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永不氣餒

2020-12-03 光明數字報

    筆者在南美智利訪學時,在書店中偶然被一本薄薄的小說封皮吸引。那是粉藍紅三色相間的抽象圖案,既像潑墨水彩、又像細胞液態流動圖,封皮正中印刻著大大的黑體字書名「Nancy ××」,中文暫且譯作《南希》。翻開幾頁,發現全篇文字充滿了神秘的斜十字叉,它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不同段落、不同章節,與黑白X光片和彩色細胞圖穿插相間,如此新穎的設計讓人有一睹為快的願望。

    書店老闆是聖地牙哥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和撰稿人,他開設了一檔介紹拉美文學尤其是智利當代文學的節目。他見筆者拿起這本書,立刻打開話匣子聊起書的作者來。這本書是90後男作家布魯諾·羅雷特的處女作,一經發表便拿下2014年羅伯託·波拉尼奧特殊榮譽獎。如今的智利當代文學正經歷著青年作家大爆炸時期,布魯諾·羅雷特在智利文壇與諸如保麗娜·弗洛雷斯、阿麗亞·特拉布克·澤蘭、迭戈·蘇尼加、康斯坦斯·泰尼爾等同時代青年才俊平分秋色、大放異彩。布魯諾畢業於智利大學西班牙語言文學專業,因自小熱衷文學創作,十幾歲起便開始參加各種文學論壇和創作比賽,大學和研究生求學期間兼顧修課與寫作,25歲憑藉小說《南希》首次在文學界嶄露頭角。第二部小說《乾柴》於2018年問世,依然備受好評。

    作為新時代青年作家,布魯諾成長於網絡文學發展時期,人們狂熱於在網際網路進行小說創作,利用漫畫、動畫、小說及影視作品的不同元素進行二次創作,也熱衷於參與作家群體和網民共同創作具有開放性特點的接力小說。通過鍵盤輸入的方式,布魯諾參與到不同類別的創意寫作中,並由此拓寬了自己的文學視野,在尋求創作題材和藝術方法上推陳出新,試圖創造更多可能性。他的處女作《南希》恰巧是這樣一部讓人眼前一亮的現實主義題材實驗小說。

    小說題目即女主人公南希的名字,她身患癌症,掙扎在死亡邊緣,以第一人稱回憶她半生中的決定性時刻——她在智利查尼亞拉爾市度過的有喜有悲的童年生活以及迷惘失落的青春期。如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中病榻前彌留之際的男主人公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以第一、第二、第三人稱分別講述自己的過往生活以及心路歷程,南希也以同樣的方式回憶自己有限生命的青春記憶和複雜情緒。然而這兩個主人公的身份、年齡、閱歷的巨大懸殊,決定了兩個人物塑造的飽滿程度和故事敘述的分量輕重。如果說《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是宏大的鋪陳敘事,那麼《南希》這部僅僅一百多頁、一半文字一半符號標記的小說則是人物自傳式的微型敘事。它選取了主人公青年生活的重要節點,記錄人物的瑣碎日常,從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民眾身上挖掘人性的善惡美醜,揭露社會的普遍現象。這種模式也代表了區別於魔幻、綺麗、複雜風格的拉美文學作品的清淡、線性、簡單的拉美現當代文學敘事特點。

    南希無疑是個悲情人物,她出生在一個落魄小鎮和一個時刻處在崩潰邊緣的落魄家庭中。她的媽媽喜好責難數落,讓她對成長和青春充滿了畏懼與困惑。她的爸爸是個同性戀,後來虔誠入教,從一個別人口中的「蠢爸爸」榮升為她眼中的「聖潔爸爸」。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最終在哥哥帕特裡西奧失蹤死亡後徹底崩塌,媽媽逃離隨情人而去,爸爸則一心傳教。南希的孤苦情緒油然而生,她年齡雖小卻經歷了生活的沉浮起落。開篇的倒敘交代出南希後來在海灘認識的丈夫提姆,他失業潦倒、生活困窘,最終因打工意外死於金槍魚加工的機器中。南希未獲得任何保險賠償,甚至在捉襟見肘為亡夫舉辦葬禮時,儀式葉門可羅雀、無人問津。她靠嗎啡麻痺自己昏沉入睡,就在情感瀕臨決堤之時,生活的苦難再次向她襲來,她被診斷罹患癌症。

    於是所有的回憶就在南希半迷糊半清醒的彌留之際展開鋪陳,她憶起苦樂參半的童年,總是失望和希望並存。雖然多是苦,但孩童的那種好奇,對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又賦予羸弱的南希精神力量。讀者看到了一個可憐悲情的女主人公,但在所有苦難背後她又隱隱透露著一股力量,那是面對不堪和落魄的掙扎。南希沒有因為母親的抱怨謾罵而放棄對生活的追求,沒有因為生活拮据而自卑氣餒,她也沒有因為父親對她暫時的漠視而走上淫亂的不歸路,相反,她試圖努力改變做一個好女兒,試圖洗滌汙穢和清潔心靈。面對丈夫的意外亡故,南希沒有退縮,反倒鼓起勇氣去與外商工頭討說法、爭取保險金,在生活的坎坷中她逆流而上、披荊斬棘,就連身患絕症後,她也沒有自我放棄和自甘墮落,而是在病痛的折磨中緩緩前行,化療、切割、思考和回憶。書中呈現的每一個她的X光片和細胞擴散圖,都像是她直面死亡最酣暢淋漓的情感曝光,那些粉藍紅的細胞液態圖就是她頑強抗爭中的熱血流動。那些分布文中的斜十字叉就是她喘息、思量,感性、理性的特殊分割線。永不氣餒、向死而生,恐怕就是她在一切苦痛之後為自己最終做出的華麗總結。

    布魯諾·羅雷特賦予南希一種堅忍的耐力,似乎可憐只是一種表象而非結果,因為南希她不服輸也不從命,而是誓死抗爭。布魯諾·羅雷特曾說他想通過南希表現一種人生價值,一種可能困擾全世界青年或者任何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糾葛。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麼一刻並存著地獄和天堂,那是面對人性善惡和社會世俗所產生的難以分辨的模糊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曾在生活的一敗塗地中摸爬滾打,在一地雞毛的糾纏紛擾中苟延殘喘,但黑暗終究會過去,天明終究會來臨。布魯諾·羅雷特恰恰用南希詮釋了他對人類生存悲劇層面的透徹理解,一種植根於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和當今後現代主義的思想格局。

    誠如小說中的南希所述:「我們相互凝視,如同深海潛水般探尋彼此,卻由此陷入深深的不確定中。」生活給予人們太多未知和不確定性,那些潮起潮落、花謝花開,那些浮浮沉沉和意料之外讓人們自覺力量薄弱。於是大多數人選擇沉默、放棄、安分守己和唯命是從,只有少數人像南希一樣堅持、抗爭、勇往直前和無所畏懼。

    語言上,布魯諾·羅雷特忠實再現了智利北部的當地方言特色,試圖將普通百姓的口語表達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文字創作中,讓人們通過文字真切感受智利青年的當下生活,感受叛逆一代的交流方式和時髦用語,毫不避諱地將書面文字寫活寫新;除此以外,小說穿插的X光片,細胞、骨骼透視圖以及圖示配詞營造了一種神秘而悲涼的敘述氣氛,似乎病魔和癌細胞透過這些影像照片躍然紙上,讓人們感受女主人公備受身心折磨的痛苦狀態之時,又看到她血液身體中那種不畏艱難的激烈抗爭,那種細化到骨髓和精神裡的堅毅與剛強。所以,布魯諾·羅雷特用×代替了整部小說的標點符號,他沒有停頓喘息,卻在一氣呵成南希悲情命運的同時,用×來分割自己的每種情緒和思忖,同時也為讀者留下更多想像和解讀的空間。

    南希,這個人物就像《南希》這本書的豔麗封面,那流動著的,極具氣息、動感和色彩的潑墨畫,像狂熱的藝術一樣吸人眼球,又像火紅的生命流淌奔騰、永不停息……

    南希、南希,她向死而生,於是在死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她都無限地接近了永生。

    (作者:孟夏韻,系外交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生命是不息的花火:當自律與花精相遇
    自律行為的訓練看起來好像是,你在練習持續的學一門語言、看一本書、堅持某種運動、養成一個好習慣等等,更深處是在訓練我們面對各種狀況時的人生態度,是我們面對生命各種境遇時整個內心狀態的顯化及應對姿勢的縮影,甚至可以說這也是在走你的人生朝聖路!如果自律與花精相遇,一動一靜,一陰一陽,會擦出怎樣的花火?
  • 《小馬王》——Spirit生命不息,充滿激情
    永不屈服的靈魂和對自由的嚮往讓小馬王戰勝了磨難和強權,不僅追到了自由還得到了愛情與一直作對的軍官的讚賞,同時他還在磨難中得到了更多的東西,希望大家能夠參悟到小馬王中的真諦,自由是屬於強者的。
  • 疫情下的春天生命不息 四大動物家族再添新丁
    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20日電   每一個人生於母親,養育在家庭,家是每個人人生之旅的起點,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庇護港灣
  • 讀《植物戰爭》:生命不止、抗爭不息的綠色生命
    (文/亦濃)時光催人老,生命太匆匆。我們總會感嘆,人生短暫,轉瞬即逝。可是,在生命短暫或漫長的急流中,我們究竟為之努力付出了多少呢?看了德國生物學博士埃瓦爾德·韋伯的《植物戰爭:25種另類植物的演化奇蹟》一書後,深有感觸。
  • 城市「淹淹不息」的尷尬何時休?
    試想,如果採取了封堵涵洞的做法,或採取措施消除積水保證通行,就不會有7個生命的逝去。  在諸多慘痛的經歷過後,我們城市「淹淹不息」的頑疾卻依然難以去除。  筆者不禁要問,在我們大談快建新型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的今天,為何城市內澇頻頻遭網友調侃歡迎來「看海」?為何涵洞、隧道三番五次出現「吃人」慘劇?是雨太大,還是我們的城市太脆弱?這不得不給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再次敲響警鐘。
  • 李智凱永不後悔的體操路
    剛起頭練體操的李智凱,並不算是體操天分特別好的孩子,隊上的黃克強具有超卓的天分,老是可以做出斑斕的舉措拿下第一名,但李智凱仍然不息堅持著體操這條路,就算天分沒有別人好,他也選擇用全力練習來填補,別人做一次就會的舉措,他若是辦不到,就會用五次、十次的練習來磨鍊,永不拋卻是他的招牌特色,經常都是最晚分開體操館的人。
  • 1月下旬,收穫桃花,愛情來臨,3星座牽手成功,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當你收穫一份真心時,你會明白愛一個對的人是多麼的不易,他教會了你成長,教會了你在一個人的生活中如何接納另一個人進入你自己的領域,當你喜歡一個人時,你會發現他的一瞥一笑都在牽動著你的內心,你控制不住的想要每時每刻的跟對方在一起,那麼讓我們接下來一起看看,1月下旬,收穫桃花,愛情來臨,哪3星座牽手成功,今生今世永不分離呢?
  • 感動生命的故事:生命之花 永不凋零
    感謝生命的奇蹟,感謝生命的高貴,更要珍惜生命中的坎坷,使我們能在風雨中完美地涅槃。——題記在廈門市海滄區福利院內,54歲的孫在秀的生命進入倒計時,癌細胞在他體內瘋狂地擴散,他像秋風中的一棵枯樹一樣,瘦弱而沒有生機。
  • 電影《永不迷失的正義》開機 緝毒熱血高燃來襲
    近日,由海南駿凱特文化傳媒公司製作,《文化中國》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津銘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高興影業等聯合出品,趙浚凱導演,虞俊達擔任總製片人的緝毒動作電影《永不迷失的正義》在海南海口舉行了開機儀式。該影片由任達華、王學兵、王挺等主演,將給觀眾呈現一場高燃熱血、驚險刺激的視覺盛宴。
  • 不是每一隻蟬都能脫殼成功的,因為它懂得犧牲就是生命的價值
    歷經四年,孕育生命生命的出現是一個奇蹟,生命的存在是一個傳奇,每一個生命的誕生都是一個天使來到人間。因而,我們不能因為某些生命的渺小而忽視了它的存在,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有它自身不同的意義。據說,有一小半的蟬等不及爬到樹根底下,便已經失去了生命。只有歷經千辛萬苦勇攀樹枝之後,才是踏上了「諾亞方舟」,才會看到生命的一絲希望。脫殼蛻變,命懸一線,接受生命「血與火」的考驗。
  • 「皇阿瑪」張鐵林:戲裡戲外都多情,生命不止,風流不息?
    關於他的風流更是一直在繼續,或許生命不止,風流不息?
  • 《毀滅戰士》25周年官方紀念短片 屠殺惡魔永恆不息
    《毀滅戰士》25周年官方紀念短片 屠殺惡魔永恆不息 2018-12-11 12
  • 永久的生命
    作者:嚴文井過去了的時間永不再回來。一個人到了三十歲的邊頭就會發現自己丟失了一些什麼,一顆臼齒,一段盲腸,一些頭髮,一點點和人開玩笑的興味,這意味著他已經失去了那大半個青春。有限的歲月只能一度為你所有,它們既然離開,就永遠不會再返回。
  • 生命不息,換砂不止
  • 【聲聲不息 音為有你】| 王貴君:無懼生死的模範英雄
    「聲聲不息 音為有你」  作為橫跨建黨99周年—100周年的主題項目,「聲聲不息 音為有你」旨在為廣大黨員群眾搭建音頻互動展示平臺,用聲音回顧歷史,重溫經典,歌頌先進  一、活動主題  聲聲不息 音為有你  二、徵集時間  即日起至2021年7月
  • 我從《中國機長》新預告裡讀出了中國精神,就是四個字:永不放棄
    而預告片當中也釋放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中國精神,那就是永不放棄。對於這架飛行途中突然出現事故的客機,如何自救和積極營救,顯然成為該片的最大看點所在。地面人員和空乘人員,都用實際行動展示了永不放棄的精神。細細分析會發現,這部「緊急呼叫」的預告片,其實暗藏看點無數。
  • 什麼是生命,你對生命是如何理解的?
    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對人生的理解全部來自於生活,而每天的生活就是我們生命最真實的寫照。其實對於生命,有許多比喻。冰心說,生命像東流的一江春水;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張潔說,生命如四季。而我覺得生命就是每天一復一日的生活,人生幾十年是一個人生命完整的周期,而這平均下來的每一天就是生命的點點滴滴。
  • 真正的朋友情,永不褪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行走在滾滾紅塵,生命中總有許多來來往往的人擦肩而過,有的轉眼間成了匆匆的過客,有的卻留在了生命中成為了朋友。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