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狀元學霸姚遠:12年來流浪靠撿垃圾生活,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2021-01-07 青華聊歷史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高曉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現代視野下的年輕人狀態:一面歌頌著詩和遠方,一面拘泥於累和彷徨,想要鬥志昂揚卻又夜間憂傷。改變這種孤芳自賞的最佳打開方式就是不斷的學習、賺錢,而學習的最高境界便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許多學識淵博的學子考取功名後,自信滿滿地想要施展抱負,卻在現實面前低下昂貴的頭顱嘆息著「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既然文化人感慨萬分都會如此斯文,這種後期學習沉澱的王者氣息似乎讓他們高人一等,但你相信天之驕子會淪為拾荒者嗎?

北京理工大學作為國內一流的大學,是莘莘學子的嚮往之地;高考作為國內相對公平的逆襲平臺,眾多學子通過寒窗苦讀希望去到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北京理工大學聲名遠揚,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很多從北京理工大學出來的高材生通過在校的學習經歷,大放異彩,用半生所學成就後半生。

世界之大,無所不有,這所學府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並非個個都能出人頭地。比如今天所說的這個男子,他曾經是北京理工北京理工大學物理系的優秀學生,身為學霸,為何他會在垃圾堆中被人找到?為何又四處漂泊流浪在外?這個學霸經歷了怎樣的變故?他的背後又有怎樣的辛酸故事?

一、光環籠罩,別人家的好孩子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這位男子的出身,他叫姚遠,於1971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中,姚遠自幼聰慧好學,從小學到大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是親朋好友、鄉裡鄰居眼中公認的好學生。伴隨著姚遠成長的是層出不窮的誇獎和讚美,他所收穫的是滿滿的掌聲和認可。

1990年,19歲的姚遠參加高考,他以極為優異的成績成為了當地的高考狀元,被北京理工大學錄取。大學期間,姚遠依然勤奮好學、嚴於律己,求學之路算是順風順水。

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很多人都覺得姚遠是未來可期的社會精英,誰都不會把他和衣衫襤褸、居無定所聯繫起來,畢竟這個長相斯文、學識淵博的男子是很多人心中的上層人才。

然而,世事無常、風雲多變,學校和社會的環境儼然是兩種狀態,畢業之後的姚遠會一帆風順嗎?

二、步入社會,壓力下的平凡人

順利畢業後,姚遠的求職之路算是順利,他曾經在安徽省某市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第二一四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在職期間,姚遠腳踏實地卻始終遂不如意。社會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大環境,想要一鳴驚人務必要轉變思想、努力適應,姚遠的職場晉升之路並不順利,校園的單純在社會上幾乎處處埋坑,不願向現實妥協的姚遠無奈、糾結,他所想像的生活並非這般複雜、他所遇到的事情讓他無力應對。

此時,青年時期的榮譽感、成就感在工作之後消失殆盡,除了學歷上的優勢,姚遠幾乎體會不到工作的快樂和樂趣。好在姚遠有足夠的理智,即使疲於這種生活模式,他依然堅持了下來,這一做就是九年。難道姚遠沒有熱血抱負嗎?

當然有,只是在現實的摧殘下,姚遠不得不把理想的工作狀態和現實的窘境狀態緊密結合,試圖尋找一個平衡點來說服自己。

九年之後,姚遠踏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他想要走出舒適區,開闢新天地,只是,這一步過於冒險,連姚遠都不會想到,數年後,自己竟然淪為了拾荒者、流浪者。

三、辭職跳槽,現實中的逃避者

2003年,姚遠從穩定的研究所辭職,來到上海進行打拼,燈紅酒綠的大都市充斥著上層生活,車水馬龍的繁華中埋藏著底層夢想,沒有任何背景的姚遠在人聲鼎沸中悵然所措。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大城市不同情弱者,唯獨努力才可以生存。即使名校畢業,有高人一等的學歷,走出校門同樣要面對壓力、面向社會,公司看中的是個人能力,而非一紙文憑,不能創造足夠的價值,即使是博士生,也很難平步青雲。

姚遠進入上海後,曾頻繁跳槽,這個日新月異的城市讓他更加迷惘。姚遠心中的詩和遠方在人情淡薄的都市中一一被打破,他不斷的跳槽換工作,換工作遇到同樣困難繼續換,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姚遠幾乎崩潰。

直到2008年,37歲的姚遠被經濟危機徹底徵服,各行各業不景氣,他也失去了最初努力奮鬥的心。成年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姚遠對於畢業後12年的工作生涯並不滿意,加上金融危機下的淺薄薪資,姚遠「怒了」,選擇了自我屏蔽、與世隔絕。而這個「隔絕」直接讓他消失十二年。

再後來,姚遠不再找工作,開啟了流浪之路,他已心灰意冷,曾經的滿心抱負在現實面前顯得一文不值,姚遠用逃避來解決這種悲愴。他在上海四處流浪靠撿垃圾生活,不再和任何人聯繫,選擇性忘記那些讓他頻遭不順的職場生涯,這個流浪持續了將近12年的時間。

四、流浪數載,天之驕子重回家庭

12年間,姚遠真真切切跟隨自己的內心兩耳不聞窗外事,在這些年的流浪中,他早已與社會脫軌。不僅忘卻了原本所學知識,連最起碼的記憶也隨之消失,整個人神志不清。

後來,他的家人在失去了姚遠的聯繫後,四處尋找、萬分著急,報警也無疾而終。姚家人萬分悲痛,姚遠究竟身在何處?現在過得怎樣?

直到12年之後,上海警方在一處廢棄的拆遷樓中看到了一位蓬頭垢面、骨瘦如柴,正在撿垃圾的男子,當警方詢問這個男子的身份信息時,神志不清的男子無法一一應答。警方便將其帶回派出所中進行比對,比對結果令在場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眼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竟然是12年前失蹤的北京理工大學的學霸姚遠。

很快,警方聯繫了姚遠的家人,當姚遠的家人聽聞他尚在人間時,喜極而泣,日夜兼程趕到上海,命運多舛的姚遠在12年的失聯後終於可以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姚遠的父母在看到姚遠的那一刻,幾近崩潰,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自己品學兼優的孩子竟然落得如此地步。

好在姚家人一家團聚,這算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只是,這個結果令眾人進行了深刻反思:如果遙遠能夠扛得住工作壓力,堅守初心,在困境中知難而上,他是否會有不同的人生結局?12年的拾荒生涯早已將遙遠最初的知識、尊嚴全部消失殆盡,前半生的努力在自暴自棄後功虧一簣。

實際上,姚遠並非個例,無獨有偶,曾在抖音火爆一時的流浪大師沈巍不也是如此嗎?

五、其他個例

沈巍,原本畢業於復旦大學,曾任職於上海某機關單位,不知何種原因精神大受刺激,放棄了穩定收入、優厚待遇,選擇四處為家、流浪為生。沈巍被稱為是「隱藏在民間的高手」。這種四處漂泊的生活,似乎才讓他覺得生命的真實意義。

又例如,像人大畢業的伍繼紅不也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嗎?伍繼紅自幼成績優異,高考時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成為了村子為之驕傲的天之嬌女,可惜在她大二那年,國家取消了畢業生包分配工作的制度,伍繼紅面臨著畢業後自主擇業的問題。

畢業後,她參加了北京公務員的考試,面試遭遇淘汰,這對於前半生順風順水的伍繼紅來說是不小的打擊,伍繼紅後來多次輾轉於河北、天津等地,工作都不順心,最後淪落到廣州的電子廠、超市打工謀求生計。

隨後,伍繼紅嫁給了自己的初中同學,因不願步入職場,伍繼紅徹底放棄工作,當起了全職太太。不出所料,她的丈夫婚內出軌,與其離婚,精神備受打擊的伍繼紅再嫁鄰村他人,為第二任丈夫生下了五個孩子。現在的伍繼紅和村中婦女無恙,儼然沒有任何知識氣質,更多的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滄桑和麻木。

可能常人很難理解這種一反常態的行為,對常人來說:寒窗苦讀為的是出人頭地,金榜題名是走向成功的起點,如果努力多年落得如此狼狽,那麼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

小結

綜上所述,姚遠也好、伍繼紅也罷,他們在工作中的不順心成為了他們自暴自棄的最後一根稻草,學歷只是檢驗一個人知識儲備的最佳平臺,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抗壓能力強的人,走到哪裡,始終都能在逆境中另闢蹊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眼淚和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它所帶來的只能是無休止的煩惱和挫折,唯有自難而進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然,通過他們三人的經歷,並不能說明知識就不重要,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更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未來,只有將知識靈活運用,才能知識將轉化為自己的內在軟實力,才能在職場中乘風破浪,才能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因此,這些個例是現實聚焦下的悲劇,它提醒很多廣大畢業生:要勇於直面慘澹的社會,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在接近目標時,不要回頭、更不要放棄,否則,半途而廢意味著前功盡棄。

與此同時,這也提醒很多家庭:在注重孩子知識積累的同時,更要注重孩子三觀的培養。校園和社會有一定差距,一定要及時轉換心態和身份,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懼失敗、逃避挫折。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懷有足夠強大的心理,必定可以再創輝煌。

參考資料:《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家有老人痴迷於撿垃圾,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沒想到,母親卻迷上了撿拾垃圾,多次勸阻也不管用,隔三差五去垃圾站賣掉,回來高興地說又賣了多少錢。 但這位女士家庭經濟狀況也算小康,母親每個月也有退休金,不缺錢花。 這事讓這位女士感到很丟臉,因勸阻不成還和母親吵了一架,後來可能怕女兒生氣,老太太改為偷偷撿垃圾,這位女士就覺得很苦惱,所以向心理諮詢專家請教。 今天呀,我們一起來從老人的角度,去試著理解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再想想怎麼能善意引導。
  • 男子靠撿垃圾養活一群流浪狗,為報收養之恩,狗狗每天陪他去拾荒
    像男子這樣的拾荒者,大多生活條件並不好,他們過著最窮苦的生活,還要因為撿垃圾而被人瞧不起。不過這位男子不僅沒有因為撿垃圾而被人瞧不起,相反,他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和讚揚。因為比起他的工作,人們更欣賞的是他的善心。
  • 每天上街撿垃圾,風雨無阻已6年
    謝謝大家,我沒有用過朋友圈,但我非常願意和大家聊聊撿垃圾的這6年。一件小事「我撿垃圾已經有6年多了」我住在淮川街道西正社區泰平盛世小區,今年87歲了,是公安局退休人員。每天下午3點到5點,我都會出門撿垃圾。這其實是一件小事,多走路對自己也有好處,所以我幾乎沒有間斷過,到今年已有6年多了。
  • 流浪漢靠老鄉愛心接力回家 19個小時前還撿垃圾
    流浪漢靠愛心接力重回家 19個小時前還在撿垃圾新安晚報 安徽網訊 「我的兒呀,我和你媽擔心死你了……」4月11日上午9點20分,阜陽機場出口,一位60多歲的老人看到兒子張文強從裡面走出來,連忙跑了過去,和兒子抱頭痛哭。
  • 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其背後原因引人深思!眾所周知無臉男在動漫中沒有千尋之前,一直都是孤苦伶仃之人,平常自己就站在橋邊孤單而落寞,總是渴望能有小夥伴。最初他仿佛是在尋找著什麼,直到遇見了千尋,他那黑暗的人生才仿佛看到了曙光。無臉男整體設計十分巧妙,本身是只很神秘鬼怪,全身上下除了頭上戴著白色面具外,其餘部分都是黑色組成。
  • 鄭州高考狀元為啥又帥又霸氣?10年來河南狀元多來自這樣家庭…網友...
    劉凱翔在南陽一中實驗班裡一直都是排名靠前的學生,是那裡的「清北之星(清華北大之星)」。「他也許不是班裡最努力的學生,但他頭腦比較靈活,思維比較敏捷,學習中愛思考,上課非常活躍,喜歡回答問題。」張老師說。張老師從高二開始教劉凱翔,一直比較喜歡他,因為他是那種乖學生,從未惹老師生過氣,所以老師們都很喜歡他。雖然上課活躍,但劉凱翔的性格其實是沉靜的。
  • 浙大教授撿垃圾養蟲年入百萬 網友:多讀書果然賺錢
    張志劍說,主要是用來處理餐廚垃圾的。什麼,這麼漂亮的地方是處理垃圾的?到底怎麼回事,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小農場一探究竟。「撿」來垃圾養蟲子餐廚垃圾全靠它消滅雖然靠近交通要道,但農場特別寧靜,不絕於耳的是嘰嘰喳喳的鳥鳴聲。農場的鳥,特別多,還不怕人,原因是這裡有鳥充足的食物來源:蟲子。蟲子是哪裡來的?
  • 高考狀元是女生,第一名是女生,女學霸越來越多,男孩真的垮了?
    在大部分的學校裡不難發現排名靠前的人數中,女生人數的佔比在不斷地提升,而男生卻表現出相對的弱勢,甚至於在高中,普遍認為男生能在學習上比起女生更具優勢,卻依舊抵擋不住陰盛陽衰的發展趨勢。01女學霸越來越多,男孩真的垮了?
  • 流浪貓頭套鐵環,執著於撿垃圾,好心人探查後發現了鐵環的秘密
    既然投餵的這個方法並不能幫助流浪貓把鐵環取掉,人們就只好監控著它的日常生活了,然後通過監控尋找到一個最佳時機來幫助這只可憐的流浪貓咪擺脫鐵環的控制。於是乎,人們在監控的時候就發現這隻流浪貓不僅頭套鐵環,還執著於撿垃圾,這就會讓人忍不住懷疑:貓咪怕不是在用撿垃圾的方式報答人們的投餵之恩?因為正常的貓咪都不會隨意撿垃圾,更不會將撿垃圾這件事堅持上很長一段時間。
  • 流浪漢:撿垃圾一天二十,但用兩百塊救了狗
    前久在@消費日報的一個視頻中看到這樣一幕:一位純撿垃圾為生流浪漢在為一條狗狗洗澡,狗狗很乖,一旁的路人便上前詢問,誰知道流浪漢的幾句話,卻讓人聽了十分感動。「在外面你碰到它了,是受傷的狗,你說管不管「這位拾荒者簡單的一句話,卻戳中了我們的內心你,雖然它破破爛爛,但心地裡的善良卻與他的處境和他的遭遇無關,也許生活在無情的摧殘著他,社會也殘酷的淘汰了他,但他守得住道德守得住善良
  • 獨腿男子騎三輪帶81歲母親靠撿垃圾過活(圖)
    他,48歲,孝子王瑞勤她,81歲,腦血栓老母一輛破三輪,有腳蹬沒鏈條□本報記者 祝田園48歲獨腿男子靠撿垃圾奉養81歲老母親,從彭家莊村到小金莊,四處留下他一步一挪的足跡。【市民反映】一步一挪,獨腿男騎三輪帶母親撿垃圾22日上午10:00多,市民周先生致電本報,稱小金莊小學北200米處,一位只有一條腿的男子用三輪車拉著自己的老母親沿途撿拾垃圾,這一幕令很多過路群眾為之動容。
  • 吳卓林超市購物回家卻被說成撿垃圾為生,狗仔也只敢捏軟柿子
    吳卓林超市購物回家卻被說成撿垃圾為生,狗仔也只敢捏軟柿子今天,一張圖片再度讓吳卓林登上了熱搜,而熱搜的名稱竟然是「成龍女兒吳卓林靠撿垃圾為生」。而港媒的報導就來自上面這張照片。港媒說,吳卓林疑似拉著垃圾,然後就有了結論:吳卓林在加拿大街頭靠撿垃圾為生。而事實並非如此。上面這張照片是加拿大網友在多倫多一個名叫士嘉堡的購物中心門外拍到的。當時吳卓林和女友一起回家,準備搭乘公共汽車。不過,在看到有路人拍照後,吳卓林的女友躲開了,所以照片裡面只剩下吳卓林。
  • 830億件快遞背後:垃圾處理費43億,有人靠紙箱成中國女首富
    這堪稱中國速度,200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只有10億件,八年後的2014年突破100億件,六年後超500億件,快遞業一飛沖天背後主要得益於網購的迅猛發展。按照2020年的數據計算,相當於中國14億人人均每月收取約5件快遞。不過,快遞業務量狂飆猛進背後,垃圾汙染問題也日益嚴峻。
  • 泉州6旬阿婆疑患「松鼠症」 撿十幾年垃圾囤家裡
    「半夜不睡覺,凌晨兩三點鐘去菜市場撿爛菜葉、雞鴨腸子,撿回來就堆在巷子裡,味道能燻死人。」「撿了十幾年垃圾,家裡塞滿了,就往巷子裡堆,還撬了3間空房放東西,誰勸就罵誰。」鄰居們說,阿婆的家人在石獅做工程,她的退休金每月也有2000多元,吃穿不愁。生活無憂的阿婆,為啥還要囤垃圾?記者想當面和她聊聊。
  • 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才?普遍「高分低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最近,相關部門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從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後,有3000多高考狀元,卻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先來看看,北大教授關於此情況的說法。
  • 一位是流浪大師,一位是才女,比起書法來,誰的水平更勝一籌?
    坎坷生活,練就好字沈巍出生於1967年,上海人,在幼年時期的他一直跟著奶奶生活,此外他還有妹妹和弟弟,但是之間並沒有什麼感情。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沈巍自帶一種孤獨感,在長大後,他養成了每天讀書的習慣,而這也成為他流浪過程中的一縷清流。
  • 大學生兼職撿破爛,存款15萬:撿廢品不丟人,但別讓自己成為廢品
    撿廢品,一個眾人眼中不算體面的工作,甚至,根本稱不上是一份工作。什麼是體面呢?所謂體面,不是擁有好工作,好生活。而是面對別人的選擇與勞動,不趾高氣昂,不隨意指點,不充滿惡意。最近,一個男孩的視頻走紅網絡。走紅的原因,著實驚到不少人。
  • 拾荒者男子佔地放垃圾,還帶狗唬人流浪不回家,附近居民不敢招惹
    城管隊員看到道路兩邊均被堆積如山的垃圾包圍,在公交站臺背後的變電箱附近,堆滿了破舊沙發、桌椅、木板、席夢思等大件垃圾,其中還夾雜了大量的塑料、泡沫盒、紙板箱、廢紙、垃圾袋以及各種瓶瓶罐罐,垃圾堆中發出陣陣惡臭。由於近期天氣炎熱,該處也成為蚊蠅聚集地,衛生環境髒亂不堪。
  • 這些撿垃圾的人,他們彎腰撿垃圾,卻挺直了中國脊梁
    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日本東京的街頭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拿著工具,拿著袋子,穿著綠色的背心,背心上印著一隻卡通熊貓,一邊走一邊撿起路邊的垃圾,然後按照統一的要求進行處理,即便現在疫情這麼嚴重,這次的義工活動仍然沒有停止,義工組織告訴記者,生活中有人誤解了你,不用辯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這次的義工活動很棒
  • 770分狀元周晨:從自我消沉到自救,擺脫厭學情緒,體味成長快樂
    最後,周晨生生在課桌上築起一道密不透風的書牆,她把mp4靠在"牆"中央,每節課上如饑似渴地看小說,有時一天能看完兩本,安然地躲過一個又一個老師。但她全然沒注意到,危機就在前方。她整顆心都撲在小說上,上課偶爾聽講,會隱約覺得有些吃力,作業越寫越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