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規定已冰封魚翅內銷 當地怎還能「年屠600條鯨鯊」?2014-02-25 08: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新聞晨報 瀏覽量: 2287 次 我要評論
□蒲岐的鯊魚加工廠院子曬滿了鯊魚皮。特派記者 李曉明
鯨鯊,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受脅物種紅色名錄中,鯨鯊屬於易危等級,已經踏入了受脅的門檻。
姥鯊,又名象鮫,是繼鯨鯊以下世界上第二大的魚類。姥鯊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原因是其低繁殖及過分捕撈。
大白鯊,又名白鮫、食人鮫、噬人鯊,是世上最大的捕食性魚類。大白鯊的數量正在減少,在我國,大白鯊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鋸鯊,其吻突出成一長板,兩側有尖銳的齒,類似鋸。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國際貿易公約》,鋸鯊被列入一級保護目錄,嚴格禁止交易。
晨報特派記者李曉明浙江樂清報導
一間簡陋的廠房內,地上密密麻麻擺放著大大小小的鯊魚殘骸,從鯊魚頭到鯊魚鰭,再到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鯊魚肉身,鯊魚被開膛破肚、血水遍流地面,五六個村民坐在鯊魚的屍塊中,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切割、清洗工作。這一組照片上周在網絡上瘋傳,反映的是浙江蒲岐發生的事情。「全球規模最大的鯊魚屠宰場」、「每年屠宰超過600多條鯨鯊的工廠」!香港一家環保組織發布的調查報告將樂清蒲岐這個原本無名的海濱小鎮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事實真相究竟如何?蒲岐與鯊魚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晨報記者在上周走進蒲岐鎮,一探究竟。當地人紛紛表示委屈,被這次的「照片門」事件傷到了,其實鯊魚加工產業一直以來就是當地的特色產業,並得到政府的支持,所用的鯊魚大都是從擁有合法作業許可證的遠洋漁業公司購入的,並嚴格不收鯨鯊這樣的保護種類。當地企業負責人還表示:其實「鯊魚有350多種,大多都不在保護名單上,就是一種魚類」。
雙方到底誰真誰假?晨報記者原本想追溯下去,但隨著調查的深入,卻發覺更有意義的事實是:魚翅在國內已幾無市場!在姚明「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公益宣傳和中央「八項規定」的雙重夾擊下,鯊魚加工產品中最重要的魚翅,其實已經遭遇冰封,在國內市場逐漸萎縮,現在的製品大多銷往東南亞地區,環繞在小鎮頭上的「全國最大鯊魚加工基地」的招牌,正漸漸褪去金色光彩。
疑問一:捕鯊還是加工?
鯊魚加工產業一直是蒲岐的特色產業,當地政府支持
晨報記者在當地採訪時未能看到血腥場面,和春節未完全開工和曝光後當地人變得警惕有關
一隻只血淋淋的鯊魚頭,正在被割去的魚鰭……網絡上傳播的屠鯊照片,以及「最大鯨鯊屠宰場」的稱呼,已經將這座小鎮渲染成遍地血腥、磨刀霍霍的鯊魚屠宰場。
晨報記者上周剛走進這座鎮子,就已聞到風中吹來的海腥味。在鎮子兩邊,能看到一些鯊魚製品企業的招牌,還有酒樓也揚著「鯊魚宴」的店招。
晨報記者經過問詢找到被曝光的「樂清市海洋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發現該廠大門已經關閉。外牆上印著「深化鯊魚加工 加快蒲岐特色產業發展」的標語。根據廣告牌上的電話,記者與該廠老闆李洸取得聯繫,其得知記者身份後,變得非常警惕,稱不接受採訪,相關情況可以去問政府宣傳部門,說完即掛斷電話。
附近居民則告訴記者,因為還是春節期間,工廠還沒有完全開工,工人也不多,鯊魚的宰殺和加工都是在廠內進行的。採訪期間,一名男子開門進入廠內,記者馬上跟隨其進入廠內,發現院子裡晾曬著百餘張鯊魚皮。還有幾名女工正在用剪刀剪曬好的魚皮。看到有人進來,開門男子立即詢問記者的身份和來意,得知後表示自己是老闆朋友,只幫忙看廠子,不接受任何採訪,然後將記者推出門外,鎖上了鐵門。
無奈之下,記者只能走訪其他鯊魚加工廠。不少工廠還沒有開工,也見不到宰殺鯊魚的場景。不過,記者了解到,蒲岐主要從事的是鯊魚加工,並不是捕鯊、屠鯊。「我們加工的鯊魚都是運到這裡的死鯊魚,活的鯊魚誰敢碰?」一名加工廠老闆直言委屈,網上的照片讓這裡的形象變味了。
實際上,鯊魚加工產業一直是蒲岐的特色產業,也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支持。早在2004年,蒲岐即被評為「中國鯊魚加工基地」,是溫州的9張城市「金名片」之一。
疑問二:鯊魚從何來?
企業老闆王海豐:八成購自福建遠洋公司,都有許可證
漁民:沒有人會專門去捕鯊,都是捕撈金槍魚的「副品」和誤捕
那麼,小鎮上加工的鯊魚從何而來?據晨報記者調查,各大加工廠的鯊魚原料都是收購而來,大部分來自遠洋公司,小部分來自附近漁民。
海德力鯊魚製品有限公司是當地規模較大的鯊魚加工企業之一,其負責人王海豐祖輩是漁民,其後上岸從事鯊魚加工。他告訴晨報記者,目前蒲岐鎮的鯊魚大部分來自福建的遠洋公司,大約佔到總量的80%,另有一兩成來自附近地區的漁民,以及海南、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帶,或從國外進口。
這些遠洋公司有專門的漁業捕撈證,是國家漁業部門允許捕撈鯊魚的,其中還包括幾家上市公司。王海豐說,海德力在向這些遠洋公司購買鯊魚時,對方必須要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捕撈許可證(公海)》,證明其來源合法。
這些遠洋公司都是通過遠洋漁船,長時間行駛到公海內進行捕撈。捕撈人員表示,鯊魚通常是在捕撈金槍魚時順帶捕上來的,因為金槍魚是鯊魚的主要狩獵對象,金槍魚群後總會跟著幾條鯊魚。「沒有哪家公司出海是為了專門去捕鯊魚,因為金槍魚比鯊魚值錢很多。」
至於附近沿海的漁民,則更沒有人去專門捕殺鯊魚。王海豐解釋說,一是漁民主觀上對鯊魚的畏懼,因為鯊魚傳說是「海龍王的將」;二是漁民也沒有捕捉鯊魚的工具,「從木船到漁輪,蒲岐從來沒有專門捕捉鯊魚的船。」王海豐認為,漁民捕到的鯊魚也只是捕魚時誤捕,且數量極少。
疑問三:屠的是何種鯊?
王海豐科普:鯊魚大多不在保護之列,他們不收保護種類,一家企業就能年屠600鯨鯊太誇張
六旬「刀手」順濤:很少見到大白鯊和鯨鯊
自屠殺鯊魚的照片在網絡傳播之後,蒲岐成為眾矢之的,讓當地的鯊魚加工企業更是格外低調,變得小心翼翼。然而,也有委屈:「鯊魚就是一種普普通通的魚,殺牛殺羊其實也一樣。」王海豐的說法代表了當地鯊魚加工企業的普遍心聲。
王海豐給記者科普:鯊魚的常見種類大約有350種,其中只有三四種是保護種類,其他都不在保護之列,就是一種魚類。「我們公司一年採購的鯊魚總量在1000噸左右,主要是一些藍鯊、公子鯊、馬鮫鯊等常見種類。」至於被列入保護範圍的大白鯊和鯨鯊之類的,王海豐表示他們根本不收購。「我們跟遠洋公司有約定,保護鯊類一律不收。」
但難免也有誤捕的情況,一網下去撈上來時發現鯊魚已經在網裡了,而且已經奄奄一息。「這種情況,你是拉回來還是丟到海裡去?」
在蒲岐鎮,晨報記者看到,不少鯊魚加工企業室內都擺放著大白鯊的頭骨或標本用以裝飾,不過大部分企業都否認加工過大白鯊和鯨鯊等保護種類。
在蒲岐,還有一種專門從事宰殺鯊魚的「刀手」,他們一般是年紀較大、經驗豐富的漁民,每當有工廠運到了大型鯊魚,都請他們過去幫忙宰殺和剝皮,工錢一般是一二百元的辛苦錢加一頓豐盛的鯊魚宴。記者找到其中一位年近60的「刀手」順濤,他有一個專門的刀櫃,放著各式彎刀。他告訴記者,當地幾乎每家廠他都去幫忙宰殺過鯊魚,已經不知道殺了多少條。至於裡面有沒有大白鯊和鯨鯊,他回想了下表示以前有過,但是今年很少了,而且鯊魚也變得越來越小,生意不大好了。
對於環保組織稱蒲岐一企業「年宰殺鯨鯊600頭」的說法,王海豐表示不可信。「一頭鯨鯊少說也有幾噸重,目前整個蒲岐鎮一年的鯊魚加工量也只有3000噸左右,怎麼可能一家企業靠殺鯨鯊就全做了?」此外,他還說:「如果一家廠真的能收購600條鯨鯊,那說明鯨鯊數量過多,也不需要保護了。」
疑問四:鯊魚製品銷往何方?
王海豐:目前主要是東南亞,以前則是國內餐飲,以廣東、福建居多
那麼,蒲岐鎮的鯊魚製品,主要流向何處?晨報記者在蒲岐的鯊魚加工廠看到,每家店內都有各種各樣的鯊魚製品,從鯊魚牙齒製成的裝飾品到鯊魚肉製成的食品,再到鯊魚油製成的保健品應有盡有。
王海豐向記者介紹,鯊魚幾乎全身都是寶,而蒲岐的鯊魚加工產業對鯊魚的加工利用已經做到了極致,達到了90%以上。具體而言,魚骨和牙齒可以作為裝飾用,鯊魚皮除了使用還可以售予皮革商用以製造手袋;鯊魚的嘴唇、胃及肉,會被當作食材賣到餐廳;鯊魚頭部軟骨會被切碎,用來熬成魚骨湯;最有利可圖的是鯊魚的肝臟,用來提取魚油,可以用於生產護膚品和保健品。
至於流向,主要是流向餐飲業。「以前是國內,現在主要是國外,東南亞地區為主。」王海豐說,以前的鯊魚製品,比如魚皮、魚翅,主要賣向國內飯店,以廣東、福建居多,因為那邊人比較喜歡吃這些。其後受政策影響,目前國內市場萎縮,主要出口國外。其中主要是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因為歐美國家對鯊魚肉、魚翅這些食品不大感興趣。
環保組織曾把蒲岐描述成「鯨鯊屠宰場」
日前,總部設於香港的野生動物保護非政府組織Wild LifeRisk (野生動物危機),自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期間,一直將浙江省樂清市蒲岐鎮一家名為「中國溫州樂清市海洋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的加工廠為調查目標,結果發現該工廠每年至少宰殺600多條鯨鯊,並從中謀取暴利。該組織發布的調查報告稱:這裡也很可能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屠殺及買賣受國際保護瀕危物種場地。
該組織調查人員還發現,鯊魚皮被賣給皮革商,用來製造手袋;它們的嘴唇、胃和肉則會被當作食材賣到餐廳;最有利可圖的是鯊魚的肝臟,鯊魚油是使用從鯊魚肝臟大量提取的魚油精製而成的,十分珍貴。魚油會被提取出來製成護膚品及口紅等商品,其中更有大量原料被做成保健品奧米加3,出口到海外市場,此舉已違返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規定,也觸犯了中國相關的法例。
該組織在發布的一份聯合聲明中呼籲:「為何這些屬於深海、從未對人類構成任何傷害的生物會遭到這樣的工業式大規模屠殺,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更無法解釋的是,大屠殺的目的竟然是為了製造出一大堆非必要用品,如口紅、面霜、保健品和魚翅湯等等。我們堅決呼籲終止貿易,更希望現在馬上終止,否則這些物種最終只有被迫走上滅絕之路。 」
[現狀掃描]
魚翅國內幾無市場 蒲岐產業也在萎縮
沒有公款就沒有殺害
魚鰭是鯊魚最珍貴的地方,也是被環保主義者攻擊最多的地方。「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是姚明在拍攝拒食魚翅公益廣告中的一句話,已經深入人心。然而,記者在蒲岐當地採訪時發現,明星效應並未讓魚翅的銷量明顯降低。對於當地企業而言,來自中央的政策更為致命。自2012年下半年中央明令禁止公款消費魚翅等奢侈品後,魚翅的行情一路走低,從原先的3000多元/公斤,現在降到1000-2000元/公斤。
晨報記者從蒲岐當地了解到,各加工企業對魚鰭確實格外看重,魚鰭的價值要佔到一條鯊魚的一半,因為魚鰭是製作魚翅的主材料。海德力鯊魚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海豐說,在魚翅市場旺盛時期,大約是從2004年一直到2012年上半年,那時加工廠賣出的魚翅價格,可佔整條鯊魚價格的40%到50%。其中75%以上魚翅被國內餐飲酒樓採購,15%左右為商人採購送禮,剩下不到10%為市民散購食用。現在魚翅價格縮水,只能佔整條鯊魚價格20%的以上。
魚翅的加工過程,分為鮮翅、生翅、熟翅三個過程。鮮翅為未經過乾燥加工的魚鰭,鮮翅加工成生翅的損耗率在70%左右,生翅經「去皮、去渣、去骨」做成熟翅,損耗率又在70%左右。因此,100千克的鮮翅,只能做出10多千克的熟翅,因此價格也相當昂貴。目前在蒲岐,加工好的魚翅,根據種類不同,價格也不一,一般價格在每公斤一二千元。
王海豐沒有透露利潤,只是說利潤很微薄。他認為,蒲岐鎮的鯊魚加工還只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低端產業。
實際上,在媒體宣傳和政策禁令雙重夾擊下,魚翅遇冷使得蒲岐「中國最大鯊魚加工基地」的招牌已經名不副實,連生存都變得困難,面臨著艱難的產業轉型。鼎盛時期,蒲岐全鎮有五六百人都在從事鯊魚加工,現在生意蕭條,也還有三四百人在從事這個行業。原先有幾十家加工企業,目前稍具規模的也只剩下三四家。王海豐的海德力目前以外銷為主,因為內銷基本為零。而國外市場目前還沒有禁令,受到的影響不大,所以還能維持。
海中寶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股東周益平也在嘆氣:「工廠最鼎盛時期,工人達到140人,現在只有二三十個人。」為此,他開始謀求新的出路,做起冷鏈貯存。周益平也說到了一個情況:鯊魚加工能帶來億萬財富,但也難掩心中的顧慮。送女兒去加拿大讀書,不敢讓女兒說爸爸是做魚翅的,怕她在國外受到歧視。他們普遍感到委屈和迷惑,「我也不知道這個行業怎麼辦,國家讓我們做就做,不讓我們做就不做了」。
資訊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