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父母vs控制型父母,從孩子口中的「壞媽媽」變成「好媽媽」

2021-01-09 西達雅

在沒有孩子前,我以為自己會是一個溫柔、明理、智慧型的媽媽,因為我提前看了很多育兒書,並且做了好多筆記,希望踐行書裡的理念和觀點。然而,在有了孩子後,我才發現自己原來非常的沒有耐心,不管孩子是吃飯時打翻了湯碗,還是拿著蠟筆劃花了牆壁,我都會忍不住發火……

相信不少媽媽都和我一樣,存在這樣的困擾,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成為孩子眼中溫和堅定的「好媽媽」,另一方面又會在孩子的屎尿屁中,在孩子的調皮搗蛋下,喪失理性,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模樣,變成孩子口中的「壞媽媽」。

在《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篇》這本書中,作者克裡斯多福·孟以課程實錄的形式,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13堂親子關係課。在課堂中,作者以交流互動的形式,對不同父母提出的不同育兒困擾,一一做了引導和指點,有很多新鮮有意思的觀點值得我們借鑑。

此外,每堂課之後都有一個10分鐘的小練習,能夠幫助我們去了解自己、走近孩子,真正成為一個情緒成熟、明理智慧的父母。

克裡斯多福·孟是加拿大暢銷書作家、資深生命教練、演說家、阿尤卡哈巴冥想課程總設計師。他在親密關係、教養子女和情緒成年等方面的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其獨創的「10分鐘的奇蹟」體驗性育兒法,更是深受家長歡迎。

01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在陪伴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能夠照出我們的未曾察覺的一面,幫助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不斷成長。

為什麼要強調「看見孩子」?注意,在這裡我們用的是「看見」孩子,而不是「看」孩子。這兩者有明顯的不同,後者其實是很多父母正在做的事。比如工作一天回家後陪孩子,孩子在和自己的布娃娃玩耍,自己在一旁看著,邊看邊玩手機。這是「看」,讓孩子存在於自己的視線中,沒有生命危險就行。

而「看見」的含義是透過孩子的表現,看到孩子的本質。去觀察他、琢磨他,這個小小的人身上有哪些天賦和特質,他在處理某些事情時是如何表現等等。

只有眼裡有孩子,心裡有孩子,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去滿足和引導他們。

那麼,如何「看見孩子」呢?作家M·格倫德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能留給孩子的最好的財富,就是每天留出幾分鐘時間。」

作者建議我們每天抽出10分鐘時間做一個小練習,那就是觀察孩子,觀察他們的個性、特質、態度和行為等,發現我們以前從未注意過的對方。

如此有意識地去看見孩子,真正欣賞孩子,能夠讓我們和孩子建立更深層的情感連接。而真正欣賞孩子,就是充滿敬畏愛意和感激的看待他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稍稍看清他們究竟是什麼人。

此外,在看見的同時,表達出我們的讚賞,會讓孩子得到鼓舞。當我們對孩子表達出的讚賞越多,內心感受到的讚賞也就越多。因為用帶著讚賞的目光去看孩子,我們會發現一個從不認識的他和自己,會發現我們的相處模式在慢慢發生變化,孩子不會動不動就搗蛋試探底線,而父母也不再動不動就發脾氣。

我們可以做一個這樣的小練習:

1. 我欣賞你________的天賦。2. 我看見你在________的時候表現出來了。

讓孩子明白我們期待他怎樣的行為,哪些行為可能不太妥,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成長成熟。

02 按下暫停鍵,學會控制情緒

我們常常給自己的不良情緒找這樣的因果邏輯鏈,比如我們生氣,是因為孩子調皮,打翻了牛奶;我們發火,是因為孩子犯錯,故意說謊等等。

捫心自問一下愛,真的是如此嗎?導致我們生氣、焦慮、煩躁的罪魁禍首,真的是孩子嗎?

書中有一句話我很認同,那就是「問題是生命中的常態」,不僅孩子會製造各種問題,我們大人每天也會面臨各種問題。

而一旦我們把養育孩子當成是去糾正孩子的問題,就會限制孩子的發展。因為孩子需要的不是被「糾正」,而是成長。問題具有兩面性,它既能製造麻煩,也能成為催化劑,教會孩子成長。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一點,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怒火和煩躁情緒,其實根源並不在於孩子,而很可能在於工作生活中累積的各種壓力。

智慧的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才是管教孩子的關鍵。如果我們不能察覺自己身體上、心理上、情緒上的不適,就會對孩子的問題或行為反應過度。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我們可以抽出10分鐘,做「暫停」練習,為自己找一個能獨處的地方,安靜地坐下來,有意識地放鬆身體,就像冥想一樣掃描和審視自己全身各個器官,最後專注於吐氣吸氣,從而緩解自己的精神壓力,覺知自己的內心世界。

只有父母的情緒是穩定的,孩子才能夠感受到愛和安全感,才能夠得到更好的養育和發展。

03 每天10分鐘,卻已是跬步千裡

想必大家都發現了,不管是在01還是02部分中所提到的練習方法,都強調了時間的長短,也就是10分鐘。

在《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反覆強調每天10分鐘的練習。雖然書中有13項練習,但他建議我們每天只抽10分鐘,只聚焦一項練習,循序漸進,讓質變在量變中產生。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而教育孩子,還是學會自我成長,必須循序漸進地踐行。

這10分鐘的練習,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為理性、平和、不情緒化的智慧型父母,而不是易怒、暴躁、強迫孩子的控制型父母。因為只想做控制型父母的人,不會走近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只是將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那個「理想小孩」,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

只有當父母成長了,跟孩子的互動才會不一樣——父母會從高容易生氣、沮喪、焦慮、失望的狀態中解脫,變得耐心、信任、善解人意、頭腦清醒。

如此一來,孩子在父母面前就不會保持戒備和防禦的心態,能夠敞開心扉接受父母的教導,形成一個良性互動。

相關焦點

  • 普通父母和智慧型父母的區別,你是哪一類型呢?
    你是什麼樣的父母?控制欲極強還是跟孩子做朋友?放大孩子的缺點比較焦慮,還是長遠目光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普通型父母比較專制,控制欲極強,必須聽他的,孩子的觀點都是錯的!智慧型父母比較民主,會認真傾聽,和孩子交流找到兩者都認可的地方。普通型父母比較短視,放大孩子的缺點,嘮叨不停,智慧型父母會有遠慮但無近憂,給孩子一個放鬆的環境。普通型父母會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急於改變,但是往往適得其反,智慧型父母會關注孩子的優點,強化孩子的優點以弱化缺點!
  • 《愛的釐米》:重男輕女和控制型父母,哪個對孩子傷害更大?
    關震雷一直以來都活在關爸爸為他規劃好的世界裡,關爸爸寵他疼他的程度讓他成為了一個窩囊廢。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把過錯發洩在自己的父母身上。這是非常典型的依賴型人格。 這樣的孩子一旦走進社會,很容易因為自己的不學無術而跟社會脫節。因為長期的過度依賴,沒有了父母的接濟,他的生活就會一蹶不振,日子久了終歸會被社會淘汰。
  • 沉浸在做好媽媽美夢中的袁詠儀,卻被孩子叫「壞媽媽」?哪出錯了
    對兒子的嚴厲管教,讓她成為兒子口中的壞媽媽,爸爸卻依然是好爸爸,這種落差感讓袁詠儀不能理解,甚至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想要找找其中的問題,卻發現原來最大的問題源於自己。哪怕母親苦口婆心地說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依然不會領情,在孩子眼中自有好壞的標準,可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口中,都是壞父母。1,滿心地付出,卻成了孩子口中的壞媽媽?
  • 「壞媽媽」才能培養出好孩子,孩子不需要一個100分的父母
    在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好媽媽"和"壞媽媽"的區分,"好媽媽"就是那種百依百順,什麼都可以遷就你,什麼都可以為你做。而"壞媽媽"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壞媽媽"會做什麼樣的事情吧!當然,所謂的「壞」媽媽,並不意味著不近人情、冷漠,而是在愛孩子的同時,他的壞習慣,不能慣;他自己的事情,儘量自己做;該他面對的挫折,別擋在前面。
  • 父母無意識的兩句話,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膽小自卑
    3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黃金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性格養成什麼樣子,長大之後基本上就會成為什麼樣子好了,問題來了。那要怎麼培養孩子的性格呢?其實孩子的性格只不過是那平常情緒的表達,影響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人物就是我們家長,這個影響都多大呢?父母無意識的兩句話,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膽小且自卑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瑪莎和熊》:好孩子都是滋養出來,家長要學當「滋養型」父母
    大熊就屬於"滋養型"父母,能夠以愛來陪伴孩子,讓孩子在快樂和溫暖中成長。  所謂''滋養型父母'',就是基於滋養理論來養育孩子的父母,他們是既尊重孩子的感受,同時也尊重自己感受的父母。  滋養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狀態,沒有明顯的標準,但是卻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和愛。每一對父母都應該要成為"滋養型"父母,擁有一顆滋養的心,從內心去滋養孩子,陪伴孩子,滋潤孩子的心田。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產生依賴。比如在酒席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孩子,坐著要靠著媽媽、去廁所要叫媽媽、吃飯要媽媽夾菜,全程都非常安靜,面對身邊的陌生人非常膽怯。2、對許多人有拒絕、牴觸心理,喜歡獨處大多數內向的孩子不喜歡與人接觸,只是真正的享受孤獨,但面對其他人時還是交流自如。
  • 父母情緒控制好,孩子成績才能好!
    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孩子犯錯,大人生氣很正常。養個孩子能一路風平浪靜的父母真的少之又少。心情被孩子搞得有所起伏,確實是為人父母的常態。 情緒波動可以有。但情緒一上來,就任由其發展,並對孩子施以暴力,卻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情緒控制。孩子幼小的心靈,也實在是招架不住父母這樣的波濤洶湧。
  • 「孩奴」型父母:「全心全意」的付出,對孩子的成長卻弊大於利
    當面對這個靈魂審問時,父母們大多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孩子。父母為孩子犧牲了自己的人生,並為此津津樂道。但是其實,好的父母教育並非是「全心全意」的,一味付出而丟了自己的父母註定無法看到孩子的成長。在「孩奴」這個詞彙剛剛流行的時候,一篇「80後孕媽恐成孩奴患抑鬱」的帖子引發了廣泛關注。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離不開這幾個原因
    父母往往自己不能察覺,覺得自己是在教孩子做人的本領,其實你是在慢慢將孩子變成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討好父母讓父母開心,因此一旦過了6歲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就會變成大家所說的討好型人格了,若你也是控制欲過強的父母,最好適當的放鬆一下。
  •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這位媽媽的回答,讓無數父母羞愧
    我聽後很生氣,因為我們開飯館很辛苦,我不想讓孩子以後走我們的路。想想那時候,我們就是因為父母讓我們讀書,我們不讀,我們沒有吃學習的苦,現在才會吃生活的苦。」媽媽的話雖然樸實,卻藏著被生活磨礪後的悔恨和對孩子的拳拳深情。
  • 「爸爸媽媽又不偷不搶,有什麼好嫌棄的」,孩子一番話讓父母淚目
    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不管是生活還是面子。比如開家長會,父母都會儘量打扮得體一點,以免孩子丟了面子。但不是每個父母都有高文化高學歷,很多出生於農村的人,在城市幹著體力活,也許不那麼體面。就算不體面,父母也儘自己的能力給孩子做好的生活。有的孩子卻嫌棄父母不光彩,不體面,讓父母心寒。
  • 孩子對媽媽說「壞媽媽,你去死」,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大家學習
    孩子對媽媽說狠話,讓媽媽去死,媽媽這樣的回答讓人點讚瑤瑤是個5歲的小朋友,平時都是媽媽一個人帶孩子,一次接孩子放學,在路上看到一個賣氣球的,瑤瑤喜歡的不得了,立刻不走了,一直拽著媽媽想要買這個氣球。雖然氣球沒有多少錢,不過家裡玩具已經很多了,媽媽 不想給瑤瑤買了,於是就委婉的告訴了孩子,拉著孩子往前走,結果讓人想不到的是,瑤瑤使勁掙開媽媽的手,說你是個壞媽媽,我不想讓你做我媽媽了,你去死。
  • 《瑪莎和熊》:「滋養型」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好處
    前段時間工作休假,就專心在家陪孩子。沒事的時候孩子就愛看動畫片,我也就只能陪著他看,當時看了一部親子動畫片,叫做《瑪莎和熊》。這是一部俄羅斯的動畫片,裡面講述的故事非常溫暖和諧,讓人看了心情都會變好。但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像大熊這樣,不過想要孩子更好,父母也是需要做些努力的,家長要學當「滋養型」父母。什麼是"滋養型"父母"滋養型"父母,顧名思義滋養就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不需要父母為孩子做這做那,只是默默陪伴孩子,理解他們,用內心去滋養孩子,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就足夠了。滋養型的父母,他們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 孩子的一句話,治好了媽媽對奶奶的「不孝」
    小軍的媽媽為了方便就為把他的奶奶單獨放一個房間。老人每次吃飯都是小軍的媽媽把飯盛好送過去,時間久了小軍的媽媽對老人就不怎麼用心了,甚至當成了負擔。有一天小軍放假回家了,在家的幾天看到媽媽對奶奶的一個舉動讓小軍留心了。原來小軍的媽媽圖省事,每次都為老人用專用的碗,但是卻不給老人刷碗,老人的飯碗看上去很不衛生,用農村的話講像「貓食碗」一樣。
  • 孩子產生「迴避型人格」怎麼辦?父母應尊重孩子,而不是互相傷害
    有些孩子長大後,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還是因為父母教得好,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孩子的學習和能力,固然是重要,但是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健康的人格,要比學習和能力重要很多
  • 解析《瑪莎與熊》:成為「滋養型」父母,才能養出快樂健康的孩子
    如果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小孩,父母一定分分鐘一頓胖揍,甚至會被搞得精神崩潰,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但是搗蛋鬼瑪莎是幸運的,她遇上了大熊米沙這樣的"家長",雖然大熊每次面對殘局都無可奈何,但還是不打不罵,給瑪莎創造了一個滋養型的環境,讓瑪莎成長為一個可愛、聰明、快樂的孩子。
  • 媽媽越「壞」,孩子越優秀!現在看到太及時了
    媽媽越壞,孩子越優秀01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愛子心切的好媽媽,但是這種愛如果變成了溺愛,就會是一把摧毀孩子的利刃。前幾天朋友和我訴苦,說自己的兒子4歲了,她整天帶娃,生怕有個閃失。搞得她這些年,整天腰酸背痛,前幾天實在受不住了,去醫院檢查下,說是腰椎間盤突出。你能說她不是個好媽媽嗎?她整天勞心勞累24小時守著孩子。
  • 孩子太黏人,父母怎麼辦?
    黃黃今年3歲了,特別黏媽媽,吃喝玩樂都要媽媽陪伴,跟媽媽分開就哭。爸爸也想跟黃黃玩耍,但是黃黃就要媽媽,折騰的媽媽沒有一點自主的空間,感覺很是心累。黃黃究竟怎麼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於麗萍帶您揭開孩子黏人背後的真相。
  • 發現男生給女兒寫「情書」,媽媽慌了。孩子早戀,父母最忌3件事
    我經常在小區裡見到她,她每次都跟我打招呼,是個很有禮貌的孩子。媽媽看到有男孩子給女兒寫信,一時慌了神,要知道,她們舉家搬遷,從商丘到鄭州,就是為了讓女兒得到好的教育,考個好學校。孩子還比較爭氣,每次考試都在班裡前三名。媽媽擔心,孩子因這個事耽誤學習,如果寫信的那個男孩是個壞孩子,說不定還會把自己的女兒帶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