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短短16天,全球新冠肺炎累計死亡病例就突破20萬。
4月11日,全球新冠死亡病例超過10萬例;到了26日,全球死亡病例已經破20萬,升至200698例。而從首例死亡到破10萬,用了91天。
目前,全球有超過一半死亡病例來自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這三國加上法國和英國,均為累計死亡病例破2萬的國家。截至27日,美國累計死亡病例達到54876例,是唯一破5萬的國家。
報告死亡病例的迅速飆升,部分是因為各國近期對統計方法進行調整。
從本月初開始,法國將養老院死亡病例納入統計中,此後該國報告的死亡病例成倍增長。義大利和西班牙則於本月對歷史數據進行修整,將此前未能及時統計的數據納入統計中。
被指實際死亡人數遠高於官方數據的英國也開始做出調整,重新檢查死亡證明上描述的死因,將疑似因新冠死亡的患者納入統計。
雖然美國是全球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但按照佔人口比例來看,排第一的並非人口3.3億的美國,而是人口僅1150萬的比利時:平均每10萬人中有近57例新冠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在歐洲的死亡病例中或有一半來自養老院和長期生活輔助機構。而流行病學家設立的監控平臺顯示,官方公布的死亡數據僅是冰山一角。
「人均死亡率」第一國
在近期的白宮疫情記者會上,總統川普經常會引用一張統計表,試圖說服民眾不要緊盯高企的死亡人數,而是從全國人口佔比考慮,比較「人均死亡率」。
排在這張統計表首位的不是美國、義大利、西班牙,而是與法國交界的比利時。
圖片來源:路透社
這張統計表引發了比利時農業大臣迪卡姆(Denis Ducarme)的抗議。據NPR新聞報導,迪卡姆指責川普的做法是「可怕」「零級」的政治伎倆,強調比利時的統計方法是目前「儘可能最詳盡的」。
迪卡姆的指責得到了認同,但川普引用的統計表也並非捏造數據。
彭博社統計顯示,截至24日,比利時每10萬人中有高達56.8例新冠死亡病例,是美國的近四倍,為各國最高。在歐洲死亡人數最多的義大利,這一數字為42.3;西班牙為47.4。
圖片來源:彭博社
截至27日,比利時累計確診46134例,累計死亡7094例,死亡率高達15%。但與高死亡人數相反的是,即使在疫情峰值時期,比利時也沒有經歷過義大利和西班牙遭遇的重症監護病床緊缺、無床位可用困境。
比利時於3月18日開始實施「封城」,疫情於4月初到達峰值。4月1日,當首都布魯塞爾的五家公立醫院出現ICU病床90%被佔用時,比利時全國有1144名患者在接受重症監護(ICU)治療。
而在3月底,比利時衛生大臣德布洛克宣布為應對疫情,當局已新設759張ICU病床。加上新設的病床,比利時共有2650張ICU病床可供使用。
上周四,比利時因新冠肺炎接受重症監護治療的患者下降到993人,為疫情暴發來首次下降到1000人以下。
《重症監護醫學》期刊2012年的一篇文章曾對歐洲各國的ICU條件進行比較。統計顯示,比利時的醫療系統為歐洲最好之一,平均每10萬人有15.9張重症監護和中期照護床位。高於義大利的12.5、法國的11.6和英國的6.6張。
圖片來源:重症監護醫學
雖然有著良好的醫療系統,比利時混亂的政局曾是外界最擔憂的抗疫漏洞:10個主要政黨相互爭鬥,遲遲沒有就組建新政府達成一致。
從2018年12月時任首相米歇爾領導的政府垮臺以來,比利時一直處於看守政府代管中。現任看守政府首相維爾梅斯(Sophie Wilmès)去年10月底才上任,上任不到半年。
但在面對此次疫情時,混亂的政局並沒有成為拖累,共同的危機反而促成了各黨的短暫和平。
在比利時宣布「封城」措施前兩天,比利時國王菲利普任命維爾梅斯為組閣人,授權其為應對新冠疫情組建特別內閣,內閣任期三到六個月。
這個臨時內閣由三個政黨的成員組成,雖然這三黨在議會中佔少數,但其餘七個政黨承諾將支持內閣的所有抗疫措施。
維爾梅斯在疫情中理智鎮定的表現也得到了民眾認可。比利時出現恐慌搶購時,維爾梅斯曾在超市倉庫接受電視採訪,用倉庫的庫存說明供應充足。採訪播出後,比利時的搶購潮有所緩和。
《金融時報》還指出,比利時最能成為其他歐洲國家榜樣的,是該國每天的疫情通報會不是由政客,而是醫學專家和新冠疫情危機中心的發言人負責通報。
專業人士的解說能及時澄清錯誤信息,減少陰謀論和流言的傳播。疫情初期,在回應特定人群是新冠病毒傳播者的謠言時,危機中心的發言人曾直接指出,病毒不會只針對某一個群體,「病毒沒有靈魂和性別」。
既然比利時從醫療設施到應對措施都佔據優勢,為何會淪為「人均死亡率」第一國?
最主要是因為該國的統計方法。
在比利時的死亡病例中,有約一半來自養老院。包括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在內的大部分國家在統計死亡病例時主要針對在醫院死亡的普通患者以及從養老院送入醫院後死亡的患者,在養老院和家中死亡的人數沒有納入統計中。
世衛組織上周表示,據估算,歐洲或有約一半新冠死亡病例都來自養老院和長期生活輔助機構。美國媒體統計顯示,美國有超過1萬死亡病例來自養老院。
而比利時不僅僅將死於養老院的患者納入死亡病例中,還統計了沒有確診、有疑似症狀、與確診患者有過接觸的死者,無論其是居家還是住在養老院。
例如在養老院死亡病例統計中,僅有4.5%為確診患者,其餘95%均為沒有得到新冠確診的患者。
由於報告的死亡人數高企,比利時的這種統計方式也因其造成的負面印象而備受壓力。
但比利時政府新冠肺炎疫情發言人、病毒學家安德烈(Emmanuel André)堅持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衛生部門了解疫情的嚴重程度,「你不知道,就很難採取行動」。
「超額死亡」
為了解疫情中的實際死亡人數,歐洲流行病學家設立了名為EuroMOMO的數據平臺,對歐洲24個國家的「超額死亡」進行監控。《紐約時報》也對12個國家和城市進行了類似統計。
所謂的「超額死亡」,是研究人員將各國的歷史平均死亡人數與今年同期的死亡人數進行比較,其中的差額就是超額死亡。統計時不論死因,也就是全因死亡(all-cause mortality)。
EuroMOMO的統計將24個國家從2009年到2019年的平均死亡人數作為基準線。比較顯示,今年第16周,也就是4月13日起算的七天,超額死亡已經超過14萬,為2018年以來最高。從3月16日到4月12日,有約7萬超額死亡。
圖片來源:EuroMOMO
《經濟學人》雜誌將義大利的全因超額死亡與官方公布的新冠死亡病例進行對比。調查發現在可收集數據的1700個市鎮中,從3月1日到4月4日,官方統計共有約6100例新冠死亡病例。
但在同期,相關地區有1.28萬超額死亡,意味著官方新冠死亡數據只覆蓋了48%的超額死亡。其餘的超額死亡中有多少實際為新冠肺炎死亡,現在尚無法知曉。
即便是在採用了更廣泛統計方法的比利時,從3月16日到4月5日,官方公布的1400例新冠死亡也僅覆蓋了同時期超額死亡的50%。
《紐約時報》採用類似的方法,對西班牙等12個國家和城市的死亡人數統計對比發現,3月,各地全因超額死亡與官方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數之間至少相差3.6萬人。
文章特別指出,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官方3月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數為84人;但同月,雅加達公園及墳場署數據顯示,該市有超過1600人下葬。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的人口統計學家斯科尼科烏(Vladimir Shkolnikov)指出,目前出現的全因死亡上漲還是在各國採取了居家令、保持社交距離等嚴格限制性措施的前提下。如果沒有這些措施,「現在的死亡人數勢必會更高」。
從研究人員到部分政府官員均認為,歐洲多國的實際新冠感染和死亡人數要遠高於目前官方公布的人數。
比利時病毒學家範古赫特(Steven Van Gucht)則相信,只有設立了良好監測系統的國家才會報告更多病例和死亡病例。
相比數字高企的國家,「沒有報告或者報告數量少的國家,才是最應該引起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