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奧利弗·布朗等訴託皮卡教育局等案(1954),簡稱「布朗案」,是一件美國史上非常重要、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訴訟案。它宣告了在美國被牢牢堅守了58年的「隔離但平等」法律原則的終結。

  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由來已久。美洲原是印第安人的故鄉,自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國不斷地向北美洲移民,並在這裡建立13個殖民地。殖民者殘暴地屠殺土著居民,使印第安人瀕臨絕種。由此造成勞力匱乏,他們不得不從非洲擄掠大批黑人充當奴隸。隨著擄掠來的黑人奴隸越來越多,黑奴問題成了美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建國之初,人們對於舊英國殖民時期所帶來的黑人就有不同態度。1808年國會雖通過法案禁止從海外輸入奴隸,但仍然容許各州自行決定是否蓄奴。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以工業為主的北方各州對於人力的需求降低,和以農業為主和人力需求多的南方各蓄奴州在奴隸問題上的衝突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1861-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戰爭的結果不僅阻卻了國家的分裂,而且其間美國第十六屆總統林肯於1862年9月22日發表了被馬克思稱讚為「聯邦成立以來的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文件」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黑人奴隸從此由「主人財產」轉變成「自由人」。

  但是,南北戰爭以後,解放了的黑奴仍然沒有真正獲得與白人平等的地位。因為南方白人在不能蓄奴的情況下,轉而通過了許多對黑人不利的法律,來限制黑人的權利。如祖父條款及吉姆·克勞法等。祖父條款對投票者進行教育程度、財產狀況或納稅與否的審查,限制只有條件較好的選民有投票權,從而使得法律上擁有投票權的黑人在實際上又因財產資格而失去投票權。吉姆·克勞法設立層出不窮的種族隔離措施,規定各種公共設施如旅館、學校、廁所、公共汽車、火車、飛機、餐廳、運動設施、俱樂部、醫院等都要根據種族的不同而隔離使用。在種族隔離制度下黑人往往受到歧視,只能使用次等設施,缺乏社會資源,卻又不能通過選舉權改變不平等的現狀。美國因此之故(特別是南方)在這90年間一直是一個嚴守種族隔離政策的國家。在1896年的「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簡稱普萊西案)中,美國最高法院確立了一項法律原則——「隔離但平等」。法院的理由是,種族隔離政策是否造成不平等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不是一個司法問題;甚至還說,「如果一個種族相較於其他種族在社會上就是比較低劣,美國憲法當然無法將不同的種族放在同樣的標準上比較」。  

  「隔離但平等」的涵義是:只讓白人坐車不讓黑人坐車是不平等的,但讓黑人不與白人一起坐車是平等的;只讓白人小孩上學不讓黑人小孩上學是不平等的,但不讓黑人小孩與白人小孩一起上學是平等的。美國最高法院的普萊西案判例將黑人與白人「事實上」的不平等直升為「法律上」的不平等。

  美國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黑人為衝破黑人小孩不能在白人學校上學而發起的一系列訴訟。

  屬於「布朗案」系列中的第一個案件是發生於1947-1949年的布理格斯訴伊利奧特案。上世紀50年代,當地的黑人學校不僅校舍差,和白人學校相比還少了接送校車,黑人學童必須走路上學。黑人學校的校長約瑟夫·德蘭接觸白人學校的管理者要求他們提供校車以幫助黑人學童們,但遭到拒絕。約瑟夫·德蘭寫信請求州政府教育當局的協助,也無反應。最終,經過幾年挫折後,約瑟夫·德蘭收集到足夠量的籤名,提起集體訴訟,訴訟請求也從要求校車擴展到要求取消政府的種族隔離措施。法院引用了「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判決原告敗訴,但是要求教育當局改善黑人學校的設施。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不滿此判決而提出上訴至最高法院,因此成為後來布朗案的一部分。

  「布朗案」系列中的核心案例正是1951年秋天奧利弗·布朗為首提起的集體訴訟。1950年代早期,琳達·布朗是一位住在堪薩斯州託皮卡的學生。她和她的姐姐泰瑞·琳每天都要沿著石島鐵路調車廠走一英裡的距離到公共汽車站,然後搭車到距離家裡有五英裡之遠的黑人學校蒙羅小學。琳達·布朗嘗試取得離她家較近的薩姆納小學上學(該學校離家裡只有幾個街區的距離),卻遭到託皮卡教育局的拒絕,理由是薩姆納小學是一個只給白人小孩子讀的學校。1951年秋天,由於訴訟原告的足額加入,以學生琳達·布朗父親奧利弗·布朗作為第一原告對託皮卡教育局提起集體訴訟,要求校區停止種族隔離政策,主張種族隔離的學校已經侵害了琳達·布朗依據憲法第14條修正案所保障的同等保護權。

  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上訴到最高法院時,最高法院將幾個同樣具有種族隔離教育背景事實的案子合併一起審理,且合併判決(除波林案)。因此,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其實是一個廣泛對這些所有合併審理的案子以及隨後的布朗第二案的稱呼。它們包括: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布理格斯訴伊利奧特案、戴維斯訴普林斯·愛德華郡教育局案、貝爾頓訴格布哈特案、以及波林訴夏普案。

  1954年5月17日,最高法院以厄爾·沃倫為首席大法官的九位大法官,以9:0的票數對布朗系列案作出了裁決,表達了最高法院對種族隔離所持的反對態度。法院的裁決宣布:「公共教育領域絕不允許『隔離但平等』原則存在。在教育機構內推行種族隔離,實質上就是一種不平等。」南方的種族隔離制度,則違反了憲法第14條修正案關於「州……不得……拒絕給予任何人以法律平等保護」之規定,應儘快廢除。

  在美國歷史上,「隔離但平等」原則被劃上了句號,黑人與白人的平等權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責任編輯:鄧浩)

相關焦點

  • 馬歇爾如何通過「馬伯裡訴麥迪遜一案」推動美國三權分立的確立
    美國現行的司法權地位,是由經典的「馬伯裡訴麥迪遜一案」的裁決助推獲得的,案件直接推動美國民主制度中出現了重要的違憲審查制度,為進一步明確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權利機制奠定了重大的實踐基礎。美國最高法院01「馬伯裡訴麥迪遜一案」的被告是當時的國務卿,開啟了違憲審查的先河,對美國權利制度的內部制約與平衡產生了重要影響「馬伯裡訴麥迪遜一案」,發生在19世紀美國新老總統權利交替之際,即將卸任的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在其任期(1797
  • 布萊爾稱與美國太親近會深受其害 指定布朗繼任
    布萊爾:與美國太親近會深受其害 指定布朗繼任  英國首相託尼-布萊爾6日承認說,他與美國的「親密關係」讓他嘗到了政治上的「苦果」。與此同時他也正式指定財政大臣戈登-布朗為繼任者。  布萊爾:與美國走得太近讓我受傷  布萊爾提醒他的繼任者說,不要放棄與美國的關係,因為如果英國不與美國表現得那麼親密的話,英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將會減弱。  他說,當他離開唐寧街10號後,工黨內肯定會有一場爭論,討論英國是否應該同時跟自己的兩大聯盟——歐盟和美國,保持合作。在他的首相任期上,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 李四真愛旅:美國普羅維登斯著名景點,布朗大學!
    布朗大學位於羅德島州,創立於1764年,是全美第七古老的高校。這裡最大的特點是小而精。其入學競爭極為激烈,僅有9.5%的入學率。整個學校沒有校門,校園的建築零散地分布在馬路上,比較特別。校園的吉祥物是一隻棕熊,你可以在學校內看到一座棕熊吉祥物的雕塑。
  • 金寶師公司訴寧明縣政府、寧明華僑農場行政強制及行政賠償案
    網絡配圖裁判要點現有證據能夠證實金寶師公司案涉房屋及設備實施拆除行為的主體為寧明華僑農場。金寶師公司主張寧明縣政府在寧明華僑農場自行拆除案涉房屋的過程中知情、指導並實施了協助維穩等行為,不能等同於寧明縣政府直接實施或委託實施了拆除行為,現有證據不能證明被訴行政行為存在,金寶師公司的主張沒有事實根據。
  • 英國前首相布朗新書爆料:當年入侵伊拉克是被美國坑了
    據界面新聞5日報導,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就伊拉克戰爭對美國做出了不同尋常的指控,稱當時受到了美國的誤導,否則的話,英國不會參與入侵伊拉克。 他說,美國國防部知道伊拉克當時的總統薩達姆並沒有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在出徵伊拉克之前英國並沒有從美國得到這一情報。 他說他是在卸任之後才得知這一情報,並暗示如果英國政府當時得知真相,歷史可能需要重寫。
  • 南京小學生不能按最近距離入學告教育局被駁回
    原標題:不能按最近距離入學南京小學生告教育局   據新華社電離家300米的學校不能上,卻被安排到2公裡外的學校就讀,南京市建鄴區一位小學生由其父親代理,將建鄴區教育局告上法庭,要求就近入學。建鄴區法院11日作出一審駁回原告訴求。
  • 商贏環球:關於《Active Sports訴星光國際協議糾紛》一案最新進展...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訊,商贏環球(600146)4月3日發布公告,關於《Active Sports訴星光國際協議糾紛》一案,最新進度為結案,案件審判結果為原告撤訴。共同原告方此外還訴請相應利息,並要求被告承擔本訴訟所產生的成本和費用。 關於此案對公司的影響,公司表示,由於本次訴訟事項已撤訴,對公司本期利潤數或期後利潤數不會造成影響。公司將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來源: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
  • 她讓美國人重新認識宮保雞丁|過去一年離世的12位傳奇女性
    原創 Faye編譯 加拿大和美國必讀她曾在「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擔任律師,並在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擔任法官,在那裡她一直為爭取墮胎權和性別平等而鬥爭。1993年,她被任命為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在那裡她堅持做出公正的裁決,支持婦女權利、平權行動、投票權等等。經過與癌症的長期鬥爭,她於2020年9月去世。金斯伯格大法官的逝世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影響。
  • 兒童繪本鼓吹逃犯是「勇士」 香港教育局:學校勿採用
    兒童繪本「羊村十二勇士」鼓吹逃犯是「勇士」,香港教育局副局長:學校勿採用  【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 趙友平】香港「東網」1月12日消息稱,香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表示,兒童繪本「羊村十二勇士」不適合作為教材,她呼籲學校匆採用,還提醒家長應留意圖書是否「掛羊頭賣狗肉」。
  • 非槍人生:乾十三強勢救下布朗,布朗或將成為乾十三的持槍人
    在一次任務委託中,有人問到乾十三你頭上的扳機誰能扣動,乾十三表示只有獲得自己認可的人才可以,但從他的表現上來看,乾十三並不打算認可任何人,可是最新季中布朗的出現,卻讓乾十三有所改觀。原來,布朗的身份雖然是貝琉連科技公司CEO的長子,但是卻被當成一個實驗體,裝上了一個名叫「和弦」的裝置,這個能夠從外部控制擴張者的設定,對於乾十三而言簡直就是一個如同外掛般的存在。
  •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圖書界的先鋒女性,她的世界不止有逃家小兔
    110年前的今天,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出生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富裕家庭。「懷茲」是wise即「聰明」的音譯,布朗正是一位絕頂聰明、才華橫溢的傳奇女子。年輕的瑪格麗特·懷茲·布朗1928年,布朗18歲,她進入維吉尼亞州的霍林斯大學繼續學業,這是美國最早的專門針對女性的高等學府之一,4年後,她取得了文學學士學位。因為大學期間的一次感情失敗,畢業後的布朗決定選擇一條不同於她大多數同學的人生道路:回紐約當老師。
  • 中國知產法庭首發「禁訴令」性質行為保全裁定:為華為止損
    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法庭通報7起典型案例,其中一例系中國法院首次在知產領域作出具有「禁訴令」性質的行為保全裁定。據通報,智慧財產權法庭自2019年1月1日揭牌以來,截至2020年12月23日,共受理案件5104件,審結4124件。
  • 小時候看不懂的《查理布朗和史努比》,現在終於看懂了
    《查理布朗與史努比》是基於查爾斯舒茲著名連載漫畫花生漫畫故事與人物錄製的電視動畫系列。在1983年到1985年間的星期六早上卡通時段於cbs電視網放映。首播時因為只有兩個季,18個章節,幾乎能肯定被反覆播出過。1990年代時,這部電視動畫系列重播於迪士尼頻道與尼克頻道。
  • 布朗即將入主唐寧街10號 可能將延續布萊爾政策
    布萊爾要走了,等待了多年的工黨二號人物、財政大臣戈登·布朗終於要走上前臺。此前一天,布朗在大會上發表了一次精心準備的演講,懇請工黨同仁給他機會戰勝保守黨領袖卡梅倫,宣告了接替布萊爾成為首相的意願。  繁榮經濟的締造者 相對於布朗繼位,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對於布萊爾的衰落可能更加關心。
  • 對捕訴一體審查報告模版的理解與思考(一)
    這就要與案管部門溝通,最後也得到了諒解,那就是可以在系統中審查報告這個自動生成的模版,寫上這麼幾個字來代替,那就是「詳見審查報告」。這些工作之所以能夠做通也是因為有「認罪認罰」改革試點政策的原因,因為試點工作就要求要對文書流程進行適當簡化,我這就是適當簡化麼,落實改革要求麼?同時,我們還允許所有的認罪認罰案件都不用撰寫三綱一詞,這又是進一步的簡化。
  • 楊靖︱美國民權運動再回顧:為了平等,必須填滿監獄
    十九世紀初,託克維爾斷言,「美國人最大的優勢是,他們無需經歷一場民主革命就實現了一種民主形態;他們生來就是平等的,而非後來才變成平等的」。令這位法國歷史學家始料不及的是,僅僅在半個世紀以後,美國人就以一場傷亡逾百萬的內戰昭告世人:根本不存在未經奮鬥便能獲得的民主、平等和自由。
  • 北京多某西餅店被訴侵權
    西餅店被訴侵權 擅用「海底小縱隊」系列形象?今天記者從石景山區法院獲悉,該院行政庭(知產庭)現已受理原告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訴被告北京多某西餅店侵害作品複製權糾紛一案。《海底小縱隊》系列動畫片自2010年在英國BBC首播以來,已先後在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一百多個國家的主流媒體播出,深受兒童喜愛。
  • 賣野生動物被訴:「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請別再殺戮
    賣野生動物被訴:「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請別再殺戮  【賣野生動物被訴】2月24日訊 著名球星姚明曾出演過一個廣告,裡面有句經典臺詞叫「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快報》2月23日報導,印度哈裡亞納邦(Haryana)一家醫院近日發生一起聳人聽聞的強姦案:
  • 美國十大寵物食品公司
    長期以來,作為美國市場的領導者,雀巢普瑞納還在19個國家經營寵物食品工廠。雀巢公司在全球有三個總部:美國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負責北美和拉丁美洲的業務;歐洲的瑞士洛桑;以及澳大利亞的雪梨,覆蓋亞洲、大洋洲和非洲。其母公司雀巢的世界總部設在瑞士沃維。
  • 馬伯裡訴麥迪遜案(下)——美國違憲審查制度的起源
    從此美國確立了普通法院的違憲審查體制,最高法院擁有了解釋憲法、裁定政府行為和國會立法行為是否違憲的權力。在以判例法為主的美國,立法和行政部門無權推翻最高法院對馬伯裡案件的判決。相反,按照英美普通法系遵循先例(stare decisis)的原則,此判決將作為憲法慣例被後人永遠引用。據統計,在最高法院以後的判決中,馬伯裡案高居被引用案例之首,達數百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