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和大家來聊一聊一本"奇書"《山海經》,它作為我國最為神奇和耳熟能詳的一本書籍,相信大家都聽過或者讀過,兩者都沒有也一定看過關於它的文章或者視頻介紹。在文化爆炸的今天,他已經成為一些遊戲公司和網絡作家用來吸引人們的金字招牌了,同時在網絡上一直有很多人在網絡上討論《山海經》所描繪的世界,也有很多人被裡面描述的奇花異草和稀奇古怪的異獸所吸引目光,所以今天我們也來講一下山海經。軟核分析下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和裡面的異獸究竟是怎麼回事。
《山海經》中,山經有5卷有兩萬多字,海經有8卷一萬多字。《山經》和《海經》是兩種不同的行文格式,兩種不同的風格他們原來很可能是分開的,很有可能不是同一時期完成的,只是漢代以後才合起來叫做《山海經》。
那麼《山海經》所描述的地方有多大呢?
有些人會認為他只是寫了整個中國的風土人情和奇珍異獸、而有的也認為是整個亞洲大州、甚至也有人認為是整個世界,並且是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證據。反正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誰都可以提。個人認為《山海經》應該是西周時期的某些統治者在不同時期為了進行國土資源調查,派遣了幾群人沿著不同的山脈考察,並匯集當地居民所描述而成的一本誤差極大的地理書(圖冊)。他的排查範圍大約是統治疆域內,但不排除向疆域外探索了一小段距離,不過這個距離肯定不會很遠。
而山海經中的異獸也是分為好幾類,第一類是對號入座型,這類異獸就是原文描述和現代的某一種生物基本一致,比如犛牛。第二類是理解誤差型,這類異獸屬現代人對古人的描述理解錯誤而出現的奇怪動物。根據研究,《山海經》本來是有圖的但經過數千年的流傳只剩下了文字,所以我們只能對這堆乾巴巴的文字發揮想像力來描述裡面出現的事物。但是現代人和古代人的認知肯定是有區別的 而《山海經》裡面用的最多的 手法是比喻裡面的人面馬面,鳥身蛇神,有可能也只是一種形容詞。比如《西山經》有云:"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毛赤喙,人舌能言語,名曰鸚鵡。"試想一下,如果今天鸚鵡滅絕了,這個人舌該如何解釋?
第三類是描述誤差型,這類是因古人的認知水平有限,而導致描述出現現代人看起來很奇葩的異獸。如當時古人對章魚的描述,形容為"一首十身"的怪物。第四類天災人禍型,但是如果這樣想不是這些動物帶來的災難,而這些災難帶來了這些動物,那麼這樣不就很好理解?第五類人禍型,這類"異獸"並不一定是動物,有可能是人刻意裝扮的。
比如當人們舉行慶典活動的時候就會盛裝打扮,打扮成一種圖騰。而這種圖騰被記錄下來便成為了一種異獸,還有帶來戰亂的"異獸",也可能是當時穿了奇裝異服的偵察兵。
綜上所述,《山海經》裡面的內容可以說是最大程度的還原了遠古時期的人們生活狀態,與風俗,雖然有些對事物的描述有些誇大的成分。但是通過此書我們也能看到當時人們面對未知生物時的感覺和對當時未知現象的理解。是研究遠古文明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