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34歲女博士選擇丁克生活,57歲的母親催生無望,一怒之下自己生了二胎,於是女博士放話說「養老可以,養娃絕對不行」,面對這一胎和二胎34歲的差距,吃瓜網友們紛紛感嘆孩子何其無辜。
中國人口結構在逐漸發生改變,新生兒的出生率越來越低,老齡化開始嚴重,甚至在2018年還創下了史上出生率最低,從80後到00後短短二十年的時間,人口縮減了35%,哪怕是國家開放了二孩政策,依然有大部分的年輕人無動於衷,這讓一些催生的老人開始另闢蹊徑。
為什麼老人越渴望孩子,年輕人就越恐生呢?
1、孩子對於家庭的作用變了
古人有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於老人來說,孩子就是一個家族的未來,是血脈的延續。
我們經常能夠從老人的回憶中,發現從前是一個生產力至上的社會,大家都在一個生產隊掙工分,家裡大大小小都在勞動,孩子多就代表勞動力多,所以那時候的女性,主要任務就是生孩子。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裡,養兒是為了防老,孩子對於老人來說,就是晚年生活的保障。同時孩子多了也可以分擔家庭風險,比如在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時,一個孩子拿出10萬元,與5個孩子拿出2萬元,是完全不同的壓力。
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大多數人成年後就離開父母,養兒不絕對等於晚年保障。況且隨著現在的醫療水平增高,各種養老院拔地而起,社會政策中的醫療、社保、退休金,杜絕了看病困難,無人養老的問題,沒有了後顧之憂,對於生娃這種事,就有了新的認知。
況且,現在養娃成本極高,由於競爭壓力加大,教育成了普通家庭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很我父母就不遺餘力地培養孩子。同事家一個3歲的小孩子,在上了書畫、鋼琴、烹飪輔導後,一個月就要交2萬的學費,還不算各種奶粉、輔食和衣服。
將一個孩子普通的養到大學畢業,就要花費將近一百萬,看看這個讓人上頭的開銷,再想想自己的餘額,就冷靜了想要孩子的心。
沒有人不喜歡小孩子,但是當孩子從生產力變成碎鈔機時,生孩子也成為了需要冷靜思考的行為。
2、被選擇生育和主動選擇丁克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是否會選擇丁克?
下面一個多贊回答是這樣說的:「不是是否選擇成為丁克,而是我們根本沒得選擇。」
很多人說女人生孩子天經地義,可是只有女人才知道,生孩子是走了一遭鬼門關,且不說懷孩子到生產女人所要經歷的重重苦難,只說從懷胎十月到孩子呱呱墜地,再到孩子可以上學,其中所需要花費不說,還要浪費女人將近4年的時間,這對於一個職場人來說,幾乎是自殺式的選擇。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件事,一位女員工剛被招進企業發現自己懷孕了,主動跟公司說明情況,並保證不會因為要生孩子影響公司正常運作,但還是被公司在試用期辭退了。
站在企業的角度,雖然不太人性化,但是公司也沒錯,畢竟該名女員工還沒有為企業做過貢獻,卻馬上要享受各種孕期、產檢、產假、哺乳假等帶薪假期。
而且一旦籤定了正式勞動合同,員工懷孕期和哺乳期企業是不能辭退的,所以站在企業的角度,用這個員工的風險和成本都太大了。
但對於這個女員工來說,卻也不太公平。剛剛事業起步,卻又要回歸到起點,用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哺育孩子,離開職場。
世界瞬息萬變,誰也不能保證四年之後回歸職場自己還能不能適應工作?是否能夠很好地平衡孩子、家庭和職場的關係?這些都是未知數。
丁克家族有一種兩極化的現象,被迫選擇丁克的人,還是希望有孩子的,只不過受到自身條件限制,而那些自身條件良好卻選擇丁克的人,大多是主觀意願的表達。
這一類人又被網友們稱為覺醒者,她們不在將生育看成評價女性的唯一標準,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層次的東西,在馬斯洛的基本層次需要論中,她們屬於自我實現和精神需求,站在人類需求的頂端。
3、選擇丁克,拒絕用奉獻式教育埋葬自己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孩子對於家庭來說,就是維持和延續的紐帶,每當婚姻有了矛盾之後,耳邊總會有人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再忍忍,孩子都這麼大了」、「你離婚是痛快了,可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這些道德綁架的理由,讓很多婚姻不幸的女人,一點點熬過漫長的一生。
古代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對於女性來說,在對待家庭和孩子方面,依然還是奉獻式的教育,完全失去自我,放棄自己的工作、學業、朋友,甚至人生。
看到太多女人渾渾噩噩的活著,這讓清醒的人更害怕,幸福的婚姻不是沒有,可就如同是買彩票一樣,賭贏的機率不大,輸了卻是永不翻身,這種自我迷失,讓她們選擇避開奉獻的開始,絕對不會出現孩子束縛自己。
在對待婚姻的看法上,很多人各不相同,根據調查我們發現,相似家庭經歷的人,看待婚姻的觀點就相同。出生於婚姻不幸的家庭,相對比婚姻幸福的家庭來說,對於另一半的信任和依賴,遠遠不如本身給予安全感。
4、原生家庭的傷害,讓很多女人選擇把悲劇止於自己
同事小趙是一個公司儲備的管理人才,同時也是距離我最近的一對丁克家庭,當在談及為什麼不生孩子時,她回憶起自己的母親說:「你知道我在上大學之前,從來沒有自己決定過穿什麼衣服,我連自由吃飯都不允許,每次我媽都是告訴我,全家的錢都花你身上了,如果你考不上好大學,就不用說是我閨女。」
那種場景和壓力,現在想想都感覺窒息,小李說我最害怕不是母親,而是害怕我也成為這種母親。
對待孩子的教育理念,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經常打罵、訓斥,嘲笑他們無用的父母,讓小趙從小就深受負罪感的折磨。可是大多數人在延續了父母的壞習慣時,並不會與父母聯繫到一起,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因為共性而產生的情感盲區,如果不是童年傷害太深,很少有人會意識到父母的關係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
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安,讓女性在設想孩子成長時,對自己產生懷疑,不認為自己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媽媽,這種強烈的要負擔起一個生命的責任感,在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把自己壓垮。
5、寫在最後
一部分人為了丁克而丁克,盲目從眾下的決定,在沒有充分思考和準備下做出的選擇,就形成了一部分人對於丁克家庭的刻板印象,不穩定、生活混亂、毫無保障等等……
我們不能否認一部分丁克是在進行這種生活,可對於這類人來說,沒有思考的選擇就如同在懸崖上閉眼行走,精神的貧瘠讓她們無論是否成為丁克,終將會因為外界的評論和目光,將人生變得一團糟。
對於自由丁克的人來說,婚姻的穩定不是寄託於孩子,也不是寄託於自己的依附,自身的安全感同樣不是來源於家庭,生活不是活在別人的評價和眼光中,而是在有足夠的能力的獨立,在精神上的富足,在沒有孩子之後,讓人生完全屬於自己。
能不能生孩子和是否生孩子,都是一名女性的自由,任何一位女性都有選擇自己是否成為母親的權利。女性和母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卻被人將女性直接定義為母親,對於丁克女性抱有極大的惡意,仿佛放棄生孩子,就是放棄了作為女人的資格。
無論是不是選擇丁克,對於女性來說,絕對不是只能生育的認知。
在央視演說【後浪】中,陳冰說:「你們擁有了我們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好與壞都是主觀上相對的看法,任何被堅定的選擇,都是值得佩服的精神,丁克家庭究竟好不好,會帶來什麼影響,實質上並不取決於結果的好壞,而是你是否正在行使自由選擇的權利掌控自己的人生。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