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孩子前,我以為自己會是一個溫柔、明理、智慧型的媽媽,因為我提前看了很多育兒書,並且做了好多筆記,希望踐行書裡的理念和觀點。然而,在有了孩子後,我才發現自己原來非常的沒有耐心,不管孩子是吃飯時打翻了湯碗,還是拿著蠟筆劃花了牆壁,我都會忍不住發火……
相信不少媽媽都和我一樣,存在這樣的困擾,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成為孩子眼中溫和堅定的「好媽媽」,另一方面又會在孩子的屎尿屁中,在孩子的調皮搗蛋下,喪失理性,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模樣,變成孩子口中的「壞媽媽」。
在《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篇》這本書中,作者克裡斯多福·孟以課程實錄的形式,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13堂親子關係課。在課堂中,作者以交流互動的形式,對不同父母提出的不同育兒困擾,一一做了引導和指點,有很多新鮮有意思的觀點值得我們借鑑。
此外,每堂課之後都有一個10分鐘的小練習,能夠幫助我們去了解自己、走近孩子,真正成為一個情緒成熟、明理智慧的父母。
克裡斯多福·孟是加拿大暢銷書作家、資深生命教練、演說家、阿尤卡哈巴冥想課程總設計師。他在親密關係、教養子女和情緒成年等方面的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其獨創的「10分鐘的奇蹟」體驗性育兒法,更是深受家長歡迎。
01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在陪伴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能夠照出我們的未曾察覺的一面,幫助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不斷成長。
為什麼要強調「看見孩子」?注意,在這裡我們用的是「看見」孩子,而不是「看」孩子。這兩者有明顯的不同,後者其實是很多父母正在做的事。比如工作一天回家後陪孩子,孩子在和自己的布娃娃玩耍,自己在一旁看著,邊看邊玩手機。這是「看」,讓孩子存在於自己的視線中,沒有生命危險就行。
而「看見」的含義是透過孩子的表現,看到孩子的本質。去觀察他、琢磨他,這個小小的人身上有哪些天賦和特質,他在處理某些事情時是如何表現等等。
只有眼裡有孩子,心裡有孩子,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去滿足和引導他們。
那麼,如何「看見孩子」呢?作家M·格倫德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能留給孩子的最好的財富,就是每天留出幾分鐘時間。」
作者建議我們每天抽出10分鐘時間做一個小練習,那就是觀察孩子,觀察他們的個性、特質、態度和行為等,發現我們以前從未注意過的對方。
如此有意識地去看見孩子,真正欣賞孩子,能夠讓我們和孩子建立更深層的情感連接。而真正欣賞孩子,就是充滿敬畏愛意和感激的看待他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稍稍看清他們究竟是什麼人。
此外,在看見的同時,表達出我們的讚賞,會讓孩子得到鼓舞。當我們對孩子表達出的讚賞越多,內心感受到的讚賞也就越多。因為用帶著讚賞的目光去看孩子,我們會發現一個從不認識的他和自己,會發現我們的相處模式在慢慢發生變化,孩子不會動不動就搗蛋試探底線,而父母也不再動不動就發脾氣。
我們可以做一個這樣的小練習:
1. 我欣賞你________的天賦。2. 我看見你在________的時候表現出來了。
讓孩子明白我們期待他怎樣的行為,哪些行為可能不太妥,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成長成熟。
02 按下暫停鍵,學會控制情緒
我們常常給自己的不良情緒找這樣的因果邏輯鏈,比如我們生氣,是因為孩子調皮,打翻了牛奶;我們發火,是因為孩子犯錯,故意說謊等等。
捫心自問一下愛,真的是如此嗎?導致我們生氣、焦慮、煩躁的罪魁禍首,真的是孩子嗎?
書中有一句話我很認同,那就是「問題是生命中的常態」,不僅孩子會製造各種問題,我們大人每天也會面臨各種問題。
而一旦我們把養育孩子當成是去糾正孩子的問題,就會限制孩子的發展。因為孩子需要的不是被「糾正」,而是成長。問題具有兩面性,它既能製造麻煩,也能成為催化劑,教會孩子成長。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一點,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怒火和煩躁情緒,其實根源並不在於孩子,而很可能在於工作生活中累積的各種壓力。
智慧的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才是管教孩子的關鍵。如果我們不能察覺自己身體上、心理上、情緒上的不適,就會對孩子的問題或行為反應過度。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我們可以抽出10分鐘,做「暫停」練習,為自己找一個能獨處的地方,安靜地坐下來,有意識地放鬆身體,就像冥想一樣掃描和審視自己全身各個器官,最後專注於吐氣吸氣,從而緩解自己的精神壓力,覺知自己的內心世界。
只有父母的情緒是穩定的,孩子才能夠感受到愛和安全感,才能夠得到更好的養育和發展。
03 每天10分鐘,卻已是跬步千裡
想必大家都發現了,不管是在01還是02部分中所提到的練習方法,都強調了時間的長短,也就是10分鐘。
在《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反覆強調每天10分鐘的練習。雖然書中有13項練習,但他建議我們每天只抽10分鐘,只聚焦一項練習,循序漸進,讓質變在量變中產生。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而教育孩子,還是學會自我成長,必須循序漸進地踐行。
這10分鐘的練習,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為理性、平和、不情緒化的智慧型父母,而不是易怒、暴躁、強迫孩子的控制型父母。因為只想做控制型父母的人,不會走近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只是將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那個「理想小孩」,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
只有當父母成長了,跟孩子的互動才會不一樣——父母會從高容易生氣、沮喪、焦慮、失望的狀態中解脫,變得耐心、信任、善解人意、頭腦清醒。
如此一來,孩子在父母面前就不會保持戒備和防禦的心態,能夠敞開心扉接受父母的教導,形成一個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