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牛頓是英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神學家、作家和物理學家(在他那個時代被描述為「自然哲學家」),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也是科學革命中的關鍵人物。
他的著作《自然原理數學哲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於1687年首次出版,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牛頓也對光學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並與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無窮小微積分的功勞。在《原理》中,牛頓闡述了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形成了主導的科學觀點,直到被相對論所取代。牛頓用他對重力的數學描述來證明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解釋潮汐、彗星軌跡、春分點進動和其他現象,消除了對太陽系太陽中心性的懷疑。他證明了地球和天體上物體的運動可以用同樣的原理來解釋。牛頓關於地球是一個扁球體的推論後來被莫珀圖伊斯、拉孔達明和其他人的大地測量所證實,使大多數歐洲科學家相信牛頓力學優於早期系統。
牛頓建造了第一臺實用的反射望遠鏡,並在觀察到稜鏡將白光分離成可見光譜的顏色的基礎上,發展了複雜的顏色理論。他還制定了冷卻的經驗法則,對聲速進行了第一次理論計算,並引入了牛頓流體的概念。除了在微積分方面的工作,作為數學家,牛頓對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將二項式定理推廣到非整數指數,開發了一種逼近函數根的方法,並對大多數三次平面曲線進行了分類。
牛頓是三一學院的研究員,也是劍橋大學的第二位盧卡斯數學教授。他是一個虔誠但非正統的基督徒,私下裡拒絕三位一體的教義。對於當時劍橋學院的一名成員來說,他拒絕接受英國教會的神聖命令,這是不尋常的。除了他在數學科學方面的工作,牛頓把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鍊金術和聖經年代學的研究上,但是他在這些領域的大部分工作直到他死後很久才發表。在政治上和個人上與輝格黨有聯繫,牛頓在1689年至1690年和1701年至1702年兩次短暫擔任劍橋大學議員。他於1705年被安妮女王封為爵士,並在倫敦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三十年,擔任皇家鑄幣廠的會長( 1696 - 1700年),以及皇家學會主席( 1703 - 17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