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問答平臺上, 有一位童鞋問了這樣一樣問題:把各1000名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數學、物理學、化學家放到中國能大大提高古代中國的科技水平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弄明白一個問題——古代中國沒有科學是因為缺少了科學家嗎?
這個問題其實換一個問法就可以輕鬆得到答案——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相信多數人都會直接回答:當然是後者!
沒錯,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這些人在古代中國不會成為科學家,他們的天賦或許依然可以成為出色的人才,但是與科學無緣是肯定的。
實用的中國與神學的西方
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從社會的大環境開始說起。我們知道歐洲大大小小的國家都是以基督教立國的,在千年的中世紀中,教會掌控著西方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期間發生了很多逆發展事件甚至是文明倒退,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
但是我們看看古代中國的歷史,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延續數千年的世俗社會。是的,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握有權力的「國教」,也從來沒有出現過政教合一的朝代(如果硬要說,商或許可以算一個,但那也是中華文明相當早期的事情了)。
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所以感受不到,但在外國的歷史學家看來,中國才是異類,因為人類文明史幾乎所有成規模的文明,都有一個權力相當大的宗教。於是有一些外國專家不甘心,將我國「天子」制度的實現認定為是「政教合一」的體現,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開始反對這種強行分類的方法,中國的制度不能用西方的規則硬套。
這是為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社會的穩定性不同,研究顯示,在不確定性越大的環境中,宗教的勢力往往也會越大,而在越是可預判,可掌控的環境中,世俗的力量也就越大。我國因為獨特的地理條件優勢,農業生產不僅早早成型,在後來更是高度發達。
我國古代的農業技術與相當工程都顯明領先於時代,公元前200年的戰國時期就修築了世界級的水利工程都江堰,1500年前的北朝就出現了非常專業的農業著作《齊民要術》,其中對農業生產技術的精細程度達到了每兩株苗之間應該有多少距離。所以在我國古代人民的心中,收成更多的是與自身的奮鬥相關,「人定勝天」的思想萌芽也是從農業中誕生的。
自掘墳墓的基督教
為什麼要說這些社會區別呢?說起來也很諷剌,其實基督教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託勒密的地心說天文學被引用進教義中,以五星二曜對應上帝七日創世紀,天體間大圓套小圓的運動規律對應聖經中的種種教條。
這種邏輯就讓研究天文學被認定為是理解上帝意志的絕佳手段,以同樣理由誕生的還有「自然神學」,教士們認為既然自然都是上帝造物的成果,那麼研究自然就等於是研究上帝。於是無數虔誠的教徒、修士與貴族抽身到「更靠近上帝」的研究中來。
當然現在回頭看來,這其實是基督教創立時就留下的巨大BUG,這些研究最終的結果只有可能會導向科學,教士們與信徒們親手挖了一個坑把基督教埋了。謝幕了神權時代。
不務正業是無法活下去的中國
而中國呢?因為我國古代「早熟」的世俗社會,沒有多少位置是留給「研究星星」或是「研究自然」的。個人的奮鬥上可以考取功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下可以鑽研一門手藝,養家餬口保老小溫飽。如果有人像法布爾一樣整天趴在地上研究昆蟲或是像列文虎克一樣把時間消耗在磨製鏡片上,都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沒有時勢何來英雄?古代中國本就不是一個可以養育科學的土壤。偶有寥寥數位如沈括等的傑出的古代科學家,也多是以「個人愛好」的方式涉及了部分科學研究,最要命的是曇花一現,在此之後就再沒有後生接下他們的研究發揚光大,不成體系沒有規模,只是塞西方科學家是沒有用的。
說到這兒我想到了小時候的一個疑問——為什麼都說唐詩,後來的詩就不再出名了呢?難道隨著時代的發展,三人的文學素養反而一代不如一代了?後來長大了我才明白,原來是因為盛唐時期詩歌流行,詩人極多才造就了唐詩之名。後來雖不乏才子,但詩的地位已經被詞曲取代,自然就盛景不再了。
所以,西方科學家並不是有什麼構造特別的大腦,我國也不是沒有可以成為世界級科學家的人才,這些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會誕生的事件,是沒有那麼簡單可以輕易扭轉的。
我是酋知魚,一條會背《長恨歌》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