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劇的播放肯定有意義。我家裡就很喜歡看抗戰劇,不過他看的都是一些拍得比較老的抗戰劇。像《亮劍》我跟著看了都不下於8遍。每次回家都在看,我好不容易回次家,也不愛出去玩,就在家陪他們,就陪看電視劇。
但是由於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出現很多誇張、雷人的虛構場景,因此被網友稱為"抗日神劇"。在許多的電視劇中"抗日"逐漸簡化為一種故事背景,其內核被悄悄替換成武俠劇、偶像劇,即使主線仍是"抗日",武打、槍戰、愛情、時尚、性感等類型元素也統統裹挾了進來。
2010年「手撕鬼子」情節廣受爭議的《抗日奇俠》卻在多地成為收視冠軍,第二輪播出一集200萬,利潤翻倍;熱門抗戰劇利潤率普遍達到200%。觀眾怎會愛看這種明顯胡編亂造的電視!
現在抗戰劇過於誇張,是導演和製片人的問題,作為導演和製片人就應該尊重歷史,不要為了博眼球而過多採用誇張的手法來扭曲過去真實的戰爭場面。不要忘了拍戰爭片的初心,是要警醒國人,時刻提醒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寧生活;告訴我們要自立自強,熱愛我們的祖國。尤其對青少年要有教育意義,不能只是為了娛樂大眾而去拍這種題材,要真實地去教育大家國家有難,匹夫有責,讓大家有一種使命感和警惕感。
抗戰神劇,毒害年輕人的歷史觀不說,而且會潛移默化地造成自大心理,阻礙年輕一代的民族進取心。抗戰勝利七十五年了,雖然我們正國富民強,但在當前日益複雜的國際政治格局中,我們仍面臨著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的威脅,警鐘常鳴,以史為鏡,顯得尤為必要。特別要警惕和平日子久了,就會失去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因此,不忘民族的屈辱,才能看得更遠,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