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利用業餘時間,將康熙字典中所有字的讀音都用漢語拼音標註出來。2月17日,記者採訪了這位可敬的老人。
老人名叫康健,是瀋陽市郵局的退休職工,今年79歲。家住瀋河區五愛街29號。康老說,年輕時他在郵局工作,每天都能接觸到許多書刊雜誌,因此也就培養出了愛看書的習慣。在讀書過程中,每見到不知道正確讀音或不認識的字,康老都查字典來尋找,這幾乎成了一個「毛病」,因此,康老的身邊、手頭常帶著新華字典。老人對字典的感情也「一往情深」。退休後康老這種對文字「刨根問底」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
2001年10月的一天,老人買了一本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康熙字典,本來想方便自己查閱,但他發現康熙字典上的字都沒有拼音標註,許多晦澀難懂的字都不知道正確讀音。康健老人那不服輸的勁頭又被「激活」了,立即買來了資料,著手對康熙字典上的字進行查閱。
康健老人對記者說,根據《中國通史》介紹,康熙字典上共有47035個字,大部分都不是現代社會的常用字。康健老人從這天起,起早貪黑,每天專心在家中完成這浩大的「工程」,一幹就是一年零四個月。
記者在康健老人家中看到,為查到這些字的準確讀音,老人幾乎翻爛了《中華大字典》和《四角號碼字典》。
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女兒起初並不理解,認為老人這樣做沒有用,怕老人累著,後來看到老人一直堅持,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今年1月31日,康健老人終於將最後一個字標註完成。記者在這本凝聚了康健老人心血的康熙字典上看到,全字典共1875頁,老人連字典後面的「備考」「補疑」部分的生僻字都進行了標註。完成工作後的康健老人十分高興。
他笑著對記者說,對於他標註出的拼音,他自信準確率應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現在,老人想找一個權威部門來認定這些注音的準確率,但苦於不知去哪裡找,眼下,康健老人正在多方打聽。
當記者問康健老人為何要做這項工作時,康健老人鄭重地說:「我想為後代們留下一些有益的東西,也算是發揮餘熱吧!」本報記者 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