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極為豐富的口頭文學資源,內容包羅萬象。迄今為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口頭文學佔據著十分重要的比重。以滿—通古斯語族(包括滿族、赫哲族、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的口頭文學為例,其中,鄂倫春的摩蘇崑、赫哲族的伊瑪堪、滿族的說部,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尤其是伊瑪堪,2011年被列為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氣勢磅礴的口頭作品,承載著該民族的歷史源流、人文傳統、文化認同和生活世界,被視為本民族的「根譜」和「寶典」。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三個民族原有的語言逐漸式微,必然對少數民族說唱文學的傳承造成影響。如今,會用滿語講唱說部的人寥寥無幾,赫哲族的伊瑪堪、鄂倫春族的摩蘇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在新媒體時代下,更新傳播理念,尋求新的方式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在必行。尤其是口頭文學,算是非遺中的弱勢項目,更需要藉助新媒體的力量傳播,飛揚。
登上新媒體平臺
對於這些瀕危的口頭文學來說,利用一個好的傳播途徑來擴大受眾面是它的必要選擇。現如今,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微信、微博以及網站的使用率大大提高,特別是近幾年各類微信公眾號蓬勃生長。公眾號推送內容繁多,人們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閱讀公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建立一個專門介紹口頭文學的微信公眾號,便捷大眾了解相關知識,可有效擴大傳播面。赫哲族的經典的故事就曾因被製成短視頻在公眾號推送而廣泛流傳。
另外,早在幾年前就出現了與滿族文化、赫哲族文化、鄂倫春族文化相關的網站。它們不但發布關於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文章與帖子,也發布關於口頭文學在當代傳承及研究方面的文章。發布者悉心編輯內容、設計版式,圖文並茂,獲得了較高的點擊率。這是有效傳播本民族文化的展示平臺,應繼續加以開發和利用。
變抽象為直觀
(一)變字為圖的講述
目前是讀圖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通過直觀的圖畫讀本來認知世界、獲取知識、把握故事內核及相互交流溝通。甚至一些科技內涵非常深奧的知識解讀和事件傳播,如登月工程,都採取了可視化方式。
因此,在思考口頭文學的現代傳播時,可將現有文本進行重新梳理,研究故事所展示的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環境特色和風俗習慣,同時組織具有相應能力的藝術家進行二度創作。既可以用傳統連環畫的形式,也可以借用漫畫繪本的方法,甚至油畫、國畫、版畫等。這種「變字為圖」的形式可以激發更多年輕讀者的興趣,進而去關注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使故事和故事中的人文精神、歷史文化得以有效傳播。
在繪本的基礎上,還可以創作動漫。動漫也是廣受年輕一代歡迎的藝術形式,具有創作形象空間大、自由度高、傳播速度快、傳播人群廣泛等特點。用動漫講故事更生動、更具吸引力,因此這種方式也非常適合充滿想像力的神話或英雄傳說的故事傳播。伊瑪堪、摩蘇崑與滿族說部等口頭文學,是動漫創作取之不盡的題材庫。
(二)變靜為動的轉化
口頭文學經常呈現的是靜態,如果將之轉化成手遊,實現變靜為動,其傳播力之巨,往往超乎想像。
將滿族說部的作品做成手遊進行推廣已變成現實,比如2018年推出的《尼山薩滿》手遊,就是滿族說部由靜化動的「蝶變」。這款手遊是由六名剛畢業的大學生設計的,在iOS平臺上線僅4天,就拿到了iOS音樂遊戲的榜單第一、總榜第129名的好成績。曾有網友這樣評價這款遊戲:「剪紙皮影,宗教色彩,音樂敘事,讓《尼山薩滿》成為了一款優美又神秘的遊戲」。這款手遊主要根據滿族說部故事《尼山薩滿》為原型創作,講述的是尼山薩滿為死去的孩子尋找回魂靈的故事。官網稱,它傳播文化的意義可能大於它的遊戲性,這是電子科技手段與滿族文化的一次對接,在愛好手遊的年輕一代人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可進一步嘗試和試驗這一形式。
(三)線上線下的結合
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展示,是當下的一種趨勢,也是一種有效的傳播方式。博物館、文化館等場所,可以收集、保存、展示口頭文學的物質載體,如登載口頭文學的書刊典籍、記錄傳承人講述口頭文學的影音資料等。而將這些資料數位化,既利於專業人士的學術研究,也有助於口頭文學的傳播,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前,通過建設大型資料庫保護日漸消失的傳統口頭文學作品也是國家的一個舉措。中國口頭文學遺產資料庫項目的建設工作卓有成效。據悉,建成後的資料庫將向全社會開放,不僅僅專業人士,普通群眾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查閱相關內容。
此外,口頭文學中,有很多作品帶有英雄史詩的性質。如果將這些英雄人物及歷史場景,以舞臺劇的形式立體地呈現在公眾面前,既是對民族故事的保護,也能將民族精神潛移默化地傳播開來。
(作者: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本文為吉林省規劃項目〔2019B150〕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