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翁哥原創,所有文章中圖片為介紹或者說明該問題使用。
經過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戰爭,大多數國家地區也都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其中最不容易被關注到的地方就是兩個極地——南極和北極。今天翁哥就說說北極!
北極地帶分析
北極地帶地理上包括了亞歐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地帶,北冰洋及其島嶼也包括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通常大多數以及主流情況都以北極圈為界限。極圈範圍內的兩極地地區會有極晝極夜現象,也就是整一段時間裡全是白天或者全是黑夜的情況。
除此之外,北半球夏季陸地10℃等溫線,海面5℃等溫線亦可以作為北極界限,但是這一界限正常情況下都會有所浮動,何況氣候變暖事件之後。
北極地區面積大約2700萬平方千米,陸地面積不好說,原因大家也都知道。
氣候方面,北極地帶氣候嚴寒,溫度低,多暴雪和風雪流。雲層低密夏季太陽高度低,總體而言獲得的整體熱量很低,極度不適合人類生存。當然即使如此,人類雖然在北極定居的時間較晚但是依舊曾定居過!
北極地區軍事地理
分析一
北極地區許多地方氣溫可能在短時間內驟降或者上升,夏季亦有雪暴等情況出現,整體溼度大。加之氣候嚴寒。
因此駐軍均需要特殊訓練和特種裝備,常規武器並不適宜這一地區的作戰,同時人員也需要適應環境,對於目前世界範圍內大多數輪流服役這一情況很難徵服北極。
分析二
雲層低密以及冷熱氣團造成的強烈大氣運動,加之各類非常規氣候環境的影響。
對於航空兵和空中支援是極大的考驗,依舊會限制相關部隊的行動!
分析三
前文的地理分析可見北極的戰略位置極大,同時許多氣候現象發源都來自極地,這些氣候現象對於其他溫度帶的軍事行動依舊會產生影響。
因此我們看到從二戰時期許多國家都密切的進行北極地區的氣候觀測和氣候情報搜集。
分析四
北極地區的冰川覆蓋和冰凍期,且許多冰層厚度超過3-4米,而且有固定冰域和流動冰層。
因此。海軍水面和水下裝備行動也會受到極大的幹擾,其次在冰層上建立的路上運輸交通也面臨極大的困難。
北極軍事交鋒(一)
早先的北極地區人煙稀少,除了北極地區長期存在的原住民之外,隨著地區大國的關注,大量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等逐漸加入這一地區。
十二世紀,俄國航海家發現了大量新土地之後,大量俄羅斯航海家開始探測這一地區,積累了這一地區大量的早期有用資料。
之後隨著對北極地區的資源勘探,前蘇聯出現了大量新興城市和新的海上空中交通網絡,例如:摩爾曼斯克等等。
之後美國和歐洲方面進駐礦區和地區軍事基地。
十九世紀末期,北極地區迎來了一次相當活躍的考察時期,蘇聯方面進水樓臺先棏月,利用破冰船、無線電等當時的先進設備率先有計劃的開始考察這一地區。
1932年,蘇聯破冰船在海面上率先完成蘇聯北方航向行程!
1937年,蘇聯完成「莫斯科——北極——美國」的空中航程!
隨後,美蘇在北極地區各自領土開展各種考察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間段的北極地區實際是「公共地區」!
之後美國方面主張共同管理,說白了就是佔領相關地域,之後分別劃分國家利益區域和考察開發權利!
北極軍事交鋒(二)
之後隨著科技和全球化戰略的影響,北極的戰略價值不斷提高,直到今天各個利益相關國家依舊在不斷角逐!
1881年——美國北極突襲佔領弗蘭格爾島。
1885年——英法艦隊前行。
隨後——俄羅斯構築大量軍事工事。
1918年——北極地區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衝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佔領挪威等地,隨後俄軍北方艦隊等反擊侵略。
1944年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爭——蘇聯軍隊又一次表現了自己在某些地區的作戰天賦!當然,除了這一點,盟軍提供的物資運輸也功不可沒,這期間就有超過70支海洋運輸隊!
也就是在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美軍提供支援的同時建立了大量的軍事基地,雖然名義上分配各國權利,但是實際上隸屬於美國操控。
北極軍事交鋒(三)
美國方面將北極地區海空航向納入己方軍事基地配屬流程,以提供良好的物資技術保障。
五角大樓北極計劃:
北極地區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目的,對於北極的考察工作應以軍事目的為主!
對於氣候水文的研究以方便軍隊行動,同時勘測適合建立軍事基地和使用武器和技術兵種的可能。
同時,編制北極航空和航海圖,為核能力攜帶部隊提供條件。
翁哥談北極軍事
其實說是北極軍事,翁哥在撰寫文章和整理資料的時候發現,美蘇爭霸期間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
首先幹啥,蘇聯第一!
其次幹啥,蘇聯第一!
接著幹啥,蘇聯第一!
結果——蘇聯解體,太尷尬了!
各個國家對於北極的勘測不管打著怎樣的維護和平的旗號,其實際應該都是為了自己在北極戰略服務。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他們在北極進行的相關探勘的確為人類研究北極提供了極好的參考!
喜歡翁哥的文章記得點讚、轉發、關注三發齊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