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飼料玉米需求形勢調研
摘要: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北糧南運的核心目的地,其玉米需求和貿易的情況對未來玉米價格走勢形成重要影響。
本次調研獲得的主要結論如下:
廣東地區貿易與加工企業對內貿玉米需求疲弱,頭部企業建倉以低價外貿玉米為主,中小型飼料企業被迫採用內貿玉米維持生產;為應對玉米價格攀升壓力,飼料企業加大對高粱、大麥、豌豆等玉米替代品採購,替代比一般不超過10%;受颱風災害影響,今年東北玉米嘔吐毒素超標嚴重,因毒素超標導致的退貨案例多發,下遊採購企業檢測趨嚴;廣東豬料產能緩慢恢復,目前恢復至疫情前約六成水平,受環保政策約束等影響,預計生豬產能很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生豬規模化養殖比例上升,產能向省內粵西粵北集中,省外雲貴川轉移;禽料產能居於歷史高位,同比增加約20%,特種飼料需求預期向好,飼料企業在虧損壓力下謀求規模化、產業化整合。
正文:
廣東飼料玉米需求形勢調研
一、調研背景
伴隨著臨儲玉米去庫存的結束,新作玉米收穫的完畢,玉米市場再度迎來關鍵節點。
玉米是最大的飼料原料,廣東不僅是傳統飼料產量的大省,玉米消費的主力軍,也是南方最主要的玉米集散地,北糧南運的核心目的地,依託於珠江三角洲,具有巨大的市場價值和發現價值,該區域的玉米需求和貿易狀況將對未來玉米價格走勢、市場整體心態形成重要影響。今年以來玉米價格恢復性上漲,生豬養殖好轉明顯,使得產區貿易主體整體看漲氛圍濃厚,一度上演「搶糧」熱潮,推動現貨、期貨價格雙雙走高,達到歷史高位。
當前正處於新糧收購、貿易的關鍵時期。考慮到玉米價格高企,對於南方用糧企業來說國產玉米成本的拉漲,相關替代品及進口穀物的優勢顯現,那麼下遊企業採購心態及節奏將會發生哪些變化?玉米替代品的形勢又將如何?
在此背景下,圍繞玉米主銷區廣東珠三角區域的部分飼料加工企業,玉米貿易商及進口貿易企業開展此次調研。
此次深入調研主要調查分析以下問題:
1。 內外貿玉米的需求、貿易、庫存及預期情況;
2。 下遊企業如何應對當前玉米價格持續攀升壓力;
3。 生豬、禽肉等終端生產情況及對玉米市場的影響;
二、調研路線
本次調研活動由魯證期貨與我的農產品網主辦,時間為11月23日-11月27日。調研從深圳出發,途經佛山,廣州多區,最終到達清遠。調研期間通過與具有代表性的玉米貿易、飼料加工、養殖企業交流,深入了解當前廣東地區玉米需求情況。
三、調研結論
1。廣州地區內貿玉米需求疲弱,頭部企業玉米建倉以外貿為主
今年以來,受內貿玉米價格走高影響,珠三角地區對內貿玉米的需求持續減弱,特別是7月份開始,進口玉米替代內貿玉米的需求不斷增加。當前,廣東地區生豬產能尚未完全恢復,禽肉價格處於低位,在完全競爭狀態下,飼料企業終端提價幅度遠低於內貿玉米價格上漲幅度,玉米下遊企業普遍面臨成本和銷售的雙重擠壓。在此背景下,不同稟賦的下遊企業分化出了不同的原料採購策略:
(1)大型飼料企業有較好的風控體系,前期擇機分批次建倉有效削減成本
在原糧持續恢復性上漲的背景下,部分大型飼料企業為控制成本、維護利潤,基本不選擇直接採購高價玉米,而是使用玉米進口配額不斷購買外貿玉米,通過分批次建倉的方式削減建倉成本。陸續備庫使得庫容規模較大(普遍具有6-12個月的玉米庫存),有效的對衝了玉米價格波動的風險,對短期玉米價格漲跌響應有限。
(2)中小型飼料企業為維持市場份額,被迫採購內貿玉米
中小型飼料企業普遍不直接持有玉米進口配額,即使從中糧處購買配額,額度亦受限制;同時,此類企業在轉基因相關使用證書的辦理上也困難重重,為維持生產不得不繼續採購內貿玉米或烏克蘭等地進口非轉玉米。為防止建倉成本過高,以及下遊承接力度疲軟,中小型飼料企業基本採用零庫存、隨採隨用的備貨策略。內貿玉米價格高企對中小飼料企業形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小企業普遍虧損,破產停產現象增多。近期有個別大型企業快速擴張,兼併了眾多虧損的中小飼料企業,預期未來廣東地區的飼料企業規模化程度會持續提升。
總體上,預計後續較長時間內,飼料廠玉米需求仍以進口轉基因玉米為主,對內貿玉米接受程度不高,市場對增加玉米進口配額的呼聲很高。
2。為應對玉米價格攀升壓力,飼料企業尋求玉米替代原料
當前玉米收儲工作形成的需求高峰、明年臨儲拍賣停止造成的供給預期減少以及下遊加工、貿易企業備貨需求高漲等多因素疊加造成當前玉米價格持續攀升,使得飼料企業普遍尋求高粱、大麥、豌豆等能量穀物作為玉米替代。
在商品豬料生產中,除對配方和工藝要求較高的仔豬料、教槽料基本不存在玉米替代外,中大豬料高粱對玉米的替代一般在7%-10%之間,過高的替代比會造成飼料顏色的改變,進而影響商品飼料銷售,因此商品料高粱替代比一般不會超過10%。但是,自產自用的規模化生豬養殖企業因不關注零售渠道反饋問題,替代比最高會達到20%-30%。除高粱外,大麥可實現20%左右的替代,在脫殼後甚至可以達到60%-70%的替代。
在禽料與水產料生產中,往年禽料和水產料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玉米,今年大量使用大麥、高粱替代玉米能量。特別是禽料生產配方靈活,企業對玉米替代品的選擇較多,近期對高粱、大麥等的採購需求持續升溫。如某禽料龍頭企業正尋求使用大麥替代玉米,當大麥玉米比價不超過85%時,企業有足夠的動力用大麥替代玉米,替代比一般不大於10%。
飼料企業對玉米進行替代是普遍現象,但是在結構上也有差異:部分大型頭部企業因玉米建倉成本低,庫存足,目前仍採用玉米進行生產,但是也有增加替代品的採購計劃。面向散戶的小型商品飼料廠、預混料工廠因沒有配套的配方研發和生產體系仍被迫採用玉米進行生產。
整體上,增加大麥、高粱等能量穀物配比,降低玉米使用量是飼料企業的主流做法。預計未來在玉米價格沒有大幅回落前提下,大麥、高粱、豌豆等能量穀物對玉米的替代會進一步增強。
3。玉米嘔吐毒素超標嚴重,下遊貿易採購主體檢測趨嚴
本次調研中,多家貿易商及飼料企業均反應東北玉米毒素超標嚴重(某貿易商反映近期檢測10個樣本中有8個不合格),這與今年東北地區遭受颱風暴雨災害,玉米大量倒伏,玉米果穗接地黴變有關。不僅東北主產區毒素問題嚴重,據了解河南地區的毒素甚至高於東北地區。
飼料玉米嘔吐毒素偏高,會導致畜禽肝臟、生殖系統損壞,嚴重影響生豬等育肥、繁育的效率。目前下遊貿易商及飼料企業加大了對港口玉米的毒素檢測,優質玉米價格溢價明顯,因毒素超標而退貨的案例頻發。
因此,後期玉米毒素問題可能成為市場關注和炒作的熱點話題。
4。廣東豬料產能緩慢恢復,目前已達疫情前約六成水平
非瘟疫情對華南地區生豬養殖行業造成嚴重損失。受南部地區疫情發生較晚、政府禁限養措施嚴格、飼料價格持續攀升等影響,廣東生豬復養進度慢於北方地區。從調研結果看,目前廣東地區豬料產能約恢復至疫情前五至六成水平,因飼料企業豬料庫存普遍偏低,預計廣東地區生豬產能恢復也在約六成左右,明年恢復至疫情前七至八成水平。
廣東非瘟在19年6-7月份最為嚴重,豬料產能在11月份降至最低,隨後隨著復養有序推進,產能穩定復甦,豬場近幾個月補欄明顯增加。如某龍頭飼料企業反映:其工廠去年同期單月豬料產能只有1萬噸,目前已恢復至4萬噸水平,豬料產能整體恢復至五成以上,預計明年恢復至八成水平。另一家中大型飼料企業反映:商品料產能恢復到五成左右,自繁自養產能恢復到七成左右,預計豬料整體產能在明年初能恢復到疫情前70%的水平。
廣東地區生豬產能及飼料需求雖緩慢恢復,但無法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預計明年恢復至約80%水平後,保持穩定。原因有三:(1)非瘟疫情反覆,成本高企,中小散戶普遍退出,雖規模化企業產能擴張,但不足以彌補所有缺口。(2)廣東禁限養措施嚴格,豬場基礎設施投入較大,過去無錢養豬,現在有錢才能養豬,投入壁壘較高。(3)無論是生豬養殖企業、飼料企業還是貿易企業都開始重視雲貴川市場,產能向雲貴川遷移的趨勢明顯。
5。生豬規模化養殖比例上升,產能持續向省內粵西粵北集中
目前,影響生豬產能恢復的核心因素為:非瘟疫情的不確定性、政府環保及復養政策的約束性。在以上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廣東地區生豬養殖結構出現三個明顯傾向:
(1)規模化養殖企業產能不斷提高
規模化養殖企業資金雄厚,往往具有全產業鏈生產管理能力,在疫情防控、成本控制、環保標準上與散戶相比具有絕對優勢。政府在政策導向上也對規模企業多有扶持,如某大型龍頭企業入圍「菜籃子工程」,並以此為契機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據了解該企業今年全國開建的10個大型養豬場中有3個位於廣東,建成後將年新增160萬頭的生豬出欄量。根據廣州省農業廳數據,2019年5月廣東生豬養殖規模化比例為68.5%。疫情之後,規模化程度快速增加,預計已達75%以上的水平。
(2)中小散養殖場快速退出市場
以家庭養殖場為代表的中小散戶已在很大程度上退出市場,預計未來散養佔比會進一步萎縮。據在廣州清遠調查獲得的反饋,清遠一帶散戶復養非常進展很慢,僅恢復到疫情前約10%的水平。當前制約散戶復養的主要困難有兩點:第一,疫情不穩定,散戶對疫情控制防範能力極差,一旦發現疫情往往血本無歸,冒風險復養意願極弱。另因非瘟對仔豬的影響較小,對中大豬感染更強,發病率高,且今年仔豬銷售利潤豐厚,目前散戶少量的復養以養殖母豬銷售仔豬模式為主。第二,政府出於疫情控制和環保要求,對復養提出了很高的門檻,如汙染處理能力、疫情防控能力、豬場選址限制等等,手續繁瑣、投入極大,散戶無論在政策上還是在實力上都達不到相關要求,嚴重阻滯了復養的進度。今年成功復產的中小型養殖場,一般為自繁自養、養殖地點在山區的豬場,自繁自養保障了仔豬環節成本可控,山區豬場更有利於非瘟防控,在疫情防控和成本控制上有一定優勢。
(3)產能向粵西粵北及雲貴川轉移
受環保政策趨嚴及養殖成本高企(土地+人工+治汙成本)的影響,廣東大型城市周邊養殖場集中向粵西、粵北地區遷移(湛江、清遠等)。另外,在環保政策相對寬鬆、土地批覆門檻較低、成本相對低廉等比較優勢驅動下,眾多產業資本開始加大對西部周邊省份(廣西、貴州、四川)的投資。因此,預計未來廣東地區的生豬調運將出現新的局面。
6。禽料產能居於歷史高位,特種飼料需求預期向好
去年生豬產能斷崖式下跌,作為核心替代品的禽肉產能持續攀升,拉動下遊禽料產能至歷史高位。據當地某禽料龍頭企業反饋,當前禽肉產能居於歷史高位,比正常年份高20-30%,需求增加帶動禽料產能高企,企業銷售較往年新增15%。但目前目前禽肉價格疲軟,飼料成本過高,養殖終端虧損嚴重,隨著玉米等價格攀升,下遊銷售減弱,該企業預計其禽料生產線將在11月開始陷入虧損,明年隨著禽肉價格進一步下跌,禽料需求將出現萎縮。
整體上看,今年各飼料廠豬料產能最低,但利潤最好;禽料產能最高,但利潤不及去年,甚至虧損;特種飼料(蝦、泥鰍等)需求井噴,最具有潛力。在生豬產能恢復緩慢、禽料、水產市場處於高位的背景下,企業預計:未來包括水產料、禽料、豬料在內的傳統飼料市場會有5%左右的萎縮,飼料企業為爭奪份額將在規模化、多元化(特別是特種料)、產業化方向上做更多的努力。
四、調研日誌
11月23日(第一天)
1。某糧油貿易有限公司
貿易情況:該公司的貿易以糧、油、飼料原料為主,經營玉米、豆粕、大豆、小麥、棕櫚油、菜籽粕等十幾個品種,年經營量達90多萬噸,年銷售收入在20億元以上,年利潤超1000萬人民幣。
市場反饋:
(1)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珠三角港口內貿庫存玉米65萬噸,珠三角用量44萬噸,能夠滿足珠三角地區45天左右的用量。1-9月份珠三角全部港口內貿玉米共448萬噸,其中蛇口港198萬噸,廣州新港86萬噸,廣州南沙港78萬噸,廣州新沙港45萬噸,廣東儲備糧碼頭14萬噸;象嶼92萬噸,中糧66萬噸,託福42萬噸。
(2)2017年內貿玉米大概在3360萬噸,18年大概在3350萬噸。到了19年由於非洲疫情影響用量急劇下降,同比下降20%,大概在2650萬噸左右,其中生豬庫存在19年7、8、9月份僅有正常存欄的20%左右;隨著豬瘟疫情影響減弱,到了2020年廣東實行規模化養殖,養豬一部分放到貴州、廣西、雲南,生豬上樓房、圈養及上山養較為普遍,目前生豬需求已恢復到正常水平的4成左右,未來需求預計會更好。不過,禽料需求變化不大。
(3)替代方面:高粱可100%替代,大麥20%(但脫殼後可達到60-70%替代);小麥價格低於內貿玉米,可實現7-8成替代(進口澳洲居多,其次法國,美國相對較貴);
(4)飼料廠利潤:禽料企業很多,豬掙錢,利潤可觀;
(5)玉米*85%=大麥價格;
(6)小麥與玉米聯動性強。
2。某貿易有限公司
公司簡介:公司以糧食貿易、加工及投資為一體的民營企業。
貿易情況:做穀物20年,04年之前主要做進口小麥,經營區域以山東、河北、江蘇麵粉廠為主;07-08年開始做進口穀物,如玉米、大麥、高粱等,基本不做添加劑;目前以進口為主,國產玉米基本不做。
市場反饋:
(1)穀物進口量在150萬噸/年,進口制約還是以政策面為主,玉米進口量相對較少。原因是目前進口還是以中糧為主,中糧後臺殷實,民營企業受限制多,由於大麥、高粱無配額,所以中糧一般很少跟民營企業競爭此類作物進口,主攻玉米(玉米主要是從美國、烏克蘭進口,大麥主要以法國、加拿大、烏克蘭及澳大利亞進口為主,高粱以美國進口為主);
(2)目前貿易環節利潤非常不好。中糧目前玉米報價2300左右,相較於其他品種來看,性價比略低,進口飼用穀物的利潤不好,一般在10-50元/噸之間;
(3)深圳公司負責兩廣、海南、福建;上海、南通分公司負責長江沿線;天津也設有辦事處,主要負責部分高粱和亞麻籽進口;
(4)企業以預售為主,有固定海外合伙人,風險規避以合同約束為主;
(5)受外貿需求增加影響,目前貨櫃一箱難求,需要搖號。
3。某集團深圳辦事處:
企業簡介:集團產業涵蓋「飼料、養殖、動保」等板塊,擁有上千名員工,8個生產基地、一個養殖場、一家動保公司和近1000多個飼料銷售服務網點遍布全國多地。
生產情況:企業主要生產商品料,年生產飼料總量50多萬噸,其中豬料20萬噸,水產30萬噸,禽料佔比較少,全部銷往市場,主要是以散養戶為主。目前擴建2個豬場。
市場反饋:
(1)受國內玉米價格持續走高影響,珠三角地區對內貿玉米的需求量減弱,進口玉米替代內貿玉米的需求持續增加。在飼料生產中,進口玉米可以完全替代國產玉米,但進口數量最多的美國玉米只有具備轉基因加工許可證的規模企業才能用,小飼料廠只能進口烏克蘭、保加利亞的非轉基因玉米,數量相對有限,市場對增加配額的預期較高,預計後續國內將新增玉米進口配額1000-1500萬噸。目前今年的720萬噸配額已經全部使用完畢,中糧使用約420萬噸,民營使用約300萬噸。
(2)港口採購方面,蛇口港貨櫃佔比50%左右,目前散船和貨櫃到港量基本持平,貨櫃運費在30元/噸,散糧運費在50元/噸+港口費(南港50元/噸,北港40元/噸)。下遊飼料企業更偏向於採購現貨,企業庫存在30天左右。
(3)飼料企業加大對高粱和大麥的採購需求,調整飼料配比,以降低玉米價格高企帶來的成本壓力。目前,在豬料生產中,高粱對玉米的替代一般在7%-10%,過高的替代比會造成飼料顏色的改變,影響商品飼料銷售,因此商品料高粱替代比一般不會超過10%。但是自繁自養的規模化企業因不關注渠道問題,替代比最高會達到20%-30%。另外,今年酒廠在南港大量採購高粱,用於替代玉米原料,降低釀酒成本,導致高粱價格偏高,庫存情況一般。
(4)受環保政策及廣東養殖成本高企(土地+人工)的影響,廣東生豬產能恢復緩慢,呈現出散戶復養比例低、規模化養殖增加、產能向省內偏遠山區(粵西)&西部省份(廣西、貴州、四川)遷移的特點。預計廣東地區生豬飼養規模無法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樂觀估計恢復到70%後保持穩定。
(5)廣東生豬生產緩慢恢復,帶動豬料產能復甦,9月份豬料需求陸續見好,商品料產能恢復到50%左右,自繁自養產能恢復到70%左右。整體上,預計豬料產能在明年初能恢復到疫情前70%的水平。
(6)目前東北玉米毒素較高,檢測10個樣本,8個不合格,市場退貨情況較多,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11月24日(第二天)
1。某飼料有限公司
企業簡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生產情況:主要生產水產飼料(佔比50%),畜、禽合計佔比50%,(其中禽類佔比30%,豬料佔比較小僅20%),全國範圍內有14家工廠,銷售範圍集中在華南市場,佔全國市場的一半,今年禽料總產量約180萬噸,明年計劃增加至200萬噸。
市場反饋:
(1)整個廣東市場生豬復養緩慢。豬瘟疫情不確定性疊加政府持續的環保整治因素,廣東地區生豬產能恢復緩慢。廣東以前是魚豬混養模式,但現在來看整個廣東生豬產能向粵北、粵西的偏遠山區及西部周邊省份轉移的趨勢明顯。
(2)豬料生產的低谷出現在19年下半年,整體產能僅為10%,目前整體恢復至疫情前50%左右。隨著生豬復養量增加,特別是規模化養殖增加,預期豬料產能會有進一步提升,但預計廣東地區無法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3)目前除廣州外,其他主產區生豬產能集中上馬,預計明年生豬存欄大幅反彈,豬肉下跌預期強烈,中小規模化養殖場面臨拋售壓力,有被大型集團進一步兼併的風險。
(4)目前公司水產、禽料產能穩定。受環保及消費結構變化等影響,預計未來包括水產料、禽料、豬料在內的傳統飼料市場會有5%左右的萎縮。特種養殖飼料(蝦、泥鰍等)的需求會持續增加。
(5)玉米價格持續走高,成本壓力陡增。往年禽料和水產料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玉米,今年大量使用大麥、高粱替代玉米能量,公司整體玉米使用量降低50%。蛋白不可替代性較強,公司豆粕用量基本穩定。目前,禽料可以實現零玉米配方,用高粱、小麥替代;水產料中玉米用量佔比約10%-20%。
(6)今年公司庫存建立較早(往年一般在春節前後),目前穀物庫存大於半年(建立到2021年6月份),進口穀物為主。計劃明年整體產量增加20%,由今年的490萬噸增加至550萬噸,主要增長點集中在禽料。
2。某農產品貿易企業
企業簡介:該企業主要經營以進口粕類、小麥、DDGS、玉米為主的貿易。
貿易情況:目前公司穀物、菜粕等單月貿易1-2萬噸。往年僅玉米單月可達1.5萬噸,今年單月約7000噸,下降50%以上。
市場反饋:
(1)明年臨儲拍賣停止造成的供給減少預期、2021年收儲工作開始形成的需求高峰以及下遊加工&貿易企業備貨需求高漲,多因素疊加造成當前玉米價格高企。
(2)受玉米價格高企影響,下遊飼料企業對玉米的需求減弱。育肥豬料玉米替代需求旺盛,多以高粱、大麥等替代玉米,單廠玉米需求下降30%-50%。但是乳豬料、教槽料等因為配比較為嚴格,玉米替代性較弱。
(3)今年企業開始運作小麥貿易,主要從華南糧庫交易中心進行拍賣,然後銷往周邊飼料企業。進口玉米對內貿玉米的替代性較高,建庫需求也多以進口玉米為主。預計後續較長時間內,飼料廠玉米需求仍以進口玉米為主,對內貿玉米剛需較少。
(4)今年公司快速擴張,兼併了很多虧損的小飼料企業。目前大部分小廠每噸飼料虧損百元左右,但是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不得不持續生產,經營狀況很差。預計飼料企業規模化進一步增強。
(5)豬料需求和產能在緩慢恢復,禽料需求目前處於頂部狀態,後續可能會有所萎縮,特種料需求後續會有增加。
(6)目前公司庫存以訂單庫存為主,從北方港口採購玉米,在南方港口進行銷售,不預售,直接在港口銷售,資金周轉較快,有效規避風險。
11月25日(第三天)
1。某飼料廠
企業簡介:公司的飼料年生產能力達2600萬噸,年家禽屠宰能力達10億隻,其控股的分、子公司近500餘家,公司員工達6萬人。
生產情況:主要以養豬為主,雞鴨暫緩。調研對象在珠三角有8家飼料廠,2個養豬場,目前生豬存欄十幾萬頭,計劃明年擴張產能。去年有雞鴨養殖,但因利潤較差且在雞鴨養殖行業經驗不足,今年停止布局。全年飼料生產140萬噸,以禽料為主,豬料佔比約3-4成,水產佔比相對較小。禽料主要商品料,以外銷為主;豬料主要銷售區域集中在廣州周邊的規模豬場和家庭農場。
市場反饋:
(1)增加生豬養殖產能,參與廣東菜籃子工程,獲得政府大力支持。
(2)目前中大豬料配方根據成本來定,從今年3月份開始基本全部改為進口玉米;乳豬主要使用國產玉米;禽料目前用高粱替代;水產料中添加10%的玉米。
(3)非洲豬瘟對企業衝擊明顯,當前豬料產能在逐步恢復。廣州非瘟在19年6-7月份最為嚴重,豬料產能在11月份降至最低。調研工廠去年同期單月產能只有1萬噸,目前已恢復至4萬噸水平。豬料產能目前整體上恢復到5成左右,預計明年豬料產能恢復到疫情前8成左右。
(4)豬場近幾個月補欄明顯增加,但近2周在放緩,主要原因為豬場壓欄現象增多,300斤以上生豬比例增加較快,標準為220斤,目前平均重量為280-290斤,生豬壓欄影響了仔豬的購買需求。
(5)今年禽料需求增加較多,但禽肉養殖規模已達頂峰,預計明年規模會下降。豬料產能較低,但是利潤歷史最好,禽料產量高,但是虧損嚴重。總體上,預計公司禽料產量會降低,豬料產能持續擴張,總產量會有所增加。
(6)部分規模化生豬養殖企業增加了外採飼料的佔比。原因有兩方面:第一,企業沒有做好庫存管理,自產飼料的成本過高。第二,玉米採購流轉過程中可能導致疫情擴散,增加豬場防疫壓力。
(7)公司對原材料頭寸成本的控制較好,前期玉米建倉成本為1900元/噸(主要進口玉米),低價玉米仍可使用三個月。受玉米價格攀升影響,後續新增庫存會增加對高粱、豌豆、大麥等穀物的配比。整體上,今年玉米庫存較往年偏高,往年同期一般有4-6個月庫存儲備,今年達到一年多。總穀物庫存可用至明年9月份(往年最多半年庫存),原材料成本風險較低。
(8)今年東北玉米毒素超標現象增多,目前工廠採購檢測比往年更加嚴格。
(9)因為玉米建倉成本低,目前集團對玉米替代較少。豬料能量仍以進口玉米為主,乳豬料、教槽料以國產玉米為主。因內貿玉米成本較高,目前乳豬料、教槽料持續虧損,但中大豬料利潤較高。
(10)珠三角地區外貿玉米對內貿玉米衝擊明顯,規模化飼料廠幾乎只用外貿玉米,沒有進口配額及轉基因使用證書的中小廠只能使用內貿玉米,目前虧損嚴重。
2。某貿易有限公司
企業簡介:廣州當地貿易企業,主要做內貿玉米,以優質糧為主。
貿易情況:往年內貿玉米年貿易量超過100萬噸,今年受疫情及高價影響,遠不及去年。
市場反饋:
(1)目前珠三角地區規模飼料企業均使用進口玉米為主,中小企業為維持生產只能使用內貿玉米,目前整體上內貿玉米佔總體用量的70%左右。
(2)中小飼料企業均在持續虧損,規模企業如果沒有在前期進行成本鎖定,也處於虧損中。
(3)目前南北玉米價格倒掛,主要原因是東北處於玉米集中收購期,收購主體較多,搶糧提價現象明顯,導致產區價格較高。同時,南港玉米持續到貨,供給從租,價格上漲動力不足。
3。某貿易有限公司
企業簡介:農業板塊主要做內外貿農產品貿易。
貿易情況:目前農產品貿易主要集中在高粱、內外貿玉米,豆類做的較少。今年內貿玉米交易總量在200萬噸,比往年略有增加。
市場反饋:
(1)整個華南地區,內外貿玉米、高粱、大麥等穀物,其中不涉及豆粕、大豆。華南地區主要穀物日均出貨量在4.5萬噸左右。受美國高粱減產,價格較高影響,近期高粱到港減少(往年每天2萬噸,近期每天約4000噸),到港庫存主要流向酒廠。
(2)目前華南地區高粱及大麥合計庫存約60萬噸,加拿大豌豆約25萬噸,內外貿玉米約100萬噸。大麥庫存及出庫量增加明顯,今年出庫量比去年增加20%。
(3)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玉米貿易接近停滯,5月份開始恢復。但是下遊養殖恢復情況不好,養殖業持續虧損,加上玉米價格持續上漲,特別是9、10、11月下遊需求不足。(需求差+替代品優勢增加à玉米銷售放緩)
(4)南北玉米倒掛嚴重,今年200萬噸內貿玉米中超過一半直接在北方賣掉,南港不缺玉米,價格偏低,目前將北方玉米拉至南方銷售不划算。散船改貨櫃對於質量有要求,散船一般是二等玉米為主,目前685容重的玉米多一些。
(5)整體上,今年進口穀物對內貿衝擊比較嚴重,華南對內貿玉米需求減少,華東地區衝擊較弱。因為固有客戶需求穩定,內貿玉米貿易略有增加。
(6)去年同期沒有進行庫存儲備,今年在東北地區有十幾個倉庫,從2月份開始進行收儲,成本較低,目前庫容約有3成,收糧策略比較穩健,收糧進度不理想。
(7)目前豬料需求恢復至疫情前8成左右,規模化養殖場需求持續增加。禽料在持續下降,約下降20%。
(8)雲南地區飼料企業對玉米質量要求趨於嚴格,對河南、東北玉米毒素超標問題非常敏感(河南新作毒素比東北還高)。
(9)銷售方式有所改變,2019年以對鎖為主,今年以頭寸為主,不做遠期。
11月26日(第四天)
1。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企業簡介: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主要進行禽料生產、添加劑、禽類養殖、屠宰、銷售等禽類全產業鏈生產和管理。
生產情況:目前年產祖代雞苗32萬套,父母代雞苗200萬套,商品代雞苗4000萬羽,年出欄肉雞2000萬隻,年屠宰肉雞1000萬隻,年加工生鮮、熟食產品1.5萬噸;年產全價畜禽飼料20萬噸,維生素預混料1萬噸,微量元素預混料1萬噸。
市場反饋:
(1)目前該企業拿到了玉米進口配額,但是沒有拿到轉基因玉米使用證明,因此無法直接採購外貿玉米。飼料能量仍以內貿玉米為主,受今年內貿玉米價格過高影響,目前企業玉米庫存較低。但是反饋有配額及轉基因證書的同類企業,今年外貿玉米庫存很高。
(2)公司禽料流向包括自產自用和外銷兩個渠道,目前佔比約4:6。禽料有虧損傾向。目前尋求使用大麥替代玉米,替代比不大於10%。大麥玉米比價不超過85%時,企業有足夠的動力用大麥替代玉米。目前單月玉米消耗6000-7000噸(以二等糧為主,通過當地貿易商採購或直接讓北方貿易商發貨,在南港接貨形式為主),豆粕2000-3000噸,玉米用量逐步減少,豆粕用量基本穩定。
(3)整體看,華南地區對內貿玉米接受程度不高。首先,內貿玉米價格過高,在終端無法大幅提價前提下,擠壓了生產利潤。其次,目前外貿玉米對內貿玉米衝擊嚴重,有進口配額的規模廠均以外貿玉米採購為主,但是外貿玉米比較緊俏,即便有證企業也僅有20%企業能拿到貨,目前頭部企業拿貨的比例較高,如果明年外貿配額增加1000萬噸玉米,廣東地區飼料企業可以做到一粒內貿玉米都不用。最後,禽料生產配方靈活,企業對玉米替代品的選擇較多,近期市場對高粱、大麥等的採購需求升溫。
(4)受19年豬瘟,禽肉需求增加影響,今年禽肉產能居於歷史高位,比正常年份高20-30%的產能,需求增加帶動禽料產能高企,企業銷售較往年新增銷售15%。目前禽肉價格疲軟,飼料成本過高,養殖終端虧損嚴重,拖累公司雞苗銷售陷入低谷。禽料生產線10月之前有利潤,但隨著玉米等價格攀升,下遊銷售減弱,11月開始發生虧損。
(5)規模企業對明年取消活禽市場的傳聞反應平淡。取消活禽市場為大勢所趨,但是不會一刀切,預計大城市步伐會快一些,周邊步伐會慢一些。取消活禽市場對中小養殖場衝擊較大,對養殖+屠宰全產業鏈企業是利好。
(6)關於近期凍品新冠檢測陽性頻發問題,企業認為國內市場仍以熱鮮、生鮮為主,相對安全,只要做好外貿凍品防控,不會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2。某飼料貿易公司
企業簡介:以豬料起家,經營豬料20餘年,主要客戶為本地幾萬家中小養殖場。主要以預混料、代理飼料、玉米等貿易銷售為主。
貿易情況:豬料月銷3000-4000噸,禽料、水產料等銷售量持續增加。
市場反饋:
(1)目前清遠一帶散戶復養非常進展很慢,目前僅恢復到疫情前約10%的水平。
(2)目前制約散戶復養的主要困難:第一,疫情不穩定,一旦出現疫情必須劃範圍層層隔離,散戶疫情控制能力極差,風險抵抗能力弱,冒風險復養意願極弱。第二,政府出於疫情控制和環保要求,對復養提出了很高的門檻,如汙染處理能力、疫情防控能力、豬場選址限制等等,投入極大,散戶很難達到相關要求,阻滯了復養的進度。
(3)目前散戶少量的復養以養殖母豬銷售仔豬為主。首先,非瘟對仔豬的影響較小,對中大豬感染更強,發病率高,影響更大。其次,仔豬價格處於高位,利潤空間大,養殖戶更傾向於飼養仔豬銷售。
(4)今年復產的中小型養殖場,一般為自繁自養、且養殖地點在山區。自繁自養保障了仔豬環節成本可控,山區豬場更有利於非瘟防控。沒有自繁母豬且沒有山區養殖場的中小廠沒有生存空間。
(5)改配方的都是大場,中小散戶一般不改配方。從飼料需求上看,清遠市場中小散戶飼料採購量僅佔10%,且中小散戶飼料配方較為固定,無法替代玉米能量,隨著玉米價格攀升,飼料成本陡升。其餘90%採購量均為規模化養殖場,散戶豬料採購量持續萎縮。
(6)目前本地商品飼料、預混料經銷商都在轉向禽料、水產料市場,試圖換賽道彌補豬料市場的萎縮。預計未來特種飼料的需求會有較大增加。
(文章來源:農產品期貨網)
(責任編輯:DF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