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1.2億打造民族自救劇
湖南衛視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隆重開播。該劇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張黎執導,匯聚張嘉譯、宋佳、黃志忠、胡歌、張歆怡等實力演員,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群災難中的倖存者,在民族危亡之際,奮起反抗的感人故事。為原汁原味地呈現小說深刻而悲憫的人文情懷,《四十九日祭》的劇本由嚴歌苓親自操刀。劇中,倖存者無望而絕然的抗爭猶如「困獸之鬥」,對歷史的個體化解讀讓南京大屠殺的悲劇意味更顯濃重。
《四十九日祭》白描式手法再現災難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在接下來的6周內,有20萬以上甚至30萬以上的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在日軍大肆縱火和搶劫之後,南京城被毀三分之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這是百度百科上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註解。20萬、30萬、三分之一,這些龐大到令人暈眩的數字雖讓災難的沉重一覽無餘,卻總是讓人少了一些身臨其境之感。那些隕落的生命淹沒在冰冷的數字背後,有誰知道當死亡在逼近時,他們曾經歷什麼樣的恐懼?
作為曾親身經歷納粹迫害的猶太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在70歲的時候才初次碰觸這個題材。與《辛德勒的名單》宏大、煽情的風格不同,他的《鋼琴師》將視角定格在災難中的個體身上,這種冷靜而克制的白描式手法在《四十九日祭》中得到了再現,日軍屠城,藏身於聖馬德倫教堂的眾人如鋼琴師一般,過上了陰溝老鼠般狼狽、慌亂的生活。為了生存,他們會為一個土豆、一口水而大打出手,這種「難看」的眾生相真實得令人心悸,災難的力量更顯震撼。
超重量級班底「四十九日」靈魂「重建」
嚴歌苓、張黎、張嘉譯、宋佳、黃志忠、胡歌,從臺前到幕後,《四十九日祭》的班底都堪稱頂級。面對南京大屠殺這樣的題材,豪華的班底不再是一種博收視的手段,在這裡,他們承擔了一種艱巨的社會責任——歷史正在遠去,他們的演繹讓更多人重溫歷史、銘記傷痛。劇中,張嘉譯由一個油嘴滑舌的「假神父」變成與日軍同歸於盡的英雄;宋佳從對個人小情愛的專注到犧牲自我、拯救他人;黃志忠為了女兒、不顧尊嚴當起了日本人的「走狗」;胡歌成了「孤家寡人」仍不放棄戰鬥……他們的個人魅力與角色魅力融為一體,在《四十九日祭》中迸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在中國傳統中,四十九日是個特殊的日子,死去的靈魂要在七七四十九天裡徹底與人世斷了關聯,然後投胎轉世、進入下一個輪迴。《四十九日祭》裡,倖存者們也在經歷一場靈魂的重建:慘案的不斷發生讓原本自求多福的風塵女們與女學生共同進退,前後反差令人不由嘆服人性的力量——而這就是《四十九日祭》對歷史的別樣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