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從垃圾堆裡走出來的大山女孩,童年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卻通過教育,戴上一頂博士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正是這位大山女孩,這本自傳,講述自己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通過教育重塑自我。
這本書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榜。
讀者票選超越前總統夫人米歇爾的《成為》,榮獲年度最佳圖書,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2019年塔拉藉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它完美詮釋了,原生家庭的爛牌,也可以打出王炸的效果。
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在網絡上很火。
有人總把"生活過不好",歸罪於原生家庭。
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過傷,任何人的童年,都不是完美無憾,如何在受傷中長大,這是成長,是每個人一生應該完成的功課。
原生家庭的路,不能選,但後面的路,有得選。
正如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1、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講道理的
1985年出生的塔拉,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她與父母、哥哥姐姐們一家人住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巴克峰山上。
父親是狂熱的摩門教徒,為人極端,大男人主義,母親是草藥師、助產士。
塔拉一家很少與親朋好友往來,更不與大山以外的世界接觸。
家裡沒有電視和收音機,孩子們對外界的所有認知,均來自父親的講述。
她的父親認為政府是邪惡的,也相信世界末日即將到來,於是每日帶著孩子們不斷地囤積食物,為末日做準備。
塔拉九歲便陪同母親一起接生,她也需要和哥哥們一起在父親的廢料場做重活。
即使受重傷,也不去醫院,她的父親堅信,靠母親的草藥和上帝的保佑便能癒合。
她沒有兒時的朋友,也沒有聖誕禮物,不能穿短裙。
她的奶奶曾形容她們,像野人一樣在山上遊蕩。
不僅如此,有暴力傾向的哥哥肖恩,只要塔拉不遵從他的意願,他會抓住她的頭髮,拖到廁所,將她按到馬桶上,直到她承認自己的錯誤。
而母親即使看到這一幕,也僅僅是訓斥著肖恩。
塔拉的童年是黑暗的,也讓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影子。
投胎也許真的是是門技術活。
有人含著鑰匙出生,有人卻生在重男輕女或是暴力冷漠的家庭。
楊絳也曾說:"人各有命,命全不講理"。
人是各有天命,但是做主的是人,是自己,不是命。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選擇效應,它是指你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就決定過什麼樣的生活。
《歡樂頌》裡樊勝美,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女孩,父母重男輕女,哥哥在生活中留下的爛攤子都得由她一個人收拾。
而她將這一切歸結為: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宿命。
她向命運低頭,也沒得到上天的垂憐,生活依然千瘡百孔。
認命終究無法改變現狀,只會讓人生格局越走越窄。
但命運給不了你想要的,得由自己勇敢地打開另一個世界,找回屬於你的一切。
2、原生家庭欠你的,自己找回來
塔拉的大哥,靠著廢料場學到的開車技能,在外面艱難謀生。
姐姐是個營業員,十九歲便已結婚。
家裡唯一走出巴克峰,上大學的只有哥哥泰勒,而他一離開便幾年不與家裡聯絡。
塔拉曾經也認為,自己會繼承母親助產士的工作,結婚生子,一生都在大山裡。
即便奶奶曾多次讓她去上學,她都不為之所動。
她不知道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更不知道已經在上大學的泰勒生活如何。
當她看到一家人出車禍不去醫院救治,自己以及哥哥們在廢料場屢屢受重傷時,內心有些聲音開始讓她動搖。
外面也像她們這樣生活嗎?
在她又慘遭肖恩暴打時,離家多年的泰勒回來並及時救了她。
塔拉與泰勒的感情最深,也是對她影響最大的哥哥。
"是時候離開了,只要你住在爸爸的屋簷下,他不允許,你就很難離開"
"對你來說,這兒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去上大學"
"外面有一個世界,看起來不太一樣。"
在泰勒的鼓勵下,塔拉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決定。
也許應該像泰勒一樣走出大山,去上學。
不料,她的提議遭到父親的反對,父親認為,女孩的事業應該是家裡。
這次,她沒有聽父親的話,
在母親和泰勒的幫助下,一邊工作,一邊悄悄自學。
最後奇蹟般地考上楊百翰大學。
前後用十年的時間,完成從哈佛、劍橋,哲學碩士到博士的演變升級。
連比爾蓋茨都驚嘆: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
當一個人的出生點低到塵埃,沒有可以依賴時,唯有強大自己,負重前行。
哪怕生活忘記了你,也不能放棄自己、放棄重新選擇生活的權利。
塔拉曾被人稱為國外版的蘇明玉。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從小爹不疼娘不愛,學習成績優異,但母親為了省錢,極力反對她讀大學。
而她,乾脆從家裡搬出來,邊打工邊上學。
最後在貴人老蒙的幫助下,幾年時間,變成一個年薪幾百萬的銷售精英。
很多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女孩,會渴望藉助男人的力量來擺脫苦海,但這樣僅僅是將自己的痛,嫁接到另一個人身上,本質上沒什麼改變。
唯有和塔拉、蘇明玉一樣,擺脫原生家庭,拿回人生主動權,才能按自己的願意去生活。
而當一個人持續不斷的學習、成長、自我超越的時候,能量才會變得越來越強,慢慢地所有的一切就會越來越好。
海倫凱勒說: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
將原生家庭所受之痛,化成積極正面的力量,把欠你的,全部贏回來。
3、與自己和解,接受那些不完美
塔拉已經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家庭帶來的傷痛,像根刺一樣扎在她的心裡。
她不埋怨父母,心裡卻一直放不下。
最後,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走出困境。
她選擇與自己和解,接受家庭那些不完美,與生活握手言和。
"你當像鳥兒一樣飛往你的山去"是《毒木聖經》裡很美的一句話,既有逃離,也有救贖的意思。
正如書中所說,過去是幽靈,未來才是力量所在。
有的人心裡一直放不下,控制不住地怨恨父母。
可怨恨的背後,是對自己現狀的逃避,是不願成長的表現。
生活沒人會為我們負重前行,所有的一切都得自己去面對。
敢於面對、敢於承擔,是自我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
家給予的那些傷害,不要迴避,不要埋怨,學會扔掉,輕裝上陣才能在未來步步升級,贏到更好的人生,做更美好的自己。
有人說,心理學家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是為了尋求解決途徑,而不是挖掘問題根源尋找責任方。
原生家庭所帶來的黑暗,需自己親手點上一盞燈,驅走那些陰影。
因為你,就是子女原生家庭的起點,創造再生家庭,才是通往幸福的另一條路,才能把拿的爛牌,打出王炸的效果,我們的家人無法選,得自己的路與人生,可以選。
最後借用網上的一段話:
願所有的不公與偏見,在你這裡能變成寬容與公正;
願所有的爭吵和埋怨,在你這裡能變成冷靜和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