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身形健碩、行動敏捷,
躍動在青藏高原的雪山深谷之間;
它皮毛華美、儀態威武,
是守衛在冰天雪地裡的高山之王。
它就是雪豹,神秘的高原精靈。
▼
1.青藏高原冰天雪地中的雪豹, 圖源: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01
走近雪豹
雪豹是食肉目貓科豹屬動物,
是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貓科動物。
由於其常年在雪線附近的冰天雪地活動,
被稱作雪豹。
它可以耐受-40°C低溫,
是最耐寒的貓科動物之一。
通常能耐極冷溫的動物(像北極熊),
大多有厚厚的脂肪, 動作緩慢憨呆;
但雪豹在耐低溫的同時
還有著敏捷的捕食身手,
這得益於其肌肉和骨骼的獨特結構,
幫助它在陡峭地形中
爬臥、加速、轉身和從高空跳落,
與身體幾乎等長的尾巴既能保溫取暖,
又可輔助其協調平衡。
雪豹主要以巖羊、北山羊、盤羊等
高原山地有蹄類動物為食。
當這些食物缺乏時,
也會捕食一些高原兔、旱獺等小型哺乳動物,
以及雪雞、馬雞、虹雉等鳥類。
因此,
雪豹是高山環境裡最頂層的捕食者,
又被譽為「雪山之王」。
雪豹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
及其周邊地區海撥3000-5000米的冰天雪地,
包括中國等十多個國家,
分布範圍約200萬平方公裡。
▼
2.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雪豹分布略圖(黃色為雪豹分布區域),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至2013年,
中國、阿富汗、印度、蒙古國、巴基斯坦、俄羅斯、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
都利用紅外相機拍攝到野生雪豹。
和大熊貓一樣,
雪豹是全球珍稀的瀕危物種,
全球總數約為4000多隻。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將雪豹列為瀕危物種,
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將雪豹列入禁止國際間貿易的動物。
▼
4.雪山之王, 圖源:VCG
雪豹終生保持著獨居性和強烈的領地性,
它們會頻繁通過氣味標記(噴灑尿液)
和地面標識(刨坑等)來劃定邊界,
時刻維持屬於自己的獨立「王國」。
在每次棲息地巡查過程中,雪豹會重新進行標記。
希望在同一區域內不被其他同類幹擾。
其他雪豹根據嗅覺識別標記點氣味,
判斷自己棲息地是否有其他個體入侵,
或者自己是否不慎進入了其他更強大雪豹的領地。
雪豹十分善於利用地形隱藏自己,
通過在巖石上、流石灘、灌叢中
匍匐前進來伏擊獵物。
它們可以跳躍15米之遠、6米之高,
捕食其身體重量3倍以上的動物。
▼
除了大型雄性犛牛之外,
雪豹幾乎可以單獨捕食其領地內絕大部分動物。
雪豹個體的捕食活動範圍相當大,
最遠可達80 km,
面積大於1500 km2,
最大活動面積4500 km2,
與當地獵物的豐富度密切相關。
▼
7.雪豹與它的獵物,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02
起源青藏
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
這裡是它的第一故鄉。
生存在高原獨特的環境,
雪豹演化出了一些適應方式。
為了適應高原寒冷,
雪豹進化出了厚厚的皮毛,
每平方英寸皮上有26000根毛(人類只有1300根),
密實的皮毛形成一道抵抗風寒的牆。
為適應高原低溫空氣,
雪豹演化出發達的鼻腔,
短而寬的鼻腔能將吸入肺部的冷空氣變得暖溼。
雪豹還有一雙適合在雪地行走的「雪地靴」,
腳上㕌大的肉墊, 分散了重量,
使其能在雪地行走自如。
▼
8.雄踞雪山為王, 雪豹進化出了多項適應機制, 腳上㕌大的肉墊是天然的「雪地靴」,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為了適應缺氧環境下的奔跑捕獵,
雪豹進化出高度發達的分配血液、調節呼吸等技能。
強有力的胸部肌肉使雪豹能深呼吸,
有助其在高山空氣稀薄帶呼吸更多氧氣。
雪豹體內的血紅蛋白高度集中(16.4g%),
即便氧氣含量比較低, 它們也能夠適應。
▼
9.雪豹高度發達的分配血液和調節呼吸等技能, 讓它能夠在高原上如履平地,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雪豹多在陡山峭壁上行走,
需要高超的平衡能力。
雪豹尾巴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平衡器,
它幾乎和身體等長,
其身長75-155cm, 尾長80-105cm。
在陡峭地形捕食時,
粗大的尾巴就像走鋼絲繩人手中的平衡木,
讓雪豹得以快速在各種地形運動,
攫住獵物, 保持自身平衡。
但雪豹尾巴的功能不僅於此,
休息時, 尾巴盤在身體周圍,
是一條舒服的保暖圍巾。
更有科學家認為,
雪豹粗大的尾巴能夠儲存脂肪以備不時之需。
▼
10.雪豹幾乎等身長的尾巴, 圖源:VCG
03
走出青藏
雪豹誕生於青藏高原,
演化成高海拔極端環境的適應強者,
隨後走出青藏,
徵服了中亞的許多高山。
豹屬動物約在1130萬年前
與貓亞科其他屬的動物分開演化,
雪豹與獅的演化分歧時間大約在463萬年前,
此時正值青藏高原隆起、成形的時期;
在約260萬年前,
青藏高原的隆起進入第二階段,
形成更高海拔的高原,
這段時期可能是雪豹演化成高原特有種的關鍵階段;
在約170萬年前,
原本分布於高原的雪豹開始往周圍高地進行輻射擴散,
上演了「走出青藏」的宏偉大片,
逐漸分布到帕米爾高原、天山和阿爾泰山。
無論是種群擴張還是收縮,
雪豹都長期紮根在這片崇山峻岭之中。
歷史上雪豹幾乎是中國特有的一個物種,
不僅因為中國是雪豹的起源中心,
同時也是全球雪豹最大分布國,
目前擁有超過全球60%的棲息地和種群數量。
現代青藏高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
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五省(區)。
▼
11.雪豹在中國的分布, 黃色為分布區域,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04
高原旗艦
雪豹是青藏高原的旗艦物種,
旗艦物種對社會生態保護力量
具有特殊號召力和吸引力,
可促進社會對物種保護的關注。
中國的雪豹保護與研究,
一直在行動。
在1980-2000年,
中國政府建立了上千個自然保護區,
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1989年),
並開展了多次綜合科學考察。
▼
12.遠古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 現今這裡是雪豹保護的前沿地, 雪豹在高原幸福自由地生活,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自2000年至今,
研究人員在新疆和青藏高原開展了多次調查研究,
內容涉及雪豹分布、數量、棲息地利用等方面。
2015年在羌塘保護區、色林錯保護區
啟動雪豹種群研究及保護項目,
2017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與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
建立「三江源雪豹研究中心」,
啟動三江源雪豹保護與研究。
▼
13.中國雪豹保護研究進程圖,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同年啟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將雪豹列為重點研究的高原旗艦物種,
廣泛運用紅外相機、衛星定位系統等新技術
開展雪豹種群規模、活動範圍和生活習性,
同時對雪豹進行其他生物學及遺傳學機制研究。
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中提出
「要加強以雪豹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
增強雪豹等旗艦物種棲息地適宜性和連通性」。
同年,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發現,
祁連山地區雪豹的種群數量
存在增加趨勢和棲息地多元化現象。
記錄到雪豹夏季在亞高山針葉林中的活動蹤跡,
雪豹的活動範圍明顯擴張。
▼
15.祁連山地區3隻雪豹同時活動場景, 是雪豹數量增加的信號,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雪豹還被稱為
「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
它位於食物鏈頂端,
活動範圍與它捕食的獵物豐富度
有著密切關係。
它的存在表明當地生態系統
具有較高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只有這樣,
獵物的種群數量和分布才足以支撐
頂級食肉動物的種群數量和分布。
雪豹數量由稀見到增多
說明了食物鏈愈加完整,
生態環境向好。
從另一個方面,
保護好作為傘物種的雪豹,
也意味著
對於「庇護傘」以下其他生物的保護
上升到一個新臺階,
能有效保護同一生態需求的其他種群,
處於較低營養級的物種,
以及生態系統的組分等。
05
王者未來
近幾十年來加速的全球變暖
正在改變生態系統,
威脅著生物多樣性。
特別是,
青藏高原和周邊地區的升溫速度
是全球平均升溫速度的兩倍多,
全球變暖
使得雪豹的適宜寒冷生境日漸縮小,
迫使雪豹向更高的海拔遷移。
同時快速升溫使植被類型的改變,
造成了如藏羚羊、巖羊、野犛牛等雪豹
主要獵物的種類以及分布的改變,
使得雪豹的食物選擇越來越少,
食物鏈被迫改變。
今天是10月23日, 國際雪豹日。
青藏高原的雪豹,
源於斯, 長於斯,
見證了高原的滄桑, 也曾擴張到全球。
全球變暖卻侵蝕著雪豹的領地,
在通往更高山的路上,
維護雪山之王的生態環境,
保護雪豹, 需要你我共同參與,
不要讓雪豹成為雪山上孤獨的王者,
不要讓雪豹隨著最後一條冰川消亡而消逝。
讓它們永遠雄踞在高山之巔!
▼
16.讓雪豹生活在舐犢情深的美好家園!圖源:VCG
- 全文完 -
感謝閱讀
創作團隊
策劃 | 姚檀棟、安寶晟、劉勇勤、姚汝楨
王偉財、周蕾蕾、陳文鋒、戴玉鳳
撰文 | 張同作、劉勇勤 、趙長明、陳翀
審核 | 姚檀棟、安寶晟、劉勇勤
編輯 | 戴玉鳳、姚汝楨、周蕾蕾
參考文獻:
1. 廖炎發. 青海雪豹地理分布的初步調查[J]. 獸類學報, 1985, 5(3): 183-188.
2. 馬鳴, 徐峰, 吳逸群, 等. 利用自動照相術獲得天山雪豹拍攝率與個體數量[J]. 動物學報, 2006, 52(4): 788-793.
3. 譚邦傑.我國的珍貴獸類[J].生物學通報,1985(04):16-19.
4. 王彥, 馬鳴, 買爾旦, 等. 近 60 年來雪豹 (Uncia uncia) 研究的文獻分析[J]. 生物學雜誌, 2012, 29(3): 78-82.
5. 徐陽. 雪豹研究與保護中國需發力——從首屆國際雪豹論壇說開去[J]. 綠色中國, 2015 (15): 52-57.
6. McCarthy T M, Fuller T K, Munkhtsog B. Movements and activities of snow leopards in Southwestern Mongolia[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5, 124(4): 527-537.
第三極大本營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
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