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不孝是自古以來常存的話題,也曾聽過許多不孝的故事。故事歸故事,今天為大家講述一個孝不孝的真實事件。
01孝不孝的真實事件
大約在2006年工作的時候認識一個同事,這個同事的家住在瓦房店。我們平時下班後會閒聊一些話題,生活事,身邊事,所見所聞等。有一天談到了婆媳關係,他跟我講述了一個他老家同學的一個故事。
他的同學是個男孩,叫小軍,小軍小的時候他的奶奶對他很好,他也一直記在心裡。隨著時間推移,小軍成年了,他奶奶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已經不能像當年那樣為家裡多幹些活。甚至後來腿腳不聽使喚,吃東西也開始掉飯粒了。小軍的媽媽為了方便就為把他的奶奶單獨放一個房間。
老人每次吃飯都是小軍的媽媽把飯盛好送過去,時間久了小軍的媽媽對老人就不怎麼用心了,甚至當成了負擔。
有一天小軍放假回家了,在家的幾天看到媽媽對奶奶的一個舉動讓小軍留心了。原來小軍的媽媽圖省事,每次都為老人用專用的碗,但是卻不給老人刷碗,老人的飯碗看上去很不衛生,用農村的話講像「貓食碗」一樣。
當小軍的媽媽要拿這個碗盛飯時,小軍突然走到身邊,拿起奶奶吃飯的碗跟媽媽說:「等你老了以後,我就用這樣的碗給你吃飯,你現在怎麼對我奶奶,我將來就怎麼對你」。
也許是小軍的話給小軍的媽媽給嚇著了,也許是小軍的媽媽感覺良心上過不去,從那天以後小軍的媽媽對小軍的奶奶徹底改變了態度,對小軍的奶奶真的是做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
02事件的啟示
小軍的做法可以說很有效果,讓原本不好的事經過努力最後皆大歡喜。這件有哪些啟示呢?
1、因果循環,孩子對父母好與壞的模仿就是一種傳承。其實孩子的行為很多都來自與父母的傳承,這裡包括好的和壞的。我們所看到的不孝很多都是因為父母的傳承造成,一切皆有因果,當年對父母的不孝造就如今子女的不孝。所以想要有一個好的「果」,那麼今天就要有好的「因」去為孩子做榜樣。
2、想改變人的想法,需要智慧,需要將心比心。一個人的想法是很難改變的,只是說教往往只是空談,如果想幫助一個人改變錯誤的觀念和想法需要有智慧的方式,將心比心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文中小軍就是通過將心比心讓母親換位感受,通過換位感受知道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可以說用得很到位。雖然這樣對母親說話像是一種不孝,但是放遠來看這是幫助母親積德的事情,所以換個角度看,這是一種有智慧的孝。
3、孩子如果三觀正,境界上可以超過父母。小軍沒有和母親一樣去對待奶奶,而是通過讓母親不舒服的方式來讓母親知道錯誤,端正觀念,從這一點上看小軍的三觀是很正的。這個觀念不是來源於母親,而是小軍從家庭外學到的,也許是學校,也許有社會,也許是交到個三觀正的朋友。通過此事可以看出小軍的處事思維看已經超出了母親。
03如何看待孝
孝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有人在就不得不談孝。好麼如何看待「孝」呢?
1、孝是一種傳承,傳承的是一份福報。一個家庭的傳承應該有很多東西,孝是很關鍵的一個傳承,只有把孝有效的傳承,才能讓家族好的方面傳承。傳承了孝更是傳承了福報,因為晚年有人孝敬這是最大的福報。
2、孝是一種因果,是對自己負責。論因果,其實很多方面都可以驗證,比如一個不孝的人無論對孩子多麼的好,晚年的時候孩子可能也會對自己不孝,這就是因果循環。如果自己的父母對上一代人不孝怎麼辦?我們也要繼續嗎?雖然這符合因果,但是想想看自己也有人生呀,總不希望這種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吧。所以應該為自己未來的果種下一個因,也許並沒有在父母身上學到如何盡孝,但要努力去學習去改變,做一個盡孝的子女,今天為自己的晚年種下一個因,去換來孩子將來對自己孝的果。
3、孝是一種良心,直問人心的考驗。其實從道德的角度來說,孝更是一種良心,每個人都知道別人的恩情不能忘記,可是要知道自己能在世上,完全是因為父母的養育,所以父母應該是自己最大的恩人,永遠報答不完的。如果不能對父母孝,怎麼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呢?又何談做人呢!
4、孝是一種修行,修的是一份人生答卷。其實幫助一個人不難,相比之下,天天對父母孝需要一些耐心,能做好需要的是一種修行。但是人生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呢?我們從出生到長大,從無知到有思想,從無到有,處處都需要進步,若要變好,處處都是修行。相比之下孝是一個大修行,修行的是一份耐心,修行的是一份大德,也是我們人生在世一份修行的重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