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4日電中國研究人員14日報告說,他們歷經十餘年的一項大規模農田監測研究顯示,廣泛種植轉基因Bt棉花,雖然可以有效控制棉鈴蟲的危害,但由於農藥噴灑次數和用量都明顯減少,間接導致另外一種害蟲 盲椿象泛濫成災。
這一研究成果14日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網絡版上。負責此項研究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吳孔明研究員介紹說,這是全球範圍內首次針對轉基因Bt棉花進行的大規模、長期性的田間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今後研發新的轉基因棉花需要考慮盲椿象害蟲問題,其他的轉基因Bt作物生態系統也需要建立新的害蟲治理體系。
此外,這一研究也表明,轉基因作物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是長期的和區域性的,必須長期跟蹤監測,解決隨之出現的各種問題,才能更好地推廣種植轉基因作物。
Bt是一種名為蘇雲金桿菌的細菌簡稱。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特定基因引入作物,使其能夠編碼合成Bt毒蛋白,從而殺死侵襲的害蟲。上世紀90年代中期,轉基因Bt抗蟲棉花、玉米及馬鈴薯等相繼研製成功,為害蟲治理提供了新策略。
吳孔明的研究團隊在早期的田間監測研究中發現,種植轉基因Bt棉花後,棉田中的棉鈴蟲的確能得到有效控制,棉田施用農藥的次數也大大減少,而且產量也比普通棉花明顯增加。
棉鈴蟲是主要針對棉花的害蟲,即「靶標害蟲」。他們在這次新的研究中,把監測目標轉向了棉花的「非靶標害蟲」 盲椿象。他們在1997年至2009年的實地研究中發現,在中國華北地區,盲椿象一般於6月上中旬從其他寄主遷入棉田,而由於這段時間正是二代棉鈴蟲的防治期,普通棉花防治棉鈴蟲噴灑的農藥,間接殺死了剛侵入棉田的盲椿象。
但轉基因Bt棉花大面積種植後,由於棉花本身抗棉鈴蟲,農藥噴灑次數和用量都明顯減少,間接導致盲椿象種群獲得生存空間,在棉田暴發成災。而且,隨著盲椿象從棉田繼續向其他寄主遷移,盲椿象也威脅到了葡萄、蘋果樹、桃樹和梨樹的生長,成為多種作物的新蟲害。
害蟲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每年全球農作物因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約為20%,用於害蟲防治的農藥達250萬噸。
(本文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