙,是所有阻礙他復仇的對立者。所以秦始皇、項羽都成了他的敵人。而無為的劉邦卻成了他的合作夥伴。

  張良身為漢初三傑之一,他和韓信、蕭何不同,韓信是一個偽貴族,蕭何是一個平民中的貴族,但是張良是貴族中的貴族。鐘鳴鼎食,晨鐘暮鼓,這個貴族之家是有既定的規律和規矩的。像這樣形成穩定秩序的家族,他們的生活重中之重就是穩定,結果秦國破壞了他的穩定,這就是張良的復仇邏輯基礎。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年少不知愁的張良被迫要去體味愁的滋味。一個人走上愁的道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個話題又回到了「利己主義」,「利己」的想法並不可恥,也不見高明,可恥的是利己的手段,高明的也是利己的方式!

  富貴夢轟然破碎,貴公子張良流亡四方,顛沛流離,走上了一條復國報仇之路!留給張良的路其實是一條如何與自己和解的道路!如何與俯瞰眾生的秦始皇復仇?如何讓自己心中憋屈的一口氣輕鬆舒緩地吐出來?如何給真正的自我一個交代?

  張良進行過很多試探,比如努力地加強自身修養,比如簡單粗暴地派人刺殺秦始皇,比如借他人之手曲線救國……

  張良散盡家財,找一個滄海力士對秦始皇進行襲擊,這是果決!張良選擇一擊不中、即刻身退,這是理智;張良選擇為韓相,選擇投資劉邦,這是思考;張良選擇功成身退,不再和劉邦糾纏,這是智慧!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東巡路過博浪沙時,張良和滄海大力士共赴伏擊地點,以大鐵錘狙殺秦始皇,可惜誤中副車,沒能一擊功成。這是社會關係的必然,也是思維上的偶然!

  

  張良刺秦功虧一簣,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對此吵翻了天。以仗劍任俠的酒中仙自居的唐代詩仙李白就高度讚賞張良,因為張良的行為極度符合李白「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個性和精神。但宋代的大文豪宋東坡卻只是表示了一下:呵呵!誰對?誰錯?沒有對錯,感性上支持李白,理性上支持蘇軾!

  張良的復仇其實是精緻的,因為他的目標很堅定,步驟很明確,關鍵他還知道在合適的時間收手!仇恨很容易蒙蔽一個人的雙眼,懂得在合適的時候和自己、和仇恨和解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張良在選擇劉邦之後,盡力輔佐他(為自己報仇),在成功之後,又能事了拂衣去,這才是真正的難能可貴!

  我之所以說張良是一個活得很精緻的人,是因為張良是一個真正該糊塗時候糊塗,該清醒的時候清醒的人!

  張良的謀略思想

  

  張良博浪沙刺秦雖刺激、驚險無比,但它有「不成功便成仁」的風險,所以,在刺秦失敗之後,張良也不得不流亡下邳。流亡也只是一個暫時狀態,如果我們對於一個狀態不滿意,就要想方設法脫離這個狀態。所以,歷史上很多人對於一個真正的貴族張良反覆給黃石老人(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去撿鞋感到不可思議。這其實並沒有什麼,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不是什麼大事,改變自己的思想才是重點!張良痛定思痛,他的家仇國恨沒有途徑雪恥,他必須要內心掙扎和反思。他給黃石老人撿鞋就是他內心反思和掙扎的結果。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張良的掙扎和反思是有結果的。他得到了黃石老人的《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也只是一個工具,但是這個工具對於張良是十分重要的。它拓寬了張良的思路!張良讀通了這本書後,他的思想和境界上升了一個臺階。

  張良得黃石公傳授《太公兵法》後,才真正擁有了無往不利的工具(注意:只是工具)。生活中,很多人對於張良為什麼會選擇一身無賴的劉邦感到困惑!但是,大家要知道一個前提,張良在之前和很多人都聊過《太公兵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理解,能夠和張良產生精神上的共鳴!而劉邦恰恰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不要詫異張良對劉邦的盡心盡力。(劉邦有能力,張良有信仰!)

  

  選擇劉邦,從邏輯上來說,是一種相互成就,也是一種相互利用。劉邦能幫張良消除仇恨,張良能幫劉邦成就夢想。

  張良為什麼能在劉邦心目中佔據那麼重要的位置?可以說,劉邦懟蕭何,防韓信,唯獨對張良幾乎是言聽計從?包括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入漢中(漢中也是張良向項羽爭取過來的)的時候,張良出的騷主意——燒毀棧道,暫不出川。這是兩個人的信任和認可問題。

  劉邦在「建立革命根據地」、「提高戰略格局」、「實施匹配政策」等重大問題上,都是張良給他打開了那扇窗戶的!比如劉邦入關中的「約法三章」,比如劉邦「仁義大度、不拘小節」的歷史印象等!劉邦仁義嗎?仁義的劉邦為何會在自己第一次打下城市攻堅戰——潁川的時候就屠城?劉邦大度嗎?大度的劉邦為何會在韓信稍微有點冒頭的時候,就想方設法使陰招剝奪他的兵權?但是,劉邦可愛嗎?真可愛,因為他身邊有一個張良!

  

  劉邦是真的把張良當成人生導師了!即便在建國之後,掌握天下蒼生的命運時,他依然沒有迷失這一點。比如劉邦建國之後,想要仿效周天子定都洛陽,即便是通過婁敬的建議,最後也是尊重張良的意見!比如劉邦最後想和呂雉家族來個魚死網破,想廢掉太子劉盈,此時張良已經歸隱,劉邦依然是相信了張良的判斷。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當同懷以視之!張良的謀略邏輯基礎就在於「士為知己者死」,但是這個「死」不是不顧代價的死,而是照亮自己,成就他人!

  張良超於常人的地方

  

  人和人之間都是相似的,這是我們常人的一面;人和人之間又都是不同的,這是我們超於常人的地方!張良超於常人的地方在於他無比清晰的自我認識和求得求舍的性情灑脫!

  借用最近管理學培訓的一句話:「認清自己,再去理解別人!」張良的理性在於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別人要的是什麼?兩者如何結合?如何在合適的時候說分手。

  張良是一個謀者,謀者,謀的是什麼?謀的是事,是人,更是人性和利益!我通常說,人活一輩子,活得就是一個「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張良把這一點做到了極致!

  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漢初三傑中蕭何要靠自汙來保命?韓信要靠造反來掙扎?那是因為他們都沒有張良活得通透、活得灑脫!

  

  在部隊裡,一個軍事組織,它必然是有軍事長官和軍事參謀的。軍事長官負責落實戰術,軍事參謀負責提升戰略。如果軍事長官幹了軍事參謀的事,或者軍事參謀想幹軍事長官的事,那麼,這個軍事組織基本上就完蛋了!

  一個學者和一個專家的職責是不一樣的。學者,是負責把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專家,是負責把理論落實到實處!張良既是一個學者,又是一個專家!但這並不代表張良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領導者,領導者是需要有在關鍵時刻清醒做決策的魄力和能力的,這一點張良不如劉邦。

  回到張良身上來,張良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在於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想幹什麼、能幹什麼,然後那些事情是不能幹的,哪些事情是自己想不想幹都要面對的!

  一個參謀是需要遏制自己成為一個主帥的想法的,這點他比韓信做得好,因為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說我不想成為一個主帥,主帥就真的不把你當成一種威脅了!一個完成目標的人是需要捨得放棄的,這點他比蕭何做得好,不是每個人裝個糊塗就能矇混過關的,蕭何的自汙有沒有效果在於劉邦的容忍度,而張良事了拂衣去就是不給劉邦容忍不容忍的機會。

  

  人生一世,不外乎在上下兩根線之間折騰,下線是生死,上線是滿足!如果不能確定上線,就得保證下線;如果保證了下線,則要明確上線!張良顯然在這一點上是歷史上做得最好的之一(還有一個是範蠡)!

  我為什麼說中國封建史中「張良之後無良相」?霍光?霍光過剛,所以難以保全家人!諸葛亮?諸葛亮心思太重,過於執著,所以深陷「逆天改命」的泥潭!王猛?人亡政息,死後苻堅就沒有了的方向!魏徵?迎難而上,只是碰到了一個需要榜樣的君主而已!趙普?重文抑武的執行者而已!于謙?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血氣方剛的文人傲骨而已!曾國藩?事事周全,也沒有擺脫「成聖」的畏首畏尾而已……

  現代人經常會問一句:讀書有什麼用?其實張良就給出最合理的答案!讀書,可以使人識字明理,自強自立,讓一個刺客成為一位帝師、一位謀聖!可以知敬畏、懂進退,可以思考並明白事情的可行性、方向性;可以知道什麼時候取,什麼時候舍!所以讀書有用,並且要多讀好書!

  

  為什麼滎陽對峙的時候,項羽把劉邦逼得沒辦法了。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六國貴族、拉攏他們來共同對付項羽。而張良卻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劉邦這麼幹了,就是自掘墳墓!

  為什麼韓信在佔領齊國之後,想要坐地起價,氣得劉邦暴跳如雷,而張良能在第一時間內在桌子底下悄悄地踢了劉邦一腳?

  為什麼張良不願意輔佐當時佔盡優勢的項羽,反而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劉邦盡心盡力?趨利避禍的道理說得清楚嗎?張良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裡而已?

  為什麼張良在功成名就的時候,會隱退修仙,他真的相信長生不老嗎?為什麼他在隱居修仙、不談國事之後,還要為呂家保太子出謀劃策?因為他知道什麼事自己可以不幹,什麼事自己必須要幹而已!

  為什麼張良會在劉邦飽受項羽摧殘之後,才提出「三英滅楚」的總方針?因為知道什麼時候說話別人才聽得進去,什麼時候的建議才最有價值,什麼事情是自己沒有能力完成的,必須要聯合作業或者委託加工!

  關於張良的事例,其實沒有必要過多列舉!總的來說,張良是一個常人,但是他是高於常人的!這一個總的基調應該是沒有什麼大的錯誤的!

  總結:我們應該從張良身上讀到什麼?

  

  假如我能遇到張良,我一定會問張良一個問題:「大仇得報又全身而退是什麼感覺?」滿足、驕傲還是空虛、寂寞?這個答案因人而異!但我希望張良的回答是一種釋然的態度,是一種大徹大悟的空靈。

  我們時常勸說周圍的人不要太善良,回過頭來又勸人不要太狠毒,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話題!其實我們都是在奉勸自己和他人不要生活在一種固有的情緒之中——仇恨也好,仁慈也罷!任何一種走向極端的情緒都是有害的情緒。這就是事務的兩面性!

  張良是歷史上在正反兩面之間平衡關係做得最好的一個人之一。至於這種平衡度它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如果非要有,那就是能讓自己生活得更美好!

  

  張良最後的隱居山林、求仙問道真的是明哲保身嗎?未必,極大可能是他對當時那個社會、那個自己已經無欲無求、無牽無掛,他放下了自己的執念,他需要去追求一個更高層次的自我,哪怕那個自我那麼虛無縹緲!

  「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這句話背後的驅動力有兩個方面,一是無奈,一是無求!張良顯然是後者的成分居多!

  我們真正應該理解的是,張良在自私的路上,永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人,要用「不擇手段的無奈」來包裝自己是誰也無法反駁的,也是誰也不屑於反駁的。比如說,現在很多人說,我不善良是因為周圍的人對我不善良,我之所以不擇手段是因為的生活充滿各種無奈……難道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現實理想的路難道真的只有一條嗎?我們是否真正地思考過,什麼才是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性格最相匹配的道路?還是我們只想走一條人云亦云的捷徑?

  張良,實現了安邦定國的抱負,輔助君王平定了天下,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這是歷史留給他的光環,關於他那個充盈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們還需要不停地去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大漢留侯,千古謀聖——張良
    秦朝滅亡之後其實是有一個楚的時期的,這個時期的項羽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天下共主,而劉邦只不過是其手下的一個諸侯。所以可以這麼說,項羽雖然能夠推翻秦朝、橫掃天下,但自己卻不能夠坐穩江山,他拒韓信,不聽信範增之言,最後呢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孤家寡人。而劉邦那邊的「員工」卻越來越多,在劉邦陣營裡除了那位戰必勝、功必取的韓信,時時刻刻為劉邦出謀劃策,制定戰略布局的就是這位謀聖張良了。
  • 張良如何從愣頭青轉身「謀聖」?黃石公到底給他一本什麼樣的奇書
    其實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張良的價值——戰略家,舉幾個例子說明張良的價值。求封漢中:鴻門宴之後,張良將劉邦贈送給他的財寶,都送給了項伯,請他出面說服項羽,將漢中地區封給劉邦。這件事很不起眼,其實意義重大。假如劉邦得不到漢中,而是被困在西蜀,請問他還會有機會「暗度陳倉」嗎?翻翻中國歷史,從來沒有人從蜀地出發,完成統一全國的事例。
  • 同為「漢初三傑」,張良為何在韓信遇難時袖手旁觀?
    他們很多人都是打著"推翻秦朝暴政,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口號"來完成心中的霸業,想要一統天下。而在這些起義的人中,就有兩位佼佼者,劉邦和項羽。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他身強力壯、武藝高強,是一位不錯的戰士,但是卻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他最終因為自己的愚蠢而葬送性命。而另一位劉邦就是在這場戰役中的勝利者。
  • 劉邦的一次講話,張良聽懂活下來了,韓信沒懂命丟了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這是劉邦稱帝後,在洛陽南宮的一次講話,是對過去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的預告,此次對話是一次承上啟下的講話。在這次酒宴上,他分析了項羽為何會失敗,也總結了自己是如何得到天下。正如他所說,蕭何、張良和韓信,都是當代人傑,而自己能取項羽而代之,大部分都是因為有他們三人相助。
  • 謀聖:張良張子房!
    一、張良的典故1、運籌帷幄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
  • 劉邦要殺韓信,張良為何不阻止?張良:我阻止,韓信死得更快
    韓王信投奔匈奴後,陳豨被調往代地,臨行向韓信告別,韓信一句話便說動了他,可見韓信在漢軍中的影響力有多大。畢竟,他的功勞是無人可比的。那麼,將這樣一位危險人物放置在原來項羽的地盤上,劉邦肯定是難以入眠的。因此,才過了一年(公元前201年),韓信便被劉邦以謀反罪請回洛陽,雖然最後還了他清白,但是這人還是被軟禁在自己眼皮底下了。
  • 漢代三傑,為何蕭何、張良能夠逃過一劫,韓信卻被活活刺死?
    但是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揭竿而起,這個人非常的講義氣,雖然是一個泗水亭長,但是卻豪氣萬丈,就連偉人都說過,他是一個非常不簡單的人。後來他不斷的努力,得到了很多人才的喜愛敬佩,他通過重用人才最終是得到了天下,而這個人就是劉邦,連偉人都稱作封建皇帝中最厲害的那一個。
  • 漢朝三傑,為何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卻屈居第62?
    張良是有名的謀臣,在民間跟諸葛亮劉伯溫都是被人崇拜的對象,這樣一個對漢朝立有奇功的人,為什麼在劉邦心裡,他只能排到62位呢,這就要從張良這個人的人生底色說起了。(02)不得已的將遇良才在很多歷史的敘述中,都把張良在陳留遇到劉邦,說成是將遇良才,張良欣賞劉邦,劉邦同樣也欣賞張良,但事實上當時的張良,根本沒有把劉邦放在心上,他雖然看好劉邦,但是他心中有著根本任務,那就是乘著這次大亂,讓韓國復國。
  • 性格古怪,最難讓人理解的三個星座,但滿腹才華,總能成為黑馬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但凡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便必然具備著,一份共性,一份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可偏偏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的性格,又總是相當的古怪。更明確來說,他們個性很強,於是很多時候,都非常讓人難以理解。但另一方面,他們這類人又必然具備著,一份相當了不起的才華,總會成為黑馬,總會出乎意料地,製造出太多的奇蹟。
  • 謀聖-----張良(二)
    他沮喪地對群臣說:「關東地區我不要了,誰能立功破楚,我就把關東平分給他。你們看誰行?」在此兵敗危亡之際,又是張良匠心獨運,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利用矛盾、聯兵破楚的策略。他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現在與項羽有了隔閡;彭城之戰,項羽令其相助,他卻按兵不動。
  • 「謀聖」張良真實身份大揭秘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刺秦」有三次,荊軻刺秦、高漸離刺秦以及張良刺秦,前兩次的當事人都死了,唯有張良逃脫。秦始皇死後,天下大亂,張良也加入了反抗秦朝暴政的義軍。項羽殺韓王,使得張良恢復韓國的夢想破滅,因此,張良對劉邦更是死心塌地。我們都知道,劉邦獲得人心是因為他在關中「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獲得關中父老的鼎力支持。
  • 謀聖----張良(一)
    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 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 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
  • 李清照最婉約的一首詞,結尾一句,冠絕古今,美得讓人心醉!
    李清照最婉約的一首詞,結尾一句,冠絕古今,美得讓人心醉!每當看到或者想到李清照,腦海裡都會浮現出幾個與她相關的詞,清麗、優雅、浪漫、多情、才華橫溢。有人說,你看到的只是表面,李清照骨子裡,還很直率,豪爽呢。喜歡喝酒,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個性情中人。
  • 諸葛亮,張良,劉伯溫,誰的計謀更高一籌?如何體現出來的?
    張良、諸葛亮、劉基號稱古代「三大軍師」這三個人的智計謀略是所有人都認可的,但三人的計謀究竟誰高誰低,不同的人都不同的看法。其實,對於這三個人的比較,旁人說的或許有道理,但是最令人信服的還是他們他們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三人之中,張良生在漢朝,諸葛亮生在三國時期,劉基生在明朝。
  • 劉邦樣樣不如人,為何人才都向他聚攏?因他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正是因為用了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才取得天下。實際上,劉邦身邊,何止僅此三位大才?陳平、婁敬、周勃、彭越、樊噲等數不勝數的文武人才,均雲集劉邦左右,助其打天下、治天下。為何劉邦深諳用人之道,並擁有非常高超的馭人之術?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可能一不小心,無師自通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何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秦時明月》張良是個怎樣的人?可以說是君子嗎?
    "歷史為骨,藝術為翼,中華文明,弘揚百世",這是杭州玄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一向致力於打造的,身為玄機娘娘較早期就已經安排上的作品,在《秦時明月》中,除了少數為了劇情精彩安排的虛擬人物,我們能看到大多數還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今天要說的是動漫《秦時明月》中的張良,歷史上,張良是真實存在過的,動漫中的張良,完全符合了我對古代君子的想像。
  • 才華型原創歌手毛不易,為何出道兩年多未見新作了?
    毛不易是很多人比較喜歡的歌手之一,2017年,參加明日之子節目的選秀活動,最終以冠軍出道。在這檔節目中,有很多選手,都是長相嗓音俱佳的,比如,吉他彈得很棒的廖俊濤,rap唱的很不錯的酷帥型選手馬伯騫,以及後來參加選秀出道且大紅的rise團c位周正南。
  • 「謀聖」張良誕辰祭拜大典在張良故裡隆重舉行
    2016年2月11日,農曆正月初四,「謀聖」張良誕辰【祭拜大典】在張良故裡--禹州市張得鎮子房寺隆重舉行。【祭拜大典】由禹州市張良故裡文化研究會、禹州市張得鎮政府主辦,河南張良文化研究會、鄭州張良文化研究會、張得鎮政府、張良故裡文化研究會、張良後裔等社會各界百餘人參加祭拜大典。
  • 毛姆是人稱「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讀懂他,便懂得了人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困惑,如何能提高自己的見識?簡單來說最容易上手也相對來說經濟實惠的方式應該是——讀書。每天花費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來讀十幾頁書,能夠讓你快速的獲取知識,不過先要提升自己的見解能力還是建議把自己感興趣的一整本書讀完。我這個人呢,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平時比較喜歡去圖書館逛逛,讀的書比較雜,古今中外的都有。
  • 張良為什麼選在博浪沙刺秦?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名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據說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才能。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那麼張良為什麼要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