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搬家的時候,被朋友推薦用吉米搬家,查了一下,覺得還行。
不過搬家的時候,通過與搬家小哥的聊天,得知他們居然是通過貨拉拉來叫車的,當時心裡就揣摩:下次可以直接找貨拉拉,否則還要被這「中間商」吃差價,肯定不划算。進一步想,「那萬一貨拉拉也做搬家服務怎麼辦?」
這一次又要搬家,新同事推薦說:「用貨拉拉啊,很便宜,上一次我運了一個大件從番禺到珠江新城,才100多呢!」
「我需要搬運工啊。」
「上面是可以勾選搬運服務的。」
「這事兒妥了。」我心想。
聯繫了貨拉拉,果真便宜,全程32公裡,滴滴打車上顯示到目的地126元,用貨拉拉下單的話,也才158元,天哪,這麼遠,跟兩個人,一整車東西,才100多,真划算,也不由得感慨,這麼遠的路程,司機很可能要放空回來,真的能賺到錢嗎?又想,網際網路其實對顧客還挺友好的,因為透過規模效應,我們才能享受到如此親民的價格,不過,相關的從業者就可憐, 可能會被平臺壓榨,所以,還是做平臺賺錢啊。(具體請聯想淘寶,滴滴,美團)
然而,關於貨拉拉做搬家這回事,卻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樣。
前面提到,因為覺得貨拉拉司機賺不到錢,便加了83塊錢,選了搬家服務,一是為了他多賺一點,二是自己也會輕鬆一些。
結果貨拉拉司機從接單的那一刻起,就麻煩不斷。先是司機讓我拍照給他看,拍了之後他說,你這個書架(四塊粘合板組成的書架,我也能搬動)應該算一個大件,你的書會不會很重?超過40斤也要算大件。
我不太開心,跟他說,我們兩個人都會幫你搬,書架你覺得不行,我們和我室友抬下去就行,書的話,你覺得重了,我就自己搬。
他這才應允,說,你們能幫忙搬就好了。
可我想的是,除了這兩件,好像也沒什麼需要幫忙的了。
第二天他來了,一來就絮叨個沒完:說我下單的可是一輛麵包車,而他給我開來了一輛貨車,言下之意是我佔了便宜;說我這麼多東西至少要算一個大件,得加25塊錢;又說我下單選的半車,可是這裡有整車的東西;然後一邊搬一遍抱怨:哎呀,賺你這一點點錢真是不容易;
可要知道,我跟我室友已經搬了7-8箱子東西下來了,而此時他的,才跑了兩趟,便叫苦不迭。
可巧的時候,當我搬離這裡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從佛山搬家來這裡,也叫的是貨拉拉,只見那師傅,一身白襯衣配西褲,一雙白襪子配涼鞋,不看就不像個搬家的,然後也是磨磨唧唧,話很多,不願意搬東西,總說些冷嘲熱諷的話。
這時候突然意識到,貨拉拉儘管很有優勢,卻未必能切入搬家市場。
因為貨拉拉的的車主們對自己的身份認知是:我是一個司機,我是來開車的。可搬家一種服務,不僅要出力,還需要有很強的服務意識,而貨車司機群體都是個體戶,自己給自己打工的,獨立意識很強,你要讓他聽你的給你搬家,他們做不來,也學不會。
再回想一下當初用的吉米搬家,整個過程服務相當好,過程中搬家小哥穿著吉米搬家的背心(可得知他們有專門服務培訓,也有搬家的品牌意識,試想一下,如果培訓一群貨車司機會怎樣?),另外我們尋思著也幫著搬一下,結果對方說,交給我們就行了,你放下。後來才知道,原來吉米有一種理念叫無需用戶動手,你叫他去了,搬家小哥就會默認所有的東西都是我來搬,如果你給他提供幫助,他就會很感激,而這,在貨拉拉身上完全看不到。
吉米搬家的工作人員
貨拉拉的slogan叫「拉貨就找貨拉拉」,平臺上有大把的司機,平常搬家叫車也是剛需,所以切入搬家市場還是很容易的,不過,拉貨卻並不是搬家,搬家需要的是服務,搬過家的就是到,裡面要操心的太多了,整理、打包、上下樓,裝車,防震防碎防遺失,這裡面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服務背景,也就是說,在客戶拉貨與搬家之間還隔著搬運服務,這就是一道縫隙,這個縫隙就是一個商業機會,裡面蘊藏著一個吉米搬家。
不過,或許,貨拉拉另外培訓一批專業搬家服務人員,也還是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