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背後的隱性敘述

2021-01-10 騰訊網

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作為許多人日常主角的咖啡,一直是隱性的存在——它永遠扮演著支撐無助的人的角色,它以「非積極」的方式讓你從當下短暫抽離,保護著我們不至於過早接觸到生命的真相。

普寇咖啡館(Le Procope),巴黎現今營運中的最古老咖啡館,也是全世界最老的咖啡館。

「……就像車夫鞭打馬一樣。……思緒如龐大軍隊行軍般前進,仿佛要進行大戰一般;記憶則像是拿著隨風飄動的旗子快步迎面而來;……而邏輯思考像是火箭,它的炮火帶著呼嘯聲疾馳而過;靈感則猶如射手般集中在陣地裡待命。」巴爾扎克寫道。

這位法國文豪對被稱為「咖啡」的這杯深色液體有著複雜的矛盾情結,一如他最偉大與最不堪的浪蕩人生。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表層敘述。無論是19世紀的歐洲知識分子,還是21世紀的現代人,我們精神世界的清醒、困惑與彷徨是通過隱性敘述得以展現的。

與巴爾扎克同時代的法國歷史學家尤利斯·米歇雷(Jules Michelet)曾提出一個沒有醫學根據的論點:「咖啡,這種普通的飲料對思維有強大的影響,相對於含酒精的飲料,咖啡能提升精神的清醒與精確,驅走搖擺沉重的思考方式,讓真理散發出光與熱。」

在歐洲咖啡屋的知識分子眼中,咖啡是「棋士和思想家的牛奶」。

那群每天聚集在普寇咖啡館(Le Procope,巴黎現今營運中的最古老咖啡館,也是全世界最老的咖啡館)的先知們,用他們敏銳而犀利的目光見證著這種深色飲品照亮了1848年——歐洲革命年;也見證著這杯液體如何摧毀孤獨,減少孤立無援的學者們思想中的偏執,如何讓他們組成聯盟,傳播新的人文主義。

Attilio Melo, Venezia "Il Caffé Florian a Carneval"

但咖啡最初並無意肩負如此歷史重擔,它畢竟只是一味來自阿拉伯世界的飲料。

1732年,咖啡在德國流行,同時也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正是這一點激發了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了詼諧曲《咖啡康塔塔》(Kaffeekantata),唱詞表達了女兒氣球眼裡的父親不要制止她對咖啡的嗜好:啊!多麼甜美的咖啡啊!比情人的一千個香吻還要甜蜜,比麝香葡萄酒更醉人……

在威尼斯的佛羅裡安咖啡館(Caffé Florian),人們坐在大理石的小桌子旁,淺啜著茶或咖啡,吃個可頌麵包,外加一份佛羅裡安的特製糕點「葵奇」(Quiche)。大家都知道這裡有哪些客人往來,歌德、司湯達、繆塞、拜倫爵士、烏戈·福斯科洛(Ugo Foscolo)等。

黃昏時分,咖啡館門前的廣場就變成了一個很大的客廳,被環狀拱廊上的煤氣燈照得通明,男女老少、街頭藝人、土耳其人及一些希臘造型的人在逐漸布滿繁星的夜空下遊走,耳畔是不遠處傳來的是小咖啡廳樂團所演奏的略帶熱情的樂曲——施特勞斯的華爾茲、阿根廷探戈、《夜晚的陌生人》……

這些聳立在大運河(Canal Grande)上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宮殿並不完全屬於威尼斯,它出現在數百年後一個美國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的銀幕上。

只是現代人的思緒混亂了:那些氣氛美好的深夜聚會,究竟是不復存在的歷史回憶,還是一場想像大膽的時光穿越黑科技?

1920年代巴黎咖啡館的日常

還好,我們還能尋到一些存在痕跡,證明咖啡之於西方文學,正如酒精之於莎士比亞戲劇、茶之於東方禪道。

在布拉格聯合咖啡館,侍者領班派特拉喜歡打量著一位客人雅洛斯拉夫·哈謝克——《好兵帥克歷險記》的作者,對他說:「您在短篇小說裡也要寫一點關於黑咖啡或水果餡蛋糕的內容,這樣我才能確定您是一位真正的作家,哈謝克先生。」

事實上,不只是這些客人,咖啡館的侍者也被評論學者卡爾·克勞斯仔細地品頭論足。「對於咖啡館顧客在文學上的努力付出,使者們在外表上已經表達出完全的認同。基於一種驕傲的意識,……他們不認同介紹工作給他們的咖啡館同業協會,反而認為他們屬於作家協會。」

電影《咖啡公社》海報與劇照

然而,咖啡在文學和電影中鮮有充當主角的機會,它總是隱沒在背景裡,作為一個符號、一種介質、一場過渡。

當熒幕前的人物以非語言的方式透漏了許多細節信息——意式還是美式、加不加糖與奶、糖奶的比例、杯子的數量,咖啡就成為角色們的縮影,其旁觀者屬性賦予了它更多的敘事引導功能。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咖啡公社》(Café Society)。

這部電影展現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上流社會俱樂部的風情與普通猶太人家庭的生活細碎,全片卻沒有出現過一杯咖啡,只有不斷過場的琳琅紅酒,似是伍迪·艾倫開的第一個小玩笑。

稍微細究一下你就會發現,原來Café Society這個詞據說是由《紐約新聞報》的記者莫裡·亨利·比多·保羅(Maury Henry Biddle Paul)於1915年首次提出,用來形容當時紐約、巴黎、倫敦聚集著一群最漂亮、優雅的上流人士的場所。

在那裡,名流、政客、明星們總有穿不完的漂亮行頭和吐不盡的時髦八卦,「人人都愛爵士樂」,一切都是豔麗浮華,卻也是鏡花水月的。

那是屬於古典好萊塢、布魯克林夜總會的全盛時期,在歷史上有且僅有這樣一次。保羅寫的八卦報導早已朽爛,唯有Café Society這個詞還鋥亮地留在歷史中。

說到這裡,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伍迪·艾倫內心的「鄉愁」:無論是午夜巴黎裡「快閃」的大文豪,還是好萊塢夜總會裡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苟且於衣食富足時,內心是否還能保持對深遠意義的憧憬?

畢竟,哪個時代的歌舞昇平背後,不是一地雞毛?

《巴格達咖啡館》 Out of Rosenheim (1987)

當然,絕大多數以「咖啡」為關鍵詞的故事,還是發生在咖啡館裡。

例如《咖啡》(Cafe)、《橋上的咖啡》(Le Café Du Pont)、《花神咖啡館》(Cafe de flore)、《第36個故事》、《溫柔時刻》、《海鷗食堂》、《咖啡·時光》《法式炒咖啡》(French Roast)、《語詞,語詞,語詞》(Reci,reci,reci…)、《咖啡館裡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Café),等等。

說出那句「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的奧地利詩人兼散文作家彼得‧艾頓伯格,還說過更狠的話:「你恨人類,而且鄙視人類,但無法離群索居——到咖啡館去!」

所以,與其說咖啡館是人間的縮影,不如說是一座島嶼——它是主流社會大陸的邊緣,也是孤獨海洋的中心;而這座島嶼上的人,同樣介於主流世界的邊緣,與孤獨世界的中心。

橋上的咖啡 Le café du pont (2010)

美國導演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的《咖啡與煙》是少數除了紀錄片以外以咖啡為主角的電影作品。

95分鐘裡,每部短片情境與對話各異,不變的是總會在某個時機點現身的咖啡與煙。儘管談的是時而予人喪頹聯想的咖啡與煙,這部電影的風格卻是在瑣碎的即興閒聊中穿刺出冰山底下的浮世繪。

「我都睡覺前喝,我睡前喝很多咖啡,做夢飛快,可以夢見像他們架在印第500賽車上的鏡頭那樣,車上架個攝影機,影像呼嘯而過,夢境一個接著一個。」劇中,羅伯託·貝尼尼(Roberto Benigni)一邊手抖著喝黑咖啡,一邊碎碎念著。

咖啡不像酒,它不是潤滑劑,並不增加潤滑度,不是商業社交;它不如茶那樣放鬆與閒逸,它是略帶神經質的、生疏的,它只是填充停頓,永遠保持著某種尬與拙,它很誠實與耿直,一如它的苦澀。

賈木許鏡頭下的咖啡館裡,人們聊的都是政治、科學、利益的理性話題,時刻不忘博弈或計算,隨話題風向迅速轉變態度,情節反轉再反轉;或者是滿腹心事卻欲言又止的「你最近還好嗎」「我很好」「你真的沒事嗎」「我沒事」;又或者是「與世界失聯、格格不入」的深深的孤獨,把手放在耳朵邊便能聽到馬勒的《我與世界失聯》(I've Lost Track of the World),高遠、聖潔與純淨,卻遠離人間、煙火不足。

所以,作為許多人生活主角的咖啡,總是一種隱性的存在——它是液體狀的情緒與話術,舉杯間透露出許多內心世界的秘密;它也是個體間產生共鳴的導體,蒸餾出有趣的瑣碎日常;它還是一段社交尷尬裡的留白,屢屢填補不知所措的沉默片刻;它甚至什麼都不是,只在噪音、體溫、酒精及菸草所形成的煙霧屏障中發展著情節。

《咖啡與香菸》,由11個黑白短片綜合而成的短篇集,每個短片都圍繞咖啡與香菸展開。

咖啡的意義,很多時候就是它們的無意義。

它永遠扮演著支撐無助的人的角色,它以「非積極」的方式讓你從當下短暫抽離,保護著我們不至於過早接觸到生命的真相——那是一種殘酷卻又不值得推敲的失望與虛無,它沒有句點,只能省略。

所以,比起大量空洞無意義的言語,不如「再續一杯」吧。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End·

相關焦點

  • 一杯咖啡背後的科技
    海明威在《戰地春夢》裡的咖啡中,嗅到了黎明破曉的味道;對於梵谷來說,咖啡館是一個可以讓人瘋狂的場所;葡萄牙作家 薩拉馬戈甚至在將咖啡作為人生最後的願望,他在《詩人雷伊斯逝世的那一年》裡寫道:如果還有一小時生命,我願意用它來換取一杯咖啡。
  • 貓屎咖啡一杯好幾百,無數這種貓遭到圈養,靠排洩物當原料
    (註:本文內容為小旺仔食記獨家原創,侵權必究)貓屎咖啡一杯好幾百,無數這種貓遭到圈養,靠排洩物當原料咖啡我們大家肯定都喝過,特別是一些需要熬夜工作的人來說,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能夠起到很好地提神效果。但要說哪種咖啡目前最為名貴,我想大家的答案肯定都各不相同。
  • 為什麼星巴克咖啡是中杯、大杯和超大杯而不是小杯、中杯和大杯?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老羅有一個視頻,是在星巴克點咖啡,為了中杯和大杯一直在爭論的故事?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要在星巴克點一杯高杯、大杯或超大杯,而不是標準的小杯、中杯和大杯呢?星巴克的規模背後其實有一段歷史。
  • 來杯咖啡麼?
    其背後部署的小程序、APP及會員系統,才是這項5年前啟動的年輕多元化的新業務核心,也是同仁堂等老字號最渴望的轉型方向。 一方面,鐵手這樣的咖啡品牌,其具備「打卡」效應的拉客效果,是每個購物中心的剛需,尤其在當下的後疫情時期;同時,咖啡館的強目的性屬性,和讓人坐下來喝一杯的特點,在場域內部也是調整客流動線的方法之一。
  • 一杯咖啡的熱量相當於一頓晚餐
    核心提示:一杯咖啡的熱量為421卡/100g。所含熱量需要慢跑62.8分鐘消耗完。一般女性晚餐會少吃點,大約為400-500大卡左右,而一杯咖啡的熱量就與之相當了。   一杯咖啡的熱量相當於一頓晚餐   據新華社電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咖啡其實熱量較高,有些咖啡熱量高達561卡路裡
  • 指南| 雞蛋加咖啡 一杯再一杯 越南卡布奇諾了解一下
    一兩個雞蛋,一把勺子或一根筷子,撒上糖和煉奶,充分攪拌,倒在咖啡上。綿密的蛋黃泡沫,撞上了極盡苦澀的黑咖啡,而讓咖啡變得香甜。很快,這杯特調的「越南卡布奇諾」紅遍北越,阮老闆也從酒店辭職,開始專注於這杯「貧民咖啡」。在阮先生兒子經營下,如今的店鋪變得更現代化。但無論如何,越南咖啡標配的低矮桌凳,是怎麼都少不了的。
  • 一杯香醇咖啡的誘惑,源自希臘女神的黑鹿咖啡
    成都好友送我一盒黑鹿咖啡,來自一座對口味很挑剔的文藝城市的禮物,自然是要鄭重相待。但,黑鹿咖啡還是頭一回接觸。拆開包裹,這一身魅惑的藍色就極其喜人。一盒咖啡配一個咖啡杯。贊。沿著分割線打開盒子,裡頭分兩層,幾種口味的咖啡就在這裡頭了。
  • 消費- 貓屎咖啡多少錢一杯貓屎咖啡是貓屎做的嗎
    咖啡一直是上班族還有休閒時刻的好伴侶,不過咖啡的口味有很多種,不僅有很多種而且有些咖啡的名字都很特別,貓屎咖啡大家都聽說過,不知道有多少人喝過呢?這貓屎咖啡多少錢一杯,還有貓屎咖啡是貓屎做的嗎?貓屎咖啡是貓屎嗎麝香貓咖啡又稱貓屎咖啡,它是由麝香貓在吃完咖啡果後把咖啡豆原封不動的排出,人們把的糞便中的咖啡豆提取出來後進行加工而成。麝香貓吃下成熟的咖啡果實,經過消化系統排出體外後,由於經過胃的發酵,產出的咖啡別有一番滋味,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那這貓屎咖啡多少錢一杯呢?
  • 來一杯「熊爪」咖啡,你會知道這座城市有多暖⋯⋯
    在徐匯永康路新開的一家咖啡店,整個店面全是一堵灰色水泥牆,只在當中砸出一個碗口大小的洞,所有咖啡都將由洞後一隻黃褐色毛絨絨的熊掌遞出,而在知道牆洞之後的咖啡師是聾啞人後,這一杯杯咖啡更是瞬間治癒了每一位顧客。
  • 今天,請您喝一杯「有溫度」的咖啡!
    今天,請您喝一杯「有溫度」的咖啡!聽障藝術門店裡有一幅大型壁畫六雙手圍繞咖啡豆比出愛心代表了夥伴們因咖啡結緣的友誼蘊含著「愛」「平等」「勇敢」「融合」的主題
  • 每一杯咖啡的背後 關於星巴克你一定不知道的小故事
    或許是因為那位大副愛喝咖啡。 3.最初的美人魚不是女神   通常認為星巴克的 Logo 是海妖,目的在於吸引你買一杯咖啡。但最初的那位可不是現在的這位萬人迷,可謂是袒胸露乳,甚不雅觀。1987年,他們用長發遮蓋她的胸部,但依然「兒童不宜」,直到 1992年才轉變為現在老少鹹宜的版本。
  • 有了這些,隨時做一杯正宗咖啡
    咖啡,是最佳打 buff 神器。不過,受到器材和時間的限制,平日在辦公室,我們只能與速溶咖啡為伍。不過,機智的玩物君,現在要告訴你一些方法,用了它們,你就能隨時做一杯完美咖啡。「Aeropress」愛樂壓咖啡杯愛樂壓的外形,就像一個咖啡注射器。它涵蓋了法壓壺、滴濾壺、意式咖啡機的功能。使用時,你只需要先將研磨好的咖啡和熱水放入「針筒」的部位。壓下推桿,咖啡就會透過濾紙,流入到杯子裡。這種方法結合了法式濾壓壺的浸泡式淬取法,濾泡式(手衝)咖啡的濾紙過濾、以及意式咖啡的快速加壓淬取原理。
  • NO SEAT COFFEE:武漢一杯「走量」的咖啡
    在所有咖啡店都在努力刷高自己的單杯利潤時,NO SEAT COFFEE另闢蹊徑地放棄掉了「單杯高利」的市場,轉向了以量取勝的「生活化高端咖啡」的市場。重點是像這種品質的咖啡,單杯價格在別的店鋪基本都會在30-50元,而他們家一杯摩卡只要10元,人民幣!更驚人的是他們家試營業的期間只要5元一杯,低價促銷帶來的客流量超乎老闆預期,試營業3天賣出了500杯。
  • 一杯好咖啡的定義,加盟開店的正確邏輯
    一杯好咖啡的定義知乎上,關於這個問題的高贊回答是:如果你某一天去喝咖啡,覺得這杯咖啡非常好喝,那麼,此刻對你來說,它就是「好咖啡」。他們點一杯咖啡,是因為進咖啡館「當然要點一杯咖啡」這樣的認知,往往卡布、摩卡、拿鐵這些奶咖,佔著大部分銷量,而他們真正食用的更多是甜品、西點和西餐。
  • 貓屎咖啡、星巴克、咖啡陪你等 中杯大杯哪個划算?
    城市的咖啡館就像一個小宇宙,在這裡,人們不僅僅需要一杯現磨咖啡,更享受那百來個平方裡發生的人情世故和自我沉澱。杭州的購物中心越造越多,各類咖啡館也風生水起。  這一次,我們體驗了杭州四家最熱門的咖啡連鎖店,想知道買咖啡到底是要中杯還是大杯划算?紙杯更換成馬克杯會不會有障礙?自助吧檯上的瓶瓶罐罐足夠貼心嗎?
  • 一杯貓咪森林咖啡迎接元氣滿滿的一下午
    對於我這種睡眠質量不好的人來說,早上是不可能喝咖啡的,因為這會讓我中午睡不著,這樣就又會導致下午的工作是迷糊的,所以一杯貓咪森林咖啡迎接元氣滿滿的一下午也是從下午開始點單的了,疫情的這段時間也一樣是可以點到的哦~
  • 咖啡界的過濾扛把子:選對濾紙,是擁有一杯好咖啡的關鍵
    文/咖啡小芝士咖啡界的過濾扛把子:選對濾紙,才能擁有一杯更好的咖啡很多咖啡衝煮方式都會用到濾紙,如果不能正確的選擇和使用咖啡濾紙,那麼一杯咖啡的口感很可能會因為摻雜了濾紙的味道而大打折扣,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聊咖啡濾紙吧。
  • 記者手記丨越南咖啡 來一杯嗎?
    據說,越南咖啡是在1857年由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引入種植的,距今已有超過160年的歷史了。如今,咖啡在越南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量大幅提高,帶動了加工、銷售和出口,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成為越南僅次於大米的第二大出口農產品,是越南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越南產咖啡,越南人也喜歡喝咖啡。此次越南之行的嚮導歐陽澤銓先生,每天早上都會在家自製一杯煉乳摩卡。
  • 用一杯咖啡的時間,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一點
    每當他們寫稿時,往往有一杯咖啡在旁, 用來驅散疲倦和煩躁,提高精神。 今天是中國第20個記者節, 晚報君要給你們安利一款記者們都愛的 「精神抖擻K咖啡」 這個秋天一起來幹一杯吧~ 喝一杯再出發,精神抖擻一整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敢於積極地彰顯自己的文化自信
  • 喝咖啡是越南人的日常習慣,一杯咖啡價格相當一瓶礦泉水
    越南咖啡,香味較濃,酸味較淡,口感細滑溼潤,香醇中微含點苦,芳香濃鬱,提神醒腦,代表性產品是摩氏咖啡(moossy)、中原咖啡(G7 coffee)、西貢咖啡(SAGOCAFE)、高地咖啡。但是你知道嗎,在越南的廣大農村,人們粗放古樸的炒制研磨咖啡的方式,也是非常的獨特,讓我們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