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徐志摩與張幼儀的離婚,讓我看到了一個男人對一個女子的決絕與無情,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的不舍與悲痛,仿佛一瞬間十幾年的感情全都化為雲煙,不見蹤影。
1922年9月,徐志摩乘坐日本商船返回上海。六個月前,他寫信給妻子張幼儀,開誠布公地談了自己對婚姻和愛情的理解:
「真生命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為了挽回那段美好的康橋之戀,徐志摩毅然決然地與張幼儀離婚,不惜背上拋妻棄子的罪名,成為了「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
好像是很偉大的行為,背後卻是一個女人的哭泣,一個孩子的無助。一個家庭就此被撕成了兩半,碎了一地的心。
徐志摩的這一切行徑的目的是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而林徽因所做的決定是不想讓另一個女人不幸福。留下一封分手信後林徽因選擇和父親回國。一條路出現了分岔口,林徽因選擇走了另外一條路。
回國之後沒多久,便傳出了林徽因和梁思超的大公子梁思成將結婚的消息。徐志摩不死心,他不相信這回事,他定要當面問問林徽因。
徐志摩沒有在林家見林徽因,而是看到了梁思成與林徽因在一起,還有一張貼在門上的便條,明言勿擾。
徐志摩的恩師梁啓超擔心林徽因和徐志摩會死灰復燃,他寫了一封信寄給了徐志摩。
梁啓超也從張幼儀哥哥那聽到了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了。
梁啓超寫給徐志摩的信裡提了兩條忠告:
「萬萬不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弱妻幼子之上;真愛固然神聖,但可遇不可求,不可勉強。」
隨後,徐志摩給梁啓超回了一封慷慨激昂的信,其中一句便是: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作為父親的梁啓超,擔憂是自然,但林徽因與梁思成結為一生伴侶的事情,是從早就有了結論的。
原來在林徽因十四歲那年,在教會女校上中學。這一天,一個文質彬彬的少年到林家拜訪。
他戴著眼鏡,卻眼神堅毅,只是神態有些局促不安,這讓林家大小姐覺得十分有趣。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曾告訴過她,這個少年是他的好朋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維新派領軍人物梁啓超的長子——梁思成。
梁思成走後,林徽因的二娘程桂林打趣地說:「寶寶,這個梁公子怎麼樣?你爹爹打算招他當女婿呢。」聽完這話,徽因立刻羞紅了臉,低頭跑開了。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第一次見面,竟是這麼的青澀。以為這是一次普通,尋常的會面,可卻成為了梁思成心裡揮之不去的回憶。
對於父親第一次見到母親的情景,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在《回憶我的父親》中寫道:
「門開了,年僅十四歲的林徽因走進房來。父親看到的是一個亭亭玉立卻仍帶稚氣的小姑娘,梳兩條小辮。她的雙眸清亮有神採,五官精緻有雕琢之美,左頰有笑靨;淺色半袖短衫罩在長僅及膝下的黑色綢裙上;她翩然轉身告辭時,飄逸如一個小仙子,給父親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自那天見到梁思成後,再一次見面是在三年之後。
結束了遊學的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乘坐「波羅加」號郵輪從倫敦轉道法國,回到了中國。
回國後,林長民留在上海,林徽因則回到北京的教會女中繼續上學。
此後,林徽因與梁家的來往越加頻繁。梁思成與林徽因的聊天內容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在談到各自的理想時,梁思成說他將來可能會跟他的父親梁啓超一樣從政。
林徽因說「從政需要磨鍊,也需要天賦。古往今來,把政治之路走得順風順水的人不多,即使我的父親,也許還有尊駕——不好意思,唐突了,不過這不是我操心的,我感興趣的是建築。」
說這話時的林徽因才有十七歲,在二十歲的梁思成聽來感到驚訝:「建築嗎?你是說,蓋房子,女孩子家怎麼做這個呢?」
林徽因解釋道:「不僅僅是蓋房子,準確地說,是architecture,叫建築學或者建築藝術吧,那是集藝術和工程於一體的學科。」
梁思成訝異林徽因十七歲的年紀卻比同齡女孩有著開闊的眼界,思維敏捷,談吐優雅。是的,她完全打動了梁思成,回到家後,他與父親確定了兩件事:
第一,他要把建築作為終生的事業和追求;
第二,他想要約會林家大小姐。
梁啓超聽完梁思成的話後,他十分贊同,本來他就支持梁思成與林徽因交往。
梁啓超與林長民的出發點是一樣的,梁啓超希望自己的兒子與林徽因締結連理,這就是這位維新派大人物心中的「理想的婚姻制度」:
「父母留意,確定人選,然後創造適當的機會讓兩人接觸,兩人經過充分的了解,自由戀愛後結合。」
在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她就是梁家的大小姐梁思順,她就是父親「理想的婚姻制度」的實踐者。
梁啓超選定的得意女婿周希哲,原本出身寒微,但後來成為駐菲律賓和加拿大使館總領事,對梁思順和梁家都很好,這是梁啓超一直引以為傲的。
1923年11月5日他給女兒寫信說:
「……徽因我也很愛她,我常和你媽媽說,又得一個可愛的女兒……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好孩子,你想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錯罷。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
身為父親的梁啓超與林長民,為孩子的考慮,卻也尊重孩子的決定。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相遇,日久生情,最終走進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