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兩個關於張栢芝的新聞,挺有意思。
一個是,據傳阿嬌受到《乘風破浪的姐姐2》邀約,得知張栢芝也在嘉賓名單上,於是婉拒。而張栢芝已經籤約,結果發現王菲要給《浪姐2》唱主題曲,也不幹了,要退出。
忍不住會心一笑,這關係有點微妙哈,其實我對她還瞞期待的。
第二個是,因小腹微凸,被猜測懷上四胎。
張栢芝倒是很坦蕩,說純粹是身材發福,畢竟老了,新陳代謝差了。
還坦言說:
「我不再年輕,比起鏡頭前的閃耀,我更在意自己是否笑得真實、活得自在。40歲的我,平和而有色彩,不抱怨,不執拗,也依舊對這世界興趣盎然。總有人對女人最好的年齡下個定義,要我說,在從愛自己的那天起,就是最好的年紀。」
忍不住要喝一聲彩。張栢芝一直是個敢愛敢恨、快意恩仇的女子,如今卻活得越來越平和從容了。
最近在讀《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忍不住就想到了張栢芝。
也曾有過灰色的童年,也曾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腳步。
正如《重啟人生》作者金尚所說: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重啟人生》是國內第一本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它對於原生家庭創傷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具體影響、相關療法等都有詳細論述,尤其注重實用性、可操作性,有很多「乾貨」,拿到手就可以直接操作運用,很適合個人成長療愈之用。
一個人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剪不斷理還亂,張栢芝就是很好的註解。
2、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與之對應的是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一般人提起「家庭」,會想起溫暖、安全、幸福等諸多美好字眼,但遺憾的是,有些家庭非常貧瘠,不僅給予子女滋養少之又少,甚至造成很多傷害,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張栢芝的父親是黑道大哥兼資深賭鬼,母親則是戀愛腦,一生結婚離婚3次、結婚4次。
兩人整天吵得你死我活,並在張栢芝9歲那年離婚。
離婚後媽媽越發放飛自我,爸爸後來則因欠賭債失蹤,害得黑道給張栢芝發出「江湖姦殺令」。
正如作者金尚在《重啟人生》中說:
人類幼年時與養育者之間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最終會內化到我們的心靈深處,成為我們的一種內在關係模式,也就是「人格+性格」。
成長經歷的緣故,讓張栢芝有強烈的不安全感,以至於不管是生活還是感情,都有些「用力過猛」。
生活上,從小就扮演著「媽媽」的角色,長大後更是不停拍戲、接了很多爛片,就差把「撈金」寫在臉上,一個人養活一大家子,就連車子都要買10臺,其中6臺都是給家人的。
感情中,卻始終是那個沒有敏感、缺愛的小女孩,每一次戀愛都很用力。
尤其在和謝霆鋒的婚姻中,太過患得患失,會在打不通他電話時崩潰大哭,也會要他給自己買物業、分股份。
這種「控制」,更像是一種求證,看看你到底有多愛我,既是對對方的不信任,也是對自己的不信任,致使兩人都很累,最終漸行漸遠。
有人說,張栢芝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從炙手可熱的女明星到差點爛片王、失業,經歷「豔照門」事件後,和謝霆鋒難得平靜,還生了二胎,她卻又鬼使神差和陳冠希再次合影,以至離婚,仿佛有種「自毀」傾向。
這種自毀傾向,是潛意識裡對父母的一種忠誠和認同——你離婚了,我也離婚了;你們過得不好,我也不能過得好。
也是從小不幸福經歷導致的骨子裡的一種「不配得」之感——原來我真的不值得愛、不配擁有幸福。
3、
羅傑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出生後就被很好的善待,但好在,即使你經歷過再糟糕的童年,受盡了折磨和虐待,都可以走出去通過另一個環境、另一個人重塑人生。」
張栢芝也在勇敢地面對生活,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自己的成長經歷讓她認識到,父母的愛對孩子是多麼重要。所以這些年來,她將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是個當之無愧的好媽媽。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這種母子之間的溫暖聯結,孩子對她這個媽媽的需要,以及長大後對她的感恩及呵護,也讓她自己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療愈。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張栢芝,變得越來越平和從容。
《重啟人生》書中也提出了「雙向養育」的概念,即,父母和孩子,是彼此最好的心靈療愈師。
當年自己「內在小孩」沒有被滿足過的被愛、安全感、創造力、理解、教育資源等,你現在可以給你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就是最好的「內在小孩」的隱喻。
當孩子得到飽滿充盈的愛,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療愈。
關於如何原生家庭陰影、自我療愈,《重啟人生》作為國內第一本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也提出了不少具體實用的方法:
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虛擬愛之療法;內在關係模式的各種療愈之法。其步驟和過程非常具體。同時,書中還有催眠、冥想、空椅子技術等諸多療法的操作細節介紹,都挺有實用性。朋友們可以詳細看書、仔細體悟,這裡我就不劇透了。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希望我們點燃心中的渴望,擁有治癒的力量。
我是@洛紅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