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成為人生自己的主人

2021-01-09 騰訊網

文/一見傾心

12.28日《藍色百褶裙》在電影院上映,影片中藍特兒自幼父母離異,母親改嫁,之後便被寄養在姨媽家,特殊的經歷讓她在校園中變得孤僻害羞。

在破碎家庭裡成長的藍特兒,原生家庭生活中不受重視,對母親充滿不解與恨意。

在學校內被同學周洋戲弄,她從高中退學轉學進入藝校。

隨著轉校她來到全新的環境,結識了後來的摯友——短髮「假小子」向文飛,同時在顧老師的指引下突破自我尋找理想,最終與世界和解,完成自我的蛻變與成長。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而倘若我們正是生活在不幸的家庭裡,我們要做的不是抱怨,不是指責。而是盡力讓自己成長。

成長不是肆意而為,不是口號式吶喊,不是自憐自哀。所謂成長就是從黑暗走進明亮,與自己和解,從而與世界和解。

哪個成年人不是帶著童年的傷

最近楊爍參加《爸爸去哪了6》對兒子的管教方式,遭到眾網友的質疑,引起熱議。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楊爍童年也有著痛苦的童年。

在一次節目訪談中,他回憶:「我從小是被打到大的,我估計他打我的那種方式,擱現在我都能告他,都能把他給關起來。」

他這樣描述自己的性格,自卑又自閉。因為和父親的關係不好,他14歲就離開家開始北漂當學徒。飽嘗世態炎涼,學會在屋簷下低頭。

因和父母賭咒發誓:「死也要死在北京」,無論遭遇什麼,都不向家裡人訴說,只能默默忍受。很難想像14歲的孩子當時內心承受著多麼大的痛苦。

近幾年憑藉《詩詞大會》《朗讀者》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董卿,在一檔訪談節目中,一向成熟穩重的她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淚流滿面。

「我小時候,爸爸對我非常嚴厲,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場跑1000米。在愛美的年紀,還不允許照鏡子,也不讓媽媽給我做新衣服。他說,馬鈴薯打扮的再多也還是土豆。」

「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幼小的她,曾在陽臺邊上寫下這樣厭惡人生的話。

父親總是以極度挑剔的眼光看董卿,只要有一點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會嚴厲批評。導致年幼的董卿很多次都是一邊掉眼淚一邊吃飯。

董卿很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對自己,甚至多次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親生的。

對很多人來說,自己又何嘗不像董卿一樣,看似光鮮得體的背後,內心始終住著那個父親面前戰戰兢兢的小孩。

原生家庭,可能是內心最柔軟,最不能碰觸,又無可奈何的地方。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比如:經常沒有安全感、莫名地焦慮、不自信,又說不出為什麼會這樣;

過於要求完美,生怕自己搞砸,好像默認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

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刻在我們身上的烙印,沒有人可以避免。幼時的你,只是一張白紙,只能任別人在上面塗塗畫畫而沒有反抗的餘地。

因為經歷過它帶給我的痛,我未來可以選擇不成為它,這就是原生家庭交給我們的功課。

原生家庭的傷害不該是我們拒絕成長的理由

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一生用很多觸及心靈的作品溫暖著大家。

那些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動畫《龍貓》、《天空之城》、《懸崖上的金魚姬》,無不帶給我們溫暖、療愈。

但宮崎駿的原生家庭並不像他的作品這樣令人溫暖,反而還很無奈與無助。

1941年,宮崎駿出生在日本。正值珍珠港戰爭爆發,在戰爭的童年陰影下長大的宮崎駿,幾乎沒有享受過父母的關愛。

他的父親一直都忙於工作,很少與他交流。他的母親性格剛毅,活潑,嚴格而聰明。用宮崎駿的話,刀子嘴豆腐心。

宮崎駿6歲時,媽媽患了肺結核,一向活潑堅強的母親,連自己翻身都做不到。他總陷入擔心母親去世的驚恐當中。

宮崎駿清晰的記得,有一次他哭著要求母親抱他,母親含淚拒絕了他。從此他再也不向母親撒嬌了。之後他越來越壓抑,經常想:「為什麼要生我?」

這令宮崎駿刻骨難忘, 後來在《龍貓》片中暗示小梅的媽媽得的也是肺結核。

在《懸崖上的金魚姬》裡,宮崎駿設計了一個以母親為原型的老婆婆。這個老婆婆尖酸刻薄,但內心善良。

原本坐在輪椅上的老婆婆,因為擔心宗介,奇蹟般地站了起來,緊緊地擁抱了宗介。

宮崎駿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得到了當年母親不能給自己的擁抱。

宮崎駿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原生家庭也帶給他孤獨和無助,而他卻並沒有因原生家庭的遭遇就自暴自棄,拒絕成長。

相反,他用手中的筆來創作內心的渴望和人性中的至善至美,讓自己心靈得到慰藉。

他的成長後來不斷打磨成為他的成就,溫暖療愈了一代又一代的靈魂,從國內到國外。

他創作出來那些讓人回味無窮的文字和動畫至今在腦海閃過:

內心強大,才能道歉,但必須更強大,才能原諒。—宮崎駿《幽靈公主》

只有陽光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宮崎駿《歲月的童話》

他曾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生存在這個世界是值得的。」

在宮崎駿的世界裡,沒有陰謀,只有善良與愛。也許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宮崎駿帶給我們的這些撫慰人心的經典,讓我們看到原生家庭不該是我們拒絕成長的理由。而我們不斷成長,我們都可以活成愛的本身,帶給別人力量。

與自己和解

活成自己想要的幸福

很多人想要活出自己的幸福,而有時總會陷入一個怪圈。

不妨看看下面兩個小建議:

1、看見父母也有不幸的童年;

曾經我也經歷過那種不被愛,被忽視。而且在重男輕女的時代裡長大。

而當我聽了父母那一代人小時候的經歷的時候,才恍然意識到,他們在兒時根本也不曾被深深愛過。

沒有被深愛過的孩子,即使他們長大了,又怎麼會去愛別人呢。

那個時代就是嚴重的重男輕女,父母生活在那個年代有他們的壓力和無奈。那一刻,我釋懷了。

認識到原生家庭的錯,不是為了指責父母,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開始。

在這個起點之下,重新出發,回顧自己的過去,梳理過往的事件,找尋其中對與錯的經驗。要堅信,就算有童年創傷,我們也不一定不會獲得幸福和成就。

2、與自己的父母和解。

演員孫儷和鄧超是娛樂圈公認的模範夫妻,他們的家庭溫馨有愛。而我們卻沒有看到孫儷的原生家庭的破裂。

她12歲時父母離異,媽媽白天做售貨員,晚上做清潔工來維持生活。

她看到母親那麼辛苦,對父親的怨恨與日俱增。她曾有過「永不結婚,永遠陪伴母親」的想法。

孫儷和父親的關係僵持了很多年,直到那一年,記者採訪她父親。她父親說,自己沒有履行撫養對女兒的責任和義務,看到她現在過的很好,自己也很欣慰。

孫儷聽後都哭了。後來她試探性的問母親,她是否恨父親。母親說:不管怎樣,他給了我你這樣的女兒,看著你,不會恨他的。」

鄧超也勸她說,父親當年那麼做,也是有難處的。於是她決定與父親和解。幫父親和繼母走出困境,資助妹妹上學。

「恨一個人,你永遠得不到幸福。而愛,可以讓你的內心獲得真正的寧靜。」

有的時候,父母的思想和我們不同,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不是超人,對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只好默默承受那些痛苦。

原諒父母,不是父母需要原諒,而是我們自己需要這樣做。

心理學研究說,有人堅持不肯原諒和接納父母,本質上只是為了可以讓自己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不幸都是父母的責任。

怨恨,只會讓自己再度受到傷害。

學會與父母和解,其實實質是與自己和解,不再跟自己的過去較勁。

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

願每一個生命從此刻開始覺醒,愛自己,開始改變,活成自己想要的幸福。

作者簡介:一見傾心,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穿梭於職場與家庭的文藝女青年,終身學習和身心靈愛好者,喜歡花花草草,喜歡用文字精靈傳遞正能量,溫暖自己,照亮他人;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張栢芝:走出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最近在讀《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忍不住就想到了張栢芝。也曾有過灰色的童年,也曾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腳步。正如《重啟人生》作者金尚所說: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他的原生家庭是典型的工薪階層,無論是經濟還是事業上都沒有能力助力孩子。其實小樓的原生家庭是最接地氣的,也是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狀態體現。還有電影《芳華》,講的是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男女主角都是在家庭裡缺愛的孩子。男主劉峰為什麼要成為「活雷鋒」?這是原始家庭在他潛意識裡生根發芽,讓他嫉惡如仇卻又要求完美。
  • 《重啟人生》: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之法
    這是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傷害,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人,很難擁有「愛的能力」,他們學習到的是憤怒、暴躁、抱怨、冷漠和壓抑等等。等到他們組建新的家庭後,又很容易把這些不好的情緒再傳遞給自己的孩子,造成新的「輪迴」,可謂是一代又一代,無一倖免。難道這是一個人的命嗎?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改變這種「代代相傳」的所謂命運,不再讓原生家庭的陰影傷害自己的孩子?
  • 走出原生家庭……
    但工作還有另外一個深層的意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告別原生家庭的寄生者身份,從父母的影響圈中走出來,開闢獨立自主的人生。 從出生到上大學,我們都生活在父母的影響圈中,一切都要依靠父母。不僅我們習慣了這種依賴,我們的父母也習慣了這種被依賴。依賴意味著無法自己做主。
  • 心理學深度剖析:決定我們人生的,不是基因和原生家庭,而是自己
    與此同時,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沒有隻停留在向我們分析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作者貼心地給我們指出了建議,即使我們曾經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依然可以尋回自我,教會我們如何補救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也教會我們如何避免讓孩子重蹈自己的童年的覆轍。父母是如何對我們產生影響的?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把原生家庭的爛牌,打出王炸的效果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正是這位大山女孩,這本自傳,講述自己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通過教育重塑自我。 這本書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榜。 讀者票選超越前總統夫人米歇爾的《成為》,榮獲年度最佳圖書,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 明明想成為蘇明玉,卻活成了樊勝美,原生家庭為什麼難以超越?
    近幾年,「原生家庭」一詞被廣泛提及。電視劇《都挺好》和《歡樂頌》的熱播,更是讓人們對原生家庭的理解越來越深刻。那麼,什麼是原生家庭呢?每個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建立的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 你身上有多少原生家庭的影子呢
    我也很以自己的身材為傲。那些高個子還都很願意和我做朋友,經常願意摟著我逛街呢!哈哈!」「是想顯得他們高吧?」「才不是,是她們覺得自己太高了,不能像我一樣小鳥依人,所以就讓我這個小鳥依著她們,還說是我增強了她們的保護欲。哈哈!」
  • 細品浪姐們的放縱與逆襲:誰說姐的人生,要由原生家庭說了算?
    上天給了黃聖依一手好牌,但原生家庭只能保護她的前半生,後半生的路全靠自己的造化。當然了,求仁得仁,雖然黃聖依丟了學業,丟了演技,但或許這些都不是她的人生追求。她在歌詞裡說:「流浪的小孩淚為自己流,流浪的小孩笑發自心中,流浪的小孩少年多揮霍,她的心比世界還寬容。」世界以痛吻她,她卻報之以歌。寬容,得以使她走出童年的陰霾,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誰說拿了爛牌,就一定要破罐子破摔呢?
  • 伊能靜原生家庭有多慘?媽媽生七個女兒,遭小三羞辱:肚子不爭氣
    伊能靜也說討厭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點,但這些缺點是不自覺的,是原生家庭的經歷讓她沒有安全感。那麼她的原生家庭到底是怎樣的呢?伊能靜生父姓吳,她自己原名叫做吳靜怡。她的原生家庭是非常重男輕女的,在伊能靜之前,媽媽已經生了六個女孩。生父盼兒心切,在她媽媽懷孕時就警告說,如果這一胎還是女孩,他就出去和別人生兒子,伊能靜出生時,爸爸看到又是女孩扭頭就走。
  • 心理學:遠嫁的姑娘,如果原生家庭過得好,誰會義無反顧遠嫁?
    為什麼許多家庭讓孩子上重點學校?買學區房? 或者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 原生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 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
  • 楊紫「哭訴」原生家庭: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
    現實中,幾乎任何職業都需要考試和培訓,而唯獨做父母這麼重要的身份卻不需要,什麼人都可以做,而作為孩子,根本無法選擇誰來做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自己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還無法逃離。你我的幸與不幸,也許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了。
  • 原生家庭、滿足型記憶,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擇偶標準?
    原生家庭的氛圍(熱暴力、冷暴力、溺愛等)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性格形成,這段時期帶來的記憶令人印象最深刻、對人生的影響最大。滿足型記憶的人,懷念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寵溺、優越感、溫室效應。因此,他們更容易因為感動而戀愛。為什麼?因為感動能喚醒他們的依附情結、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重新找回被父親無條件呵護,被母親無微不至照顧的感覺,重新找回存在感。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
    就是在這樣偏執的管束下,明玉選擇拼盡全力,擺脫母親給予的不堪,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雖然,這只是一個電視劇,可這樣的事情並非個例。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被父親的信仰折磨的遍體鱗傷的女孩,努力從廢墟中站起來,讓自己像一朵花一樣綻放美麗。她所處的原生家庭的環境惡劣,遠遠超過了蘇明玉,超出了常人的想像。
  • 原生家庭對女兒的影響有多大?這部豆瓣高分電影給出的答案太扎心
    三姐雖然找了老實人,但外表一言難盡……從外表上看,三姐妹都長得特別漂亮,但是父母缺失的家庭環境,使他們無法真正地開心起來,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父母的缺位給她們的人生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出生無法選擇,但個人的意識、、選擇和覺醒卻是可以自己把控的。 薩提亞認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創造了一個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 《天使愛美麗》:孤獨封閉是狹隘人生,走出自我去擁抱更廣博人生
    在這部電影中,女主角一開始是孤獨的,但通過幫助其他孤獨的人走出困境,最終收穫愛情從而治癒了自己的孤獨。今天我就從家庭、社會、愛情三個層次來分析艾米麗是如何淪落成孤獨封閉的,又是如何走出孤獨,最終實現自我治癒,擁抱幸福的。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結合整個故事,尤其是女主角走出孤獨的心路歷程,來談談我的幾點思考。
  • 原生家庭是什麼?
    隨著心理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更多的人熟知(雖然不全是正確的認知,但是畢竟要有個過程),「原生家庭」的概念深入人心。原生家庭是什麼?我做個類比你就知道了:「原生家庭關係,原生親戚關係,原生親家關係」,「原生班級關係,原生年級關係,原生學校關係」,「原生小組關係,原生部門關係,原生公司關係」。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好像明白了點什麼?包括原生家庭在內的各種關係,其實都是「原生環境」關係。在職場被PUA,是你太弱了。在學校被PUA,是你太弱了。在家庭被PUA,同樣是你太弱了。
  •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時間:2020-04-02 17:05   來源:美一下女性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會聽到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兩種術語,分別代表的家庭情況是不一樣的,其中原生家庭什麼意思呢?
  • 電視劇《都挺好》熱播:「原生家庭欠你的,你總要自己拿回來 」
    因包庇偷錢學生被學校辭退的松子,將自己怨氣撒在妹妹身上,隨後從家裡倉皇而逃。這本應是一個人逃離原生家庭的夢靨、走向獨立的標誌。然而,對松子來說卻並非如此,她從未真正擺脫原生家庭的精神桎梏,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從小缺愛的松子,為了填補原生家庭造成的空缺,一生都在追逐愛,尋求精神上的依靠。她太渴望得到愛了,也因此失去了自我和原則。
  • 都說原生家庭會影響人的一生,那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
    每一個人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事實上都在經歷一個:重塑你自己形象的過程。個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你未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很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真正認識自己。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會體現在這個人生命的所有方面,最重大的影響在於對家庭和婚姻的認識,以及對幸福的定義和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