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高曉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現代視野下的年輕人狀態:一面歌頌著詩和遠方,一面拘泥於累和彷徨,想要鬥志昂揚卻又夜間憂傷。改變這種孤芳自賞的最佳打開方式就是不斷的學習、賺錢,而學習的最高境界便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許多學識淵博的學子考取功名後,自信滿滿地想要施展抱負,卻在現實面前低下昂貴的頭顱嘆息著「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既然文化人感慨萬分都會如此斯文,這種後期學習沉澱的王者氣息似乎讓他們高人一等,但你相信天之驕子會淪為拾荒者嗎?
北京理工大學作為國內一流的大學,是莘莘學子的嚮往之地;高考作為國內相對公平的逆襲平臺,眾多學子通過寒窗苦讀希望去到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北京理工大學聲名遠揚,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很多從北京理工大學出來的高材生通過在校的學習經歷,大放異彩,用半生所學成就後半生。
世界之大,無所不有,這所學府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並非個個都能出人頭地。比如今天所說的這個男子,他曾經是北京理工北京理工大學物理系的優秀學生,身為學霸,為何他會在垃圾堆中被人找到?為何又四處漂泊流浪在外?這個學霸經歷了怎樣的變故?他的背後又有怎樣的辛酸故事?
一、光環籠罩,別人家的好孩子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這位男子的出身,他叫姚遠,於1971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中,姚遠自幼聰慧好學,從小學到大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是親朋好友、鄉裡鄰居眼中公認的好學生。伴隨著姚遠成長的是層出不窮的誇獎和讚美,他所收穫的是滿滿的掌聲和認可。
1990年,19歲的姚遠參加高考,他以極為優異的成績成為了當地的高考狀元,被北京理工大學錄取。大學期間,姚遠依然勤奮好學、嚴於律己,求學之路算是順風順水。
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很多人都覺得姚遠是未來可期的社會精英,誰都不會把他和衣衫襤褸、居無定所聯繫起來,畢竟這個長相斯文、學識淵博的男子是很多人心中的上層人才。
然而,世事無常、風雲多變,學校和社會的環境儼然是兩種狀態,畢業之後的姚遠會一帆風順嗎?
二、步入社會,壓力下的平凡人
順利畢業後,姚遠的求職之路算是順利,他曾經在安徽省某市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第二一四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在職期間,姚遠腳踏實地卻始終遂不如意。社會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大環境,想要一鳴驚人務必要轉變思想、努力適應,姚遠的職場晉升之路並不順利,校園的單純在社會上幾乎處處埋坑,不願向現實妥協的姚遠無奈、糾結,他所想像的生活並非這般複雜、他所遇到的事情讓他無力應對。
此時,青年時期的榮譽感、成就感在工作之後消失殆盡,除了學歷上的優勢,姚遠幾乎體會不到工作的快樂和樂趣。好在姚遠有足夠的理智,即使疲於這種生活模式,他依然堅持了下來,這一做就是九年。難道姚遠沒有熱血抱負嗎?
當然有,只是在現實的摧殘下,姚遠不得不把理想的工作狀態和現實的窘境狀態緊密結合,試圖尋找一個平衡點來說服自己。
九年之後,姚遠踏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他想要走出舒適區,開闢新天地,只是,這一步過於冒險,連姚遠都不會想到,數年後,自己竟然淪為了拾荒者、流浪者。
三、辭職跳槽,現實中的逃避者
2003年,姚遠從穩定的研究所辭職,來到上海進行打拼,燈紅酒綠的大都市充斥著上層生活,車水馬龍的繁華中埋藏著底層夢想,沒有任何背景的姚遠在人聲鼎沸中悵然所措。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大城市不同情弱者,唯獨努力才可以生存。即使名校畢業,有高人一等的學歷,走出校門同樣要面對壓力、面向社會,公司看中的是個人能力,而非一紙文憑,不能創造足夠的價值,即使是博士生,也很難平步青雲。
姚遠進入上海後,曾頻繁跳槽,這個日新月異的城市讓他更加迷惘。姚遠心中的詩和遠方在人情淡薄的都市中一一被打破,他不斷的跳槽換工作,換工作遇到同樣困難繼續換,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姚遠幾乎崩潰。
直到2008年,37歲的姚遠被經濟危機徹底徵服,各行各業不景氣,他也失去了最初努力奮鬥的心。成年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姚遠對於畢業後12年的工作生涯並不滿意,加上金融危機下的淺薄薪資,姚遠「怒了」,選擇了自我屏蔽、與世隔絕。而這個「隔絕」直接讓他消失十二年。
再後來,姚遠不再找工作,開啟了流浪之路,他已心灰意冷,曾經的滿心抱負在現實面前顯得一文不值,姚遠用逃避來解決這種悲愴。他在上海四處流浪靠撿垃圾生活,不再和任何人聯繫,選擇性忘記那些讓他頻遭不順的職場生涯,這個流浪持續了將近12年的時間。
四、流浪數載,天之驕子重回家庭
12年間,姚遠真真切切跟隨自己的內心兩耳不聞窗外事,在這些年的流浪中,他早已與社會脫軌。不僅忘卻了原本所學知識,連最起碼的記憶也隨之消失,整個人神志不清。
後來,他的家人在失去了姚遠的聯繫後,四處尋找、萬分著急,報警也無疾而終。姚家人萬分悲痛,姚遠究竟身在何處?現在過得怎樣?
直到12年之後,上海警方在一處廢棄的拆遷樓中看到了一位蓬頭垢面、骨瘦如柴,正在撿垃圾的男子,當警方詢問這個男子的身份信息時,神志不清的男子無法一一應答。警方便將其帶回派出所中進行比對,比對結果令在場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眼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竟然是12年前失蹤的北京理工大學的學霸姚遠。
很快,警方聯繫了姚遠的家人,當姚遠的家人聽聞他尚在人間時,喜極而泣,日夜兼程趕到上海,命運多舛的姚遠在12年的失聯後終於可以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姚遠的父母在看到姚遠的那一刻,幾近崩潰,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自己品學兼優的孩子竟然落得如此地步。
好在姚家人一家團聚,這算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只是,這個結果令眾人進行了深刻反思:如果遙遠能夠扛得住工作壓力,堅守初心,在困境中知難而上,他是否會有不同的人生結局?12年的拾荒生涯早已將遙遠最初的知識、尊嚴全部消失殆盡,前半生的努力在自暴自棄後功虧一簣。
實際上,姚遠並非個例,無獨有偶,曾在抖音火爆一時的流浪大師沈巍不也是如此嗎?
五、其他個例
沈巍,原本畢業於復旦大學,曾任職於上海某機關單位,不知何種原因精神大受刺激,放棄了穩定收入、優厚待遇,選擇四處為家、流浪為生。沈巍被稱為是「隱藏在民間的高手」。這種四處漂泊的生活,似乎才讓他覺得生命的真實意義。
又例如,像人大畢業的伍繼紅不也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嗎?伍繼紅自幼成績優異,高考時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成為了村子為之驕傲的天之嬌女,可惜在她大二那年,國家取消了畢業生包分配工作的制度,伍繼紅面臨著畢業後自主擇業的問題。
畢業後,她參加了北京公務員的考試,面試遭遇淘汰,這對於前半生順風順水的伍繼紅來說是不小的打擊,伍繼紅後來多次輾轉於河北、天津等地,工作都不順心,最後淪落到廣州的電子廠、超市打工謀求生計。
隨後,伍繼紅嫁給了自己的初中同學,因不願步入職場,伍繼紅徹底放棄工作,當起了全職太太。不出所料,她的丈夫婚內出軌,與其離婚,精神備受打擊的伍繼紅再嫁鄰村他人,為第二任丈夫生下了五個孩子。現在的伍繼紅和村中婦女無恙,儼然沒有任何知識氣質,更多的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滄桑和麻木。
可能常人很難理解這種一反常態的行為,對常人來說:寒窗苦讀為的是出人頭地,金榜題名是走向成功的起點,如果努力多年落得如此狼狽,那麼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
小結
綜上所述,姚遠也好、伍繼紅也罷,他們在工作中的不順心成為了他們自暴自棄的最後一根稻草,學歷只是檢驗一個人知識儲備的最佳平臺,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抗壓能力強的人,走到哪裡,始終都能在逆境中另闢蹊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眼淚和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它所帶來的只能是無休止的煩惱和挫折,唯有自難而進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然,通過他們三人的經歷,並不能說明知識就不重要,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更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未來,只有將知識靈活運用,才能知識將轉化為自己的內在軟實力,才能在職場中乘風破浪,才能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因此,這些個例是現實聚焦下的悲劇,它提醒很多廣大畢業生:要勇於直面慘澹的社會,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在接近目標時,不要回頭、更不要放棄,否則,半途而廢意味著前功盡棄。
與此同時,這也提醒很多家庭:在注重孩子知識積累的同時,更要注重孩子三觀的培養。校園和社會有一定差距,一定要及時轉換心態和身份,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懼失敗、逃避挫折。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懷有足夠強大的心理,必定可以再創輝煌。
參考資料:《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