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加班後和同事們一起去吃飯,三樓大廳只有我們和另外一個四人桌,然而這頓飯吃的可真是「豐盛」不僅可以吃,還有故事聽,其中一個男人不斷的在碎碎念,高分貝的講述著自己的家事,而那句「這個婆媳關係真正愁的我要死,就說我媽跟你鬧兩句,忍一忍不行嗎?能死啊」開不過以為這是個愚孝男,或者是媽寶男的故事,然而故事深入,原來對方父母更是「人物」他媽媽改嫁三次,最後又和自己的父親復了婚,他爸爸坐過牢,家過暴,在當初他小時候,出獄後拿著80元前直接還出過國。點點滴滴事無巨細,我們坐在隔壁想不聽都難。
然而各種奇葩的對白都會被當真理一樣和自己的朋友分享,公司技術部的小陳小聲嘀咕說,他這媽媽到現在來說已經是五婚了,聽得我們也不由跟著無奈的笑了。什麼類型的人,就會說怎樣階級的話,一個人說話聲音的大小分貝,往往暴露出他的層次和性格。
說話音量體現一個人的修養
一個人真正的修養素質,並不是刻意表現出的禮貌與偽高貴。它往往藏於細節之處,比如一個人說話的聲音分貝的大小。再比如說公眾場合下談論內容的甄選。圖書館需要的是安靜,大排檔需求的則是折騰,而什麼樣性情層次的人,自然都有屬於自己覺得舒適的環境。
一個人修養越高,在開口講話時越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控制說話的分貝和語氣,儘量不影響到別人。更不會毫無顧忌地大爆隱私,他覺得自己的表演得到了圍觀,其實不過成為了公眾場合中的一個跳梁小丑。
缺乏修養的人,不僅僅體現在大打出手,或者是爭吵反駁的如潑婦罵街般難看,更會在一些往往被人忽視的細節中有所表達體現, 一個人是否有修養,不在於說不說話,話說得多或少,而在於言語是否得當,是否恰到好處,而有一種自以為炫耀的背後,其實流露的是無知和低素質。
說話音量見一個人的實力
還記得曾經小時候看的警匪劇或者是武俠片,大多真正大哥盟主型的人越會低調,凡是那些張牙舞爪聲高八倍殺七個宰八個的人越是嘍囉小兵。所以不論是影視劇又或者是現實生活中,有真本領的人,大多會看上去沒有那麼浮躁而顯得相對穩重。
那些需要靠說話聲音偽裝氣勢的人,往往是外強中乾的紙老虎二把刀,沒有什麼真能力,越是身家背景厲害有真本事的人,越不輕易顯露自己的能耐,而那些不過都是一瓶只不滿半瓶子亂晃的半吊子裝腔作勢,自我化妝的一種方式而已。
蔡康永曾說:「講話時最好自覺地降低音量,不光是因為太大聲會吵到別人,而是因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會讓別人很難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人說話的形式與表達方式,不論是詼諧幽默還是沉穩老城,你設定的風格類型,就是別人快速直觀了解你的通道,因為當人連最基本的語言素養都無法達標,也最終失去自己的社交圈子,和被接納程度。
即使今天我們看到的主角,看似自鳴得意喊著友誼地久天長,而身邊一名藍色衣服的朋友,臉上早已露出了相同的無奈,慚愧和鄙夷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