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見傾心
12.28日《藍色百褶裙》在電影院上映,影片中藍特兒自幼父母離異,母親改嫁,之後便被寄養在姨媽家,特殊的經歷讓她在校園中變得孤僻害羞。
在破碎家庭裡成長的藍特兒,原生家庭生活中不受重視,對母親充滿不解與恨意。
在學校內被同學周洋戲弄,她從高中退學轉學進入藝校。
隨著轉校她來到全新的環境,結識了後來的摯友——短髮「假小子」向文飛,同時在顧老師的指引下突破自我尋找理想,最終與世界和解,完成自我的蛻變與成長。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而倘若我們正是生活在不幸的家庭裡,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不是指責。而是盡力讓自己成長。
成長不是肆意而為,不是口號式吶喊,不是自憐自哀。所謂成長就是從黑暗走進明亮,與自己和解,從而與世界和解。
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最近楊爍參加《爸爸去哪了6》對兒子的管教方式,遭到眾網友的質疑,引起熱議。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楊爍童年也有著痛苦的童年。
在一次節目訪談中,他回憶:「我從小是被打到大的,我估計他打我的那種方式,擱現在我都能告他,都能把他給關起來。」
他這樣描述自己的性格,自卑又自閉。因為和父親的關係不好,他14歲就離開家開始北漂當學徒。飽嘗世態炎涼,學會在屋簷下低頭。
因和父母賭咒發誓:「死也要死在北京」,無論遭遇什麼,都不向家裡人訴說,只能默默忍受。很難想像14歲的孩子當時內心承受著多麼大的痛苦。
近幾年憑藉《詩詞大會》《朗讀者》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董卿,在一檔訪談節目中,一向成熟穩重的她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淚流滿面。
「我小時候,爸爸對我非常嚴厲,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場跑1000米。在愛美的年紀,還不允許照鏡子,也不讓媽媽給我做新衣服。他說,馬鈴薯打扮的再多也還是土豆。」
「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幼小的她,曾在陽臺邊上寫下這樣厭惡人生的話。
父親總是以極度挑剔的眼光看董卿,只要有一點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會嚴厲批評。導致年幼的董卿很多次都是一邊掉眼淚一邊吃飯。
董卿很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對自己,甚至多次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親生的。
對很多人來說,自己又何嘗不像董卿一樣,看似光鮮得體的背後,內心始終住著那個父親面前戰戰兢兢的小孩。
原生家庭,可能是內心最柔軟,最不能碰觸,又無可奈何的地方。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比如:經常沒有安全感、莫名地焦慮、不自信,又說不出為什麼會這樣;
過於要求完美,生怕自己搞砸,好像默認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
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刻在我們身上的烙印,沒有人可以避免。幼時的你,只是一張白紙,只能任別人在上面塗塗畫畫而沒有反抗的餘地。
因為經歷過它帶給我的痛,我未來可以選擇不成為它,這就是原生家庭交給我們的功課。
原生家庭的傷害不該是我們拒絕成長的理由
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一生用很多觸及心靈的作品溫暖著大家。
那些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動畫《龍貓》、《天空之城》、《懸崖上的金魚姬》,無不帶給我們溫暖、療愈。
但宮崎駿的原生家庭並不像他的作品這樣令人溫暖,反而還很無奈與無助。
1941年,宮崎駿出生在日本。正值珍珠港戰爭爆發,在戰爭的童年陰影下長大的宮崎駿,幾乎沒有享受過父母的關愛。
他的父親一直都忙於工作,很少與他交流。他的母親性格剛毅,活潑,嚴格而聰明。用宮崎駿的話,刀子嘴豆腐心。
宮崎駿6歲時,媽媽患了肺結核,一向活潑堅強的母親,連自己翻身都做不到。他總陷入擔心母親去世的驚恐當中。
宮崎駿清晰的記得,有一次他哭著要求母親抱他,母親含淚拒絕了他。從此他再也不向母親撒嬌了。之後他越來越壓抑,經常想:「為什麼要生我?」
這令宮崎駿刻骨難忘, 後來在《龍貓》片中暗示小梅的媽媽得的也是肺結核。
在《懸崖上的金魚姬》裡,宮崎駿設計了一個以母親為原型的老婆婆。這個老婆婆尖酸刻薄,但內心善良。
原本坐在輪椅上的老婆婆,因為擔心宗介,奇蹟般地站了起來,緊緊地擁抱了宗介。
宮崎駿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得到了當年母親不能給自己的擁抱。
宮崎駿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原生家庭也帶給他孤獨和無助,而他卻並沒有因原生家庭的遭遇就自暴自棄,拒絕成長。
相反,他用手中的筆來創作內心的渴望和人性中的至善至美,讓自己心靈得到慰藉。
他的成長後來不斷打磨成為他的成就,溫暖療愈了一代又一代的靈魂,從國內到國外。
他創作出來那些讓人回味無窮的文字和動畫至今在腦海閃過:
內心強大,才能道歉,但必須更強大,才能原諒。—宮崎駿《幽靈公主》
只有陽光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宮崎駿《歲月的童話》
他曾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生存在這個世界是值得的。」
在宮崎駿的世界裡,沒有陰謀,只有善良與愛。也許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宮崎駿帶給我們的這些撫慰人心的經典,讓我們看到原生家庭不該是我們拒絕成長的理由。而我們不斷成長,我們都可以活成愛的本身,帶給別人力量。
與自己和解
活成自己想要的幸福
很多人想要活出自己的幸福,而有時總會陷入一個怪圈。
不妨看看下面兩個小建議:
1、看見父母也有不幸的童年;
曾經我也經歷過那種不被愛,被忽視。而且在重男輕女的時代裡長大。
而當我聽了父母那一代人小時候的經歷的時候,才恍然意識到,他們在兒時根本也不曾被深深愛過。
沒有被深愛過的孩子,即使他們長大了,又怎麼會去愛別人呢。
那個時代就是嚴重的重男輕女,父母生活在那個年代有他們的壓力和無奈。那一刻,我釋懷了。
認識到原生家庭的錯,不是為了指責父母,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開始。
在這個起點之下,重新出發,回顧自己的過去,梳理過往的事件,找尋其中對與錯的經驗。要堅信,就算有童年創傷,我們也不一定不會獲得幸福和成就。
2、與自己的父母和解。
演員孫儷和鄧超是娛樂圈公認的模範夫妻,他們的家庭溫馨有愛。而我們卻沒有看到孫儷的原生家庭的破裂。
她12歲時父母離異,媽媽白天做售貨員,晚上做清潔工來維持生活。
她看到母親那麼辛苦,對父親的怨恨與日俱增。她曾有過「永不結婚,永遠陪伴母親」的想法。
孫儷和父親的關係僵持了很多年,直到那一年,記者採訪她父親。她父親說,自己沒有履行撫養對女兒的責任和義務,看到她現在過的很好,自己也很欣慰。
孫儷聽後都哭了。後來她試探性的問母親,她是否恨父親。母親說:不管怎樣,他給了我你這樣的女兒,看著你,不會恨他的。」
鄧超也勸她說,父親當年那麼做,也是有難處的。於是她決定與父親和解。幫父親和繼母走出困境,資助妹妹上學。
「恨一個人,你永遠得不到幸福。而愛,可以讓你的內心獲得真正的寧靜。」
有的時候,父母的思想和我們不同,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不是超人,對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只好默默承受那些痛苦。
原諒父母,不是父母需要原諒,而是我們自己需要這樣做。
心理學研究說,有人堅持不肯原諒和接納父母,本質上只是為了可以讓自己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不幸都是父母的責任。
怨恨,只會讓自己再度受到傷害。
學會與父母和解,其實實質是與自己和解,不再跟自己的過去較勁。
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
願每一個生命從此刻開始覺醒,愛自己,開始改變,活成自己想要的幸福。
作者簡介:一見傾心,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穿梭於職場與家庭的文藝女青年,終身學習和身心靈愛好者,喜歡花花草草,喜歡用文字精靈傳遞正能量,溫暖自己,照亮他人;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