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深度拆解現代版灰姑娘傳奇

2021-01-09 Doctor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有孩子的家庭,大多出現這樣的狀況:孩子是家庭的重點保護對象,孩子的教育問題又是重中之重。

很多父母甚至認為,自己辛苦工作賺錢,都是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將來能有個更好的工作。

於是乎,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會優先考慮,買學區房,為孩子報輔導班;條件差一點的家庭,也在努力攢錢,以便能供孩子好好上學。

這些孩子都很幸運,有愛他們的父母,能夠順利接受教育。

那麼,孩子有了好的家庭條件,有了愛他們的父母,就能夠受到好的教育,一定會有光明美好的前程嗎?

如果孩子沒有好的家庭,沒有父母的愛,就不會受到好的教育,進而擁有想要的人生嗎?

今天要為大家解讀的這本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就能給你想要的答案。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從作者親身經歷出發,讓我們看到:無論你出身哪種家庭,無論你的父母親人如何對待你,克服困難,接受教育,就能擁有生命的無限可能。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自2018年出版以來,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該書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高居TOP1,獲年度最佳圖書。

獲美國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NO.1,獲《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NO.1,Goodreads讀者票選超越了米歇爾《成為》。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作家、歷史學家塔拉.韋斯特弗。

她1986年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17歲前從未上學。

17歲時在哥哥泰勒的鼓勵下,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比爾.蓋茨傾力推薦本書,他說:「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生活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這部自傳體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長達幾十年的關於「家庭」「社會」「教育」「成長」的故事。

塔拉,一個美國80後女孩,17歲前從未上過學,從未到醫院看過醫生,從不知道上完廁所還需要洗手。

全家都認為政府、學校不可靠,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她跟隨全家時刻為生存做準備,忙於囤積糧食和彈藥。

17年來,在大山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與垃圾廢品作伴。骯髒危險的工作,讓她隨時面臨生命危險。

為了應對哥哥肖恩經常將她的頭浸入馬桶,她會每天神經質地去刷洗馬桶。

塔拉在進入大學後,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發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她通過不斷地反思自己的人生,找尋自己身邊的人行為背後的原因。

她雖然深愛自己的家人,但沒有料到,教育將自己拉回正常人生,也在自己和家人之間,劃了一道鴻溝。她與原生家庭產生的裂痕,已無法彌合。

對家庭親密關係的留戀,和對理性認知的追求,不斷折磨、撕扯著塔拉,她一度精神崩潰。最終,她做出了理性的選擇。然而,她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將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拆分成三個部分,包括家庭的影響,社會的幫助,和個人的努力來解讀。

在這裡,你會看到,在偏執畸形家庭教養下,塔拉如何被動與社會隔離,經受到哪些人生痛苦。

你也會看到,在做出接受教育選擇後,塔拉在新的環境下遇到的一個個挑戰。

你還可以看到塔拉身心的蛻變全過程。

你會驚異,一個從垃圾堆裡走出的女孩,戴上了學歷的高帽,閃閃發光;你更會被這個女孩囧乎常人的強大和毅力鼓舞,懂得人生可以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有所不同。

那麼,讓我們追隨塔拉.韋斯特弗的回憶,尋找那些推動命運走向的力量,開始閱讀吧!

01

原生家庭,無論對人的童年還是成年,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塔拉全家獨居在愛達荷州的山上。她是7個子女當中最小的一個。

爸爸在自己的垃圾廢品場工作,從塔拉出生後,爸爸變得整日疲憊不堪、憂心忡忡、擔驚受怕,他會反覆給家人講述,鄰居蘭迪.韋弗全家被政府槍殺事件,描繪當時的血腥場面,並且推導出,自己全家也可能被政府追殺。

自認為世界末日即將來臨,整日忙於囤積糧食和汽油彈藥。

受爸爸的影響,塔拉幼年開始就與正常的外界環境隔離了,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而且被要求到爸爸的垃圾廢品場做骯髒危險的工作。

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塔拉認識到,爸爸患的是一種叫做」雙向情感障礙「的精神疾病,了解了所謂鄰居蘭迪.韋弗全家被政府槍殺事件,不過是父親道聽途說後,經過他偏執的頭腦加工臆想出來的。事件本身是因誤會而起,蘭迪.韋弗本人還活著,甚至得到了政府賠償金。

原來全家多年以來擔驚受怕的日子,都是爸爸假想出來的。

塔拉感到憤怒,她寫道「我們才是付出代價的人。」「我們傷痕累累,淤青、擦傷、腦震蕩、腿著火、腦袋開花。我們一直生活在一種警覺的狀態和持續的恐懼之中。因為我們知道那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她曾經那麼相信爸爸,以至於這個假象事件,曾讓她對外界恐懼隔離。得到真相後,她同爸爸吵架,試圖遠離他,嘗試過正常人的生活。

塔拉的母親,在家庭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這個在城鎮長大的郵遞員的女兒,感覺優雅、講究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束縛。年輕時,她極其厭煩自己母親堆積在自己身上的體面。當她看到自己女兒塔拉可以胡亂往身上穿衣都會充滿嫉妒。

這很好地解釋了,母親願意嫁給父親這樣遺世孤立、怪癖的人,絕不僅僅是父親乘虛而入。

對於一個最小的女兒,母親從來沒有表現出關愛。塔拉不是在醫院出生的,也沒有出生證明。

爸爸不讓她上學,讓她在垃圾廢品場幹骯髒危險的活,媽媽沒有阻止。

塔拉考上大學後,拒絕再為爸爸工作,母親就替爸爸做工作,勸說塔拉繼續為爸爸工作,否則不準住在家裡。

哥哥肖恩虐待折磨妹妹,母親聽之任之。

其實,母親一直完全了解一切。她竭力掩飾著爸爸和肖恩的問題,避免對外公開。不惜動用全家與塔拉對抗,逼迫她改變想法,回歸家庭。

這不由得讓人產生疑問,為什麼家庭當中最小的孩子,遭受了這麼多痛苦與不幸,作為母親,了解一切真相,卻裝聾做啞,沒有盡到保護孩子的責任?

其實,人心就是這樣,事件中人們會傾向於給予弱者更多的關愛。大多數人的現實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父母往往讓有能力的孩子付出更多,不但要為父母負責任,還需要幫助哪些經濟或生活能力差的兄弟姐妹。

而這些看起來表面強大的孩子,在家庭中承受著更多不幸,得不到關懷。

母親曾在電子郵件中對塔拉說,她本該保護塔拉,但是塔拉堅強又理智,而哥哥肖恩不是這樣,作為母親,她要保護自己的孩子,而肖恩承受了太多傷痛。

多年以後,塔拉坦言」家庭使她充滿羞恥感,這種羞恥感,不是來自於家庭的貧窮和無知,不是來自於家庭的地位低下,不是來自於父親的精神疾病,母親的軟弱追隨,而是來自於有一個明知危險,卻將自己推向危險的父親,來自於有一個看到女兒遭受折磨侮辱,卻裝聾做啞的母親。「

哥哥肖恩是塔拉人生的噩夢,是塔拉與家庭決裂的關鍵人物。

肖恩把虐待、控制女友和妹妹當成理所應當,甚至視為開玩笑。

在看到青春期的塔拉化妝、打扮自己,肖恩用妓女這個詞來諷刺、侮辱她。塔拉的認知開始改變,從願意化妝,到牴觸自己的女性形象。

甚至,在親密關係中,她不知道如何與對方相處。

不僅於此,肖恩的虐待行為不斷升級,開始在和塔拉獨處時,會因為妹妹和自己頂嘴,扭曲她的身體,將她的頭強行按入馬桶內。

繼而,他在塔拉男友查爾斯登門做客時,故意找茬,當著查爾斯的面,習慣地扭曲塔拉的身體,使她腳趾斷裂。

甚至,在聖誕節,塔拉再次遇到已分手男友時,他當眾扭曲塔拉的身體,讓一個青春期女孩的身體,裸露在大庭廣眾之下。

塔拉憤怒,更想弄明白,這都是為什麼?她不明白肖恩每次虐待自己後都會很快道歉,甚至送自己禮物補償。

她回起想,肖恩虐待自己時令人難忘的表情「不是憤怒或狂暴。其中沒有怒火,只有平靜的快樂。」

在看到肖恩的女友,聽到姐姐奧黛麗講述,同樣遭受到哥哥肖恩的虐待時,塔拉越發明確肖恩存在問題,他和爸爸一樣,有」雙向情感障礙「的精神疾病。

她想阻止埃米麗與肖恩的婚姻,她想說服父母相信,肖恩會危害身邊的人,建議讓肖恩就醫。

在知道塔拉的態度後,肖恩把沾滿鮮血的刀子放入塔拉掌心,以死威脅。此時父母動員全家孤立塔拉,關鍵時刻,奧黛麗也倒戈,與塔拉劃清界限。

塔拉明白,教育在自己和親人間劃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是教育讓她付出的代價。她一度崩潰,在理智和情感間糾結、徘徊,最後一次回家帶走了全部回憶。教育讓她做到了遵從本心,做回自我。

哥哥泰勒是塔拉家庭中唯一的一束光。

幼年時,她就喜歡在泰勒看書時,待在旁邊聽CD播放音樂。這個有點口吃的哥哥,是個內心篤定、有主見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在自學考上大學後,他也建議塔拉自學考大學。在他的引導下,塔拉考上大學,走出家庭,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真相。

在針對肖恩態度問題上,姐姐奧黛麗為了保持與家庭的關係,轉變態度,與塔拉劃清界限。

這令塔拉對家人絕望,她不相信泰勒會為了一個妹妹,與全家對立。然而,泰勒頂住家庭的壓力,依然和塔拉站在一邊,支持她做出的選擇。

在她孤立無援時,他給予了塔拉最珍貴的親情支持。

一個人童年接受的教養,深刻在潛意識裡。從心理學方面講,潛意識喜歡熟悉、已知的事物。

人要有所改變,一定得潛意識支持才行,但是潛意識不喜歡改變。而且潛意識力量強大,佔人的總能力88%的力量。所以,童年期習得的認知特別不容易改變。

在童年時期,面對奶奶要帶她去外地上學,塔拉表現出猶豫,她選擇迴避,遠遠看著奶奶離開。

外婆一直是讓塔拉看到外界真相的人,外婆家的整潔、優雅讓塔拉嚮往,但回到爸爸身邊,外婆對她施加的奇異影響就會消失。

進入大學的塔拉,患牙病而無錢醫治。主教告訴她,她具備申請政府助學金條件。然而,在爸爸的影響下,塔拉不信任政府,寧可打工、賣馬、賣血,也不願向政府申請助學金。

全家恪守不就醫原則,認為醫生邪惡,在她咽喉腫痛嚴重情況下,被男友催促看醫生服藥後,需要給母親打電話坦白,以減輕看醫生的罪惡感。

就連哥哥泰勒也不例外,作為一個科學家,泰勒認為疫苗是邪惡的,在連續幾年都排斥給孩子打疫苗。

02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儘管歸屬感並不一定來自家庭。

塔拉說:「我愛陌生人,超過父親、哥哥。」

當塔拉進入楊百翰大學,她發現,對學校而言,自己是一個外星人。室友普通的日常生活:洗手、洗澡、著漂亮的短裙,星期天看電影放鬆娛樂,都讓她不容易接受。

她懸浮在對過去和未來的雙重恐懼中。她在日記中發出吶喊,她不明白為什麼小時候不被允許接受良好的教育。

她發現,走出家庭,感受到的是家庭中未曾有過的關愛。

大學室友羅賓發現她腳趾受傷,催促並陪伴她就醫;在她患牙病無錢就醫,介紹她找主教求助,她充分感受到陌生人帶來的溫暖。

塔拉的歷任男友,也都給予了他未曾有過的愛和幫助。

查爾斯讓塔拉看到了另一個世界,初次品嘗到親密關係的美好,當他們開車離開家鄉的山,她會把自己和家庭暫時隔離開。

然而,那時的塔拉是一個嚴重缺愛的人,她會把家庭中積攢的全部怨恨發洩在查爾斯身上,而且想要從對方身上得到原生家庭缺失的愛。

克裡斯多福.孟曾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過多的需求,正面的、負面的湧向對方,查爾斯不堪重負,最終提出分手。

就像查爾斯對塔拉說的話,他愛她,但是這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他不能拯救她,她只有自救。

塔拉對尼克一見鍾情,在塔拉出現咽喉嚴重腫痛時,她拒絕就醫,尼克關心她,督促她看醫生,使她得到了及時治療。

然而,當時的塔拉,為家庭牽絆,還沒有做好,讓親密關係來承擔一切的準備,她與尼克之間的溝通變得貧乏,最終只能分手。

德魯是塔拉現任男友,他了解並理解著她的一切,長久並且給她提供了情感和現實的避風港。

你看,親密關係要想保持,必須得是在正確的時間遇上對的人。

在大學期間,塔拉遇到了那些引領她走向新生活的精神導師。

教會主教關注到塔拉牴觸婚姻的態度,主動找她談話。在一次次向主教傾訴心事後,塔拉身上的恥辱感一點點消除。

學費和病痛仍然是塔拉心頭大事,主教建議她申請政府獎學金。塔拉不願接受政府幫助,主教提出把自己的錢借給她,猶豫後的塔拉,還是把錢還給主教。她知道自己根本還不起錢。

生活的拮据,再一次動搖了塔拉繼續學業的念頭,她想放棄學業找份工作掙錢。

在室友羅賓的堅持下,塔拉悄悄回家,偷出了父母的納稅申報單,主教幫塔拉成功申請到政府助學金。至此,她再也不用為了學費,到爸爸骯髒危險的垃圾廢品場工作了。

初次來到劍橋大學,在陡峭勁風的教堂屋頂,塔拉能夠筆直站著,雙手插在口袋裡,自然地行走,仿佛她一直就住在這個屋頂上。讓歷史教授克裡博士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在克裡博士看來,地面日常生活中,多數人放鬆自在,在高而陡峭的樓頂,大家變得緊張而不自在;塔拉恰恰相反,在樓頂這樣的環境,她第一次表現得輕鬆自然。克裡博士欣賞這個逆境中成長的學生,他鼓勵塔拉看到了那個真正的自己。

克裡博士對塔拉說:」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於你自己。你就是黃金。回到楊百翰大學,甚至回到你的家鄉的那座山,都不會改變你是誰。那可能會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甚至也會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

03

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

每個人的成功都無法複製,因為個體永遠都是千差萬別的。

幼年的塔拉,雖然沒能上學,但有著善於思考和想像的習慣。

爸爸臆想出來的政府槍殺鄰居事件,她會在內心不斷描繪再現。

外婆使她接觸到不同的環境,她也會同自己家庭對比。

哥哥泰勒的生活軌跡,使她萌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爸爸的垃圾廢品場受傷,差點丟掉性命後,塔拉向爸爸明確表態,她想上學。

在被哥哥肖恩虐待折磨時,她絕不認輸,受傷後,她望著衛生間鏡子裡流淚的自己,她看到了一個堅不可摧、像石頭一樣難以對付的自己。

在哥哥肖恩車禍受傷後,她違背父母寧死也不就醫的原則,堅定地把垂危的哥哥送到醫院。

首次大學入學考試沒通過,她沒有放棄,通過努力,第二次考試順利過關。

沒有上過學的人,想要在大學中考試及格,困難可想而知。塔拉就是塔拉,她說自是「擅長抓住機會的女王」,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姿勢——學習「讀課本」,找私人家教,每天晚上學習到凌晨兩三點鐘。最終,拿到滿分的成績。

塔拉猶如喝醉了酒般陶醉,對著世界大喊:這就是證據,沒有什麼東西能影響到我。贏得上學機會,是上帝給予的支持,而高強度的學習不過是為此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上大學後,塔拉依然維繫著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她本來可以在假期到斯託克斯商店體面安全地工作掙錢,卻再度被父母逼迫到垃圾廢品回收場幹骯髒危險的工作。

直到她申請到政府獎學金,才能再也不用為父親工作了。

在劍橋大學學習期間,塔拉有了新的認知,面對外界,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經歷,她逐漸步入正常的人生軌道,可以擁有正常人的思維方式了。

好了,到這裡,已經為你解讀完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裡的精華內容。

現在,我想為你總結一下,家庭的影響,社會的幫助,和個人的努力如何推動塔拉一路走向人生巔峰。

首先,塔拉的爸爸和哥哥肖恩,因為罹患「雙相情感障礙」,致使塔拉在家庭中遭受到極端的身心傷害,並且生活嚴重偏離正常軌道。

然後,在哥哥泰勒的指引下,塔拉自學考入楊百翰大學,直至劍橋大學博士畢業。在外界人士的幫助下,塔拉不僅獲得了學業的成功,而且生活逐漸走入正軌。

最後,分析梳理了塔拉成功的個人因素,擁有思考的習慣,強大的內心,善於抓住機會,勇於付出努力。

塔拉的人生軌跡,也給處於家庭逆境中的人們帶來了啟示: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人的一生不可能都平穩順遂,首先將自己打磨的足夠強大,做出正確的選擇,接受教育,然後善於抓住機會,捨得付出就會得到回報。

當一個人從迷途中被拉入正常軌跡,無論多艱難,她都是幸運的,一切就更有價值。

|一個70後醫生,喜愛閱讀、寫作、心理學。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加關注。深度好文,與您分享。

相關焦點

  • 河南汝州陳向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如果你願意,如果你努力,沒有什麼不可以!」這,是我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後發出的由衷感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知名作家、歷史學家塔拉·韋斯特弗2018年出版的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塔拉·韋斯特弗二十多年來的人生經歷。塔拉·韋斯特弗1986年出生於山野、生活在廢料場、17歲前從未上過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在是知名作家、歷史學家。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女人要有一次涅槃,痛苦之後就是重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聽到這個書名,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比較陌生,而且有點拗口。但這本書卻獲得了豆瓣評分9.0,《紐約時報》暢銷top1,現在也是噹噹暢銷榜前三。這本書到底為什麼吸引人,裡面又講了什麼故事呢?《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就是一本自傳,講述的也是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叫做塔拉·韋斯特弗。
  • 女人都要有一次涅槃,痛苦之後就是重生,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女人都要有一次涅槃,痛苦之後就是重生,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本銷量不錯,評分很高的小說,這本書的名字可能很陌生,甚至有些拗口,但是也獲得了豆瓣評分9.0,《紐約時報》暢銷top1,現在也是噹噹暢銷榜前三的好成績。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 2020年度Kindle閱讀榜單:《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最暢銷
    根據亞馬遜Kindle電子書銷售大數據,《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壞小孩》和《三體全集》分列「2020亞馬遜中國Kindle年度付費電子書暢銷榜」前三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作品,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用平實的文字記述了自己堪稱離奇的成長曆程。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從大山走到哈佛,她是美國夢還是普通人?
    2018年,塔拉出版了以自己經歷為故事的非虛構類著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此書一經出版就震驚世界,上市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仍高居不下,她還被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評價這本書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你會感覺到光亮能透過你的眼皮,到達你的雙眼;你會感覺到窗外的鳥叫愈發刺耳,將神經刺激得愈發緊張。你不安起來,突然會想到書桌上還未處理的文件,或一拖再拖的作業,或不想面對的人際等等。凡此種種,都是我們想要且一直以來都在逃避的。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熬過苦難最好的方式,是逆風飛翔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書影劇社作者:洪大甜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在這裡我想推薦給大家我近期讀過的一本好書,塔拉·韋斯特弗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Educated)。讀完這本書已經有一段時間,到今天,才來寫這篇書評。目前,我正在讀第二遍。這本書,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反覆地讀一讀。把它推薦給大家。
  • 比爾·蓋茨極力推薦,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理解教育意義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先是被這書名擊中,優美清新,像詩一樣。看到封面後,再次被擊中,太好看了!去年12月份就開始讀了,跨了個元旦,又過完了新年,才將它看完。與其說是家庭,不如說像一個戰場。當我了解到作者塔拉跟我們算是同時代人時,我有點慌。我以為書裡的故事,也就是她經歷的這些事,怎麼也得發生在100年前吧。我很難接受,它們竟然發生在現代,發生在和我們同時代的一個美國女孩身上。塔拉的父母是虔誠的摩門教徒,說狂熱也不為過。塔拉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她上面還有六個哥哥姐姐。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被父親的信仰折磨的遍體鱗傷的女孩,努力從廢墟中站起來,讓自己像一朵花一樣綻放美麗。她所處的原生家庭的環境惡劣,遠遠超過了蘇明玉,超出了常人的想像。她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主人公兼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塔拉·韋斯特弗是美國歷史學家、作家,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兒子把女兒的頭按進馬桶裡,母親卻移開目光
    ——塔拉《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塔拉是家裡七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女孩,十五歲的她從未走出過大山,她生活在一個父親隻手遮天的男權世界裡。當她進入青春期時,隨著身體的變化,她也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當這個女孩有了少女的情懷,開始認真打理自己頭髮,洗乾淨指甲,出門會刻意把身上破爛的工作服換成體面的衣服時,也迎來了她人生中一段噩夢的甦醒。
  • 亞馬遜電子書年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三體暢銷!
    根據亞馬遜Kindle電子書銷售大數據,《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壞小孩》和《三體全集》在這一年獲得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分列「2020亞馬遜中國Kindle年度付費電子書暢銷榜」前三位。《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價值:我對投資的思考》和《沉默的巡遊》三部作品則在2020年上線的眾多電子書新書中脫穎而出,成為「2020亞馬遜中國Kindle年度付費電子書新書榜」前三名。
  • 比爾·蓋茨力薦,年度銷冠,《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到底有何魔力
    導語:比爾·蓋茨力薦,年度銷冠,《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到底有何魔力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是作者的真實經歷。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的名字叫做塔拉,在17歲以前她從來沒有上過學,這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講,有點不可思議,畢竟在絕大部分人的眼裡面,從幼兒園開始上學,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模式,教育的普及已經是非常普遍,如果說沒有接觸過高等教育,還能讓人信服,但是沒有接觸過基礎教育,卻直接上大學,這很難讓人相信,但是塔拉就做到了。
  • 亞馬遜中國年度閱讀榜單揭曉,《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居暢銷榜首位
    今天,亞馬遜中國發布年度閱讀榜單,《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壞小孩》和《三體全集》分列「2020亞馬遜中國Kindle年度付費電子書暢銷榜」前三位。數據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再度成為年度Kindle電子書消費總量及人均購買Kindle電子書數量最多的三座城市。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育是治癒原生家庭的一劑良藥
    在閱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之前,我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意義上講述「逆襲」的書,無非是一個作者講述自己如何通過教育從野蠻中進化出智慧,從而成為一名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但看過之後,發現遠不止如此,它帶給讀者的更多,帶讀者走得更遠。這是一部充斥著一個山區女孩撕裂回憶的成長史。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17歲之前沒上過學,塔拉的自我救贖之路
    這本由作者親定中文版書名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韋斯特弗,英文原著書名為《Educated》,是一部新人處女作,也是塔拉的回憶錄。在上市第一周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版,至今已累計80幾周,2019年比爾.蓋茨年度薦書第一名。為什麼一個新人的回憶錄會獲得盛讚?比爾.蓋茨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病態家庭下,見過「世面」的人生才有救
    關於這個結論,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在自傳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給出了印證。本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是一名美國作家,歷史學家,也是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在這些光鮮、矚目的頭銜之下,人們也許難以想像,她曾是一個病態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而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書中,塔拉用最溫柔的筆觸,對從出生至今的生活抽絲剝繭,將她被痛苦和愛意包裹的童年,寫在紙上。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把原生家庭的爛牌,打出王炸的效果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正是這位大山女孩,這本自傳,講述自己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通過教育重塑自我。 這本書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榜。 讀者票選超越前總統夫人米歇爾的《成為》,榮獲年度最佳圖書,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生活,衝破思想牢籠
    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他還專門邀請塔拉對書中內容進行一次訪談,坦言:我的自學能力在她面前不值一提。對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書中也只是輕描淡寫。她說自己不想成為勵志美國夢的化身,教育改變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間劃出難以修復的深深裂痕。
  • 如果你是金智英,是做那籠中鬱鬱寡歡的鳥,還是飛往你的山
    同時看了兩本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還有那本《82年生的金智英》,才突然發現,這其實不就是兩個身處困境中的女子不同的人生選擇嗎。選擇無關對錯,也沒有哪一個更值得表揚,但對於當事者來說,生活所帶來的愉悅感可能會大相逕庭。
  • 教育實現自我的蛻變——《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通訊員李茵「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最開始讀這本書的「動機」是:好奇一個在十七歲之前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女孩塔拉,在過去十七年的經歷以及十七歲之後,是什麼讓她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並寫下這本書。我相信人會改變,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