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乾隆
從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看,清朝可謂是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經濟水平也是前所未有。在消費水平提升之後,消費能力最強的貴族,自然要購買更多顯示身份的奢侈品。
而在封建社會,奢侈品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有顯示身份,等級的意味。清朝的奢侈品消費,主力當然是富貴人家,消費的內容,卻並不單一,而更指向了不同的歷史傾向。
珠寶毛皮與北京對漠北的政策
1.上層貴族對故地特產的追捧
說到清朝,三百年封建極權之外,他們對自己民族的舊俗簡直是拓跋鮮卑的對立面。一直重視騎射,堅持木蘭秋獮,就連奢侈品消費,也對林海雪原的皮毛、人參甚至口菇等念念不忘。
可以說,正是滿族貴族對民族風俗的重視,對民族服飾、民族審美的堅持,為清朝東北特產的風靡打下了良好基礎。至於不同民族的漢族官員,穿貂兒是新朝新規矩,也是一種新時尚。
清朝前期的一位官員記載,流入北京的東北皮毛價值直線上升:「聞上御玄狐裘,直三千金。諸臣玄裘最下者千金。」
朝鮮使節金昌業記載,「座席有頭爪虎皮為貴, 其次無頭爪虎皮,其次狼,其次獾,其次貉,其次野羊,其次狍,其次白氈為下。」這說明有滿族特色的裝飾品已經有了等級意識而且制度化。
自然,穿衣戴帽並不能僅僅視作「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媚上的結果,反而代表了民族融合的必然趨勢和王朝鼎革在服飾上的延續。
封建社會的服飾向來是等級身份的象徵。在明代,官員通過穿仙鶴、虎豹等有不同飛禽走獸圖案的官服來區分文武品級,到清代,這一做法被延續下來,並拓展出官帽上的文章。清前期,朝廷出臺法令要求官員依據等級佩戴東珠,穿毛皮。
賜給功臣的黃馬褂是歷史劇中為人熟知的,而本身也作為騎射文明的服飾對北京貴族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餘特產不如服飾明顯,但也在清朝的堅持下一躍成為奢侈品。如東珠是宮廷的愛物,口菇是皇帝帽子上的裝飾,野生人參被吹噓為強過人工養殖,有不可替代性。
2. 滿蒙一家的羈縻政策
對於蒙古,清朝先徵服,後懷柔。政策有三,一來是滿蒙一家,世代聯姻;二來是尊崇佛教,強制出家;三來是加官進爵,稱臣納貢。就民族政策方面,除了必要的削弱蒙古之外,清朝對蒙古的舊俗就像對滿族一樣,也是重視保護的。按照清朝的要求,蒙古需要向清朝進貢特產,一切比照東北滿族故土。
如喀爾喀蒙古的九白之貢。「每年進貢九白之扎薩克等賞給重三十兩,銀茶桶各一、茶盤各一、緞各三十、布各七十……」
自然,伴隨而來的是朝貢貿易和蒙古在漢地短暫的私下貿易。另外,馬是重視騎射的滿族貴族所喜愛的,茶則向來是草原的奢侈品。可以說,儘管九白之貢有著濃重的外交意味,然而也完成了清朝與喀爾喀蒙古(日後的外蒙)之間的奢侈品交換和消費。
當然,駿馬之外,清朝還要求蒙古進貢其他的特產——就像遼對金做的那樣。於是蒙古的毛皮等單調的特產也被提升價值。
這樣的予取予求是否有政治之外的影響呢?在傳統史學觀念上,並不。儘管清朝貴族對固定地區的資源需求引起了對資源的過分損耗和掠奪,儘管後期道光帝因東北特產的衰竭作出規定來保護,然而幾乎可以說,清朝的行政命令不具備環保法令的初衷,而僅僅有保護祖地的象徵意義和嚴守邊疆的安撫意味。
簡而言之,對草原和林海雪原特產的追捧,是清朝對抗漢族同化,保存民族特色的政策之一,本身也在清朝封建化進展良好,滿漢充分融合的前提之下。
對此,清朝既要警惕像拓跋鮮卑一樣用夏威夷,結果徹底消失的「悲劇」,也要考慮過分排斥漢地主體民族,落得個像蒙元一樣「胡虜無百年之運」的下場。在這一點上,清朝帶動奢侈品消費,潛移默化彰顯民族特色,可謂成功的範例。
貢茶體系與中國進入世界市場的準備
1.貢茶體系的建立和實行
如果北部的貢品是皮毛東珠,那麼南方的特產便是茶。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遊牧民族也極為重要。在茶的進貢上,竊以為清朝繼承和發展了明朝的政策,將貢茶體系推向新的高峰。
清代貢茶主要來自各省徵收、官員納貢和迎奎貢。分別是各省的傳統義務,輸送貢品;官員上表納貢——就像「皇上您吃芒果嗎?」皇帝巡視地方時接受的貢品。除了各省徵收以外,大都是臨時性的,不多贅言。
前期,清朝貢茶承明制,但其徵收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雲南、湖北、湖南、四川、陝西等省。竊以為既有遙控地方,鞏固統治的需要,更因為農業生產技術提升,茶葉新品種開發等客觀因素的縱容。
朝廷規定:凡器用所需,百物之良,各有土產,直省有司歲支正賦市自民間;凡直省賦稅輸送者,歲有常數。
另外,貢物代表著統治階層的審美和價值情趣,被最高權力者推崇。明代以來,團茶、餅茶、抹茶因為失去了貢品的地位而衰落,清代則帶動了江南名茶的大規模出現,江南也成為貢茶的主要產地,這一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碧螺春、西湖龍井等至今被交口稱讚。
2.經濟作物的市場化
貢品帶動消費,自然也帶動經濟,在耕地面積擴大的清朝,就是促進了茶葉的產業化和經濟作物的市場化。這裡以茶為例,然而一定程度上也可代表棉花、玉米等作物的市場化進程。彼等對貢茶拍馬莫及,原因條件也各不相同,但同樣是清末農產品市場化的一部分。
對茶葉的追捧,反映了明清之際農業水平的迅速發展和江南經濟重心的戰略地位,同時也是對清代土地充分被開發、大一統穩定環境下商業發展、農產品商品化的回應。
因而可以說,儘管這一時期的中國仍然是封建社會,與西方國家漸行漸遠,但資本主義在全球範圍內逐漸發展起來,這一歷史現象在中國,至少是清朝中期以前,是較少外國參與的,是幾乎獨立發展完成的。
3.鴉片戰爭前宮廷內的西洋物品
我們知道,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就已經與西洋有所往來。包括明末的英王來信,清代的傳教士入朝,圓明園的中西結合等。西洋產品於是通過或進貢,或外交,或私人的方式流入中國,並為宮廷所追捧,成為新的奢侈品。
望遠鏡舊稱千裡鏡,「能令人見目不能見之物,其為用甚博,而以之測量七曜為尤密」。
鐘錶外交也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至今故宮博物館仍然留存著眾多英國,比利時等國的精美古董鍾。在私人方面,清朝貴族也十分喜愛西洋的稀罕物件,曾下令「買辦洋鐘錶、西洋金珠、奇異陳設或新樣器物」,「皆可不必惜費」。
早在鴉片戰爭之前,西洋的望遠鏡,八音盒,古董鍾,世界地圖等新奇的事物就已經傳入清宮,又在統治階級內部由宮廷傳入官員家庭。當然,即使權貴早已見識了新事物,甚至掌握了相當的現代科學技術,但仍然稱此為奇技淫巧,將它束之高閣或者「以悅婦孺」,僅僅是統治階級玩樂的工具。
對西洋奇技淫巧的追捧,正是明清兩代即使閉關鎖國也無法阻止的,國際貿易、各國交流共同發展的歷史趨勢。這一經濟貿易問題,眾所周知,是近代悲劇開始的直接原因,對清朝歷史的影響可謂尤為深切。
小結
作為封建專制發展到頂峰的清朝,奢侈品消費中富貴人家是主力軍,自然也能夠略微反映同樣以富貴人家作為主力軍的政治方面的問題。清朝歷史作為曾經的政治,更能給我們留下豐厚的精神遺產。
清朝的奢侈品並不單一,既要考慮到民族因素,也有時代因素,更要重視濫觴與蒙古帝國的世界總體聯繫。清朝是一個出現於中華民族封建社會晚期的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從這一明確的政權性質來把握,立足宏大而不捐細小,庶幾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奢侈品消費中的清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