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閆利
欠債還錢本該天經地義,但在近期不太平的債市中,欠錢的才是大爺,債權人都是「跪求還錢」的姿態。
自10月中旬華晨汽車債市違約後,一頓「穩妥」安排,市場本以為還錢會接踵而至,但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再一次的違約。
昨日晚間,華晨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目前已構成債務違約金額合計65億元,逾期利息金額合計1.44億元。華晨集團稱,因企業資金緊張,續作授信審批未完成,造成無法償還。
債權人當然很不滿意,因為華晨這次很可能是提前轉移資產,想走逃廢債的老路。
債券評級連續調低
在汽車行業的新能源和智能化時代,沒有什麼創新動力的華晨汽車這幾年過得不太順。疊加疫情對車市衝擊,本就處於弱勢的華晨更是在這場下滑中首當其衝。
作為傳統車企,華晨自主品牌盈利疲弱,上半年,旗下自主品牌「華晨中華」和「華晨金杯」分別銷售4937輛和6845輛,同比下滑54.82%和14.95%。銷量滑鐵盧,致使華晨集團上半年淨利潤出現較大虧損。
華晨寶馬是華晨多年來的續命稻草。不過,好景即將不在,隨著華晨寶馬剝離倒計時的敲響,市場信心接連重挫。
只剩下一個資產質量差、盈利能力差、流動性差但負債極高的企業,會有什麼結局?
市場首先想到的就是債務違約,而事實也的確是這麼演繹的,10月的違約就令債權人繃緊了神經。
雪上加霜的是評級機構無情調低了評級。
十年前,大公國際首次給予華晨汽車評級時,將其定為AA級;3年前,中債資信給予華晨汽車評級調低為A,原因為公司有息債務規模仍較大,且主要是短債,期限結構不合理;今年10月,大公國際直接將華晨評級為BB級;隨後,東方金誠繼續將其調低為BBB級。
而隨著違約逐步坐實,中債估值中心給予了華晨汽車C級,評級狀況急轉直下,拉響了整個市場的警報。有人說,這是東三省的一場信用危機。
債權人不可能不慌,畢竟國資賴帳也不罕見。尤其是近期永煤等事件的發生,更是堅定了債權人要「按鬧分配」的決心。
華晨提前轉移資產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市場已經注意到,華晨一面安撫投資者,一面提前轉移資產,把借錢的華晨集團掏成了一個空殼。這一系列「華麗操作」是這麼進行的。
6月8日,華晨集團把上市公司申華控股股權轉讓給子公司華晟汽車零部件,10月16日申華控股的註冊地從上海更改成遼寧省;
7月14日,華晨轉讓上市公司華晨中國7.92%的股權給其他遼寧省地方國企,9月22日臨時成立一個新的子公司遼寧鑫瑞汽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繼續轉讓華晨中國30.43%的股權至這家子公司,幾乎是清倉式的資產轉移。
而且子公司也非常配合,剛劃轉給股權,就將母公司的股份全部用來質押融資,美其名曰融資需求。
一位債權人稱,這些動作就是在變相轉移資產,防止債權人保全,將資產轉至三級子公司,債權人也不好處置,這是有蓄謀的。而華晨集團則很官方地表示,這一系列都是為了統籌推進債務風險化解。
化沒化解天眼君不知道,但天眼君了解到,企業逃廢債的方式之一就是「大船擱淺,小船逃生」。說白了就是將原企業的有效資產劃轉到別的企業,債務保留在原企業,原企業並不破產關閉或註銷,而是留下一副空架子來應付債務。
這麼多年投資不過山海關,債權人不長記性,哭著鬧著要狀告到監管層。
據財新報導,債權人國開證券已經不爽到想發函給金穩委了,但目前函件並未送出,仍需要總行國開行的審批才可以,看得出來已是準備撕破臉對抗到底了。
查詢來看,國開證券是華晨集團共計91億元未償債券的主承銷商,也是81億元未償債券的受託管理人以及直接持有華晨集團大額債券的債權人。
「小算盤」或無效
不過,或許也不用鬧得這麼難堪。
如果是惡意逃債的話,法律對債權人也是有制度保護的。根據《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批准國有產權無償劃轉事項,應該審查劃出方的債務處置方案,劃出方未有妥善處置方案的,不得實施劃轉。
此外,按照《合同法》相關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也就是說,如果認定華晨集團屬於惡意逃債性質的話,此前轉移給子公司的那一系列操作或將無效。
目前,華晨集團累計發行債券34隻,存續債14隻,存續債餘額共162億元,想掏空公司耍賴哭窮,金融打工人也絕不會忍氣吞聲的。
高層強調「信用風險外溢」
跳出華晨這一個體事件,回到整個多事之秋的十月,其實債市的突然「遇冷」對任何人都是頗為意外的。金融界《財經天眼》了解到,年內違約規模已經超過千億,違約家數多達52家,違約債券只數已超130隻。但短短一段時間的集中發酵,無疑銳化了投資者對該市場連鎖反應的擔心
華泰證券稱,這是一個蹊蹺的時間點。
從宏觀環境來看,當前這些信用債暴露的時機不在基本面和融資環境的谷底,反而發生在部分行業情況出現好轉的時候,融資環境較為寬鬆的時刻。
但無論如何,華晨信用債、瀋陽盛京能源私募債、永煤債,抑或是青海國投以及紫光債,該爆雷的還是爆雷了。
有業內人士稱,目前不少企業的發債也已經受到了影響,今日債市觀察顯示,河南債券幾乎無買盤,弱勢地方經濟的債券也出現跳水,如伊寧債暴跌39%。華泰今日披露的一份研報數據也顯示,當前是國企債違約率數年中最高的一年,達到4%。
高層當然也注意到了債市的信用風波。彭博社提到,國務院已經做出指示,要求相關部門評估信用市場風險情況,確保金融市場穩定,防止出現跨市場或者系統性金融風險。今日盤中,發改委也表明要落實信用債還錢一事。
下一步就要看華晨汽車實控人怎麼做才能符合高層基調了。
天眼查APP顯示,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實控人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遼寧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持股比例為80%,遼寧省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股比例為20%。
外資禿鷲基金已入場
也許是看到了高層頻頻吹風的動態,目前已經有國外的禿鷲基金開始蹲點搶食了,他們押注的是,中央或者地方政府一定會出手相救的信仰。
英國《金融時報》表示,目前已經有不少專注投資不良資產的禿鷲基金的經理們下「大單」,買入了陷入困境的國企發行的債券,他們十分看好地方政府的介入。
「如果他們讓永城或華晨破產,河南或遼寧的國企將再也無法進入債券市場融資,常駐上海的債券基金經理David Huang表示,「政府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不過,中證鵬元評級則表示,投資者應該從華晨集團違約中學到點什麼。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產業債研究的基本邏輯要集中於企業經營能力的基本面,「國企信仰」只是在最後發生違約時的支撐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而且對待「國企信仰」背後的政府也應區別看待,畢竟,不同區域的施政意圖及施政理念差異明顯,投資者應審慎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