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日,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林徽因因肺結核離世,終年51歲。這一年,她的丈夫梁思成年54歲。
「中年喪偶」是人生的三大悲劇之一,經歷這一人生悲劇的梁思成境況嚴峻:他在處理建築系繁雜的工作之餘,還要抽空管兒女和丈母娘、林徽因母親何雪媛。用「身心疲憊+孤獨」來形容這一階段的梁思成,著實貼切。
男人天生不善於處理生活的瑣碎,這是由原始社會時期他們便以打獵為生的屬性決定的,從未完全進化時起,他們便很少處理洞穴裡的瑣碎,於是,他們中便很少有擅長打理生活者。
面對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夾擊,梁思成一籌莫展,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徹底走進了他的生活裡。
至今為止,關於林洙究竟是因著怎樣的緣由來照顧梁思成生活的已經不得而知了,林洙自己說是系裡某位領導「要求」她照顧梁思成,而後來據證實,這位領導又從未說過類似的話。
所以,以此看,當時同在建築系的林洙頻繁出現在梁思成住所,多半是一種自發行為。而這種「自發」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林洙曾是已故的梁思成妻子林徽因的學生,林徽因曾在病中為她補習過英語並私下資助過她。
另一方面,這種「自發」在最初能行得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林洙比梁思成小了整整27歲且已婚。因著這些緣故,林洙懷著任何目的去照顧梁思成,梁思成和眾人都不會有分毫懷疑,畢竟,表面看去這就是一個晚輩在長輩遇難後經常去幫助、關心一下,而已。
這種照顧持續不久後的1957年,林洙的丈夫程應銓身上發生了一件大事:他因堅持林徽因對古建築的意見被劃為右派。這一點,林徽因自己絕是想不到的,若她知道她死後程應銓接替她為保護古建築做的這一切,她定會欣慰不已了。
程應銓的做法在今天看來是壯舉,可因為政治錯誤,他因此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他的妻子林洙也因此受到牽連:她被從系秘書的位置上調到資料室做管理員。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接下來,林洙用實際行動論證了《增廣賢文》裡的這句經典:她毫不猶豫地和丈夫辦理了離婚,為了徹底撇清關係,她還禁止丈夫看望自己的一雙兒女。完了之後,她在解釋自己這一系列動作時說:「我不得不考慮這個家庭將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來問我:『媽媽,你當初為什麼沒有和右派劃清界線?』我將何言以答?最後我決定離開他……」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林洙將自己在危難之際離開丈夫的緣由歸結到了子女身上,即便當時他們尚不知道發生了何事。後來,她還將子女的姓全部改成了「林」。
到此時,林洙便從一個已婚女子變成了單身離異女,行到此,即便她和梁思成存在年齡差,也有一些淵源,作為當時那個年代的單身女子,她是否應該減少去「照顧」梁思成的次數呢?按道理是應該,但她卻並沒有,相反,她去照顧梁思成的時間越發頻繁起來。
也是在這之後不久,梁思成與林洙之間有了情愫,關於兩人感情究竟如何開始的這個問題,林洙自己在她出版的書籍《梁思成、林徽因與我》一書中的說法是:梁思成主動給她寫了一封表白信,這封信裡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我的理智告訴我,我不但不應該存在任何這種幻想,而且應該完全「保密」,但我今晚一時不慎,已經『洩密』了。你可以看出,我心裡是多麼矛盾……我只知道,我已經完全被你『俘虜』了!嚇壞了嗎?——心神不定的成(落款)」
根據林洙自己的說法,這封信後,她便下定決心和梁思成走到了一起。
兩人戀愛不久後,梁思成的很多朋友都表示了反對,他的一摯友為了阻止兩人結婚甚至還揚言:「你們若冒大不韙執意結婚,我將與你斷絕往來。」
梁思成的朋友極力反對兩人結婚的另一個緣由是:他們覺得林洙存在人品問題,且在各方面都配不上梁思成。
這點其實很好理解:梁思成是當時建築系的頭號人物,而林洙則是墊底一般的存在,兩人的經濟收入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從才貌、修養等方面來看,梁思成都可稱得上出眾,而林洙在各方面則都極其平凡。
而從年齡上而言,一個30出頭的女人看上一個60歲的老頭,這很難不讓人懷疑她究竟是愛人還是愛其他。所以,兩人戀情傳出不久後,建築系便有了「林洙想做建築系第一夫人」一類的言論。
而梁思成好友對林洙的人品懷疑,則與她在丈夫被冤時拋棄他有關。另一方面,她平日在系裡的為人也不大受人歡迎。
梁思成摯友此處的「大不韙」則多是不能接受林洙作為曾受林徽因之恩的學生,卻嫁給自己老師丈夫的事實。畢竟,這件事情在受過教育的人眼裡,多少都是說不過去的。可1962年,梁思成最終還是執意與林洙結了婚,這一年,是林徽因故去的第7年,時年,梁思成62歲,林洙35歲。
行到此,世人依舊無法看出兩人之間究竟是真愛還是「搭夥過日子般的各取所需。畢竟,愛情這個東西本來就不是用任何標準器皿可以衡量。但愛情雖如此,婚姻卻並不如此。任何一段感情一旦走進了婚姻,它的可以衡量性便大大增加了,畢竟相比愛情,婚姻是由柴米油鹽等實在東西組成。
林洙與梁思成婚後,她的兩個兒女全部被交由了自己母親撫養,而她則獨自一人住到了梁思成家裡,並接替了照顧林徽因母親、梁思成丈母娘的任務。偶爾,林洙也要照顧一下梁思成已成年的兒女。
從此處看,在這段條件上明顯不那麼對等的婚姻裡,林洙作為條件弱的一方始終在做犧牲。這個犧牲的代價便是子女,從現存的資料來看,林洙只在周末時才會接兒女到梁家團聚。因為缺乏母親管教,加之他們的父親程應銓後來自殺身亡,他們一直缺乏管教。成年後的他們,不僅都未能上大學,就連工作也是託梁思成好容易找來的。
但話說回來,林洙對親生子女有虧欠,梁思成卻似乎並未虧待過他們分毫,畢竟,與林洙婚後他還會每月給林洙母親80元作為兩個孩子的撫養費。
這個費用在今天看來並不多,但若對比林洙每月二三十元左右的工資數,這個數字便非常龐大了。當然,這個錢數在梁思成看來又是較小的數字,他當時每月工資是400元。
不難想像,嫁到梁家後的林洙其全家的生活水平都跟著有了明顯提升。而另一方面,在資源上,她也擁有了意想不到的優勢,作為建築系的第一夫人,她辦任何事都瞬間容易了起來。
不得不說,林洙在與梁思成的婚姻裡應當是感到的滿足的,至少在世人和其前夫程應銓眼裡是如此。程應銓曾說:「我只有兩件事讓她感覺良好,一是1956年作為中國建築家代表團的成員出訪波蘭等東歐國家,林洙作為年輕建築學家的妻子覺得風光無限;另一件是我翻譯了不少好書,得到不少稿費。」
程應銓這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林洙愛名利,愛錢財。作為林洙被棄的前夫,程應銓的話雖未必完全客觀,但因為他畢竟學識淵博、為人正派,所以他的話又很難讓人不信服。
關於這點,熟悉林洙的沈從文也似乎有同感,否則他也不會公開調侃「林洙愛錢」了。梁思成對「林洙愛錢」究竟是何看法已不得而知,但已知的是,與林洙結婚這些年裡,除了每月給林洙母親那筆贍養費外,他的工資和錢物都交由林徽因母親看管,而非林洙。
當然,這個細節也並不能說明什麼,但它卻多少折射出梁思成對林洙的不信任感。
表面看,梁思成與林洙的婚姻是傳統夫妻的模式,但若扒開往深裡看,是個正常人便總能察覺出一些異樣來。頗為讓人意外的是,這些所謂「異樣」竟全是林洙自己抖露出來的。
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林洙公開評論「林徽因不會做飯不是好太太!」她的言外之意是:自己特別會照顧梁思成,尤其會做飯。
拋開「會不會做飯」與「好太太」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來說,這段話透露的一個細節是:林洙必定大包大攬了梁思成的生活瑣碎。也就說,在梁家,梁思成幾乎是個除了工作其他都不怎麼管顧的存在。
沾沾自喜說出那句「不會做飯不是好太太」的林洙顯然不知道:梁思成其實什麼都會做,尤其在與林徽因的婚姻裡。別的不說,但就林徽因病了時梁思成無微不至的全方位照顧便可知:他是個既能主內又能主外的主兒。而之所以在兩段婚姻裡陷入兩種極端,原因只有一個:對象不一樣。
人,從來是越付出越愛,這話反過來也成立:越愛,才會越付出。
除了做家務方面外,梁思成在兩段婚姻裡的截然相反還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與林徽因的婚姻裡,他是一個低調卻喜歡秀恩愛,尤其喜歡照相的主兒,可到了攝像技術明顯更發達的第二段婚姻裡時,梁思成卻成了一個鮮少出鏡的主兒。他和林洙唯一的一張合影裡,兩人彼此隔得遠不說,梁思成還獨自站在臺階上,林洙站在臺階下,林洙一臉笑意,梁思成一臉嚴肅。
這張照片裡,梁思成的嚴肅與昔日他與林徽因合影裡的開懷大笑模樣簡直判若兩人。
林洙在自己寫就的書裡無數次暗示讀者:「在與林徽因的婚姻裡,倍感壓力的梁思成並不幸福」。但恰也是這種暗示,再次暴露了林洙在與梁思成婚姻裡的一個缺失。
林洙認為,林徽因的優秀和出眾人緣讓梁思成感覺到壓力,她還引用梁思成自己的話:「在別人那裡,太太是別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在我這裡,太太是自己的好,文章還是太太的好。」
林洙說過的這段話是毋庸置疑的,為何?因為林徽因確實太優秀了,她詩文出眾,建築上又極有天賦,這樣的存在,放在任何地方都會讓人感覺到壓力,作為其丈夫的梁思成自然也是如此。
婚姻裡,一方過於優秀確實容易讓另一方產生壓力,即便如此,這壓力真的會成為阻止他們相愛的存在嗎?答案是:不僅不會,反而會更加促進彼此的成長。
上世紀30年代,林徽因與梁思成一起跨越15個省份,跋涉190多個縣,荒村野陌、大江大河,短短數年裡,他們一起考察親測了2738處古建築,並攜手完成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中國建築史》、《城市規劃大綱》等建築學著作。
而反觀林洙,她雖也在建築系,但終究因為學術和文化水平有限的緣故,還曾給梁思成帶來過不少麻煩,《梁思成全集》一書裡所存在的大量誤配圖片也是來自於她的手筆。
如此對比下,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婚姻之完美更加讓人嗟嘆。從性情、喜好、格調、志趣、襟懷、處世、思想等等各方面,他們二人幾乎都是絕配。而林洙與梁思成則經常性因為各方面無法匹配的緣故,不僅沒有太多話說,而且相處模式上也明顯不對等。這點,從林洙63年涉嫌貪汙時兩人的對話便可見一斑。
"雙反"期間,林洙被懷疑佔用公款,系裡找梁思成談話,他找到林洙道:"你聽著,不管你的問題多大,貪汙了多少錢,只要你徹底坦白,我願意也有能力幫你退賠,並且不會影響今後我們之間的感情。如果你真的沒有問題,那就振作起來,幫助領導把問題弄清楚。但是我告訴你,如果最終你的話和組織的結論不一致,那我是相信組織的,那我們之間的關係就算完了。"
這段話,怎麼聽都覺得像是領導在和下屬例行公事的談話,梁思成那句「那我是相信組織的,我們的關係就算完了」就可看出,對於林洙他至始至終並未平等相待。這樣的對話,也絕不可能發生在林徽因與梁思成之間。
實際,將梁思成換成任何人他們也未必能以平等的姿態對待林洙,畢竟,平等的前提從來是「勢均力敵」,而這點,是林洙怎麼也做不到的。
在這種對比下,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感情也便更加可遇不可求了,這樣的他們用「伉儷」二字形容,實是再合適不過了。
伉儷往往「情深」,真實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也是如此,這點,從梁思成的日記便可以窺見,《梁思成全集》第十卷殘留的部分工作日記中,但凡出現林梁分開時,梁思成工作日記便換了模式一般,滿紙都是「想家了,想到倘你在這如何如何」一類的字句。
每次若梁思成單獨出差,他必定是長信加簡訊滿滿都是掛念的甜言蜜語,歸來時也必定會給林徽因買禮物送驚喜。
而這些,一到了與林洙的婚姻裡,竟全部都被梁思成省略掉了。這裡的原因當然不乏他年紀大了沒甚多浪漫的緣故,但更多的則是因為「換了人」。
「換了人」後的梁思成與沒換人前判若兩人,林洙又何嘗不是呢!
在林洙與程應銓的婚姻裡,她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形象,畢竟,她的學歷、學識、長相雖然不及丈夫,但丈夫人老實而且很愛家。
可到了梁思成這兒,林洙竟變成了一個能低低的,低到塵埃裡的角色,更為讓人捉摸不透的是,同樣是遭遇丈夫蒙難,程應銓蒙難時,林洙跑得比誰都快,可梁思成遇難時,林洙卻一直不離不棄,以至於梁思成臨死時還對探望者說:「這些年,多虧了林洙。」
同一個人,遇到相同的事,結果卻不一樣,為何,答案與梁思成對待林徽因和林洙態度迥異的原因一樣,都是因為:換了人!
有人把林洙後來的「不棄」歸結於愛情,但也有人在提到這段時將一切歸結於人性。後者認為:「梁思成是林洙高攀的頂點,經過他,她此生不可能再找到和他差不多的另一半了。並且,『梁思成夫人』這個頭銜對她來說太過於重要,所以她不可能丟棄。」
不管林洙在梁思成危難時的不離不棄是因為哪種原因,她終究成了梁思成晚年的最大安慰了。人說,謊言若能說一輩子,也便成了最大的真誠,不是麼。
梁思成死後,林洙主動提出替他照顧林徽因母親何雪媛。被林洙照顧半年後,何雪媛也因病辭世了。自此,林洙才真正成了梁家唯一的女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