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關於印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的通知

2021-01-09 中華會計網校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

  為進一步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簡稱「人禽流感」)防控工作,提高人禽流感的防治水平和應對能力,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人禽流感病例,及時、有效地採取各項防控措施,控制疫情的傳播、蔓延,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我部組織制定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衛生部關於印發突發人間禽流感應急預案及有關防治方案的通知》(衛發電[2004]8號)同時廢止。

  附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

二○○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

  1  總  則

  1.1 總體目標

  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簡稱「人禽流感」)防控工作,提高人禽流感的防治水平和應對能力,及時、有效地採取各項防控措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人禽流感病例,控制疫情的傳播、蔓延,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特制定本預案。

  1.2 工作原則

  政府領導,部門配合;依法防控,科學應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群防群控,分級負責。

  1.3 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衛生部應對流感大流行準備計劃與應急預案(試行)》。

  1.4 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我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及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的人禽流感防治應對準備及應急處置工作。

  2 組織管理

  2.1 組織機構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在本級政府統一領導下,成立人禽流感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統一指揮、協調系統內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實行人禽流感防控工作主要領導負責制、防控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明確任務、目標和責任。

  縣級及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由臨床、流行病學和實驗室檢驗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的人禽流感防控技術專家組。

  縣級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成立人禽流感疫情應急處置小組,根據職責分工和衛生行政部門指派,負責開展本單位或本地區的人禽流感疫情應急處置工作。

  農村鄉鎮(村)和城市社區衛生機構在上級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的指導下,開展本地區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2.2  職責分工

  2.2.1衛生行政部門職責

  (1)衛生部負責全國人禽流感疫情防控管理和協調工作,組織制訂人禽流感應急處置的政策、技術規範和專項預案,指導各地做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組織開展全國衛生系統專業人員的技術培訓,組建國家級專家組為各省(區、市)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省級師資,組織專家組對各省(區、市)的年度首例人禽流感病例進行診斷,組織開展對全國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督導檢查;負責流感大流行及特別重大的人禽流感疫情應急控制的組織協調及社會動員,擬定國家應急防控物資儲備清單,開展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指導和協助相關部門開展人禽流感防控知識培訓。

  (2)各省(區、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指揮、協調、管理本行政區域內人禽流感防控工作,制定本行政區域內人禽流感應急預案和防控策略,進行社會動員並指導各地(市)縣做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組織開展人禽流感專業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組建省級專家組為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組織專家組診斷本行政區域內人禽流感病例,開展防控工作的督導檢查,組織對重大人禽流感疫情的應急控制,擬定應急防控物資儲備清單,指導和協助相關部門開展人禽流感知識培訓。

  (3)各地(市)級、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指揮、協調、管理本行政區域區內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人禽流感應急預案,組織開展人禽流感應急培訓和演練,組織專家組排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開展督導檢查和社會動員及宣教活動,組織開展對人禽流感疫情的應急處置。

  (4)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與其它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建立部門之間信息溝通和固定聯絡員制度,及時與有關部門交流協商,形成多部門共同參與的聯防聯控機制。

  2.2.2 醫療衛生機構職責

  (1)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責

  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全國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技術指導及技術方案的制訂,組織、評估和督導疫情監測工作,負責全國疫情資料的匯總分析、反饋及上報,開展技術培訓,指導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制定實驗技術操作規範及各級網絡實驗室質量控制指標體系,收集、鑑定各省(區、市)送檢的人禽流感病毒標本,開展人禽流感病例的實驗室診斷及對省級檢測結果的覆核工作,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

  ②省(區、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制訂本省疫情應急處置預案,評估和預測本省疫情,參與並指導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及疫情處置,指導、督導省內人禽流感預防控制工作,負責本省人禽流感疫情及監測資料的收集、匯總分析、反饋和上報,開展技術培訓和健康教育,開展實驗室檢測工作,並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

  ③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本市人禽流感疫情及監測資料的收集、匯總分析、反饋和上報,指導、督導市、縣級人禽流感預防控制和監測工作,指導和參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及疫情處置,開展技術培訓和健康教育,在條件完備的情況下可以開展實驗室檢測工作並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

  ④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本地區人禽流感預防控制及監測工作,負責當地疫情及監測資料的收集、匯總分析、上報,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包括人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追蹤和醫學觀察,相關標本的採集和運送),指導做好生活環境、物品的衛生學處理和禽流感疫情現場處置人員的個人防護,開展專業人員培訓和健康教育。

  (2)醫療機構職責

  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負責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人禽流感醫學觀察病例的篩查與報告,負責病人的診斷、轉運、隔離治療、醫院內感染控制,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標本採集工作,負責本機構內有關人員的培訓工作。

  農村鄉鎮(村)和城市社區衛生機構以及其它各類醫療機構負責及時報告發現的病死動物情況以及有病死動物接觸史的發熱病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開展有關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3)衛生監督機構職責

  負責對本轄區醫療衛生機構的預檢分診、消毒、疫情報告及預防控制等工作的衛生監督和執法稽查。

  3  病例診斷和疫情發布

  3.1病例診斷

  各省(區、市)年度首例人禽流感病例由衛生部組織人禽流感專家組診斷,此後發生的病例由省(區、市)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組診斷,同時報衛生部備案。

  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到轄區內人禽流感醫學觀察病例報告後,應在12小時內派出專家組進行調查和會診,並向衛生部報告。

  省級專家組根據病例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按照《人禽流感診療方案(2005版修訂版)》進行診斷或排除。

  有條件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實施人禽流感病例實驗室檢測工作;不能開展檢測的要及時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

  各省(區、市)、計劃單列市檢測出的所有陽性標本全部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覆核檢測;檢測陰性的標本,衛生部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認為需要的,也要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覆核。

  3.2 疫情公布與通報

  衛生部負責向有關部門、國際組織、有關國家、港澳臺地區通報並向社會發布人禽流感疫情信息。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經衛生部授權後,負責向社會發布本行政區域內人禽流感疫情信息。

  4  應急處置

  各地應根據以下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4.1 本地尚未發現動物和人禽流感疫情

  本地區內尚未發現動物及人禽流感疫情,但其毗鄰國家或相鄰地區發生動物或/和人禽流感疫情。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1)密切關注國內外動物禽流感及人禽流感疫情動態,做好疫情預測預警,開展疫情風險評估。

  (2) 做好各項技術及物資準備。

  (3)開展常規疫情、流感/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監測。

  (4) 醫療機構開展不明原因肺炎的篩查工作。

  (5) 開展人禽流感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公眾防控人禽流感知識水平。

  (6) 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動物禽流感疫情監測工作,防止疫區受染動物以及產品的輸入。

  4.2 本地有動物禽流感疫情,但尚未發現人禽流感疫情

  本地區內發生了動物禽流感疫情,但尚未發現人禽流感病例。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1)與農業部門緊密協作,立即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追蹤和樣品採集工作(附件1、2)。

  (2) 啟動人禽流感應急監測方案(附件3),疫區實行人禽流感疫情零報告制度。

  (3) 做好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附件4)。

  (4) 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疫點內人居住和聚集場所的消毒處理工作(附件5)。

  (5) 醫療機構要做好病人接診、救治、醫院內感染控制等準備工作。

  (6) 做好疫情調查處理等人員的個人防護(附件5)。

  4.3 本地出現散發或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Ⅱ級)

  本地區發現散發或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但局限在一定的範圍,沒有出現擴散現象的,應採取以下措施:

  (1) 啟動人禽流感應急監測,實行人禽流感病例零報告制度。

  (2) 按照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迅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查明病例之間的相互關聯,判定是否發生人傳人現象。

  (3) 按照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和處理原則,確定密切接觸者,並做好醫學觀察。

  (4) 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疫點內人居住和聚集場所的消毒處理工作。

  (5) 醫療機構要做好人禽流感病例隔離、救治和醫院內感染控制工作,並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病例的主動搜索、標本採集等工作。

  (6) 做好疫情調查處理、醫療救治、實驗室檢測等醫務人員的個人防護(附件5)。

  (7) 及時向本地區有關部門和鄰近省(區、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通報有關情況。

  (8) 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公眾衛生意識和個人防護意識,減少發生人禽流感的危險性,做好公眾心理疏導工作,避免出現社會恐慌。

  (9) 如經調查證實發現人傳人病例,要根據疫情控制的需要,劃定疫點和疫區範圍,報請當地人民政府批准,採取學校停課、部分行業停業等防控措施。

  4.4 證實人間傳播病例並出現疫情擴散狀態,屬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

  證實人禽流感疫情出現人間傳播病例並有擴散趨勢,按照《衛生部應對流感大流行準備計劃與應急預案(試行)》採取相應的措施。

  5 保障措施

  5.1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應對能力

  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監測、消毒處理和實驗室檢驗的能力;加強對醫務人員禽流感防治知識的培訓,要求每一位接診醫務人員都要掌握人禽流感診療、預防控制和流行病學調查的相關知識,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早期發現病人的意識、能力和診療水平。

  5.2 完善檢測網絡,提高檢測能力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國家級人禽流感檢測實驗室,省(區、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省級人禽流感檢測實驗室,重點地區和有條件的地區也可建立地、市級人禽流感檢測實驗室。人禽流感檢測實驗室應符合實驗室生物安全有關規定和要求,配備專人負責,並選擇技術水平高、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承擔檢測工作。

  5.3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

  5.3.1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科研機構要完善有關生物安全規章制度,配備必要的人員,健全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使生物安全管理做到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5.3.2 開展人禽流感病毒檢測工作的實驗室必須符合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有關規定和要求,依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WS 233-2002)》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等規定開展工作。在應急狀態下,衛生部可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臨時指定合格的實驗室開展相關檢測。

  5.3.3 各醫療衛生機構要對專業人員進行有關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提高專業人員生物安全防護意識和能力。

  5.4 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措施落實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開展對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和指導,特別加強對重點地區的督導和檢查,督查應急預案制定、業務培訓、技術演練、疾病監測、疫情報告、傳染病預檢分診及疫情現場控制等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玩忽職守的人員要嚴肅處理。

  5.5 做好物質儲備,保障經費支持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合理安排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應急工作經費,做好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包括防護用品、應急預防性藥物、抗病毒治療和對症治療藥品、消殺藥械、檢測試劑等物資。

  6 附件

  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學調查方案

  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標本採集及實驗室檢測技術方案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監測方案

  4、禽流感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和處理原則

  5、人禽流感消毒、院內感染控制和個人防護技術方案

  6、人禽流感診療方案(2005版修訂版)

  附件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學調查方案

  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簡稱「人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預防和控制人禽流感病例的發生、傳播,特制定本方案。

  1 調查目的

  1.1調查可能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及影響因素,為疫情的預防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1.2 發現和追蹤病、死禽類及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1.3 發現人傳人的線索,並尋找其證據,為及時做好流感大流行應對準備提供依據。

  2 組織與準備

  2.1 啟動條件

  衛生行政部門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過監測系統報告、群眾反映、媒體報導、疫情通報等途徑獲知本轄區內出現下列情況時,應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1)發生經省級及以上農業部門證實的禽流感疫情。

  (2)發現人禽流感預警病例。

  (3)發現人禽流感疑似、確診病例。

  (4)發現其他需要排除人禽流感的病例或需要開展調查的相關情況。

  2.2 組織及實施

  2.2.1縣級衛生部門  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內疫情調查的組織及領導;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開展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學調查,應在接到疫情報告後2小時內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及時採取相應預防、控制措施,並將調查結果及時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根據需要,可請求上級部門給予技術支持和指導。

  2.2.2市級及以上衛生部門  市級及以上衛生行政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派遣調查組前往疫情發生地進行調查;市級及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可應邀或受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派遣前往疫區指導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2.3 調查準備

  調查單位應迅速成立現場調查組,制定流行病學調查計劃,明確調查目的、調查組人員組成,確定成員的任務及職責。調查組成員一般包括有關領導、流行病學工作者、臨床醫生、消毒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其它相關人員等。

  3 調查內容和方法

  3.1背景資料收集

  3.1.1當地地理、氣象、人口等資料的收集

  通過查閱資料、諮詢當地相關部門等方法了解當地的地理狀況(如地理位置、流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湖泊、河流、交通狀況等)、氣象資料(如年均氣溫、年均月氣溫、年均降雨量、年均月降雨量、年均溼度、當年月均氣溫及月均降雨量及月均溼度等)、農林業(土地使用、農業種植、養殖業、野生動物、候鳥遷徙情況等)、人口資料(最新的人口總數、年齡別構成、流動人口數)、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如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產值、醫院數量及床位數、學校數量等)、其它相關資料如特殊風俗及生活習慣等。

  3.1.2歷史及橫斷面相關資料調查

  通過查閱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醫院相關資料,了解當地(以縣為單位)一年內的流感樣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情況和主要傳染病種類及發病情況,了解當地一年內的流感疫苗接種情況(接種疫苗型別、覆蓋率、主要接種範圍及對象、接種疫苗數量等)。

  3.2 動物疫情調查

  3.2.1動物養殖及禽流感疫情情況

  向省級農林部門及當地的農林部門了解當地禽類養殖業情況(包括家禽種類、數量、密度、免疫狀況等)、歷史上的禽流感疫情(是否發生、疫情發生地、診斷情況、動物類型、病原型別以及疫情發生處理情況等)、當年的動物禽流感疫情(是否發生、疫情發生地及疫區範圍、診斷情況、動物類型、病原型別、發生經過及處理情況等)、動物尤其是禽類異常死亡情況、候鳥遷徙情況及禽流感監測情況等。

  3.2.2當地禽類交易情況

  調查當地及周圍的農貿市場尤其是活禽交易市場情況。對市場內的活禽及禽類製品經營者進行調查、登記,了解貨物來源、加工及交易方式、現場屠宰、防護情況、近期是否有異常表現等情況。

  3.2.3當地動物飼養及動物疫情情況

  參見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內容。

  3.3 病例搜索

  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鄉村醫生等在當地主要醫療機構採用查看門診日誌和住院病歷等臨床資料、入戶調查等方式主動搜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對搜索出的病例進行隨訪、篩查,直至排除人禽流感。

  3.4 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標本的採集

  對於搜索和報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人禽流感預警病例、人禽流感疑似病例、人禽流感醫學觀察病例等應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標本的採集。調查內容包括:病例基本情況、發病經過和就診情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和轉歸情況、居住地及家庭背景、個人暴露史、密切接觸者情況等。

  3.4.1臨床資料

  通過查閱病歷及化驗記錄、詢問診治醫生等方法,詳細了解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治療進展等情況。

  3.4.2病例所在地基本情況

  (1)環境情況:通過現場調查了解病例居住地地理位置、人口資料、社區環境、交通狀況、經濟水平、衛生狀況等情況。

  (2)動物飼養情況:通過農業部門了解病例居住地所有養殖場及住戶進行動物及家禽飼養情況調查,了解家禽種類、飼養方式、飼養規模、禽流感疫苗免疫接種、禽類交易情況等。

  (3)動物疫情情況:向當地農業、林業部門了解當地動物疫情監測結果,特別是禽類的異常死亡情況。通過向獸醫詢問、入戶調查的方式了解病例居住地一年內是否有家禽異常死亡情況,重點掌握近期內(6個月內,尤其是近1~2個月)發生禽流感或禽鳥類發病(死亡)情況(發生時間、動物發病表現、發病及死亡的動物種類、死亡數量、診斷結論及依據、處置情況等)。

  3.4.3 病例家庭及家居環境情況

  通過詢問及現場調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員情況、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環境、家禽及家畜飼養情況、病死家禽及家畜情況。

  3.4.4 病例發病前活動範圍及暴露史

  (1)發病前7天內與人禽流感病例的接觸情況:接觸時間、接觸方式、接觸頻率、接觸地點、接觸時採取防護措施情況等。

  (2)發病前7天內與病死禽的接觸及防護情況:飼養、販賣、屠宰、捕殺、加工、處理病(死)禽,直接接觸病(死)禽及其排洩物、分泌物等。

  (3)發病前7天內有無其它接觸可疑禽流感病毒汙染物(如實驗室汙染)的情況。

  (4)當病例無上述三項接觸史時,重點調查其發病前7天內的活動情況,以了解其可能的環境暴露情況,如是否到過禽流感疫區或曾出現病(死)禽的地區旅行,是否到過農貿市場及動物養殖場所等。

  3.4.5病例發病後的活動範圍及密切接觸者

  確定病例發病後的詳細活動範圍,追蹤密切接觸者。

  3.5高危人群的調查

  3.5.1通過現場調查及向農業、工商等部門了解情況等方式,掌握動物禽流感疫情,重點了解人禽流感疫情發生地的禽類養殖場、禽類散養戶、屠宰場、禽類批發及交易市場、公園禽鳥類養殖場所的禽類飼養、捕捉、屠宰活禽、儲藏、運輸人員、禽類交易及經營人員以及寵物鳥類的養殖人員,並了解曾滯留禽類養殖、屠宰場所時間較長的人員情況。

  3.5.2向動物研究專業機構了解專業從事禽類研究及監測人員情況。

  3.5.3現場流行病學調查人員根據現場調查情況確定有潛在高危行為的人員。

  3.6密切接觸者的調查及處理(詳見附件4)

  3.7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

  3.7.1聚集性病例定義  以疫點為單位出現2例及以上人禽流感病例。

  3.7.2聚集性病例的調查

  從病例間的接觸地點、接觸時間、接觸方式等方面了解病例間是否存在人傳染人的可能性。

  3.8其它相關調查及研究

  3.8.1人禽流感感染因素研究

  為探索人禽流感的危險因素,分析可能的感染方式、感染途徑及影響因素,開展人禽流感的病例對照研究。調查內容可參考流行病學調查表。

  3.8.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

  對不同暴露機會、暴露方式、暴露時間及頻次的人群開展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以了解是否存在輕型感染及隱性感染病例。

  4資料的分析、總結和利用

  4.1在疫情調查處理進程中或結束後,應及時對流行病學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並及時向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4.2在疫情調查結束後,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將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學調查表和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上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3流行病學調查原始資料、匯總分析結果、調查報告及時整理歸檔。

  附表1 :    流行病學調查表(略)

  附表2:農貿市場、交易市場相關情況調查表(略)

  附件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標本採集及實驗室檢測技術方案

  為及時、科學地採集和運送人禽流感病例或疑似汙染環境等各種類型的標本,規範實驗室檢測程序和檢測方法,提高檢測質量,明確診斷或開展相關科學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1 採集對象

  1.1 人禽流感醫學觀察病例、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確診病例。

  1.2 其它需要進行人禽流感診斷或排除者。

  1.3 需要採集的環境標本。

  2 採集要求

  2.1 從事人禽流感檢測標本採集的技術人員必須經過生物安全培訓和具備相應的實驗技能。在標本採集過程中,採樣人員參照(附件5)規定的防護措施進行安全防護。

  2.2 住院病例的標本由所在醫院醫護人員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指導下採集。

  2.3 標本採集具體種類和數量由現場工作組確定。

  2.4 密切接觸者標本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採集。

  2.5 根據實驗室檢測工作的需要,結合病程再次採樣。

  3 標本種類

  每個病例應儘可能同時採集上、下呼吸道標本;需要排除人禽流

  感的死亡病例則依據《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屍體解剖查驗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43號)的規定採集屍體標本,沒有條件進行屍體解剖的,可採集呼吸道灌洗液或經皮穿刺採集肺組織標本。

  3.1 上呼吸道標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深咳痰液。最佳採集時間為發病後3天內。

  3.2 下呼吸道標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氣管灌洗液、肺組織活檢標本。

  3.3 屍檢標本:病人死亡後應依法儘早進行解剖,在嚴格按照生物安全防護的條件下,進行屍檢,主要採集肺、氣管組織標本,條件允許下也可採集肝、腎、脾、心臟、腦、淋巴結等組織標本。

  3.4 血清標本:每一病例必須採集血清標本,須採集急性期、恢復期雙份血清。第一份血清應儘早(最好在發病後7天內)採集,第二份血清應在發病後第3~4周採集。採集量要求5ml,以空腹血為佳,建議使用真空採血管。

  3.5 其它標本:如果病例有腹瀉症狀,可在發病後採集糞便標本;有胸水者可採集胸水標本。

  4 標本採集方法

  4.1 咽拭子:用2根聚丙烯纖維頭的塑料杆拭子同時擦拭雙側咽扁桃體及咽後壁,將拭子頭浸入含3ml採樣液的管中,尾部棄去,旋緊管蓋。

  4.2 鼻拭子:將1根聚丙烯纖維頭的塑料杆拭子輕輕插入鼻道內鼻顎處,停留片刻後緩慢轉動退出。取另一根聚丙烯纖維頭的塑料杆拭子以同樣的方法採集另一側鼻孔。上述兩根拭子浸入同一含3ml採樣液的管中,尾部棄去,旋緊管蓋。

  4.3 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用與負壓泵相連的收集器從鼻咽部抽取粘液或從氣管抽取呼吸道分泌物。

  將收集器頭部插入鼻腔或氣管,接通負壓,旋轉收集器頭部並緩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並用3ml採樣液衝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孩導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來替代收集器)。

  4.4 咽漱液:用10ml不含抗菌素的採樣液漱口。漱口時讓患者頭部微後仰,發「噢」聲,讓洗液在咽部轉動。然後將咽漱液收集於50ml無菌的螺口塑料管中。無條件的可用平皿或燒杯收集咽漱液並轉入10ml螺口採樣管中。

  4.5 深咳痰液:要求病人深咳後,將咳出的痰液收集於50ml含3ml採樣液的螺口塑料管中。

  4.6 呼吸道灌洗液:將收集器頭部從鼻孔或氣管插口處插入氣管(約30cm深處),注入5ml生理鹽水,接通負壓,旋轉收集器頭部並緩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並用採樣液涮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孩導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來替代收集)。

  4.7 胸水:在B超定位下進行胸腔穿刺,抽取胸水5ml,置於無菌的塑料螺口管中。

  4.8 肺組織活檢標本:在超聲或X線定位下,經皮穿刺取肺組織活檢標本,置於含3ml採樣液的塑料螺口管中。

  4.9 屍檢標本:每一採集部位分別使用不同消毒器械,以防交叉汙染;每種組織應多部位取材,各部位應取20~50g,淋巴結取2個。

  4.10 糞便標本:採集5~10g糞便置於含5~10ml採樣液無菌螺口管中,嚴格密封。

  4.11 血清標本:用真空負壓採血管採集血液標本5ml,室溫靜置30分鐘,1500~2000rpm離心10分鐘,收集血清於2ml無菌螺口塑料管中。

  註:常用的採樣液配方為:pH 7.4~7.6的Hanks氏液或MEM/DMEM液。在採樣液中需加入抗菌素,可用青黴素(終濃度為100U/ml)、慶大黴素(終濃度為1mg/ml)和抗真菌藥物(終濃度為2μg/ml)。

  5  標本包裝

  標本採集後在生物安全Ⅱ級實驗室生物安全櫃內分裝成一式三份(分裝標本的生物安全櫃不能用於提取核酸)。一份當地檢測用,一份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一份保存以備覆核。

  5.1 所有標本應放在大小適合的帶螺旋蓋內有墊圈、耐冷凍的塑料管裡,擰緊。容器外註明樣本編號、種類、姓名及採樣日期。

  5.2 將密閉後的標本放入大小合適的塑膠袋內密封,每袋裝一份標本。

  5.3 標本有關信息填寫「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標本送檢單」見《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標本送檢、接收、檢測和結果報告反饋工作流程》(中疾控疾發[2005]526號),用另一塑膠袋密封。

  6 標本保存

  用於病毒分離和核酸檢測的標本應儘快進行檢測,24小時內能檢測的標本可置於4℃保存,24小時內無法檢測的標本則應置於-70℃或以下保存。如無-70℃保存條件,則於-20℃冰箱暫存。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長期保存。標本運送期間應避免反覆凍融。標本應設立專庫或專櫃單獨保存。

  7 標本送檢

  7.1 上送標本

  檢測結果陽性或可疑的原始標本或分離物應及時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覆核和進一步檢測;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檢測陰性,且有明確流行病學證據的病例的標本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一步檢測。

  7.2 標本運送的生物安全要求

  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424號令)和《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45號令)等有關規定執行。

  7.3 標本送檢的程序

  各省(區、市)需要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送檢標本時,應事先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與應急處理辦公室聯繫。具體要求見《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45號令)、《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標本送檢、接收、檢測和結果報告反饋工作流程》(中疾控疾發[2005]526號)。

  8 實驗室生物安全

  從事人禽流感檢測的技術人員必須經過生物安全培訓和具備相應的實驗技能,在檢測的過程中必須採取生物安全Ⅲ級防護。不同的標本檢測生物安全級別要求如下。

  8.1 標本的分裝和核酸提取在生物安全Ⅱ級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櫃內進行,病毒培養物的核酸提取必須在生物安全Ⅲ級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櫃內進行。

  8.2 標本的抗原快速檢測在生物安全Ⅱ級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櫃內進行。

  8.3 人禽流感病毒的分離、鑑定必須在生物安全Ⅲ級實驗室裡進行。

  8.4 採用滅活抗原進行血凝抑制試驗檢測血清抗體時,要求在生物安全Ⅱ級實驗室內操作。採用微量中和試驗進行血清抗體檢測必須在生物安全Ⅲ級實驗室操作。

  8.5 陽性標本和分離物的保存及銷毀應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第424號令)執行。

  9 標本的實驗室檢測

  9.1 核酸檢測:方法包括RT-PCR和Real-Time PCR,建議使用國家流感中心或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引物和探針。

  9.2 抗原快速檢測方法包括ELISA法和金標法,本方法僅具參考價值,不作為診斷依據。

  9.3 病毒分離及鑑定:採用SPF雞胚和MDCK細胞分離方法。病毒的鑑定採用血凝抑制試驗、神經氨酸酶抑制試驗或序列測定。

  9.4 血清學檢測:方法包括微量中和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單擴溶血試驗。

  以上實驗室檢測方法詳見《全國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監測實施方案》。

  10 檢測結果的判斷和報告

  10.1 各檢測項目陽性報告

  10.1.1 H5基因核酸檢測:A型特異性引物能夠擴增出預期大小的產物,兩對H5亞型特異性引物都能夠擴增出預期大小的產物。

  10.1.2 抗原快速檢測: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測,結果判斷為陽性。

  10.1.3 病毒分離及鑑定:分離出病毒,並經鑑定為H5亞型或H5N1亞型。

  10.1.4 血清學檢測:雙份血清抗體滴度4倍或以上增高有診斷意義。

  10.2 各檢測項目陰性報告

  10.2.1 H5基因核酸檢測: 兩對H5亞型特異性引物均不能夠擴增出預期大小的產物。

  10.2.2 抗原快速檢測: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測,結果判斷為陰性。

  10.2.3 病毒分離:培養物紅細胞凝集試驗陰性。

  10.2.4 血清學檢測:血清抗體滴度<1:20為陰性。

  10.3 H5基因核酸檢測不一致

  兩對H5亞型特異性引物擴增出的產物檢測結果不一致時,則對陽性擴增產物進行測序,如果為H5N1病毒序列,則判斷為陽性。

  標本檢測結果有關信息填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標本檢測結果反饋表」(具體見《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標本送檢、接收、檢測和結果報告反饋工作流程》中疾控疾發[2005]526號)。

  11 實驗室檢測流程

  應採集人禽流感檢測對象上呼吸道標本和下呼吸道標本進行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檢測和病毒分離,同時要採集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標本進行H5N1亞型特異性抗體檢測。

  原則上,先由省級及以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初步檢測,陽性標本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覆核;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檢測陰性,且有明確流行病學證據的病例標本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一步檢測。

  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不具備檢測條件的,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鄰近具備相應條件和資格認證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檢測。

  具體步驟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標本實驗室檢測流程圖。

  12 人禽流感實驗室檢測職責

  12.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責

  12.1.1 對省級以及其它人禽流感檢測實驗室的檢測結果進行覆核,並對上送的標本做進一步檢測。

  12.1.2 對不具備禽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病毒分離條件的省級上送的標本進行檢測。

  12.1.3 對需做微量中和實驗的血清標本進行微量中和試驗。

  12.1.4 對分離到的禽流感病毒株做抗原及基因分析。

  12.1.5 及時向送檢標本的機構反饋檢測結果。

  12.1.6 對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人員進行實驗室技術和生物安全培訓。

  12.1.7 對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提供技術和試劑支持並進行質量控制。

  12.1.8 對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實驗室檢測和生物安全工作進行督導。

  12.2 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責

  12.2.1 對轄區內人禽流感標本的採集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和物質支持,必要時直接參與標本的採集。

  12.2.2 按照生物安全要求,對採集到的標本進行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檢測、血清學檢測和抗原檢測。獲得國家認證的生物安全Ⅲ級實驗室才可開展病毒分離和微量中和試驗。

  12.2.3 按照生物安全要求妥善保存原始標本或禽流感病毒株。

  12.2.4 符合上送條件的標本或毒株按規定及時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2.2.5 及時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報人禽流感檢測的相關信息。

  12.2.6 及時向送檢標本的機構反饋檢測結果。

  12.2.7 根據疫情的發展和工作需要,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申請指定轄區內符合要求的國家級流感網絡實驗室開展相應的人禽流感檢測工作。

  附件3: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監測方案

  1 監測目的

  早發現、早報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及時、有效地採取防控措施,預防可能出現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傳播和蔓延。

  2監測啟動條件

  相關地區若發生以下情況之一,應立即啟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監測工作。

  2.1由省級農業部門確認發生動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2毗鄰接壤國家或地區發生動物高致病性禽流感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3出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包括醫學觀察病例、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

  3監測範圍的確定

  3.1發生動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3.1.1在當地農業部門劃定的動物疫區範圍所涉及的縣(市、區)開展應急監測工作。

  3.1.2若某縣(市、區)的動物疫情發生在邊界鄉鎮,則在與其邊境相鄰的其它縣(市、區)開展應急監測工作。毗鄰接壤國家在邊境地區發生動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與其邊境相鄰的縣(市、區)開展應急監測工作。

  3.2出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3.2.1發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縣(市、區)啟動應急監測。

  3.2.2若發現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為輸入病例,則病例的原發縣(市、區)應同時啟動應急監測。

  3.2.3發生實驗室汙染引起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則病例所在實驗室及縣(市、區)應同時啟動應急監測。

  4 監測對象

  監測範圍內的發熱(體溫≥38℃)伴流感樣症狀病例及密切接觸者。

  5 監測時限

  5.1 發生動物疫情的地區,應急監測開始於農業部門發現疫情之日;止於農業部門解除封鎖後7天。

  5.2 沒有動物疫情,但出現人間病例時,應急監測始於衛生部門發現疫情之日,止於該病例的最後一例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期的結束之日。

  6 監測方法

  6.1病例的發現

  6.1.1被動監測 在應急監測期間,監測縣(市、區)內的各級醫療機構對前來就診的發熱伴流感樣症狀的病例進行登記和報告。

  6.1.2主動監測

  (1)監測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上報的發熱伴流感樣病例進行追蹤和排查,每日將進展情況逐級上報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部(見表2)。

  (2)監測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入戶搜索、排查居民中是否有發熱伴流感樣症狀的病例,每日將搜索、排查結果逐級上報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部,並將病例送往醫院治療。

  (3)監測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日上報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表按(附件4)執行。

  (4)上述病例若發展為不明原因肺炎,按不明原因肺炎監測方案執行;若發展為人禽流感疑似病例,則按(附件1)執行。

  6.2 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標本採集與檢測

  縣(市、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在接到報告後2小時內對流感樣病例進行詳細的流行病學個案調查(附件1)。必須按照相關要求和標準採集病例相關標本。

  採集上、下呼吸道標本進行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檢測和病毒分離,同時要採集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標本進行A(H5N1)亞型特異的抗體檢測。

  原則上,先由省級及以下疾控機構進行初步檢測,陽性標本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覆核。省級疾控機構不具備檢測條件的,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鄰近具備相應條件和資格認證的省級疾控機構進行檢測。同時各地要根據衛生部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及時報告病例的有關流行病學和臨床資料,應在24小時內將相關標本送上級疾控機構。

  標本的採集種類、時間、運送、保存和檢測具體內容,參見(附件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標本採集和實驗室檢測技術方案》和《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

  6.3報告與反饋

  開展應急監測期間,監測範圍內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填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監測報告卡》(見表1),並登陸「中國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同時電話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控機構。沒有條件實行網絡直報的,用電話和傳真方式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監測報告卡》上報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由縣級疾控機構進行網絡直報。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報告後,立即開展追蹤排查工作,並將結果填寫到(表2)中,每日以電子郵件或傳真方式逐級上報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部。省級或國家級的檢測、診斷結果及時逐級反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根據反饋結果,及時更正病例的轉歸情況。

  7職責與分工

  7.1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職責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當地監測工作的組織領導,並根據疫情分析結果,適時加強或調整防治力量及人員,並督促落實。

  7.2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責

  7.2.1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 制訂全國監測方案;負責監測工作的組織、督導、協調及評估;負責全國監測資料的匯總、分析,並及時上報、反饋;進行技術指導和開展專業培訓,必要時進行現場調查;開展實驗室檢測工作(具體職責參見附件2相關內容)。

  7.2.2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負責本省監測資料的收集、匯總、分析,並及時上報、反饋;對監測工作進行督導、指導;進行主動監測,必要時進行現場調查;開展技術培訓和實驗室檢測工作(具體職責參見附件2相關內容)。

  7.2.3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負責本地區監測資料的收集、匯總分析,並及時反饋及上報信息;對監測工作進行督導、指導,必要時進行現場調查;開展技術培訓。

  7.2.4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具體承擔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隨訪,標本(病例鼻、咽拭子、血清及環境、動物標本等)的採集和運送;開展主動監測;負責當地資料的收集、匯總分析,並及時上報信息。

  7.3醫療機構職責

  各級各類醫院、診所等醫療機構負責病例的發現及報告工作,協助縣(市、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標本採集工作,對全體醫護人員進行防治知識培訓(尤其是傳染病防治法及傳染病相關知識的培訓)。

  8 監測系統督導和評價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專家督導檢查本轄區內的應急監測工作,評估監測的質量,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可根據評價結果對應急監測進行必要的調整,注重新技術在監測中的應用。

  督導和評估內容:密切接觸者管理;登記的完整性和隨訪情況;發熱伴流感樣症狀病人的登記和流調的及時性;現場工作質量與監測資料分析及上報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標本採集和運送情況。

  9 保障

  9.1人員準備及培訓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建立應急反應隊伍。參加監測工作的各單位應加強對各級醫療衛生和防疫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明確監測要求,包括病例定義、報告、調查、標本採集等程序與要求,明確各部門和人員的職責,特別是加強對兒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內科、防保科醫務人員的培訓工作,以保證按要求報告疑似病例。

  9.2督導檢查

  上級部門定期對下級監測點進行督導檢查,進行質量控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每年召開一次監測工作總結會,總結經驗,分析監測工作中的問題,交流監測資料及所開展研究工作的結果,以促進防治工作的開展。

  9.3實驗室監測網絡

  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流感中心牽頭,全國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具備一定條件的地(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組成監測網絡實驗室。由病毒病控制所負責診斷試劑的研製、推薦、標準化,診斷覆核疑難病例,鑑定各地分離的病毒毒株。網絡實驗室應做到檢測試劑標準化、信息傳遞快速化,定期由上級單位對專業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9.4後勤保障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準備好控制疫情所需的器械、消殺藥品、診斷試劑、疫苗等物資。

  表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監測報告卡(略)

  表2 :人禽流感應急監測報告表(略)

  附件4:

禽流感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和處理原則

  為及時、科學地判定動物禽流感及人禽流感的密切接觸者,採取預防措施,控制禽流感在人間的發生和傳播,制定如下判定標準和處理原則。

  1判定標準

  按照以下判定標準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判定並填寫(表1、表2)。

  1.1 禽流感病(死)禽的密切接觸者

  (1)在病(死)禽所在地(禽場、禽散養戶、野禽棲息地、寵物市場和飼養戶及有關屠宰、經營單位等)直接從事飼養、觀察研究、捕捉、裝運、販賣、宰殺、加工病(死)禽的人員及在這些場所內生活、工作過的其他相關人員,在農貿市場內特指那些直接從事販賣、宰殺活禽或病(死)禽的人員及在販賣、宰殺場所生活或工作的其他相關人員。

  (2)從事捕殺、處理(如處置禽屍體和環境清潔、消毒等)工作,但未按相應規範採取防護措施的人員。

  (3)直接接觸病(死)禽及其排洩物、分泌物等的相關人員。

  1.2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與出現症狀後的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共同生活、居住、護理的人員或直接接觸過病例呼吸道分泌物、排洩物和體液的人員。

  1.3現場流行病調查人員根據調查情況確定的其他密切接觸者。

  1.4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對可能被禽流感病毒汙染的物品進行採樣、處理標本、檢測等實驗室操作或者違反生物安全操作規程的工作人員。

  2 密切接觸者的調查及追蹤

  2.1禽流感病死禽類密切接觸者

  對禽流感病死禽密切接觸者入戶調查,仔細詢問每一個人的接觸情況,並登記(表1)。

  2.2人禽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觸者

  人禽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填寫流行病學調查表(表2)。

  3 密切接觸者的處理原則及措施

  3.1處理原則

  (1)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實施。

  (2)根據密切接觸者數量、接觸程度等可採取集中醫學觀察或自我醫學觀察的措施。

  (3)觀察期限暫定為7天(自最後接觸病死禽類及人禽流感患者計算起)。

  (4)醫學觀察開始前,根據確定的觀察期限判斷實際觀察時間。

  3.2處理措施

  (1)醫學觀察開始前,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負責醫學觀察的醫療機構專業衛生人員必須通過口頭或以告知書的方式,告知被觀察對象以下內容:

  ①人禽流感的臨床特點、傳播途徑等相關防治知識。

  ②負責醫學觀察的醫療機構聯繫人、聯繫方式,以便出現相關症狀後進行報告。

  (2)在醫學觀察期間不限制醫學觀察對象的活動,但病(死)禽密切接觸者須在疫區範圍(疫點周圍半徑3公裡)內活動。被觀察對象如需離開疫區,必須得到當地政府的同意後方能離開疫區。

  (3)醫學觀察期間,負責醫學觀察的醫療機構的專業衛生人員每日對密切接觸者測試2次體溫,了解其身體健康狀況(也可由患者自行測量體溫,專業人員每天兩次通過電話詢問情況),並做好個案登記,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每日按《禽流感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每日統計匯總表》(表4)匯總,錄入到「中國流感/人禽流感監測信息系統」中,並報上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

  (4)醫學觀察期間,被觀察對象出現發熱等異常臨床表現的,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監測方案》進行診斷和報告,並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標本採集及實驗室檢測技術方案》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採樣和實驗室檢測。若發現密切接觸者已出現肺炎可疑症狀時,應立即通知指定醫療機構派專用車輛將其接入指定醫院進行隔離診治。

  (5)根據需要,對密切接觸者進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了解是否有人傳染人、隱性感染或輕型病例並根據其具體接觸方式、頻度、時間分析相關影響因素。

  (6)對於輸入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由疫情發現地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將其有關流行病學資料直接通知病例來源地的相應機構,由來源地負責追蹤和調查其密切接觸者,處理措施同上。

  (7)若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已離開原地,由疫情發現地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直接通知其目的地的相應機構,由到達地負責追蹤調查,處理措施同上。

  表1:省   市   縣病死禽類密切接觸者流行病學調查一覽表(略)

  表2:省   市   縣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流行病學調查一覽表(略)

  表3: 動物禽流感和人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記錄表(略)

  表4:禽流感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每日統計匯總表(略)

  附件5:

人禽流感消毒、院內感染控制和個人防護技術方案

  為規範做好消毒、隔離和個人防護等預防控制人禽流感措施,制定本方案。

  1現場消毒技術方案

  1.1消毒原則

  發生疫情後,應及時有效地對汙染物品進行消毒處理,採取嚴格的消毒措施。消毒工作應該由經過培訓、有現場消毒經驗的人員進行,針對不同的消毒對象採用相應的消毒方法。消毒工作應避免盲目性,如採取其他有效措施可以使汙染物品無害化時,可以不進行消毒處理。

  1.1.1僅出現動物禽流感疫情的現場消毒

  僅出現動物禽流感疫情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可配合當地農業部門開展現場消毒。現場消毒工作原則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禽舍包括死禽和宰殺的家禽、禽糞和牆壁地面等進行終末消毒,必要時對禽舍的空氣進行消毒。

  (2)對劃定的動物疫點內病、死禽可能汙染的物品進行終末消毒。

  (3)對劃定的動物疫區內的飲用水應進行消毒處理,對流動水體和較大的水體等消毒較困難者可以不消毒,但應嚴格進行管理。

  (4)對劃定的動物疫區內可能汙染的物體在出封鎖線時進行消毒處理。

  1.1.2出現人禽流感疫情的現場消毒

  發生人禽流感疫情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配合農業部門針對動物禽流感疫情開展消毒工作,還要對發生人禽流感疫情的疫點進行消毒,並按《消毒技術規範》(2002版)進行消毒效果評價,以確保消毒處理有效。收治禽流感病人的醫院應對病人汙染或可能汙染的區域進行消毒處理。現場消毒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配合農業部門針對動物禽流感疫情開展消毒工作,按《消毒技術規範》(2002版)進行消毒效果評價。

  (2)對發生人禽流感的疫點、疫區進行現場消毒,消毒重點應包括病人的排洩物、病人發病時生活和工作過的場所、病人接觸過的物品等。

  (3)醫院應同時按腸道傳染病和呼吸道傳染病的要求對禽流感病人診療過程中可能汙染的物品進行消毒處理。

  1.2消毒方法

  1.2.1病房、病家和禽舍的地面、牆壁等一般物體表面 0.1%過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泥土牆吸液量為150 ml/m2~300 ml/m2,水泥牆、木板牆、石灰牆為100 ml/m2,地面噴藥量為200 ml/m2~300ml/m2.以上消毒處理,作用時間應不少於60分鐘。

  1.2.2紡織品 耐熱、耐溼的紡織品可煮沸消毒15分鐘,或採取壓力蒸汽滅菌的方法,或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不耐熱的紡織品可採取過氧乙酸薰蒸消毒。消毒時,將欲消毒衣物懸掛在密閉空間,按每立方米用15% 過氧乙酸7毫升(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熱薰蒸2小時。

  1.2.3動物及病人的排洩物、分泌物和嘔吐物 稀薄者,每1000 毫升可加漂白粉50克,攪勻放置2小時。尿液每1000ml加入漂白粉5克混勻放置2小時。成形糞便,1份糞便加20% 漂白粉乳劑2 份,混勻後,作用2小時。對廁所和禽舍的糞便可以集中消毒處理時,可按糞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攪勻加溼後作用24小時。

  1.2.4餐(飲)具 首選煮沸消毒15 分鐘,也可用0.1% 過氧乙酸溶液或5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15分鐘後,再用清水洗淨。

  1.2.5食物 生吃的瓜果、蔬菜類可用0.1%過氧乙酸溶液浸泡15分鐘。病人的剩餘飯菜不可再食用,在醫院按感染性廢物處理,在疫區可以煮沸30分鐘,或用20% 漂白粉乳劑浸泡2 小時,也可焚燒處理。

  1.2.6盛排洩物或嘔吐物的容器 可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或0.2% 過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鐘,浸泡時,消毒液要漫過容器。

  1.2.7家用物品、家俱 可用0.1% 過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浸泡15分鐘,硬質物體表面也可按一般物體表面進行消毒處理。

  1.2.8手 用0.5% 碘伏溶液或0.5%氯己定醇溶液塗擦,作用1~3分鐘。手的消毒也可用醇類免洗手消毒劑塗擦,自然乾燥後即可。

  1.2.9人與動物屍體 動物屍體應焚燒或噴灑消毒劑後在遠離水源的地方深埋,要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汙染水源。病人屍體宜儘快火化。

  1.2.10運輸工具 車、船內外表面和空間可用0.1% 過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噴灑至表面溼潤,作用60分鐘。

  1.2.11垃圾 醫院與禽流感有關的垃圾按感染性廢物處理,疫區的可燃物質儘量焚燒,也可噴灑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作用60分鐘以上,消毒後深埋。

  1.2.12汙水 對小水體的汙水每10升加入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溶液10 毫升,或加漂白粉4 克。混勻後作用1.5小時後餘氯為4mg/L~6 mg/L時即可。較大的水體應加強管理,疫區解除前嚴禁使用。

  1.2.13飲用水 對疫區的飲用水應進行消毒處理,保證其微生物指標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1.2.14空氣 對無法通風的空間受到汙染後應進行空氣消毒。房屋經密閉後,每立方米用15% 過氧乙酸溶液7 毫升(1 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熱蒸發,薰蒸1小時,即可開門窗通風;或以0.5% 過氧乙酸溶液(8ml/m3)氣溶膠噴霧消毒,作用30分鐘;也可使用紫外線進行消毒。

  1.2.15醫療器械 一次性醫療器械使用後按感染性廢棄物處理,可重複使用的醫療器械按《消毒技術規範》的有關要求進行消毒處理。

  1.3評價原則

  1.3.1過程評價 發現疫情後,是否及時對所有必須消毒的物體按規定的方法採取了有效的消毒措施。

  1.3.2效果評價 實驗條件允許時,可以按照《消毒技術規範》規定的方法進行效果評價,當消毒前後自然菌的殺滅率≥90%時可以認為消毒合格。

  2人禽流感院內感染控制技術

  2.1病人隔離原則

  對人禽流感醫學觀察病例、疑似病例、臨床診斷和確診病例應儘早採取住院隔離,確診病例可置同一房間,其餘的應置單間隔離。限制病人只在病室內活動,原則上禁止探視、不設陪護,與病人相關的診療活動儘量在病區內進行。

  2.2醫院的隔離

  2.2.1呼吸道感染疾病門診

  (1)獨立設區,遠離其他門診、急診,出入口與普通門急診分開,標識明顯。

  (2)分別設立醫務人員和病人專用通道。

  (3)分清潔區、半汙染區和汙染區,分區明確無交叉,有明顯標識。清潔區包括醫務人員的值班室、更衣室、浴室、庫房等,半汙染區包括消毒室和防護用品更換室等,汙染區包括病人可能進入的各類診療室、汙物暫存處。在清潔區和半汙染區、半汙染區和汙染區之間分別設立緩衝區,並設隔離屏障。

  (4)診室和留觀室通風良好。

  (5)留觀病人一人一間,房間內設衛生間。

  (6)病人病情允許時應戴口罩,不能離開留觀室,嚴禁病人間相互接觸。

  2.2.2人禽流感醫學觀察病例、疑似病例和臨床診斷病例病區

  (1)獨立設區,與其他病區分隔無交叉,並保持一定距離。

  (2)分清潔區、半汙染區和汙染區,分區明顯無交叉,有明顯標識。清潔區包括醫務人員的值班室、會診室、更衣室、浴室、庫房等,半汙染區包括治療室、醫護人員辦公室、消毒室和防護用品更換室等,汙染區包括病室、病區走廊和汙衣、汙物暫存處等。在清潔區和半汙染區、半汙染區和汙染區之間分別設立緩衝區,並設隔離屏障。

  (3)保持病區通風良好。

  (4)病區內產生的廢棄物,均按感染性廢物放入雙層黃色垃圾袋中,損傷性廢物放入利器盒,其它醫用物品必須經過消毒後才能移出病區。

  (5)病人一人一間,房間內設衛生間。

  (6)病人戴醫用防護口罩,禁止離開病房和相互探訪。

  (7)原則上不設陪護,不得探視,若必須探視時,探視者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做好個人防護 .

  2.2.3人禽流感確診病人病區

  (1)已建立負壓病房的醫院可以採取房間隔離。房間隔離的具體要求包括:

  ①使 整個病區的空氣定向流動,從辦公區 → 走廊 → 緩衝間→ 隔離病房。

  ②隔離病房為汙染區,隔離病房外的走廊與病房之間設立緩衝間,防護用品置於緩衝間內。

  ③醫務人員進入隔離病房前,在緩衝間更換防護用品;離開隔離病房時,在緩衝間更換防護用品並進行手的衛生處理。

  ④病人的診療、護理工作和病人的生活活動在病室內完成。

  ⑤隔離病房應有隔離標誌,並限制人員出入,進行出入人員登記。

  (2)未設負壓病房的醫院應做到以下隔離措施:

  ①獨立設區,與其他病區相隔離,有明顯標識。

  ②布局合理,分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三區無交叉。清潔區包括醫務人員的值班室、會診室、外更衣室、淋浴室、庫房等,半汙染區包括治療室、醫護人員辦公室、消毒室和內更衣室等,汙染區包括病室、病區走廊和汙衣、汙物暫存處等。在清潔區和半汙染區、半汙染區和汙染區之間分別設立緩衝區,並設隔離屏障。

  ③病區分別設立醫務人員和病人專用通道。

  ④病區通風良好,保證空氣流向從潔淨區→半汙染區→汙染區。

  ⑤病區產生的廢棄物,均按感染性廢物放入雙層黃色垃圾袋中,損傷性廢物放入利器盒,其它醫用物品必須經過消毒後才能移出病區。

  ⑥病人戴醫用防護口罩,不得離開病區。

  ⑦重型病人應當收治在重症監護病房或者具備監護和搶救條件的病室,該病室禁止收治其他病人。

  ⑧原則上不設陪護,不得探視,病人病情危重應由醫務人員及時向家屬通報病情,若必須探視,探視者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做好個人防護。

  3禽流感暴露人員防護指導原則

  3.1防護原則

  接觸或可能接觸病、死禽類或禽流感病人的所有人員都應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包括以下原則:

  (1)應採取防護措施預防禽流感的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和接觸傳播。

  (2)進入被傳染源汙染或可能被汙染的區域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防止呼吸道傳播。

  (3)接觸病人、疑似病人、疫區內的病死禽等傳染源及其體液、分泌物、排洩物時均應採用防護措施。接觸傳染源汙染的物品時也應採取防護措施。

  (4)既要採取措施預防人禽流感由病人傳給醫務人員,又要防止由醫務人員傳給病人。

  (5)應根據暴露的危害程度分別採取基本防護、加強防護和嚴密防護的方法。

  3.2 防護方法

  3.2.1基本防護

  (1)適用對象:醫院診療工作中所有醫務人員,可能接觸病禽或病人的人員。

  (2)防護用品:工作服、工作褲、工作鞋、工作帽和醫用防護口罩。

  3.2.2加強防護

  (1)防護對象:進入留觀室、病區的人員,進入疫區的人員,其他接觸病、死禽和病人等傳染源及其體液、分泌物、排洩物並包括其汙染物品的人員。

  (2)防護用品:隔離服、醫用防護口罩、帽子、醫用手套或橡膠手套、必要時使用防護鏡或面罩、鞋套。

  3.2.3嚴密防護

  (1)防護對象:宰殺病禽的人員,對禽流感病人進行有創操作或屍體解剖的人員。

  (2)防護用品:在加強防護的基礎上增加使用正壓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3.3更換防護用品順序

  根據防護用品的具體情況確定防護用品更換順序,更換防護用品的順序以方便更換防護用品為原則。工作結束後,更換防護用品的順序原則上是先脫汙染較重和體積較大的物品,後脫呼吸道、眼部等最關鍵防護部位的防護用品。對於常見的防護服,一般可按下列順序穿脫防護用品。

  3.3.1穿戴防護用品順序

  步驟1:戴帽子。

  步驟2:穿防護服。

  步驟3:戴口罩。

  步驟4:戴上防護眼鏡。

  步驟5:穿上鞋套或膠鞋。

  步驟6:戴上手套,將手套套在防護服袖口外面。

  3.3.2脫掉防護用品順序

  步驟1:摘下防護鏡,放入消毒液中。

  步驟2:解防護服。

  步驟3: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應將裡面朝外,放入黃色塑膠袋中,橡膠手套放入消毒液中。

  步驟4:脫掉防護服,將裡面朝外,放入汙衣袋中。

  步驟5:將手指反掏進帽子,將帽子輕輕摘下,裡面朝外,放入黃色塑膠袋中或汙衣袋中。

  步驟6: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隻手將口罩帶摘下,放入黃色塑膠袋中,注意雙手不接觸面部。

  步驟7:脫下鞋套或膠鞋,將鞋套裡面朝外,放入黃色塑膠袋中,將膠鞋放入消毒液中。

  步驟8:洗手、消毒。

  3.4防護用品的要求

  防護服:符合GB19082-2003《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可為聯體或分體式結構,穿脫方便,結合部嚴密。袖口、腳踝口應為彈性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靜電性、過濾性效率和無皮膚刺激性。

  防護口罩:符合GB19083-2003《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口罩可分長方型和密合型,應當配有鼻夾,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溼性,對皮膚無刺激,氣流阻力在空氣流量為85L/min情況下,吸氣阻力不得超過35mmH2O,濾料的顆粒過濾效率應當不小於95%.也可選用符合N95或FFP2標準的防護口罩。

  其他:應當滿足實際使用需要。

  附件6:

人禽流感診療方案(2005版修訂版)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稱「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早在1981年,美國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類引起結膜炎的報導。1997年,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發生H5N1型人禽流感,導致6人死亡,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近年來,人們又先後獲得了H9N2、H7N2、H7N3亞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證據,荷蘭、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尼及我國相繼出現了人禽流感病例。儘管目前人禽流感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但是,考慮到人類對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類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後的高病死率以及可能出現的病毒變異等,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該疾病可能是對人類存在潛在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

  1 病原學

  禽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屬。禽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徑80~120nm,有囊膜。基因組為分節段單股負鏈RNA.依據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為16個H亞型(H1~H16)和9個N亞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還可感染人、豬、馬、水貂和海洋哺乳動物。到目前為止,已證實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亞型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對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均敏感。常用消毒劑容易將其滅活,如氧化劑、稀酸、滷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劑)等都能迅速破壞其活性。

  禽流感病毒對熱比較敏感,但對低溫抵抗力較強,65℃加熱30分鐘或煮沸(100℃)2分鐘以上可滅活。病毒在較低溫度糞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個月,對酸性環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條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況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陽光下40~48小時即可滅活,如果用紫外線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壞其活性。

  2流行病學

  2.1傳染源  主要為患禽流感或攜帶禽流感病毒的雞、鴨、鵝等禽類。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傳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尚無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確切證據。

  2.2傳播途徑  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洩物、受病毒汙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觸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2.3易感人群  一般認為,人類對禽流感病毒並不易感。儘管任何年齡均可被感染,但在已發現的H5N1感染病例中,13歲以下兒童所佔比例較高,病情較重。

  2.4高危人群  從事家禽養殖業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屬、在發病前1周內到過家禽飼養、銷售及宰殺等場所者、接觸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實驗室工作人員、與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員為高危人群。

  3臨床特徵

  3.1臨床表現

  (1)潛伏期  根據對H5N1亞型感染病例的調查結果,潛伏期一般為1~7天,通常為2-4天。

  (2)臨床症狀  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後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症狀。感染H9N2亞型的患者通常僅有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部分患者甚至沒有任何症狀;感染H7N7亞型的患者主要表現為結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為H5N1亞型病毒感染。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現類似普通型流感。主要為發熱,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噁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症狀。重症患者可出現高熱不退,病情發展迅速,幾乎所有患者都有臨床表現明顯的肺炎,可出現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多臟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症候群等多種併發症。可繼發細菌感染,發生敗血症。

  (3)體徵  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實變體徵等。

  3.2胸部影像學檢查

  H5N1亞型病毒感染者可出現肺部浸潤。胸部影像學檢查可表現為肺內片狀影。重症患者肺內病變進展迅速,呈大片狀毛玻璃樣影及肺實變影像,病變後期為雙肺瀰漫性實變影,可合併胸腔積液。

  3.3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減少,並有血小板降低。

  (2)病毒抗原及基因檢測 取患者呼吸道標本採用免疫螢光法(或酶聯免疫法)檢測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或基質蛋白(M1)、禽流感病毒H亞型抗原。還可用RT-PCR法檢測禽流感病毒亞型特異性H抗原基因。

  (3)病毒分離 從患者呼吸道標本中(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氣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細胞)分離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學檢查 發病初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亞型毒株抗體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於回顧性診斷。

  3.4預後

  人禽流感的預後與感染的病毒亞型有關。感染H9N2、H7N7、H7N2、H7N3者大多預後良好,而感染H5N1者預後較差,據目前醫學資料報告,病死率超過30%.

  影響預後的因素還與患者年齡、是否有基礎性疾病、是否並發合併症以及就醫、救治的及時性等有關。

  4診斷與鑑別診斷

  4.1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接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診斷。

  (1)流行病學接觸史

  ①發病前1周內曾到過疫點。

  ②有病死禽接觸史。

  ③與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洩物等有密切接觸。

  ④與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

  ⑤實驗室從事有關禽流感病毒研究。

  (2)診斷標準

  ①醫學觀察病例 有流行病學接觸史,1周內出現流感樣臨床表現者。對於被診斷為醫學觀察病例者,醫療機構應當及時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並對其進行7天醫學觀察。

  ②疑似病例 有流行病學接觸史和臨床表現,呼吸道分泌物或相關組織標本甲型流感病毒M1或NP抗原檢測陽性或編碼它們的核酸檢測陽性者。

  ③臨床診斷病例 被診斷為疑似病例,但無法進一步取得臨床檢驗標本或實驗室檢查證據,而與其有共同接觸史的人被診斷為確診病例,並能夠排除其它診斷者。

  ④確診病例 有流行病學接觸史和臨床表現,從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標本或相關組織標本中分離出特定病毒,或採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亞型特異抗原或核酸檢查陽性,或發病初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亞型毒株抗體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流行病學史不詳的情況下,根據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特別是從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相關組織標本中分離出特定病毒,或採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亞型特異抗原或核酸檢查陽性,或發病初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亞型毒株抗體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可以診斷確診病例。

  4.2鑑別診斷

  臨床上應注意與流感、普通感冒、細菌性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巨細胞病毒感染、衣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軍團菌病、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進行鑑別診斷。鑑別診斷主要依靠病原學檢查。

  5治療

  5.1對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應進行隔離治療。

  5.2對症治療  可應用解熱藥、緩解鼻黏膜充血藥、止咳祛痰藥等。兒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它水楊酸製劑的藥物,避免引起兒童瑞氏症候群。

  5.3抗病毒治療 應在發病48小時內試用抗流感病毒藥物。

  (1)神經氨酸酶抑制劑   奧司他韋(Oseltamivir ,達菲)為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實驗室研究表明對禽流感病毒H5N1 和H9N2有抑制作用,一般成人劑量每日150mg,分兩次服用。1-12歲兒童劑量根據體重計算每次給藥劑量,每日兩次。15kg以內的兒童每次給藥30mg,16-23kg每次給藥45mg,24kg-40kg每次給藥60mg,或40kg以上及13歲以上兒童劑量同成人。

  (2)離子通道M2阻滯劑  金剛烷胺(Amantadine)和金剛乙胺(Rimantadine) 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複製,早期應用可能有助於阻止病情發展,減輕病情,改善預後,但某些毒株可能對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有耐藥性,應用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成人劑量每日100~200mg,兒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療程5天。腎功能受損者酌減劑量。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中樞神經系統和胃腸道副作用。老年患者及孕婦應慎用,哺乳期婦女、新生兒和1歲以內的嬰兒禁用。金剛乙胺的毒副作用相對較輕。

  5.4中醫治療

  (1)辨證治療

  毒邪犯肺

  主症:發熱,惡寒,咽痛,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咳嗽,少痰,苔白,脈浮滑數。

  病機:毒邪襲於肺衛,致肺衛蘊邪,肺失宣降。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透邪。

  基本方及參考劑量:

  柴  胡10g   黃  芩12g   炙麻黃6g   炒杏仁10g

  銀  花10g   連  翹15g   牛蒡子15g  羌  活10g

  茅蘆根各15g  生甘草6g

  加減:咳嗽甚者加炙枇杷葉、浙貝母;

  噁心嘔吐者加竹茹、蘇葉。

  毒犯肺胃

  症狀:發熱,或惡寒,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舌苔白膩,脈浮滑。

  病機:毒邪犯及肺胃,溼濁內蘊,胃腸失於和降。

  治法:清熱解毒,祛溼和胃。

  基本方及參考劑量:

  葛  根20g   黃  芩10g   黃  連6g   魚腥草30g

  蒼  術10g   藿  香10g   姜半夏10g  厚  樸6g

  連  翹15g   白  芷10g   白茅根20g

  加減:腹痛甚者加炒白芍、炙甘草;

  咳嗽重者加炒杏仁、蟬蛻。

  毒邪壅肺

  主症:高熱,咳嗽少痰,胸悶憋氣,氣短喘促,或心悸,躁擾不安,甚則神昏譫語,口唇紫暗,舌暗紅,苔黃膩或灰膩,脈細數。

  病機:重症毒邪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熱,咳嗽;痰瘀閉肺,故口唇紫暗,氣短喘促。

  治法:清熱瀉肺,解毒化瘀。

  基本方及參考劑量:

  炙麻黃9g   生石膏30g先下   炒杏仁10g   黃  芩10g

  知  母10g  浙貝母10g     葶藶子15g   桑白皮15g

  蒲公英15g  草河車10g     赤  芍10g   丹  皮10g

  加減:高熱,神志恍惚,甚則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也可選用清開靈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

  口唇紫紺者加黃芪、三七、當歸尾;

  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芒硝。

  內閉外脫

  主症:高熱或低熱,咳嗽,憋氣喘促,手足不溫或肢冷,冷汗,唇甲紫紺,脈沉細或脈微欲絕。

  病機:邪毒內陷,氣脫,陽脫,陰竭。

  治法:扶正固脫。

  基本方及參考劑量:

  生曬參15g   麥  冬15g   五味子10g   炮附子10g先下

  幹  姜10g   山萸肉30g   炙甘草6g

  加減:汗出甚多者加煅龍牡;痰多,喉中痰鳴,苔膩者,加金蕎麥、蘇合香丸、猴棗散。

  注射劑可選用醒腦靜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參附註射液、血必淨注射液等。

  (2)中成藥應用:注意辨證使用口服中成藥或注射劑,可與中藥湯劑配合使用。

  解表清熱類:可選用連花清瘟膠囊、柴銀口服液、銀黃顆粒等。

  清熱解毒類:可選用雙黃連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液(或顆粒)、魚腥草注射劑、雙黃連粉針劑等。

  清熱開竅化瘀類:可選用安宮牛黃丸(或膠囊)、清開靈口服液(或膠囊)、清開靈注射液、醒腦淨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血必淨注射液等。

  清熱祛溼類:可選用藿香正氣丸(或膠囊)、葛根芩連微丸等。

  止咳化痰平喘類:苦甘衝劑、痰熱清注射液、喉棗散、祛痰靈等。

  益氣固脫類:可選用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等。

  5.5加強支持治療和預防併發症  注意休息、多飲水、增加營養,給易於消化的飲食。密切觀察,監測並預防併發症。抗菌藥物應在明確繼發細菌感染時或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使用。

  5.6重症患者的治療  重症患者應當送入ICU病房進行救治。對於低氧血症的患者應積極進行氧療,保證患者血氧分壓>60mmHg.如經常規氧療患者低氧血症不能糾正,應及時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治療應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治療原則,可採取低潮氣量(6ml/kg)並加用適當呼氣末正壓(PEEP)的保護性肺通氣策略。同時加強呼吸道管理,防止機械通氣的相關合併症。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時,應當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機械通氣過程中應注意室內通風、空氣流向和醫護人員防護,防止交叉感染。

  5.7出院標準

  (1)13歲(含13歲)以上人員,原則上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並持續7天以上:

  ①體溫正常。

  ②臨床症狀消失。

  ③胸部X線影像檢查顯示病灶明顯吸收。

  (2)12歲(含12歲)以下兒童,應同時具備上述條件,並持續7天以上。如自發病至出院不足21天的,應住院滿21天後方可出院。

  6 預防

  6.1儘可能減少人,特別是少年兒童與禽、鳥類的不必要的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類的接觸。

  6.2因職業關係必須接觸者,工作期間應戴口罩、穿工作服。

  6.3加強禽類疾病的監測。動物防疫部門一旦發現疑似禽流感疫情,應立即通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職業暴露人員做好防護工作。

  6.4加強對密切接觸禽類人員的監測。與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史者,一旦出現流感樣症狀,應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採集病人標本並送至指定實驗室檢測,以進一步明確病原,同時應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有條件者可在48小時以內口服神經氨酸酶抑制劑。

  6.5嚴格規範收治人禽流感患者醫療單位的院內感染控制措施。接觸人禽流感患者應戴口罩、戴手套、戴防護鏡、穿隔離衣。接觸後應洗手。具體的消毒隔離措施和專門病房的設置應參照執行衛生部《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診療方案》的相關規定。

  6.6加強檢測標本和實驗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嚴格執行操作規範,防止實驗室的感染及傳播。

  6.7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類及蛋類等食品;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6.8可採用中醫藥方法辨證施防。應用中藥預防本病的基本原則:益氣解毒,宣肺化溼。適用於高危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相關焦點

  • 關於印發《北海市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的通知
    1.3.1  特別重大突發動物疫情(Ⅰ級)(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21日內,全市範圍內有3個以上縣(區)發生疫情;或者有2個以上縣(區)連片發生疫情。    (2)口蹄疫在14日內,全市範圍內有3個以上縣(區)發生疫情,或者有2個以上縣(區)連片發生疫情。    (3)動物暴發狂牛症等人畜共患病感染到人,並繼續大面積擴散蔓延。
  • 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的通知
    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的通知 發布日期:2013-12-30 09:52 字體:[大 中 小] 蘇政辦發〔2013〕194號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修訂後的
  •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甘肅省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的...
    甘政辦發〔2013〕66號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新修訂的《甘肅省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2005年12月14日印發的《甘肅省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甘政發〔2005〕90號)同時廢止。
  • 中國多地發生野鳥H5N8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12-14 11:03:36 來源: 布瑞克農業數據 舉報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切實做好候鳥禽流感監測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
  • ...蚌埠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蚌埠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現將修訂後的《蚌埠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2006年2月21日市政府印發實施的《蚌埠市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同時廢止。
  • 北京市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全國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辦法》、《進出境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預案》和《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 紹興市突發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2.1特別重大動物疫情(I級)(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21天內,本省連同相鄰省份有10個以上區、縣(市)發生疫情;或在數省內呈多發態勢;或省內有20個以上區、縣(市)發生或者10個以上區、縣(市)連片發生疫情。(2)口蹄疫在14天內,本省連同相鄰5個以上省份發生嚴重疫情,且疫區連片。
  • 禽流感防治知識問答
    潛伏期的長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病毒的毒力、感染的數量、禽體的抵抗力、日齡大小和品種,飼養管理情況、營養狀況、環境衛生及有否應急條件的影響,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潛伏期短,發病急劇,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在潛伏期內有傳染的可能性。     3、禽流感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禽流感的傳播有病禽和健康禽直接接觸和病毒汙染物間接接觸兩種。
  • 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食品夥伴網訊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消息,近日,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向OIE報告稱,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發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020年1月14日,羅馬尼亞國家衛生獸醫食品安全局向OIE報告稱,羅馬尼亞於1月14日確認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疫情發生地位於馬拉穆列什縣。此次疫情有18699隻禽類疑似受到感染並發病,其中11190隻禽類死亡,殺死和處置7509隻。診斷性質為臨床與實驗室診斷,疫情源頭未知。目前疫情仍在繼續,羅馬尼亞國家衛生獸醫食品安全局將提交每周的後續報告。
  • 四川、湖南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雞、鴨、鵝、蛋,還能放心吃嗎?
    年初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還未得到控制,這邊四川、湖南又爆出了禽流感。據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2月9日發布,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發生一起家禽H5N6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養殖場存欄家禽2497隻,發病死亡1840隻。疫情發生後,當地按照有關預案和防治技術規範要求切實做好疫情處置工作,已撲殺家禽2261隻,全部病死和撲殺家禽均已無害化處理。
  • 宜川縣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特別重大動物疫情 (Ⅰ級)高致病性禽流感在21日內,相鄰地級市有5個縣區發生疫情;或在20個以上行政村連片發生疫情;或與毗鄰縣的相鄰區域有10個以上行政村發生疫情;或含我市在內周邊多個縣呈疫情多發態勢。口蹄疫在14日內,有5個以上鄉鎮發生疫情或20個以上行政村連片發生疫情。動物暴發狂牛症等人畜共患傳染病並感染到人,並繼續大面積擴散蔓延。
  • 湖南省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1.3編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辦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工作的通知》(國發[2001]14號)、《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國辦函[2005]51號)、《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動物防疫工作的通知》(湘政發[2004]2號)。
  •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海南省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 海南省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2012-2020年)的通知   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有關單位: 《海南省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 北京市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2018年修訂)
    從國內看,禽流感病毒出現變異重組趨勢,口蹄疫病毒同時存在多個血清型流行,重大動物疫病病原汙染面較大,增加了疫情發生的風險。從全球看,重大動物疫情不斷發生,新發動物疫病不斷出現。尤其是我國周邊多個國家持續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非洲豬瘟等疫情,境外疫病傳入風險持續存在。
  • 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蚌埠市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的...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經市政府同意,現將《蚌埠市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1.2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安徽省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蚌埠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制定本預案。
  • 韓國證實家禽養殖場再次出現高致病性禽流感
    彭博12月2日消息,韓國農業部稱,韓國在慶尚北道的一個家禽農場發現了高致病性的H5N8禽流感病毒株,農場的雞將被撲殺。韓聯社2日稱,這是今冬以來第二次確認在農場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據報導,本周早些時候在首爾東南270公裡處的尚州的一家養雞場報告的疑似病例,經檢測後被確定為高致病性。此前,上周六,韓國在位於全羅北道井邑市的一個養鴨場確認了一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這是自2018年3月以來,該國家禽養殖場報告的首例此類病例。
  •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黑龍江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落實並做好銜接工作。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和《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黑龍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 日本在野鳥糞便中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未顯示人類直接...
    日本在野鳥糞便中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未顯示人類直接傳播風險  Evelyn Zhang • 2020-11-01 15:05:00 來源:前瞻網 E2883G0
  • 北京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兒病情穩定
    作為北京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小圓圓目前病情穩定,有食慾,又拿起了心愛的畫筆。    14日記者來到地壇醫院探訪她的同時,也試圖探究此次救治的一些經驗。院方認為,就診早、用藥早是關鍵,同時中草藥在退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高溫高溼天氣,小心雞鴨鵝感染了禽流感,致死率奇高!
    進入7月,高溫高溼的時節已經來了。在高溫高溼的天氣條件下,家禽家畜很容易生病,甚至是爆發疫情。 人也是一樣,中暑、熱感冒、溼氣重等疾病都會不期而至。氣候環境造就了這一個階段非常容易感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