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記得關注哦~
【被100多隻蚊子同時叮咬是什麼體驗?為何蚊子能在北極圈生存?】應該不會有人喜歡蚊子吧?雖然夏天已經過去了,但蚊子還是會「蹦躂」一段時間,甚至在冬天,一些溫度比較高的屋子裡,也會有蚊子。
南方的蚊子要比北方的多,因為它們繁殖的溫度要在10度以上,因此更喜歡溼熱的環境。不過,並不是寒冷的地方就一定沒有蚊子,在北極圈這種寒冷地帶,也已經被蚊子「霸佔」,並且這裡的蚊子十分彪悍,被認為北極圈最兇猛的動物之一。
為什麼喜歡溼熱的蚊子會出現在北極圈呢?它既沒有厚厚的脂肪,也沒有能抗寒的皮毛,究竟是如何存活下來的?這就打破了我們慣性思維的認知,按照常理推測,瘦小羸弱的蚊子是不可能在那種地方存活下來並且繁殖的,然而,所有人都低估了蚊子頑強的生存能力,以及我們對北極圈環境與氣候的定位。
一、蚊子是「善變」的
在我們的記憶中,北極圈的環境應該是千裡冰封萬年雪飄,放眼望去一片白色,動不動就零下幾十度,可實際上卻不然。隨著近幾年全球變換,北極圈也變了,不再是我們印象中的樣子,今年六月份,向來高冷的北極圈,竟然出現了38攝氏度的歷史性高溫。
當然,「善變」只是蚊子喜愛的一方面。由於北極圈地勢比較平坦,匯聚了大量的死水,在死水的四周,聚集著大量的動植物殘骸,這些腐爛的殘骸,給蚊子提供了優質的生存環境。我們都清楚,雄性蚊子是不咬人的,咬人的都是雌性,它們在繁殖的時候,會為了下一代而吸血補充營養,這就是我們被咬的原因了。而雄性相對比較友好,它們存活主要靠吸食植物的汁液。而選將卵產在腐爛潮溼的殘骸裡,也是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最充足的養分。
再有就是蚊子適應環境的能力。隨著歷史長河的不斷演變,很多動物的生活習性以及身體構造已經「背離」了它們的祖先,甚至有些飛禽都因環境的影響,失去了飛行能力,蚊子也是一樣的。隨著溫度的不斷變化,蚊子的適應能力也逐漸加強,並且蚊子的繁殖能力也非常驚人,幼蟲7天就能完成孵化,而一隻蚊子在適宜環境中的生命周期約3個月,每隻蚊子在一個生命周期內產卵大約2-8次,產卵量大約在1000-3000顆,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夏天,你可能為一整個家族的蚊子提供者美餐。
驚人的繁殖能力,加上短暫的生命周期,這讓蚊子生出了更加適應外界環境的決心,畢竟燦爛的一生如此短暫,因此它們既能出現在炎熱的夏季,又能適應寒冷的北極圈,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蚊子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兇猛
北極圈為蚊子搭建了最優的生活環境,這也構成了它們肆意泛濫的原因,並且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北極圈的溫度上升,那麼蚊子孵化的速度就會提升,死亡率會下降,這樣一來,即使短短數月的時間,都很有可能讓蚊子泛濫成災。
隨著近幾年北極圈溫度的變化,一些國家也將目光轉向了這裡,而關於北極圈的報導也越來越多,這其中就包括蚊子。甚至在之前的一篇報導中有提到,曾經有人為了更全面的觀察蚊子,竟同時被100多隻蚊子叮咬。
這讓我想到了賈玲小品中的一句話「想想就恐怖」,然而人類同時被這麼多蚊子叮咬,卻是例外,何況我們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動物就不一樣了,它們無法顧及到身體的每一處,被蚊蟲叮咬,也只能嘴或身體蹭。然而被蚊子攻擊,也並不是和我們想像的一樣簡單,當同時被成群結隊的蚊子攻擊時,是沒法進食的,這種結果會直接導致動物死亡,其數量和繁殖能力也會出現下降的趨勢。
所以蚊子遠遠要比我們想像中可怕的多,甚至老怪認為,被蚊子群攻其實是一種殘酷的懲罰,畢竟是有致命的機率的,不然在古代,就不會把蚊刑作為對犯人的刑罰了。或許會有人誤以為蚊刑還不能作為酷刑的一種,但如果被捆綁起來放在穿上,推進滿是雜草的河中,這個人基本就沒什麼存活的可能了。因為蚊子在叮咬的過程中,並不只是好好的享受美味,為了能夠吮吸到新鮮的血液,它們會一邊吃,一邊釋放抗凝素,這種抗凝素。這種抗凝素少量尚可,大量融入人體是有害的。而且實驗測試表明,如果在不採取措施的情況下,被一萬隻蚊子叮咬,是可以把一個人吸乾的。可想而知,那些成為蚊子口中餐的動物,有多可憐了吧。
三、蚊子是否會滅絕
如果蚊子作為一種名副其實的害蟲,那麼它的滅亡應該會被給予無比真誠的厚望,可事實卻相反。雖然它們惡名昭著,但不得不承認,作為食物鏈中的一環,它們的存在也是有意義的。通常蚊子會把亂生產在水中,這就給一些水裡生活的動物提供了主要的食物來源,並且成年的蚊子,也是蜘蛛、蜥蜴、壁虎等動物的食物供應者。所以,即便人類再怎麼討厭蚊子,也不會使用人工的方法讓其滅亡。
【關注老怪,帶你探索不一樣的社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