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漢字讀音誰做主

2020-11-23 科學網

 

■徐旭東

漢字太多,常用的大概不到4000字,要記住許多生僻字的意思、寫法、讀音十分不易,所以讀錯字是常有的事。祖先們造字先是造了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之後又用表示意義的意符作為形旁,用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作為聲旁組合成形聲字。起初是方便讀寫,之後讀法不斷演變,結果竟成為人們讀白字的「坑」。

現在的問題是,形聲字的不同讀法到底誰做主?

其實,從象形字演化來的現代漢字優勢在於「表意」,而在讀音上一直就不像由字母組成的文字那樣直截了當。所以,漢字的讀法並非一成不變,字典辭書一般記載的是當時官方認可的讀法。

有些字如果大多數人都讀錯,那麼最後也可能將錯就錯,成為官方認可的讀法。就像生物在演化一樣,漢字的讀法也在演化。

在這裡自然不是只談漢字讀音問題,而是要說漢語科學詞彙的讀音該由誰說了算?這些詞彙大多使用形聲字,一般出現在科技教育活動,而不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我認為,科技教育界口口相傳的公認讀法應該得到普遍的認同。

譬如,「氨」「胺」「銨」,這三個字怎麼讀?說實話,我直到近兩年才知道所謂標準的注音是ān,àn,ǎn。

但民國時期這三字都念第一聲。我想知道的是,這幾個字究竟是什麼時候分化成三個讀音的呢?究竟是誰,在哪次會議,哪個文獻上提出來的?有沒有「考據帝」可以找到相關文獻啊?為此,我還在學校的圖書館反覆翻看各時期的工具書,結果很遺憾,圖書館的工具書不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就是1980年以後的,中間有段空白,很難求證讀音變化發生的時間。

這是被辭書編纂工作者把原來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了,還是把複雜化的讀法作了官方認證?

在化學裡還有一類常見基團,叫「羥基」,我見過的中國人都讀「qiāng jī」,但是標準注音是「qiǎngjī」;有一類有機物叫「嘌呤」,我見過的中國人都讀「piāolíng」,但是標準注音是「piàolìng」。看來,科學界讀不準的詞彙還有不少。令人不解的是,這些由科學界製造或借用的字詞,譬如「嘌呤」來自英文「purine」的音譯。

有一些漢字本來就是多音字,在進入科學術語後的讀法更應該尊重原創者的意願。我的研究領域是「藻類學」,也就是研究一類低等植物或者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藻類中有一個小類群叫「柵藻」,多數種類由4~8個細胞並排組成個體。讀者不難理解「柵」字在這裡的含義。但是這個字有「zhà」「shān」「cè」「shi」四個讀音,那麼「柵藻」怎麼讀呢?藻類學界的前輩饒欽止等人讀作「shān zǎo」,所以這成為他的徒子徒孫沿用至今的讀法。少數北方的藻類學研究者按「柵欄」的意思讀作「zhàzǎo」,但在藻類學討論會上一般也統一說成「shānzǎo」。

還有一些詞彙並非只有專業人士使用,譬如「粳稻」,在民間就有「jīngdào」和「gěngdào」兩種讀法,大多數人讀作「gěng dào」,這其中包括種水稻的農民和研究水稻的農業專家,但是官方認定的讀法卻是「jīngdào」。有專家聯名向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華字典》編纂方建議,「粳」的正確讀音應該為「gěng」,認為「粳」字讀什麼,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讀音問題,而是事關中國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關乎數千年民俗傳統,關乎民族情感尊重和科學內涵理解……最新修訂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已改為「gēng」,看來,「粳」字怎麼讀也是要接受大多數人的讀法,尤其是專家的讀法。

漢字博大精深,值得不懈地研究,只是這麼複雜多樣的構字、讀音是不是也為我們的知識增長作了一些無效拉動呢?如果是這樣,我們的漢字(包括讀音)是不是仍然需要改革進步呢?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己之見。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中國科學報》 (2018-05-25 第2版 博客)

相關焦點

  • 漢字讀音要不要「較真」?
    其中提到一個新聞報導中常出現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三聲。其實,「載」是個多音字,讀四聲時,意思是裝乘、攜帶;讀三聲時,意思是記載、刊登。所以,「載人飛行」中的「載」應讀四聲。  為了規範漢字讀音,各類新聞媒體都開始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易錯字的規範讀音。但一些網友認為,即使讀錯某些字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溝通,所以不必苛求字音規範。
  • 快速記憶讀音「lang」的漢字必看!
    【郎】讀音:láng【注音:ㄌㄤˊ】,許慎說文解釋:「郎:魯亭也。從邑良聲。」而邑許慎又釋義:「邑:國也。從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從卪。凡益之屬皆從邑。」 即,古時的漢字「郎「表地方、城域,如、諸侯小國、小城市等。從郎字的結構分析,」郎「字旁似表:有基礎的建築物之形。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最多的一個字竟然有多達6個讀音,在我們以往的漢語知識的儲備當中,或許並沒有怎麼注意。NO.1 :6個讀音。和(huo、hé、huó、huò、hè、hú)「和」這個漢字在今天我們時常能夠運用到,而且這不光是一個漢字,還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向來追求以和為貴,包括今天推崇的和諧社會,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這個漢字當中所蘊含的哲學意蘊。
  • 讀音最多的漢字:人人會讀,天天使用,卻沒發現竟然有10種讀音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  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    以漢字「血」為例,口頭語中一般讀作【xiě 】,比如:吐了一口血;而書面語中一般讀作【 xuè 】,比如鮮血、血緣。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還有方言形成的多音字和通假字形成的多音字,在此不贅述。  那麼,你知道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嗎?
  • 日語裡五個常見漢字的生僻讀音
    各位同學好,今天老師想談一談日語裡常見漢字的讀音問題。大家都知道,日語裡的漢字讀音分為音讀和訓讀兩種,但不管是哪種,讀音都不是唯一的,有些訓讀的單詞,漢字後的送假名不同,意思和讀音也不同。比如最常見的「生」,就有:生(なま)、生(い)きる、生(う)む、生(は)える等許多種讀音,前面這四個詞分別表示「生的」,「活著」,「生(孩子、蛋等)」,「生(蟲子、鏽等)」。下面老師想介紹五個特別常見的漢字的生僻讀音,據說這些詞99%的人都會讀錯,看看你認不認得吧!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 日語中那些漢字的讀音與古漢語,和你的方言相似嗎?
    日語中有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有時候會給我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讀音就是漢字音讀,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慣用音等,其中吳音、漢音是最常用的音讀,吳音大部分是有南北朝時期金陵地區傳入日本,漢音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洛陽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今天我們就根據古今漢字音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漢字吳音、
  • 「丨」是漢字少人識 有四個讀音第一個音同「滾」
    該微博稱,「丨」不僅是漢字,還有四個讀音,從上往下寫和從下往上寫還會導致讀音不同。記者昨天向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肖聖中求證。他釋疑稱,「丨」確實是漢字,但是關於其有四種讀音的說法並不正確。「丨」也是漢字?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 日語中一個漢字兩個讀音,究竟是音讀還是訓讀?不要傻傻分不清
    你是否還在為日語漢字,音讀還是訓讀而煩惱,耐心看完這篇文章,音讀和訓讀其實很簡單。音讀 (おんよみ)訓讀(くんよみ)就是日本語中漢字的兩種讀音。為什麼日語中漢字有兩種讀音呢?古代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很密切,日本人知道某樣事物怎麼讀,但不知道它怎麼寫,於是就來中國求教,中國漢字的發音和日本人認知的事物的發音不一樣,所以這才導致了一個漢字有兩個讀音。音讀(おんよみ):從文中演變而來的發音。
  • 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漢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說法就是倉頡(jié)造字一說。當然倉頡造字也是上古神話,距離我們年代已經十分久遠,但是中華文字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漢字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本質上的改變。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漢字是如何演變的?老街(gai)還是jie?說shui服讀音正確嗎?
    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他們將漢字結構的大體輪廓固定了下來,並親自抒寫了楷書的巔峰,他們的文字至今仍是人們學習的典範。 漢字的演變由繁瑣的甲骨文,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演變成為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至此,中國的漢字的寫法經歷了由繁至簡的過程。但漢字在讀音上的發展,還需來日方長。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中國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則是文化的載體和語言的表現形式。最初的漢字都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而甲骨文則是根據人們的行為動作演變成的一種文字。所以現代漢字從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經歷了無數代演化的象形文字。因為多年文化的沉澱,漢字裡同一個讀音裡常常會衍生出來不同的文字。
  • 2018年度漢字出爐?!關於它的讀音,網友評論亮了……
    2018年度漢字出爐?!關於它的讀音,網友評論亮了…… 2018-12-03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瞿秋白也提議在全國廢除繁體漢字的使用,改用拉丁拼音代替;魯迅也在一次報社的採訪中說出了「漢字不亡中國必亡」的結論。
  •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此人寫兩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演化,每一個字都含義深刻。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如今大家熟悉的簡體字,漢字經過很多次變化,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表達和留存方式,更是蘊含著中國偉大的哲學思想。然而到了近代,有一些專家學者站出來,說要廢除漢字,其本意是讓漢字的學習更簡單,但方式卻用錯了。
  • 這兩個漢字有8種讀音,是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
    多音字,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 「敦」字 敦字一共有八種讀音: dūn 這是最常見的一個讀音,可以表示厚重,親密和睦,也代表地名,比如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