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中心主任 來源於:洪言微語
時至今日,很多支付用戶對微信和支付寶的提現收費仍不習慣,雖然費率不高,卻也影響體驗。當初巨頭公布政策時,給出的理由是——向用戶免費的同時給銀行付費,成本壓力太大,不得已而為之。分析人士則各執一詞,有人認為是巨頭圈禁用戶的理由;有人則澄清支付機構的確微利經營。
巨頭們既然公開講了,應是實情,但缺乏公開資料,普通用戶很難一探究竟。借著匯付天下公布招股說明書,裡面的信息足夠我們去驗證這個問題。另外,通過「解剖」這家支付機構,對大量信息「細嚼慢咽」後,關於第三方支付,我們還能了解很多「不向外人道」的細節。
掃碼支付的攻城略地
2014年前後,圍繞線下掃碼,監管、銀聯、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多方之間發生過不少摩擦。進入2016年,各方開始統一認識,力推掃碼支付。2017年,掃碼支付在線下場景中隱隱有「一統天下」之勢。
下面我們通過匯付天下的主營業務收入數據,對這一過程做個簡要復盤。
匯付天下的支付業務主要涵蓋POS、網際網路支付、行動支付和跨境支付四種。大家平時通過POS機進行刷卡,都可歸到POS交易項下;大家通過電腦進行的支付,被稱為網際網路支付;通過手機、PAD等行動裝置進行的支付,比如掃碼支付,稱為行動支付;涉及到資金跨境流通的,稱為跨境支付。
從交易量數據看,2015年-2017年,總的交易量從4486億元增至11400億元,其中,POS交易量由1560億元下降到557億元,網際網路支付緩慢增長,而行動支付則從891億元增長至7577億元。進退之間,行動支付迎來爆發式增長,POS交易卻在迅速失去領地。
掃碼付是行動支付的大殺器,「侵入」的場景早已經從小商戶滲透到大商場、中高檔飯店和酒店,並迅速改變著消費者的線下支付習慣。就筆者的觀察來看,身邊不少人已經習慣了一部手機搞定一切消費場景。
消費者習慣的變化倒逼銀聯和銀行做出改變,對掃碼付由排斥轉為擁抱。2016年,銀行和銀聯相繼推出掃碼產品,之後,背負「擊敗掃碼付」使命的雲閃付,在APP中也集成了掃碼功能,全新升級為所謂的銀行業「統一APP」。
從收費水平上看,行動支付遠高於POS和網際網路支付,2017年為千分之1.6,即交易量1000元向商戶收費1.6元,從結果上看,為匯付天下創造了12億的營收。
對於未來行業趨勢,招股說明書也做了預測,2018年-2021年,行動支付有望保持年均39.4%的增速,到2021年,交易量總額達到368.8萬億元。
得行動支付者,得支付天下。
這兩項支出「壓垮」了支付機構
在各種報導中,支付機構都是微利經營的,巨頭們熱衷於收購支付牌照,醉翁之意不在酒,沒指望靠支付賺錢,他們看重的是支付背後的帳戶體系和數據沉澱。
是什麼原因導致支付機構賺不到大錢呢?從匯付天下數據看,有兩座大山,分別是渠道夥伴和銀行、銀聯等清結算夥伴。下面詳細說明:
1、渠道佣金
從銷售成本結構來看,向渠道合作夥伴支付的佣金及費用是大頭,2017年為8.3億元,佔比71.7%。
這裡的渠道合作夥伴,主要是1800家ISO網絡,即線下商戶渠道拓展代理商。資料顯示,除了網貸、航空票務等垂直行業外,匯付天下主要通過ISO網絡拓展小微商戶。截至2017年末,共發展1800家ISO網絡,累計拓展小微商戶580萬戶。此外,2017年匯付天下開始嘗試SaaS渠道,發展了10家合作夥伴。
渠道佣金的背後是獲客成本,在互金行業,一直存在獲客貴的問題,支付機構也不能免俗。
從趨勢上看,隨著越來越多的C端巨頭湧入B端,通過ISO網絡拓展小微商戶的成本還會進一步提升。
2、銀行和銀聯手續費
第二塊成本為處理費,是指向銀行和銀聯支付的費用。作為收單方,支付機構先行從商戶那裡扣除費用,然後按照既定比例支付給銀行和銀聯。2017年,匯付天下這塊費用支出為1.9億元,與16億元的支付業務收入相比,佔比約為11.88%。
這麼看,這塊費用並不算高,為何支付巨頭把提現收費的原因歸結到銀行身上呢?
匯付天下主要服務B端商戶,提供的各類服務都是收費的;而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機構而言,有大量的C端個人用戶,早期都是靠著免費策略提高用戶體驗的。比如帳戶提現、信用卡還款,一邊對客戶免費,一邊繼續向銀行和銀聯繳納手續費。雖然只有千分之一,積少成多,也頗為可觀。
撐不下去後,把收費歸結到銀行身上不能算錯。提現收費後,好多人都不提現了,客觀上看,倒也算提高了用戶粘性。
另外,自監管明確表態支付機構不得通過補貼等方式「擾亂」競爭秩序後,市場猜測巨頭們的紅包大戰將告一段落。節約下來的數億營銷費,是否會重新用於提升用戶體驗呢?
3、其他費用
除此之外的其他銷售成本還包括:客戶實名認證而向第三方數據供應商支付的費用、支付終端採購成本、支付終端折舊成本、金融科技服務成本等,總體上看,這部分費用佔比較低,不再詳述。
當央媽關上一扇門,市場會自己打開一扇窗
對於支付機構,市場還有一個關心點,那就是備付金利息收入問題。一直有一種傳言,認為支付機構主業不掙錢,就靠吃用戶的備付金利息活著。是這樣嗎?
2017年1月,央行曾發布支付機構備付金新規,提到「人民銀行或商業銀行不向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帳戶計付利息」。當時,不少分析人士擔心,不再對備付金計息後,支付機構的盈利狀況將進一步惡化。
匯付天下的數據顯示,2015-2017年,備付金利息收入分別為2610萬元、3830萬元和6160萬元,對應的稅前利潤分別為355.4萬元、1.4億元和1.55億元,佔比從73.4%降至40%。可見,備付金利息的確是一塊重要的利潤來源。
2017年12月,央行宣布在2018年4月前將備付金集中存管的比例提高至50%,意味著支付機構一半的備付金利息被拿去。
怎麼辦呢?發展增值業務。
我們常常講,支付搭建了帳戶體系,沉澱了用戶數據信息。基於這些數據,支付機構可以開展多元的增值業務,花樣很多。以匯付天下來講,主要有以下幾種:
1、帳戶管理系統:為網貸平臺和電商平臺開發企業級帳戶管理系統,集成充值、提現、分帳、記帳等功能,可無縫對接客戶現有業務平臺,亦可接入第三方貨幣基金產品,引入餘額理財功能。部署帳戶管理系統會收取一次性服務費,以及對維護、更新系統、驗證服務收取年費等。
2、客戶驗證服務:支付機構花大價錢(如匯付天下2017年支出2370萬元)進行用戶實名認證,可以通過為網貸平臺提供客戶驗證服務適當變現。截至2017年末,匯付天下為超過1500家網際網路金融提供商驗證超過2780萬帳戶持有人身份。
3、流量變現:2017年是貸款業務大年,匯付天下推出了SuPay貸款超市,向網貸平臺推介小微商戶,並獲得佣金。截至2017年末,累計推介45000家小微商戶,當年助力發放小微商戶貸款2.69億元。
4、風控能力輸出:據稱,2013年以來,匯付天下累計積累超過1000億條支付相關的結構化且可分析的信息,截至2017年末,已經開始向華夏銀行輸出風控能力。
數據顯示,2017年,匯付天下共實現金融科技服務(增值業務)收入8430萬元,同比增長43.86%。從金額上看,已經超過了備付金利息收入。
所以,央媽關上備付金利息這扇門,支付機構則打開了增值業務這扇窗,怎會活不下去?
風險提示
最後是風險提示時刻。
招股說明書中,單就風險因素提示,匯付天下便密密麻麻列了32頁。一方面,是為了免責,履行充分告知的義務;另一方面,支付行業的確變數很多,財報數字反映的只是靜態的經營成果,市場競爭卻瞬息萬變。
當C端被充分挖掘,B端也遲早成為紅海,從來就沒有護城河。對企業而言,需要不停地增長、不停地尋找新方向,IPO只是打響了發令槍。
對於個人,何嘗不是如此,每一個所謂的人生新階段,也都只是新的起跑點。佛家有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時間川流不息,現在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