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立慧
8月28日,市溼地城市建設推進中心收到了3萬繭周氏齧小蜂。這批「小蜂」將投放在東城部分公園及居民小區,用於防治美國白蛾。美國白蛾是東營地區多發的蟲害,連續幾年使用周氏齧小蜂等生物防治措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次投放周氏齧小蜂,是選在了一年當中美國白蛾第三代幼蟲爆發的時期,對來年美國白蛾的防控也有一定效果。
28日上午八點半,25箱共3萬繭周氏齧小蜂蠶蛹到達市溼地城市建設推進中心。打開紙箱,蠶繭用一次性塑料餐盒盛裝,單從外觀來看,倒是像極了東北風味燒烤店常見的大蠶蛹。只不過,燒烤店那種大蠶蛹是單獨的一隻蟲。周氏齧小蜂的蠶蛹,一繭蠶蛹將羽化出大約三千隻小蜂。
「這是人工繁育小蜂用的柞蠶蛹,個頭看起來特別大。如果是自然繁育,一枚卵能夠孵化出200多頭幼蟲,幼蟲長大變成蛹,蛹的個頭當然比這個小很多。」市溼地城市建設推進中心園林植物保護科病蟲害防治專業技術人員王洪芳告訴記者。
其實在盛放周氏齧小蜂蠶蛹的塑料餐盒上,已經能看到少量爬出來的小蜂。體長在一毫米左右,還沒有一隻小螞蟻大。
周氏齧小蜂是美國白蛾的一種寄生性天敵,通過寄生在美國白蛾的蛹裡達到消滅美國白蛾的目的。「這種蜂有很強的飛翔以及尋找寄主的能力。把小蜂蠶蛹放到小紙兜裡,用大頭釘將其固定在樹幹上,然後等它自然飛出,就可以找到周圍化蛹的美國白蛾。然後將卵產在美國白蛾的蛹內,在蛹內生長發育,吸取其營養,最終將其殺死。」王洪芳介紹。
投放周氏齧小蜂蠶蛹需要在無風或微風的天氣下進行,同時不能有雨。最佳投放時間是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九點多,在東園內,工作人員選了一棵白蠟樹,將紙兜固定在距離地面約兩米處。投放進蠶繭後,用紙兜的末端將其覆蓋,這是為了防止「麻雀等鳥類吃掉蠶蛹」。兩天時間內,小蜂將從蛹內鑽出,在周圍的石縫、草叢等隱蔽地點尋找寄主。
據介紹,利用周氏齧小蜂防治美國白蛾屬於一種生物防治的方法。它與傳統的化學防治相比,主要有三大優勢。第一,不會造成環境汙染,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第二,不會殺傷天敵,對於一些益蟲和益鳥不會造成不良影響;第三,克服了傳統化學防治可能會增強抗藥性的弊端,防治效果顯著。
周氏齧小蜂目前在東營地區應用比較廣泛。「東營當地就能繁育小蜂,而且繁育技術已經很成熟。近幾年我們每年都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採購計劃,定期採購並統一發放。現在美國白蛾的防治效果已經比較明顯了,城區的行道樹上基本沒有美國白蛾爆發,現階段我們的防治重點主要是公園和各小區。」王洪芳介紹。
此外,在園林病蟲害防治方面,周氏齧小蜂並不是唯一一個引進東營的生物防治物種。花絨寄甲、管氏腫腿蜂等作為天牛、木蠹蛾等蛀幹害蟲的天敵,也在東營各綠地、公園內默默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