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和父親張繼國 駕駛公交車圍繞京城轉5萬餘圈,行駛裡程達103萬公裡無事故的44路駕駛員張繼國師傅,在創造繞城圈數最多紀錄的同時,還引導他的兒子張鵬繼續幹好公交崗位,做一個愛崗敬業的好職工,為首都公交再創新業績。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張繼國和兒子張鵬都是上晚班,一個跑內環,一個跑外環,夜晚下班後幾乎是在零點後到家,吃著夜宵,聊著一天的感受,然後再進入夢鄉。在張繼國的薰陶下,26歲的張鵬對於追趕父親創下的繞城50400圈紀錄非常自信。
一家三代人服務同一條線路
說到在44路上工作的張繼國和張鵬父子倆的故事,還得從他們祖父輩的張存善說起。張存善是張繼國的父親,也是44路的元老,1980年二環準備開新線,作為老6路聯組長的張存善,帶著自己的聯組,和其他車隊抽調來的幾個聯組,組成了現在的44路。
1982年9月,張存善退休後,年僅18歲的張繼國從山東老家來到北京,接替老父親的崗位。與父親張繼國的經歷完全不同,張鵬從小在父親駕駛的公交車上長大的。在張鵬看來,父親神氣十足地駕駛公交車的樣子,簡直就是他的偶像,在爺爺和父親聯合薰陶下,張鵬從小就有了很深的公交情結。張鵬高中畢業後機緣巧合地參加了2013年的公交招聘,似乎和父親一樣,幹了近6年的售票工作後,張鵬於2018年10月也坐進駕駛位,成為了一名駕駛員。
爺兒倆每天繞二環路「內外聯動」
作為44路外環駕駛員的張繼國對44路的發展也頗有感觸。1981年1月1日,44路公交線路正式開通運行,外環俗稱「大環」,全長24.47公裡。這條線路開通後,曾先後使用過各種柴油車,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加,2017年2月44路外環又替換為雙層的純電動。2018年5月,為助力北京「藍天計劃」,44路內環置換為純電動公交車,如今父子倆都經過了從駕駛燃油車到電動車的轉變,這種轉變對於他們來說,是見證公交跨越發展的親歷者和實踐者。父子倆一個在外環跑,一個在內環跑,經常有同事和他們開玩笑說:「嚯,這爺兒倆,每天繞著二環路『內外聯動』啊!」
張繼國擔任駕駛員30餘年,安全行駛103萬多公裡,榮獲各種榮譽證書20多個,先後在「青」字號和「工」字號車組15年,1996年6月取得了技師資格,1997年取得了首席資格。各種榮譽加身的父親一直是張鵬的榜樣,同時也是張鵬工作中的師傅。由於駕齡較少,駕駛經驗不夠豐富,張鵬常常遇到問題後,首先想到的是向父親請教。
父親口手相傳服務之道
張繼國和張鵬都是晚班車司機,大多數情況兩人收完車回到家都已經是夜裡零點了。由於44路內、外環在不同的場站,兩人到家的時間也不完全一致,但不管誰先到家,都會等著另外一個一起享用他們「專屬」的美味夜宵。
每天吃夜宵的時刻,也是爺兒倆「圍爐夜話」的時候,聊得最多的是工作。
父子倆一個在內環、一個在外環,彼此間相對行車,總有遇到的時刻。在眾多車流中,當父親的一眼能認出兒子,張繼國告訴記者只要彼此相遇,他總要向兒子點一下頭,兒子張鵬也肯定會向他點一下頭。別看彼此隔著二環路相望,但對方的動作全都在眼裡。
不管是遇到的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是遇到的不順心的事兒,張鵬都會在這個時候向父親一股腦兒地「傾倒」出來,父親每天凌晨的諄諄教導成了他不斷進步的最大動力。
張繼國的妻子孟貴隆幾年前就已退休,以前是只為丈夫一個人準備夜宵,現在家裡又多了一個晚班車司機,雖然說只是添一雙筷子的事兒,但是出於對丈夫的關心和兒子的疼愛, 孟貴隆每天準備夜宵更認真了。在家裡兩個晚班車司機的影響下,孟貴隆也形成了與常人不同的生活「時差」——每天凌晨三點睡,上午九十點才起。「只要他們爺兒倆身體健健康康的,我就覺著值了。」孟貴隆說。文/本報記者 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