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三月河南省鴉嶺鄉,漆黑的月色中,幾個人正在偷偷摸摸的忙碌著,就這樣一扇通往地下的大門被打開了。恰巧這一幕被路過的村民發現,慌亂、害怕、恐懼,村民踉踉蹌蹌朝著八千米外的縣城跑去,沒有人會想到一個沉睡千年的秘密正在被打開,慌亂中村民來到派出所向執勤民警報案:「有人挖古墓。」夜不再平靜。
鴉嶺鄉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西南,在這裡土生土長的村民依賴著鴉嶺鄉腳下厚實的黃土,世代種植著紅薯,同樣在這片紅薯地上也適合挖紅薯窖。有些時候紅薯地窖挖的太深容易塌陷,但是在夜裡修復紅薯窖這顯然不合事理。執勤民警立刻意識到,這個紅薯窖並不簡單,夜色下顯得更為詭異。
黑夜裡執勤民警決定下到紅薯窖一探究竟,下去兩位民警竟先後上來四個人。毫無疑問確實有兩位嫌疑人在挖古墓,在民警的審問下兩位村民交代了挖古墓的過程,並且追回了丟失的文物。從追繳回來的文物看,純銀的質地,精美的紋飾這顯然不是一般的墓葬。那麼這裡究竟藏著何人?這座墓葬又是如何被挖紅薯窖的村民發現的呢?
村民大面積種植紅薯,如何保存成為了重大的難題,如何既經濟又實惠還能較好的保存紅薯,老祖先的智慧創造成為了不二的選擇。紅薯窖基本成為了家家戶戶必備的紅薯儲存空間,為了保持紅薯的新鮮,增加紅薯的溼度。當地村民會往紅薯窖內灌水,常理來講,灌倒紅薯窖內的水都能長時間保存,而辦案民警所在的紅薯窖卻無論如何也存不住水,反之這裡像一個巨大的無底洞。灌入紅薯窖的水流去了哪裡呢?
挖掘行動隨之展開,經過多天的挖掘清理,墓葬的規模基本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在此之前誰也想不到在如此平常的紅薯窖下居然隱藏著規模好大的古墓。古墓豪華程度驚豔了在場的所有人,作為死者的安身之所,墓主人生前會毫不吝惜的修建墓室。畫像石、唐三彩、陶器,在這片寶地下,曾經的貴族本著事死如事生的觀念。
32米長的墓道首先讓考古工作者感到吃驚,墓道原本作為墓主人靈魂升天的地方,但是如此之長的墓道實屬罕見。隨著清理的更加細緻入微的進行,更多驚喜更是不斷。一個類似勺子的文物被清理發現,湯匙上到有一個蓋子,口沿特意製作了流口,如此精美的勺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從使用上分析,長長的勺柄,小小的湯匙顯然不方便盛飯使用。文物是歷史最直接的展現,文字又能對細節加以補充。經過進一步的清理「四兩二分宅」,四兩二分是湯匙的容量,根據換算,湯匙能裝水160毫升。那麼如此精確的湯匙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考古專家查閱大量資料,終於在唐代的古畫《宮樂圖》中找到了答案,這把勺子名叫茶鐺,長把流口,方便煮好茶後濾出茶水。想必墓主人生前也是個愛茶之人。
一邊加快清理的速度,村中的民警也也加強了村內的思想教育工作,越來越多的文物被追繳回來。一隻玉碗再次讓考古工作人員感嘆唐朝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碗內並非平整光滑,而是有意刻畫著網格向外輻射,西米排列深淺相同。這些刻畫一定是有意為之。
《茶經》中記載,唐代的茶葉多為餅茶,飲用前需將茶研磨成粉末狀,之後放入鍋中煎煮,讓茶葉充分滲透。而這隻玉碗很有可能就是一個研茶缽。同樣在《宮樂圖》中確實也有類似的飲茶工具展現。
同樣這座古墓中又發現了一張巴掌大小的桌子,桌面上纏繞這忍冬紋,鏤空繁複,鑄造精美。底布有意雕刻的獸蹄,讓支撐多了一絲穩固。鶴首低垂似乎在沉思,頸部有完美的幅度。如此精巧的桌子又是做什麼的呢?《茶經》中記載,飲茶首先要制茶。而這張小桌子就是制茶所用,把茶也放在小桌子上烘烤,讓茶從外到內被烤熟。而低垂的鶴首可用來移動茶籠。
文物是歷史的直接展現,考古不斷進行,越來越多的文物將展現在世人的眼前。而這些文物不僅能夠解開歷史的迷題,更能為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