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院《科學》刊文:中國轉基因棉花致盲蝽爆發

2021-01-09 網易探索

2010-05-14 14:21:38 來源: 網易探索

舉報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在《科學》發表報告稱,中國大面積種植轉基因棉花造成盲蝽大爆發。

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的吳孔明。


盲蝽已經添充由於殺滅棉鈴蟲而留下的生態位。

網易探索5月14日報導 據英國《自然》雜誌5月13日報導,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在《科學》發表報告稱,中國大面積種植轉基因棉花造成盲蝽大爆發。

在中國北方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中發現,種植轉基因棉花來殺死它的主要害蟲棉鈴蟲,但卻可能導致其它昆蟲的大量爆發。上世紀90年代初期,棉鈴蟲爆發嚴重打擊了棉花的產量和經濟效益,使用殺蟲劑控制棉鈴蟲會對環境造成危害,造成每年數千例的中毒死亡事件,1997年,中國政府大力推廣種植轉基因棉花,它能產生一種來自綠芽孢桿菌(Bt)的毒素,可以有效殺死棉鈴蟲。

現在有超過400萬公頃的Bt轉基因棉花在中國種植。自從這種轉基因作物推廣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昆蟲學家吳孔明就帶領一個團隊對中國北方38個地方的害蟲種群進行監控,監控面積覆蓋了300萬公頃棉花和2600萬公頃其它各種農作物。

盲蝽是盲蝽科(Miridae)一些昆蟲的統稱,以前在中國北方只是一種數量較少、危害並不嚴重的害蟲。但是,研究人員發現自從1997年以來它們的數量增加了12倍。「現在盲蝽成了北方地區的主要害蟲。」吳孔明說, 「它們的數量大量增加與大規模種植Bt轉基因棉花有很大的關係。」吳孔明和他的同事推測盲蝽種群數量的激增與引進Bt轉基因棉花之後農田裡使用廣譜殺蟲劑減少有關。「盲蝽對Bt毒素並不敏感,因此當農民不再使用殺蟲劑後它們就開始興盛蔓延。」吳孔明說。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這周的《科學》雜誌上。

「盲蝽和棉鈴蟲一樣,如果不加控制可以使棉花減產高達50%。」吳孔明補充說。這些昆蟲同樣也會對其他農作物形成威脅,例如青豆、穀物、蔬菜和各種水果。

盲蝽爆發

盲蝽的爆發迫使農民重新使用殺蟲劑,目前他們使用殺蟲劑的數量已經達到引進Bt轉基因棉花前的2/3。吳孔明估計一旦盲蝽產生抗藥性,農民很快就會像以前一樣噴灑農藥了。

兩年以前,紐約科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家大衛·賈斯特(David Just)領導的一項研究認為中國種植物Bt轉基因棉花的經濟效益已經被損壞了。他們把原因歸結於為了對付次要害蟲而大量使用殺蟲劑。這個結論還存在爭議,批評者的觀點主要集中在該研究採用了相對較小的樣本空間和經濟模型的應用。美國聖·保羅明尼蘇達大學的經濟學家大衛·安多(David Andow)指出,現在吳孔明的發現支持了這個早期的研究結果。

「這項調查結果再次提醒我們,轉基因農作物並不是控制農業害蟲百發百中的神奇子彈。」安多表示,「他們只能作為一個整體害蟲管理系統的一部分,才能保證長期的經濟效益。」

硝煙背後

每當把主要害蟲作為目標加以控制的時候,在同一地點其它物種就有可能迅速增加。例如,棉鈴象甲曾經是世界範圍內棉花的主要威脅。當農民針對棉鈴象甲噴灑殺蟲劑時,棉鈴蟲卻產生了抗藥性,迅速增加成為了新主要害蟲。同樣的道理,自從Bt轉基因棉花引進之後,在美國南部臭椿象代替棉鈴蟲成為了主要害蟲。

隨著轉基因作物的大量推廣,安多表示,農民需要反應害蟲種群數量變化的有效系統。這需要基於對殺蟲劑使用的時機、劑量和頻率的研究,來應付新發生的害蟲。「當讓農民來決定如何控制害蟲的時候,他們更傾向於過度使用殺蟲劑。」安多說。

吳孔明和他的同事正在尋找利用殺蟲劑的最有效的方式,並且他們在棉田附近種植害蟲喜歡吃的普通作物來減少盲蝽對棉花的損害。同時中國研究人員也在試圖開發能夠同時殺死棉鈴蟲和盲蝽的轉基因棉花品種。然而,吳孔明強調害蟲防控必須保持整個生態系統的視野。 「轉基因作物的影響必須在環境水平上進行評估,考慮到不同生物物種的生態環境上的投入。」他說,「這是確保它們的可持續性應用的唯一方法。」

吳孔明簡介:

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兼任國家第二屆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植物保護》主編和《昆蟲知識》副主編等職。長期從事棉花害蟲生物學和控制技術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973計劃、863計劃、支撐計劃多項課題。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7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60餘篇,論文被他人引用1000餘次。 200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8年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封面文章。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轉基因棉悲喜劇:中國棉花產業恐重蹈大豆覆轍
    1992年底,郭三堆研製成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FM Cry1A 融合Bt殺蟲基因,並將其導入棉花,創造出單Bt轉基因抗蟲棉。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個擁有轉基因棉花技術的國家。1993年底,中國轉基因植株培育成功。1994年,進入田間試驗,並通過了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的鑑定,1995年申請了國家專利。
  • 轉基因棉田裡的新麻煩:棉鈴蟲走了盲蝽象上位
    5月14日,美國《科學》雜誌網絡版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孔明帶領的一個團隊的論文——《Bt棉花種植對盲蝽象種群區域性災變影響機制》。1990年代初的幾年裡,由於長期通過噴灑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對付棉鈴蟲,使得喜歡鑽吃棉桃的這種害蟲產生了可怕的抗藥性,棉鈴蟲在中國大面積爆發。在吳孔明的記憶裡,1992年是一個頂峰,華北地區棉花減產超過30%,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
  • 反季節食品和轉基因無關 小黃瓜都是「躺槍」
    目前,我國只批准轉基因棉花、番木瓜進行商業化種植;批准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昨天上午,「@人民日報」上發布長微博「鑑別轉基因那點事兒」,首次公布了我國的轉基因作物名單,同時,對網傳的「轉基因食品鑑別方法」進行了回應,這條微博很快引起熱議。 昨天,現代快報對南京部分超市進行了調查,同時採訪了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的專家。
  • 聖女果、小黃瓜不是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一直備受關注,網上流傳的「轉基因食品名單」靠不靠譜?一些所謂的「鑑別轉基因作物方法」正確嗎?國家正式批准種植或進口的轉基因作物有哪些?就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農業部及專家學者。
  • 人民日報公布轉基因食品名單 小黃瓜不是轉基因食品
    【回應】已批准安全證書的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業化種植  「截至目前,我國批准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並在有效期內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員謝家建介紹,證書的發放是根據研發人的申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評審,經部級聯席會議討論通過後批准的。證書的批准信息已經在農業部相關網站上公布(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各批次的批准情況都可以查詢。  取得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並不能馬上進行商業化種植。
  • 《紐約時報》刊文介紹美國轉基因爭論 像極了中國
    與他的同僚一樣,在這場爭論初一爆發時,他甚至還不清楚轉基因生物到底是什麼東西。但他很能理解為什麼他的同事們幾乎都已經被該法案支持者口中的「無轉基因生物綠洲」所打動。「只要在網頁的搜索欄中鍵入『轉基因』,你所看到的鋪天蓋地都是負面信息,」他這樣對工作人員說。反對這一禁令很有可能會毀掉一名議員的連任前景。
  • 網傳轉基因鑑別方法不靠譜 聖女果小黃瓜「躺槍」
    目前,我國只批准轉基因棉花、番木瓜進行商業化種植;批准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昨天上午,「@人民日報」上發布長微博「鑑別轉基因那點事兒」,首次公布了我國的轉基因作物名單,同時,對網傳的「轉基因食品鑑別方法」進行了回應,這條微博很快引起熱議。  昨天,記者對南京部分超市進行了調查,同時採訪了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的專家。
  • 棉花棉盲蝽防控技術
    進入6月下旬後根據棉花蕾鈴被害率3~5%開始防治棉盲蝽(此期隨著棉花蕾鈴的增大,在我區一般不建議防治棉盲蝽)。 二、防治原則 早查早治,根據防治指標防治棉盲蝽。預防在棉花3~4片真葉期,集中防治於棉花4~8片真葉期,重點防治減輕棉盲蝽對棉花幼蕾期的危害脫落。
  • 警惕棉盲蝽發生危害,適時準確施藥是關鍵
    2019年9月份天山植保在南疆一團調查棉盲蝽對棉花的危害損失情況,部分棉花種植區域棉盲蝽的危害損失率普遍在5~15%,而棉盲蝽嚴重發生的棉田點片,棉葉大量破孔,棉盲蝽蛀鈴率可達80%~100%,部分棉田點片造成絕收。目前南疆棉田正遇棉盲蝽危害期,由於南疆棉田4月以來,降雨多,田間雜草多,棉盲蝽有爆發成災的可能。
  • 同樣是蝽,為什麼你卻是吃蝽的蝽
    中國已知有500 種以上。那麼,常見有哪些益蝽呢?根據林毓鑑等學者2000年整理的《中國益蝽亞科( Asopinae)名錄》,中國有17屬53種。首先是益蝽,這裡的益蝽是指益蝽亞科益蝽屬的益蝽,學名Picromerus lewisi,雖然活躍於北方,但幾乎全國各地也能見到(與Picromerus bidens相似);其次是蠋蝽/Arma chinensis,也幾乎遍布全中國(與Arma custos相似);目前,這兩種益蝽在中國的研究是最深入的,甚至已有大規模的擴繁;另外,還有藍蝽/Zicrona caerulea,這種可以說是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
  • 益蝽研究小記:同樣是蝽,它卻是吃蝽的蝽
    900屬,超過4700種,中國已知有500 種以上。根據林毓鑑等學者2000年整理的《中國益蝽亞科( Asopinae)名錄》,中國有17屬53種。首先是益蝽,這裡的益蝽是指益蝽亞科益蝽屬的益蝽,學名Picromerus lewisi,雖然活躍於北方,但幾乎全國各地也能見到(與Picromerus bidens相似);其次是蠋蝽/Arma chinensis,也幾乎遍布全中國(與Arma custos相似);目前,這兩種益蝽在中國的研究是最深入的,甚至已有大規模的擴繁;另外,還有藍蝽/Zicrona caerulea,這種可以說是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
  • 黑龍江大豆協會稱轉基因與腫瘤高度相關
    昨日,央視網刊出報導《「大豆保衛戰」:轉基因大豆油致癌?》。鑑於目前我國正密集進口轉基因農作物,這則報導顯得格外觸目驚心。6月13日左右,我國農業部批准發放三種轉基因大豆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6月20日左右,阿根廷媒體報導,我國政府又批准了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對華出口許可。截止到目前,今年獲批進口的轉基因農作物共包括三種大豆、兩種玉米和兩種棉花。
  • 黑龍江豆協:轉基因大豆與腫瘤高度相關
    黑龍江大豆協傳會:轉基因與腫瘤高度相關央視網 轉基因大豆從進口的那天起就與爭議相伴,這緣於人們對其「有毒」的擔憂。在至今尚無科學實驗的前提下,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一份與腫瘤高度相關的分析報告,讓人觸目驚心。「之前我們對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持審慎態度,但看到《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後,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 2020-2026年中國轉基因產品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四、轉基因產品發展前景  第三節 轉基因植物發展現狀分析    一、轉基因棉花市場分析      (一)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      (二)轉基因棉花商業化進程      (三)轉基因棉花最新技術動態    二、轉基因番木瓜市場分析      (一)轉基因番木瓜種植狀況分析
  • 綠盲蝽該怎麼治?
    一、綠盲蝽的危害和習性綠盲蝽的危害部位不同,造成的危害現象也不盡相同。嫩葉危害,會產生一個褐紅色的小點,逐漸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點會變得中空,後期葉片會皺縮;花蕾危害,花蕾上會出現小紅點,後期花蕾直接脫落,難以形成果實;幼果危害,綠盲蝽頭部有一根針,它會刺入幼果內吸食汁液,這樣幼果就會流出紅褐色的膠質物,後期,被綠盲蝽叮咬的地方,會凹陷長出鏽疤或者瘤子,影響果實外觀。
  • 科學網—專家稱轉基因技術不會改變農作物遺傳規律
    轉基因技術能夠解決人類面臨的食物短缺、能源危機、資源匱乏等問題,但由於需要評估轉基因品種表現性狀和遺傳變異效應,大眾質疑聲不絕於耳。在轉基因問題採訪中,科學家和傳播專家多次強調,媒體報導和網站上的一些傳言,不論在轉基因還是其他科學問題上,都不能成為證據,除非它們是來自專業科學雜誌上正式發表的論文。
  • 中國農業科學院退學博士 實名舉報轉基因檢測機構造假
    2016年9月20日訊 9月18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退學的博士生魏景亮在網上發表文章稱,其所在研究所的農業部轉基因動物及飼料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有多項造假行為。昨天下午,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聲明稱,農業部聯合調查組將於9月20日進駐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開展核查工作,「我院將積極配合,若反映的情況屬實,我們將嚴肅處理」。
  • 果園殺手綠盲蝽為害嚴重,隱蔽性很強
    近三四年,果園中一不速之客突然爆發,為害嚴重,且隱蔽性很強,善於偽裝。近日,隨著氣溫回升,降水較多,該果園殺手意欲再次為非作歹,今天被抓了個現行!這位不速之客就是綠盲蝽,今天將把綠盲蝽這一令人頭疼的害蟲,全方位地向大家進行解析,嚴防綠盲蝽今年再次為害果園。
  • 網傳轉基因食品名單不靠譜 聖女果小黃瓜不是轉基因!
    聖女果是轉基因,轉基因大豆不發芽,五顏六色的玉米也是轉基因……打開朋友圈,出鏡率最高的可能就是關於轉基因食品的傳聞。這些傳聞孰真孰假?作為普通老百姓很難分辨,甚至為一些不實的傳言所迷惑。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食品中,到底哪些是轉基因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到底有沒有害?
  • 中國人是不是進口轉基因農產品的「小白鼠」
    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迅猛增長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彭於發介紹說,自1996年轉基因農作物開始商業化種植以來,截至2018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了約113倍,累計面積達25億公頃,表明轉基因技術在全球普及速度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