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灣兩聲槍響後,周作人與高徒決裂?師徒老死不相往來背後真相

2021-01-09 騰訊網

魯迅弟弟、大文豪周作人一生有兩段公開的「絕交」,其中一樁是與兄長魯迅,另一樁則是與高徒沈啟無。

沈啟無生於1902年,江蘇淮陰人。他是詩人,學者,還與俞平伯、廢名、江紹三人被並稱為"周作人四大弟子"。

能被列入周作人「四大弟子」,一來表明沈啟無是才學過人之輩,二來可看出他與周作人的關係必定非常親密。

的確,早年沈啟無與周作人的關係非常密切,師徒二人感情極其深厚。

沈啟無對周作人很是崇拜,周作人在燕大教授「新文學」時,兩人便相識了。周作人對沈啟無也較別的學生特殊,他自己曾公開說道:

「別的學生在畢業以後再有來信,「或為朋友關係,不能再說是師徒了。沈揚則可以算是例外。他所弄的中國文學一直沒有出於我的國文之外」。

言辭中不難看出,周作人對沈啟無的格外看中。對於師徒兩早期的關係,熟悉周作人的日本作家木山英雄曾說:「他(沈啟無)是周作人喜愛的弟子。」

1933年版的《周作人書信》中,收錄的周作人與沈啟無書信就多達25封。周作人在課堂上講授各時代「散文」的其中一個「選本」還是沈啟無為之編選。

而在沈啟無編選的晚明小品選本《近代散文抄》中,周作人還親自為該書寫了兩篇序言。

但這樣的師徒兩卻在1944年3月23日突然公開絕交了,這天,周作人在《中華日報》上看出來一則《破門聲明》,這則《聲明》上寫到:

「沈楊即沈啟無,系鄙人舊日有受業弟子,相從有年,近來言論不遜,肆行攻擊,應即聲明破門,斷絕一切公私關係,詳細事情,有必要再行發表。」

《聲明》中的「破門」二字,取自日本,意為「逐出師門」。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則聲明與1923年周作人寫給兄長魯迅的絕交信都極其類似。

魯迅與周作人最後一次同框

通常情況下,反目的人就都是敵人了,周作人與絕交後的魯迅是如此,他與高徒沈啟無亦是如此。

周作人對待敵人從來不會心慈手軟,這點從錢鍾書的老師溫源寧早就說過了,他曾在評價周作人時直言不諱地說:

「他(指周作人)難得介入各種是非,但是,一旦介入,擋在他道路上的那個人就該倒黴了!他對敵人的打擊快而準。」

事實證明,溫源寧的話相當精準。

刊發這則《破門聲明》後,周作人通知了日本「文學報國會」。隨後,周作人還緊接著在當年4月10日的《中華日報》上發表了一篇講述他與沈啟無關係的長文。

這篇長文柔中帶剛,看似並無指責之詞,卻直將沈啟無的忘恩負義以極其巧妙的方式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這場風波的起因看似是因為一場誤會。

1943年8月,一位名叫片岡鐵兵的日本作家在所謂「大東亞文學者大會」上發言,稱周作人是「反動的老作家」,只會「玩玩無聊的小品,不與時代合拍」云云。意思是:周作人這樣的老作家是沒有多少價值了的。

當時,沈啟無正以「華北代表」的身份出席了會議。

偏偏回國後,沈啟無以「童陀」為筆名寫了一篇雜文發表在《雜誌新編》上。文中曾有這樣的字句:「辦雜誌抓一兩個老作家,便吃著不盡了」,「把應給青年作家的稿費給老作家」。

沈啟無

這話與日本作家片岡的話幾乎完全一致,周作人是弄文字的人,文字工作者的想像力和聯想力多半也極其豐富,聯想加想像運作後,周作人似有恍然大悟的意思,他認為:不懂中文的片岡鐵兵那番話定然是受了沈啟無挑唆所致。

這樣一樁事竟成了周作人將沈啟無逐出師門的由頭,這樣的結果,沈啟無斷然無法接受。隨即,慌亂的沈啟無連忙解釋說這一切與他無關,純粹是恩師想多了。期間,片岡鐵兵還寫信證明他說的話與沈啟無無關,連相關人士武者小路實篤也出面道歉了,可周作人卻始終未收回成命。

鐵證面前,周作人卻不願意相信弟子的「無辜」。這顯然不是因為周作人心中「懷疑種子」發了芽或者腦子不好使,而只能表明:周作人僅是藉此將沈啟無逐出師門罷了。

既然是藉口,本又是說不清的事情,況且理論上講:周作人把這些蛛絲馬跡串連起來之後所做的推理很難推翻。這樣一來,事件的主動權自然也就掌握在找藉口的人的手上了。這種情況下,抱定了要逐沈啟無出師門決心的周作人,又怎會「相信」沈啟無的話繼而「原諒」他?

答案自然是不會。

周作人不僅不會原諒沈啟無,反而開始繼續借著這一由頭變本加厲地對付沈啟無。周作人的決絕、狠辣,絲毫不亞於21年前與魯迅絕交時。

《破門聲明》、刊髮長文後,周作人開始通過整個文化界封殺周啟無。以周作人的影響力,要封殺一個名氣尚不那麼高的弟子自然易如反掌。

經周作人給各方打招呼後,才華橫溢的沈啟無竟到了在北京找不到工作的地步。

萬般無奈之下,沈啟無只好投奔作家、張愛玲丈夫胡蘭成,去辦《大楚報》。後來即便與胡蘭成爆發經濟糾紛,因為無處可去,他也只得忍氣吞聲。

如果說,周作人對魯迅有些恩斷義絕的意味,他對沈啟無則多少有點趕盡殺絕的意思。

周作人何以會對昔日自己曾最喜歡的弟子如此呢?答案還得從八道灣說起——

1939年元旦這天,在魯迅與周作人曾經共同的家:北京八道灣11號,突然傳來了槍響。而這兩聲槍響,正是周作人與沈啟無裂縫的開端。

那天早上9點左右,沈啟無來八道灣給恩師拜年。周作人在西屋客堂中接待了高徒,正在兩人相談甚歡之時,工役徐田對周作人說有人求見,來人還自稱是天津中日學院的李姓學生。

周作人向來好客,於是他沒多想便吩咐請人進來。

周作人萬萬沒想到,這個所謂「李姓學生」竟是刺客。「李姓學生」進屋後,只歲周作人說了一句:『你是周先生麼?』,便掏出手槍給了周作人一槍,這一槍打在周作人左腹部。

此時,驚呆了的沈啟無立馬反應過來了,這是來取人命的刺客啊。

眼見恩師周作人中槍後,沈啟無的第一反應並不是上前前去掩護或者攙扶住他,而是本能地站起來對刺客說了三個字:「我是客」!

他的話音剛落,刺客便對著他開了一槍,中槍後的沈啟無應聲倒地。

開了兩槍後,見府上來人協助,刺客從容出逃,周作人趕緊從北門逃到了內室,沈啟無也掙扎著起身跟上。

這次刺殺事件中,周作人因為有毛衣銅扣擋住的緣故並無大礙,而沈啟無彈中左肩,子彈終生無法取出,在醫院療養一個半月方才出院。

嚴格說起來,是周作人連累了沈啟無,這點,他自己也是清楚的。但從沈啟無當時的表現來看,作為周作人高徒、最喜愛之人的他卻有愧於恩師。

同是在危難面前,聽到槍聲後,周作人府上的人第一反應是進來幫忙,他府上的張三甚至為保護周作人傷重而死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急難來臨時第一時間站起來說「我是客」,試圖撇清自己與周作人關係的沈啟無顯得多麼渺小、懦弱!因為自稱是「客」試圖轉移暗殺者的目光,沈啟無性格中自私的一面完全暴露在了周作人面前。

這次刺殺真正考驗了沈啟無對恩師感情,很遺憾,考驗的結果是:沈啟無徹底暴露了人性的醜惡。

但話說回來,在生死攸關之際,誰能保證自己能接受住考驗呢?他周作人能保證嗎?不能!

人性從來經不起考驗,沈啟無的人性亦是如此。

這次事件後,周作人雖對沈啟無心有芥蒂,卻並未立馬公開疏遠沈啟無。這點很容易懂,因為以周作人的智商,倘若他真如此,他便會被認為「不夠寬容」,況且,這一事件中沈啟無多少是「躺槍」(無辜)的。

如此情勢下,周作人不論心中對沈啟無多不滿,在表面上,他也只能為暗殺事件傷及弟子,「覺得很是抱歉」。

有意思的是,事件後,沈啟無不僅不反思竟還多少覺得自己維護了恩師。的確,從沈啟無自己的角度出發,他雖說了那句「我是客」,卻終究是因為恩師而受傷。狹義上講:說他替周作人擋了槍也不為過!

在這種「自以為是」的驅使下,南京《中報》、北京《東亞新報》在刺殺事件後根據傳言刊登「沈啟無為保護恩師受傷」類似標題的文章時,沈啟無還特意將報紙寄給周作人,希望他承認此事實。

周作人對此嗤之以鼻,他不但將報紙寄回給沈啟無,還在《東亞新報》上作出更正,說明當時保護自己的,是家裡的車夫和僕人,二人「一死一傷,皆在院子裡」。

周作人還在還原現場時表示,沈啟無不僅未盡保護之責,反而為了自保站起來聲明,「我是客」。言外之意是:沈啟無僅僅是被連累受傷,而已。

沈啟無在看到周作人文章後簡直氣得要炸裂,在他看來,自己因為他受了傷還落到被奚落的地步,這真真是委屈至極。

任何人都看得出來,此時,師生關係已經生出了嫌隙。而這種嫌隙不僅不會自愈,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深,深到只需要一股很小的風卻可以讓它破裂。

最初,師徒二人還是保持著表面的和諧。

刺殺事件改變了周作人與沈啟無的師生感情,也改變了周作人的人生道途。

因為在刺殺事件中被嚇破了膽,周作人以為這次刺客是日本人因為他不配合而派出,所以他在刺殺門後迅速就任了偽北大文學院院長,在文化漢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後來,經證實,刺殺事件實際是抗日鋤奸團所為,目的乃是為了阻止不肯南下的周作人做漢奸。未曾想,此事件竟弄巧成拙了,真真令人唏噓。

恩師周作人做了文化漢奸後,沈啟無也緊跟其後,他出任了偽北大文學院中文系主任。但這時,兩人雖一同共事,是師徒、上下級關係,但感情已大不如前。原因,還是因為刺殺事件。

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一旦瓦解,便很難重新建立。

親眼驗證過沈啟無人性之自私的周作人不再信任沈啟無,自然,沈啟無即便鞍前馬後地為周作人效力並立下汗馬功勞,他也始終未得到重用,後來還僅僅當上了北大圖書館館長。

不滿的沈啟無自然要各方尋求突破,1943年3月,沈啟無想一人主編《藝文雜誌》與《文學集刊》兩個刊物,為此與他人發生衝突。

急難之時,沈啟無向周作人求援,周作人不僅沒有支持他,反而在日記中憤憤寫到:

「啟無來,至十一時才去,嘵嘵論刊物事。……虛浮之事無益徒有損,慘言之亦不能了解也。」

這之後不久,師徒正式決裂。

發布《破門聲明》、封殺後,周作人對沈啟無的怨恨並未全消,1944年3月6日,他寫成《遇狼的故事》,明裡暗裡地罵沈啟無是「狼」。在《關於東郭》等文章中,他還稱沈啟無為「中山狼」。

中山狼,世人皆知,它是泛指:狡猾兇殘的惡人。他們往往詭計多端、巧舌如簧、忘恩負義。

周作人將沈啟無比作中山狼,可見其對他怨恨之深。

沈啟無對周作人這些文章的回應很耐人尋味,他在1944年5月20日《中國文學》上寫了一首名叫《你也須要安靜》的詩,很明顯,這首詩是寫給周作人的,詩中他寫到:

「你的話已經說完了嗎,你的枯燥的嘴唇上,還浮著秋風的嚴冷.....我請從此分手,人間須要撫慰,你也須要安靜。」

相比之下,沈啟無的回應相對虛弱,但對於任何曾是師徒關係的徒弟而言,他只能虛弱回應,激烈回應,只是坐實自己「忘恩負義」的罵名罷了。

在這場師生反目的風波中,如果說周作人是將「紹興師爺」的性格表露無遺;那麼,不安分守己的沈啟無則是落荒而逃了。

除了「逃」,沈啟無還有他法嗎?但「逃」得再好,心裡的「恨」終究逃不掉。 後來,沈啟無在交代材料中第一次沒再逃直面了自己心中對周作人的「恨」,他寫到:

「由於周作人的封鎖,使我一切生路斷絕,《文學集刊》新民印書館也宣布停刊,我從五月到十月,靠變賣書物來維持生活……」

言辭中,滿是對周作人的怨恨。這樣的發洩看似沒有意義,但從心理學上而言,它卻多少讓他心裡卸下了很多,恰也表明他的恨已經隨時間有所減弱了。畢竟,他已經敢於直面了。

沈啟無之子沈平子證實了這種說法,他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當沈啟無聽說昔日恩師周作人很潦倒,住在黑屋子裡,無人照顧時,他還曾寫過一首詩以示關切。

當時,兩人同住在一個城市,且都同是淪落人。

此時,距離兩人決裂已經過去了20多年,20多年彈指一揮間,恩怨終成過往。晚年,周作人對於這位同住一城的徒弟也表示過關心。然而,兩人卻終究咫尺永隔。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周作人去世兩年後,沈啟無病逝,終年67歲。

或許,在天堂,他們師徒能一笑泯恩仇......

相關焦點

  • 許廣平被捕受電刑76天,周作人卻袖手旁觀,晚年二人竟然報上公開互撕!
    1941年底,作為文化進步人士的許廣平被抓入「日本憲兵總部」關押76天,受盡拷打、電刑甚至剝衣之辱,當時任汪偽要職併兼「東亞文化協議會會長」的周作人,卻沒有任何營救之舉,持袖手旁觀態度,頗令人心冷,而在許廣平出獄後,他又以魯迅原配需贍養的理由要賣掉魯迅藏書,這更成為二人後來決裂的導火索。
  • 魯迅的二弟周作人,若沒事偽,也會是一代文學大師嗎?
    北京八道灣胡同11號這時,距兄弟倆在北京八道灣胡同11號置起房產、魯老太太和三兄弟一大家人「兄弟怡怡,合家歡聚」的生活才剛剛不到四年。自此以後,魯迅刻意減少應酬,以避免與周作人碰面。周作人家人及友人周氏兄弟的決裂,繞不開一個女人——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
  • 老子為什麼說「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一種理想的社會?
    老子推崇的一種理想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這句話的翻譯很好理解,就是說大家雖然離得很近,但是基本沒有什麼交往,各過各的小日子。但是為什麼說這樣的生活是理想的生活呢?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連載完後,當時的評論家們便大量的撰寫對《阿Q正傳》的評論文章了。當然,評論者幾乎都是對魯迅先生的讚美之詞。在魯迅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認可之時,人們對於周家是很羨慕的。魯迅姓周,原名周樹人,他還有二個弟弟,其中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弟叫周建人。其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也是一位大學者,大散文家、大評論家。而且,周作人和哥哥魯迅一樣,也在新文化運動的陣營裡,一直為新文化運動在搖旗吶喊。
  • 魯迅和周作人、周建人的情感糾葛,為何鬧得滿城風雨?
    這日,魯迅日記記載:"上午啟孟(周作人的字)自持信來,後邀欲問之,不至。"8月2日,魯迅與朱安搬出八道灣。次年6月11日,魯迅回八道灣取東西,與周作人夫婦發生衝突,魯迅日記記載:"下午往八道灣宅取書及什器,比進西廂,啟孟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又以電話招重久及張鳳舉、徐耀辰來,其妻向之述我罪狀,多穢語,凡捏造未圓處,則啟孟救正之。然後取書、器而出。"
  • 你真的知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這就是現代版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從字面淺顯的解釋就是,雞啼聲,狗吠聲,都可以互相聽得到,也就是明白對方境況,但是卻老死不相往來。再舉個例子:現在城市中,大家大都生活在單元房中,即使面對面鄰居,往往也是不認識,不來往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往往用來說明鄰裡之間那種陌生,人情淡薄的狀態。
  • 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兩個地支在這種情況下不發生任何關係!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句話來自於《道德經》,是老子描繪的一種大家之間互不侵擾,各享美好生活的「烏託邦」生活的場景。如下圖所示,雖然年宮中住著傷官,月宮中住著七殺、梟神和比肩,但兩個房子裡的人不互相往來,自然傷官也就不去制服七殺,偏印也就不會跟傷官相合了。這種情況我們也可以認為是兩個地支的藏幹之間「相安無事」,互為陌路之人。那麼,我的這個說法有理論依據嗎?當然有的。陰陽五行理論在解釋地支相刑的時候,其實就是以「藏幹」來論的。
  • 周作人:故鄉的野菜
    故鄉的野菜作者:周作人我的故鄉不止一個,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故鄉對於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情分,只因鉤於斯遊於斯的關係,朝夕會面,遂成相識,正如鄉村裡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後有時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東住過十幾年,南京東京都住過六年,這都是我的故鄉,現在住在北京,於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鄉了。
  • 張作霖從別人手中搶過來的姨太,為何後來和張作霖老死不相往來?
    這些夫人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姿態嫁給了張作霖,大多時候都把自己看作是張家人,相夫教子,只有三夫人戴憲玉是個例外,一度和張作霖鬧的不可開交,後來甚至出家,老死不與張作霖往來。這是為什麼呢?    戴憲玉18歲入張府,雖然年輕貌美,卻由於性格上心高氣傲,和張作霖有著極大的隔閡,因此,兩人感情並不牢靠,在嫁給張作霖後,戴憲玉整天鬱鬱寡歡。
  • 男子6萬元賣掉親生兒子,承諾老死不相往來,網絡送養黑產鏈曝光
    他與鄧某某在協商過程中達成一致,並且還向對方承諾,自己絕不會再去看他自己的孩子,老死不相往來。最終黃某成功拿到六萬元。紙包不住火黃某的騙局本來就有風險,他通過謊騙自己女朋友跑了,只留下自己和孩子,以此來博取群裡的人信賴。
  • 周作人與張鳳舉的「糊塗雙簧」
    子榮信中所稱「該華人之得稱為高等則因為在上海叛逆的時候能夠力唱『低調』的緣故」,即指丁文江在「五卅」慘案後所發表的《高調與責任》一文。丁文江認為「五卅」慘案後的罷工罷市、抵制英日貨等群眾反帝運動,都是「我們的知識階級最喜歡唱高調不知道負責任」表現。在丁文江的言論招致廣泛的批評後,胡適為此出面調停、為丁文江解圍。
  • 阿豬說:和婆婆鬧掰,老死不相往來的日子,她過的很快樂
    那天我在帶孩子,微信突然收到一條信息,一看是大學同學阿豬,畢業後,我和她也是偶爾聯繫,也是嘮嘮家常,談談孩子,在大學那會也是無話不說的好姐妹。「我要瘋了」,阿豬說。「怎麼了」?我問。「我老公那個神經病媽又開始作妖了簡直沒完沒了」,這次是語音發過來的,聲音那邊聽著她心情極其複雜,很是氣氛的樣子。
  • 電影《決裂》 「馬尾巴」功能的背後隱喻
    這是在1975年公映的電影,《決裂》中的一段情節,這個經典橋段講的是電影中的中間人物,知識分子孫教授在給學生授課過程中不談實際問題,而大講特講馬尾巴的功能。電影《決裂》片段:前幾天我給大家講了馬的呼吸系統,馬的消化系統,和馬的骨骼特徵。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馬尾巴的功能。
  • 魯迅先生弟弟周作人,還是周作人先生哥哥魯迅?中國人很在乎這個
    近日看一些介紹周作人藝術成就的文章,常常在其名字的前面加上「魯迅弟弟」的頭銜,好像非此便不足以說明其成就似的,這讓人頗感困惑。因為周作人在其哥哥崛起文壇之前早已名聲大噪。(魯迅的《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編入《吶喊》作為北大新潮社叢書出版,其主編正是其弟周作人。)
  • 「江西桃李天下教育集團」街舞督導徐偉—名師高徒
    周歡福自幼跟隨江西桃李天下教育集團街舞督導徐偉學習街舞,提升自我才能,正所謂「名師出高徒」,長期的街舞學習,對其自身的各方面素質都有所提升!可以說跟隨徐偉老師學習街舞對他的人生啟蒙有著很大的幫助,徐偉老師為他在未來的學生時代增添舞臺展現的亮點!讓他在未來生活中成為圈子中的焦點!為他在未來職場中增添競爭力!同樣,明師選學生也是很嚴格的,而且要求是"德才兼備″。
  • 《狼殿下》星兒得知滅門真相與狼崽決裂,轉身投入川王懷抱
    現在,女主終於不負眾望與狼崽決裂,帶著馬家軍投靠溍國。在楚馗的計劃中是打算讓馬家軍去與溍軍打仗,不管是成功與否馬家軍必定不能留,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而馬家軍一直以為溍軍是殺害馬瑛一家的兇手,因此對於與溍軍開戰是非常「狂熱」的,但是馬家軍的將領由於受到瘴氣的侵害,無力回天便派人回皇城請求援軍。
  • 《劍網3指尖江湖》藥王授高徒在哪觸發 藥王授高徒觸發攻略
    導 讀 劍網3指尖江湖藥王授高徒,要怎麼才能觸發呢,想必還有很多小夥伴不清楚,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劍網3江湖秘大全_藥王授高徒通關攻略,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
  • 在農村,為什麼很多鄰居吵架不和,甚至有的老死不相往來?
    搶到了底盤後,在空地上蓋了個豬圈,養起了豬。從此,兩家不再往來,在路上面對面見了不說話。唉,對門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想想就難受。李家後來也在豬圈旁種了樹,想等樹長大之後可以賣錢。幾年之後,豬圈前面的墳地遷走了,蓋了新房子,住上了一戶趙姓人家,和李家還有點親戚關係,只不過血緣關係有點遠。有一天,李家的樹葉子遮蓋了趙家的房頂,趙家男人就把樹葉子摘了,把越過房頂的樹枝也折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