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古代是個資深的農業大國,所以建立了完備的社會道德體系。所以人的舉手投足,處處皆有禮儀。雖然普通老百姓,沒讀多少書,但是對這些禮儀還是很有研究,畢竟一旦自己的後輩,有階級攀升的機會,總不能讓後輩在禮儀上丟了份兒。
子曰接下來就來講一個有關餐桌禮儀的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看看你知道其意思不?
第一句:菜不擺三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指「吃飯時,放在桌子上的菜盤,不能是三個。」為何這麼規定?在古人看來,用三個菜來宴請賓客,實在太寒磣,至少得做三個菜以上。當然,自己一家人在家吃飯時,就不用這麼講究,三菜一湯、兩菜一湯,甚至一疊酸菜下飯都行。
其次三在古代是個不好的數字,畢竟有「三長兩短」一說,同時和「散」同音,所以賓客如果看到桌上只有三個菜,心中也會生出其他想法。
最後,古代人一般對祭祀很重視,而且一般用牛、羊、豕三種牲口祭祀,貢桌上就放三道菜。如果主人家的飯桌只有三道菜,就不免讓人覺得這是在祭祀,讓大家都會心生不愉快。子曰不得不佩服,古人把每個數字的寓意,運用得很廣泛。
第二句:筷不列五
很多朋友一看到這句話,就會以為意思是,古人吃飯不能放五雙筷子在桌上。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筷子應該擺放得整整齊齊,不能三長兩短的擺放,不然就會以為主人對賓客怠慢。
同時筷子除了擺放問題,在使用方面也有很多講究。比如吃飯時,我們不能用筷子敲打碗邊,發出「叮叮噹」的響聲,這會被人認為是一種「乞討行為」,因為在古代,只有窮得沒飯吃的乞丐,才會在街邊敲碗,讓別人來投食。
同時,當我們歇筷時,我們應該把筷子放在筷箸上,而不是插到飯碗裡,因為將筷子插進米飯,會被認為是一種詛咒行為,這和將香插進米碗裡類似,古人將其稱為「倒頭飯」。如果賓客這麼做,子曰覺得,這是被掃地出門的節奏。
第三句: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的意思是,六個人不能坐一張桌子。為何會這麼規定?因為在古代,餐桌都是正方形,所以如果六個人坐一桌,就容易形成上位一個人,下位一個人,左右各兩人的陣型。恰如一隻烏龜匍匐在地。
雖然烏龜作為吉獸,一直都頗受中國人喜愛,但是不想當縮頭烏龜的中國人,還是不喜歡自己像烏龜。所以古人就列出了席不成六的說法。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我們使用的餐桌,不止有正方形,還有長方形、圓形,所以「席不成六」的觀念就漸漸的淡化下來。據子曰觀察,對餐桌上的排位座序,更為在意的是南方人,而非北方人,因為南方人的宗族意識和長幼尊卑的觀念更強。
關於這三個餐桌禮儀,子曰覺得有好的部分可以吸取,比如不將筷子東倒西歪擺放的「筷不列五」,而「菜不擺三」和「席不成六」就沒必要遵守了!因為現代社會,已經沒有了這些觀念的生長土壤,該消逝的觀念就讓他捲入歷史的洪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