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邊是怎樣一個防禦體系?九邊重鎮共有多少兵力?

2020-12-05 夜讀史書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徵虜大將軍徐達率25萬大軍北伐,將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趕回到了蒙古草原。至此,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元順帝雖然逃回蒙古草原,但還是具備相當的軍事實力。據史料記載,北元(元順帝北逃後的政權名稱)「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這個說法雖然有點誇張,但至少還是說明當時元順帝手中還是有不少兵力的。

此後,明朝也曾多次出兵北擊蒙古,並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卻始終無法將對手徹底消滅,北部邊患問題成了大明王朝一塊無法解決的心病。

為加強北部的防務,明朝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裡的北部邊防線上設立了九大軍事重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九邊,由東往西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太原鎮)、延綏鎮(榆林鎮)、固原鎮(陝西鎮),寧夏鎮,甘肅鎮。九邊重鎮的總兵力在明朝各時期變化較大,其中永樂年間約為68萬人,後來兵力人數一直在40萬到90萬之間,其中萬曆四十八年的時候兵力人數最多,達到了88.5萬人。明末崇禎皇帝時期,兵力為59萬人。

遼東鎮東起鳳凰城(今鳳城市),西至山海關,全長970餘公裡。遼東鎮的城防體系分為鎮城、路城、衛城、所城和堡城五級。鎮城有兩座,分別是遼陽城和廣寧城。鎮城下設東、南、西、北、中五路屯兵城,就是路城。各路城分管二十五衛,每衛滿額編制是5600人,有些衛單獨建立了防禦性的衛城,如著名的寧遠衛城。衛下計有127所,所依託的城為所城,其規模較小。最低一級的是堡城,也稱臺堡,有107座。

九邊重鎮的城防體系大體類似,所以其他軍鎮的城防情況參照遼東鎮即可,下文中不再重複介紹。

在明朝永樂時期,遼東鎮駐軍兵力為23萬人。明朝中期的時候駐軍兵力在7萬至9萬之間。到了萬曆四十八年,遼東鎮兵力達到了歷史最高的26萬,不過人數雖多,但戰鬥力很差,而且很多士兵都是吃空餉,真正遇上戰事的時候卻經常遇到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到了明末崇禎時期,兵力裁減至8萬餘人。

薊州鎮是九邊中最大的軍鎮,東起山海關,西至慕田峪,全長880餘公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定為8.5萬人,到了崇禎時期駐軍兵力近13萬人。

宣府鎮東起慕田峪,西至西陽河(今河北懷安縣境),全長510多公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12.6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8萬餘人。

大同鎮東起鎮口臺(今山西天鎮縣東北),西至鴉角山(今清水河縣東部,山西和內蒙古的省界),全長330多公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13.5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7.6萬餘人。

山西鎮(太原鎮)東起真保鎮長城,西至黃河邊的偏頭關。山西鎮位於大同、宣府兩鎮長城的內側(南邊),故又稱為內長城。主要作用是防止外長城防線被突破後,敵軍長驅直入。作為第二道防線,山西鎮的兵力相對較少,崇禎時期駐軍兵力5.3萬人。

延綏鎮(榆林鎮)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谷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全長880多公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2.5萬人,崇禎時期駐軍約4.5萬人。

固原鎮(陝西鎮)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全長約500公裡。明朝初期,西北地區只設了延綏、寧夏、甘肅三鎮,但由於戰線太長,距離較遠。一旦遭遇戰事,三鎮之間無法做到遙相呼應,因此在明朝弘治年間又新增了固原鎮。崇禎時期固原鎮駐軍兵力近6萬人。

寧夏鎮東起花馬池,西至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市西南),全長約1000公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7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約2.5萬人。

甘肅鎮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討賴河一帶,全長約800公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9.6萬人,崇禎時期駐軍兵力約4萬人。

明朝的九邊重鎮對於防禦北部敵人的襲擾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它還有一個隱藏屬性,那就是以關隘的形勢控制住了中原和草原兩邊的貿易。中原地區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可是草原地區物產匱乏,對中原的依賴度非常高。明朝中後期正是通過控制貿易的方式,讓北方許多蒙古部落向明朝俯首稱臣,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對16世紀的氣象研究,解開明朝疆域收縮之謎:全都是氣候惹的禍
    可是,在明朝中期,即正德年間之後,明朝的疆域急劇萎縮,先是放棄了哈密衛,遷移至嘉峪關;後又放棄了河套地區,遷移至延綏地區重新設立防線,稱為九邊,把西部和北部千裡的疆域拱手讓與他人,不得不說是個極大的遺憾!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天太冷
    發生於17世紀中葉的明清易代,是世界史上一個重大事件。總兵力不到20萬人的清朝八旗兵,從半蠻荒的東北地區揮戈南下,在短短20年中橫掃東亞大陸,徵服了擁有1.2億人口、經濟和文化都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明朝中國。這確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為什麼會發生這一歷史巨變?早在明亡之時,人們就已開始思考了。
  • 它有兩千多年了,你對它熟悉多少?
    這段長城可能是為了防禦契丹、奚族或後突厥而建,但唐朝對後突厥的北方防禦體系主要利用三受降城和其軍鎮,自公元720年後,也未曾有過後突厥對唐朝邊境入寇的記載。巴林右旗境內的金界壕遺址到了明朝,從明太祖洪武帝至明神宗萬曆帝的二百多年,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裡的長城。明長城主要沿著九邊重鎮一線修築,有內外長城之分。
  • 【西部地理】四百裡松山新邊:明朝最後的大型防禦工事
    四百裡松山新邊:明朝最後的大型防禦工事索橋古渡這是一個戰後最為平靜安寧的夜晚。  然而這片美麗的月光並沒有將大將軍李汶心中的惆悵消散,原本是文官的他深曉兵機,在西北大漠的邊塞,已經督邊整整12年了。  12年,多少汗水灑在了這片土地,多少鮮血曾染紅了黃沙。相聚分離,將士們一撥換著一撥,有些還來不及熟識,便已然成為了黃沙中的一縷幽魂。皚皚白骨,在黃河邊一堆連著一堆,戾氣凝重。
  • 俯視滄桑:換一個角度用上帝之眼品味山西長城
    █ 舊廣武古城在雁門關防禦體系的鋒線上,矗立著舊廣武與新廣武兩座古城,分別守衛著雁門關「雙關四口」中的白草口和廣武口,為雁門關首當其衝的承擔著來自塞外的攻擊。長城沿線在明代設置有九邊重鎮,山西即有兩鎮,大同鎮駐大同,主要負責山西外長城的防禦,山西鎮駐寧武關,主要負責山西內長城的防禦。山西內長城,分布於偏關、神池、朔城、寧武、原平、代縣、山陰、應縣、渾源、繁峙、靈丘11縣區,西起偏關柏楊嶺內外長城交匯處,經老營堡、利民堡、陽方口、盤道梁、白草口、猴兒嶺、新廣武、凌雲口、平型關、牛幫口、狼牙口,最後終止於靈丘蕎麥茬。
  • 上遊深閱讀丨700多年前,涪陵龜陵城抗蒙時山城防禦體系如何,考古...
    抗蒙(元)防禦體系的咽喉之地龜陵城遺址位於涪陵區李渡新區馬鞍街道辦事處玉屏社區一組,東距涪陵城區10公裡。遺址地處長江北岸上橋河與長江交匯處,西臨上橋河,南瀕長江。上橋河由南向北從遺址西緣環繞流過,與東向的長江共同形成一處小型半島。半島所在區域即為三臺山,中部高四周低,整體地勢較為險峻,除頂部外大部地區地形坡度較大。
  • 萬裡長城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僅僅是為了防禦外敵嗎?
    萬裡長城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僅僅是為了防禦外敵嗎?萬裡長城是中國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奇蹟,在那個落後的年代,居然可以建造這麼宏偉的建築物,無論從中國歷史上來看,還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堪稱是奇蹟。而這個萬裡長城的建造者就是秦始皇。
  • 1938年,中國一個旅和日本一個旅團,各自擁有多少兵力?
    與我國的一個旅相比,雙方誰的兵力更多呢?認真的說,日本軍隊的一個旅團,兵力卡在了旅和師之間。但是在抗戰中,通常需要一個師或者幾個師,才能對付一個旅團。首先,我們聊聊日本軍隊的編制。日本軍隊的編制分為:總軍、方面軍、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等。其中,總軍、方面軍和軍,都屬於臨時性的部隊編制。
  • 浙江軍閥控制2個省,兒子在上海非常狂,到底有多少兵力?
    那麼,盧永祥到底擁有多少軍隊做後盾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浙江軍閥的兵力問題?八旗軍的總兵力有20多萬,駐紮在全國主要城市。但八旗軍的數量太少,在清朝入關以後,依靠區區20萬八旗軍,根本無法管理全國各省份。因此,又出現了綠營軍。綠營軍是清朝入關以後、明朝投降部隊組成的武裝力量,由於採用了綠色的軍旗,因此被稱為綠營軍。 綠營軍的總兵力有60多萬,負責協助八旗軍作戰。時間進入了清朝統治的後期,八旗軍和綠營軍的戰鬥力已經迅速墮落。
  • 明朝一共有多少位晉王?一共多少代人?
    從公元1378年第一代晉王朱棡就藩太原,到1644年明朝滅亡,明朝晉王共有14位(包括追封的),共12代人。那麼明朝晉王的地位是如何變化的?明朝晉王的世系又是怎樣延續的?明朝藩王的地位變化晉王的設立——塞王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