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隻什麼鳥?
綠城南寧的某停車場,傳來一陣奇異的鳥叫聲,仔細一看,原來綠蔭叢中有一隻奇怪的鳥。髮型尖尖的,耳朵好像是紅的。好特別的鳥。見狀馬上掏出我的新榮耀手機給它拍照。這鳥也不怕人,反而十分配合,擺pose給我拍。等拍了幾分鐘,它的pose也用完了,這才滿意地叫了幾聲,慢慢地飛走。好像在叮囑著我,不要忘記發網文給它看看哦。
照片是拍好了,但我怎麼知道它是什麼鳥呢?很簡單,打開微信小程序,查找「懂鳥」。然後上傳拍好的照片。小程序就會自動幫你識別出來。原來它的學名叫紅耳鵯,是中國南方常見的留鳥。
這是一隻什麼鳥?
這個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但我沒想到當我將它的照片發布到網上之後,網友們的評論卻更有意思,令人眼界大開。
首先是關於它的名字:
有網友說,這鳥很多的,叫紅屁股。
馬上有網友用南寧白話補充,在南寧,我們叫它:紅屎拂。
接著又有網友補充本地名稱說,我們這邊叫頂髻孃
還有網友說壯話——鳥冠凸,或者統領帽,長帽鳥
還有吳圩平話,咚叮帽。馬上有網友補充,一樣啊,石埠這邊也是這麼叫的
還有不知道是哪兒的別名:我這邊叫的過杆
還有上一輩的稱呼,我記得以前我問過媽,她說我們那叫「了哥」
其次是關於它的習性:
有的網友評論得條理清晰,從名稱談論到習性:「壯話轉普通話不好轉,大概「戴高帽子的鳥」這個意思。
在城裡可能很少看到鳥,這鳥在鄉下是最常見的,七月前後玉米地準備成熟的時候是小鳥孵出最多的時候,在玉米地裡有不少鳥窩。
這些小鳥必須在收割玉米之前飛走,晚上悄悄進玉米地可以直接把小鳥抓回來養,大鳥不容易抓,晚上一有動靜大的會逃。」
還有的朋友對以上評論不滿說,別文鄒鄒的、我們鄉下多的是、果熟就頭痛的「紅屁股」
看來這個鳥習性不太好,有的網友說,我樓頂種的大青棗,小小個的時候都被這種叫紅屁股的鳥吃完了。
還有的網友說它愛唱歌,每天早上在我家邊竹子上對唱,最有意思的是聲調跟其他鳥不太一樣而是類似人類有著複雜的交流語言。
有的網友自己養過:我自己養了兩隻,天一亮他就叫,好像是鬧鈴一樣準時7點就會叫唱。
最後,網友們總結到,它的味道還不錯!
「它幾乎什麼水果都吃,記得小時候吃過,烤起來很香」
怎麼樣,以上生動的評論是不是比乾巴巴的教科書有意思多了?
有益的啟示
有時候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會深感沒有好故事,或者深感寫出來的東西乾巴巴的,枯燥無味。怎麼辦呢?
從上面「紅屁股」鳥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到啟發,如果想寫出膾炙人口的文章,那麼就需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深入到各行各業中去,去聆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要寫好文章,就要深入一線的人民群眾。其實他們除了在網上,更多的還在我們的身邊。
比如說你是學生,那麼你同學、老師、學校的趣聞趣事,就是你一手素材,那簡直是青春直播啊。
如果你是公交車司機:乘客之間暖人的瞬間,路上的所見所聞,同事之間的相互吐槽,公交行業的奇怪規定等等就是好故事。
就算你在家帶小孩,那這段時間孩子們天天在家和你鬥智鬥勇的故事,就很值得一寫。當年劉墉就是靠寫孩子的故事,一口氣推出了好幾本書呢。
總之,如果要寫好文章,一定要深入群眾,因為他們身上都是一手故事,新鮮,生動接地氣關鍵還獨家。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為他們服務,這樣才能寫出膾炙人口的文章。
歡迎關注玉在田,我會繼續向大家介紹更多有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