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大眾文化越來越普及,許多歷史上的遷客騷人都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於是蘇東坡「吃貨」的標籤便應運而生。大家都知道了蘇東坡是個吃貨,並且還留下了東坡肉這道美味佳餚。可是你真的了解了蘇東坡所創造的美食嗎?你知道美食背後的歷史背景嗎?
大家剛開始了解蘇東坡一定是通過書本上的詩詞,發現人家蘇東坡可真的是厲害,寫詩一定要與美食挨邊,並且還要寫得讓人垂涎欲滴,千年過去直到現在,都還有人惦記著蘇東坡吃的東西,文人墨客競相模仿。那麼,蘇東坡是怎麼想到徹徹底底地做一個美食家呢?
我們從他的仕途這一方面可以做出以下分析,蘇東坡在嘉佑二年考中進士及第,本來仕途無憂的他卻寫了一首詩得罪人而被貶謫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在黃州的蘇東坡從此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美食探索生涯。 宋朝時主要以食羊肉為主,豬肉是為人所嫌棄的,因此豬肉在那時也是比較便宜的。拿著微薄收入的蘇東坡只能夠買豬肉,不過他從未想到自己的東坡肉流傳後世。按當時的社會條件以及蘇東坡的人物背景來看,當時的東坡肉與現在的東坡肉是不能相比較的。
蘇東坡被貶在黃州的這段時期內,其實過得是十分心酸的。從他詩中所及的東坡羹就可以發現,「我昔在田間,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角鼎,自煮花蔓菁。誰知南嶽老,解做東坡羹。」野菜與米煮成的糊糊,沒有現代作料的加持,放在現在也不會是美味佳餚。
59歲的他被貶在惠州,迎來了歷史上最為低潮的時期。雖然被貶,但他此時內心仍然心系朝廷,仁宗的哭泣,讓他對自己的政治生涯還抱有一絲幻想。但是貶謫終究是悲傷的。所以,他將自己的心思放在美食上,這其實只是一個環節悲傷的手段。被貶的地方十分偏僻,沒有什麼美味佳餚。當然,南方是盛產植物的地方,於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後來,蘇東坡被貶謫到海南島。大家可能會覺得海南島多好,有陽光沙灘,美麗海岸,其實不然,這個當時的蠻荒之地,你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到當時的環境是多麼惡劣。蘇東坡剛來到島上的時候,島上沒有可以食用的東西,於是,他不得已將眼光放到島上的野生動物上。 這個美食就是生蠔,生蠔在蘇東坡看來究竟有多美味呢?其實,從他寫給兒子的信就可以看出來。蘇東坡告訴兒子,生蠔臺美味了,不要把這個告訴朝中人,怕他們來這裡跟我搶。從蘇東坡的語言中就可以看出他吃貨的屬性了。
但是,「吃貨」只是現代人為蘇東坡貼上的標籤,東坡肉在當時也不過是用清水煮熟而已,並沒有現代各種調料的調節。蘇東坡吃的食物也是極為樸素的,來到儋州之所以會吃生蠔,只是因為島上荒蕪,並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食物而已。總的來看,蘇東坡被貶的時期中所創設出來的美食是當時生活窘境所反映出來的處境,他並沒有要成為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