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咖啡被搬上了大熒幕。隨著劉昊然、彭昱暢、尹昉主演的以雲南咖啡為題材的電影《一點就到家》上映,這也讓雲南咖啡走入觀眾的視野。
此前,雲南咖啡由於缺少管理和技術扶持,多年來一直以低廉的速溶咖啡銷售為主。近年,更多的資金與技術來到雲南,雲南咖啡在品質方面有了逐步提升。如今,不管是像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咖啡品牌,還是Seesaw、Manner、鷹集、魚眼等精品咖啡品牌,雲南產地的咖啡豆都正在成為其菜單上的一個選項。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大規模的咖啡生產商,雲南本土還有許多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的咖啡莊園,發展仍不均衡。「雲南咖啡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還有4年-5年的路要走。」
多品牌布局
由於擁有咖啡生長所需的高海拔、合適的熱區條件以及工業汙染小,雲南的保山、德宏、臨滄、普洱、怒江、紅河、版納等地是我國阿拉比卡(小粒)咖啡的優良種植區。
9月29日,星巴克中國連續第四年推出了產自雲南的高品質臻選咖啡:星巴克臻選中國雲南晴開農場咖啡豆和星巴克臻選中國雲南佐園農場咖啡豆。據介紹,星巴克和雲南咖啡的緣分起源於2009年,當年星巴克為慶祝進入中國大陸市場10周年,第一次推出了含有來自中國雲南優質咖啡豆的綜合咖啡——鳳舞祥雲。2012年,星巴克中國及亞太區首個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在雲南普洱落成並投入運營,為當地咖農提供咖啡種植、加工等知識培訓和技術支持。此外,星巴克還陸續發掘並推廣多種創新的咖啡豆加工方式,展現雲南咖啡新風味。
除了星巴克,速溶咖啡頭部品牌雀巢咖啡也早已加入了雲南咖啡培育大軍。1992年,雀巢公司在雲南省成立咖啡農藝服務部門,實地支持指導當地的咖啡發展。此外,雀巢公司還培育出適合當地土壤條件和氣候的咖啡種子,並為咖農提供技術建議,提高其咖啡豆產量和質量。
此外,2015年,精品咖啡品牌SeesawCoffee開始在其國內的門店使用雲南咖啡豆,使用的佔比達30%。2018年,英國精品咖啡品牌Square Mile首次推出「中國味道」雲南單品,並沿用至今。
作為平臺方的天貓對於雲南咖啡也情有獨鍾。2018年9月,天貓方面推出阿里&雲南咖啡原產地計劃,並與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籤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打通雲南原產地咖啡到消費者的通道,拓寬雲南咖啡推廣渠道,推動雲南咖啡相關產品的開發及銷售。
咖啡行業專家、北京斯葵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張宏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國內咖啡市場的潛力巨大,消費咖啡的被視為優質客戶群體,願意進行中高端消費。咖啡廳這種形式也可以讓連鎖咖啡企業積累更多的優質客戶資源和信息,因此許多企業都想進來分一杯羹。
雲南咖啡產量已達14.5噸
雲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雲南省咖啡種植面積達138.8萬畝,產量為14.5萬噸。種植面積、產量兩方面均為全國第一,帶動了邊疆100多萬農民從業。出口貿易方面,據昆明海關統計,2019年雲南省咖啡原料豆及深加工產品遠銷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55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咖啡豆及相關製品5.61萬噸。
作為全國最大的咖啡生產區,雲南的咖啡種植企業也位居全國首位。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全國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含「咖啡種植」,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共3615家,其中95.42%都分布在雲南省。
「雲南的咖啡豆帶有草本的風味,獨特又讓人印象深刻,而且酸度很明亮,醇度也很柔和,和牛奶類似,帶給人愉悅的味覺享受。」在雲南從業逾8年的杯評師郭瓊說。在咖啡收穫的高峰季,每位杯評師每天需要品嘗的咖啡數量高達1000杯,要從咖啡外觀、風味、氣味、含水量、粒徑、瑕疵等多方面檢驗評估咖啡品質,練就了一條「金舌頭」。
產業仍需進一步發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相關報告,全球咖啡市場規模巨大、成熟度高,但咖啡在全球範圍內消費分布不均,消費量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諮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數據則顯示,2018年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6.2杯,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處於較低水平,僅為德國的0.71%,美國的1.6%,中國咖啡市場空間還有巨大潛力。
受年初疫情影響,大部分咖啡企業將重心轉向電商,線上咖啡站上了風口。天貓整個咖啡類的大盤,搜索量增長80%,銷售量增長50%-60%。天貓數據顯示,在線上購買咖啡的人群中,55%是咖啡新客,即近一年內沒有購買過咖啡的人。
雲南咖啡近年來陸續孵化了一些本土品牌,包括雲潞、景蘭、中啡、老咖啡在內的咖啡企業,品牌知名度逐步提高。保山小粒咖啡、普洱咖啡、思茅咖啡等還獲得地理標誌產品登記及證明商標註冊。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雲南本土的咖啡生產商除了給星巴克和雀巢供應商品豆的,還有很多規模較小的莊園主,規模小,難以形成足夠的競爭力。因此,雲南咖啡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還有4年-5年的路要走。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