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漢字有8種讀音,是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

2021-01-07 騰訊網

多音字,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

「敦」字

敦字一共有八種讀音:

dūn

這是最常見的一個讀音,可以表示厚重,親密和睦,也代表地名,比如敦煌。

dùn

這個讀音表示豎或土堆,在古代同墩字。

duī

讀duī的時候,意思為治理、投擲、比試等。

duì

在古文中較常見,代表古代吃東西用的器具。

tún

在古代同「屯」字,表示堆疊、屯聚。

tuán

在古代同「團」字,表示圓形,團聚。

diāo

在古代同「雕」字,表示雕花,文化裝飾等。

dào

這個讀音是覆蓋的意思,在《集韻》和《周禮·春官》中都有出現。

「那」字

也有八種不同的讀音,分別為nā、nǎ、nà、nè、něi、nèi、nuó、nuò。

「那」姓的那(nā);

「那門子」(同「哪」)的nǎ;

「那我不再等了」的nà;

「那人不怎麼樣」(口語音)的nè;

「那些」(方言)的něi;

「那三年」的nèi;

「不戢不難,受福不那」(《詩經·小雅·桑扈》)的nuó;

「那蹤」(移動步子)的nuò。

相關焦點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我們今天廣泛運用的語言當中,多音字有很多。什麼叫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這種現象只有在漢語當中存在,在其他的任何語言當中可能都找不到。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多音字一般都只有兩個讀音。比如說長,一般有很長(cháng)、長(zhǎng)大兩個讀音。又比如說降,一般有降(jiàng)落,投降(xiáng)兩個讀音。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讀音最多的漢字:人人會讀,天天使用,卻沒發現竟然有10種讀音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  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    以漢字「血」為例,口頭語中一般讀作【xiě 】,比如:吐了一口血;而書面語中一般讀作【 xuè 】,比如鮮血、血緣。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還有方言形成的多音字和通假字形成的多音字,在此不贅述。  那麼,你知道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嗎?
  • 日語中一個漢字兩個讀音,究竟是音讀還是訓讀?不要傻傻分不清
    你是否還在為日語漢字,音讀還是訓讀而煩惱,耐心看完這篇文章,音讀和訓讀其實很簡單。音讀 (おんよみ)訓讀(くんよみ)就是日本語中漢字的兩種讀音。為什麼日語中漢字有兩種讀音呢?古代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很密切,日本人知道某樣事物怎麼讀,但不知道它怎麼寫,於是就來中國求教,中國漢字的發音和日本人認知的事物的發音不一樣,所以這才導致了一個漢字有兩個讀音。音讀(おんよみ):從文中演變而來的發音。
  • 漢字讀音要不要「較真」?
    我的老師還常常在微信上轉發一些易讀錯字的正確讀音。所以,我覺得應該像他們那樣重視漢字的讀音。」  生活當中易忽視  張莉退休前是天津市一所區重點中學的語文老師,至今仍與許多學生保持著聯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她發現,有些人離開校園以後,便開始忽視漢字的正確讀音了。  「有一個學生高中畢業5年了,但仍和我時常聯繫。
  • 科學網—漢字讀音誰做主
    譬如,「氨」「胺」「銨」,這三個字怎麼讀?說實話,我直到近兩年才知道所謂標準的注音是ān,àn,ǎn。 但民國時期這三字都念第一聲。我想知道的是,這幾個字究竟是什麼時候分化成三個讀音的呢?究竟是誰,在哪次會議,哪個文獻上提出來的?有沒有「考據帝」可以找到相關文獻啊?
  • 快速記憶讀音「lang」的漢字必看!
    【郎】讀音:láng【注音:ㄌㄤˊ】,許慎說文解釋:「郎:魯亭也。從邑良聲。」而邑許慎又釋義:「邑:國也。從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從卪。凡益之屬皆從邑。」 即,古時的漢字「郎「表地方、城域,如、諸侯小國、小城市等。從郎字的結構分析,」郎「字旁似表:有基礎的建築物之形。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 日語裡五個常見漢字的生僻讀音
    各位同學好,今天老師想談一談日語裡常見漢字的讀音問題。大家都知道,日語裡的漢字讀音分為音讀和訓讀兩種,但不管是哪種,讀音都不是唯一的,有些訓讀的單詞,漢字後的送假名不同,意思和讀音也不同。比如最常見的「生」,就有:生(なま)、生(い)きる、生(う)む、生(は)える等許多種讀音,前面這四個詞分別表示「生的」,「活著」,「生(孩子、蛋等)」,「生(蟲子、鏽等)」。下面老師想介紹五個特別常見的漢字的生僻讀音,據說這些詞99%的人都會讀錯,看看你認不認得吧!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在文字類型學上,漢字迥異於在世界上佔據主流地位的拼音文字,因此,非母語者在學習漢語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個「過漢字關」的問題,漢字也被認為是漢語學習中最大的「攔路虎」。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 日語中那些漢字的讀音與古漢語,和你的方言相似嗎?
    日語中有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有時候會給我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讀音就是漢字音讀,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慣用音等,其中吳音、漢音是最常用的音讀,吳音大部分是有南北朝時期金陵地區傳入日本,漢音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洛陽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今天我們就根據古今漢字音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漢字吳音、
  • 「丨」是漢字少人識 有四個讀音第一個音同「滾」
    該微博稱,「丨」不僅是漢字,還有四個讀音,從上往下寫和從下往上寫還會導致讀音不同。記者昨天向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肖聖中求證。他釋疑稱,「丨」確實是漢字,但是關於其有四種讀音的說法並不正確。「丨」也是漢字?
  • 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籌備處建立的時候各地代表之間的撕逼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對普通話的爭論。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古人注音方法共分三種,下面我們依次辨之,悉遵古人的智慧。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漢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說法就是倉頡(jié)造字一說。當然倉頡造字也是上古神話,距離我們年代已經十分久遠,但是中華文字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漢字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本質上的改變。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中國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則是文化的載體和語言的表現形式。最初的漢字都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而甲骨文則是根據人們的行為動作演變成的一種文字。所以現代漢字從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經歷了無數代演化的象形文字。因為多年文化的沉澱,漢字裡同一個讀音裡常常會衍生出來不同的文字。
  • 你所不知道的日語讀音規則,在這裡都有~
    同樣大家都知道日語中有非常多的漢語詞,這些漢字給我們這些初學者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不少的麻煩,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語中漢字的讀音系統和我們的中文有些許不同,由於單詞的組合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讀音、甚至還有濁音變、長音變、促音變等諸多變化,這就讓習慣了中文表達的小夥伴非常頭疼。
  • 漢字是如何演變的?老街(gai)還是jie?說shui服讀音正確嗎?
    甲骨文字 在這一方面,秦始皇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但在秦始皇之前,商周時期的古人們已經有了保存文字的習慣。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他們將漢字結構的大體輪廓固定了下來,並親自抒寫了楷書的巔峰,他們的文字至今仍是人們學習的典範。 漢字的演變由繁瑣的甲骨文,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演變成為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至此,中國的漢字的寫法經歷了由繁至簡的過程。但漢字在讀音上的發展,還需來日方長。
  • 2018年度漢字出爐?!關於它的讀音,網友評論亮了……
    2018年度漢字出爐?!關於它的讀音,網友評論亮了…… 2018-12-03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