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們這批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糧食市場放開後,我們這批六零後,開始下海做糧油生意的這批人開的糧店,我稱之為「元老」糧店。到現在情況到底怎麼樣了?
王衛東在玉皇閣做糧油批發生意,前些年在競爭中敗給新開的老劉糧油批發店,米麵批發每斤只比王偉東便宜半分錢的劉老四,別小看這半分錢,一袋五十斤的米麵粉,每批發一袋能比對方便宜二角五分。就將王衛東的老客戶給拉到他這裡,就憑此招,通過長久滲透影響,擊垮王衛東批發店,逼得王衛東到深圳買挖掘機去幹建築工地業務,在深圳發了財。真是應了那句「人挪活,樹挪死」。
李衛東在兩儀街開糧店做居民生意做失敗,改開麵粉廠,因為規模小,成本高,知明度小而垮掉,改開餐館堅持了幾年又不想幹了,現在回家抱外孫。丁字街的蘇胖子開了十幾年糧油店,也是賺不到多少錢,改做炒貨生意,賣瓜子等等。中山大市場的焦胖子糧油店,對餐館慨不欠帳,結果沒有生意,存活不下去,改賣雞蛋。西關三叉路的張玉坤糧店賣假香油,女兒又出大事,為報仇砍死仇家,現在仍在蹲監獄,隨之,經營十幾年的糧店也垮掉。
上世紀九十年代,糧食行業改革,加入市場經營,在糧食行業當了十幾年主任的張子祥,也下崗,在市友誼路開糧店。生意做得還不錯,後來張子祥所租的部隊門面,部隊規定不準再出租租門面,收回門面。他租不起高價門面加上歲數大了,也退休不做了 。
以前糧食行業的張海強在市攢陽路開的糧店,開始做了上十幾年批發生意,後來由於人手不夠,改做零售生意,只守店不送貨,專做居民生意,發不了大財,再將就兩年退休不幹。
玉皇閣的楊小五不善做糧油生意,加上老婆常年生病,但又不願改行,至今仍在做,混得連套房子也買不起,還住店裡,兒子娶媳婦的希望更加渺茫。秋風路的小韓,也是不給餐館送貨,做居民生意活不下去,去給公交車站開車。楊思亮批發麵粉,同行之間競爭太激烈,利潤太薄,加上身體不好,也沒做了。
像老秦還在批發麵粉,生意做得死不死活不活,只是在哪混時間。兩儀街開糧店的小袁做得還可以,但是單憑糧油也掙不到多少錢?攔馬河北江糧行由於店前常年修路,很少有人去買,雖然是自己的房子,掙個每年要交的養老金都困難,好在魏建設的媳婦已退休,所以還能勉強堅持。
絕大部分糧店都倒下去了,這麼說來,和我最開始差不多一起做生意的「元老」糧店幾乎倒完了。沒有倒下去的,像我這樣的「元老」糧店,也還在堅持做著,我們緊跟時代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引進調味品行業,冷凍行業,不斷豐富品種,打造綜合競爭實力,力求在競爭中站穩腳跟,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