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我們家的主食,幾乎人人都吃過。儘管佔多數的是南方不過北方人也是吃的,北方人煮米飯稍硬,而南方人煮米飯稍軟,這就是飲食習慣的差異,我就是喜歡吃硬一點的,比較香濃好吃。
米的做法看似簡單,但要做出一鍋美味的米,也並不容易,加水和選擇米都很重要,尤其是初學者在廚房裡,做得不好就是乾飯,再加上夾生飯。
燒出一鍋香米飯,究竟是米飯更重要還是鍋更重要?
我覺得米很重要,其次是鍋,其次是水。
但一些人說鍋比米重要,另一些人則說一切。有些人說米佔很大一部分,鍋和水佔很小一部分。
為何大米很重要?
米是決定米的關鍵,沒有好米,再高的廚藝,尤其是陳米,黴爛的米,沒有油脂和水分,做出來的米乾巴巴的,甚至有一股黴味,就算你在煮的時候加了植物油,也很難不加油脂地吃。不管用哪一種高級鍋,這種米做出來的飯都是很難下飯的。
假如是上等米,特別是新鮮米,做出來的米香逼人,軟糯適中,油光閃閃,即使不吃菜,也可以吃一碗。這種米,隨便用什麼鍋煮出來的米都很香。
再說一遍鍋的重要性
上等的大米配上等的鍋,煮出來的米飯味道就不一樣了,現在大家都喜歡吃鄉下的鐵鍋飯。用普通鐵鍋在柴火上煮米飯,會有鄉下特有的焦香。而且還有鍋巴的香味。這種焦香,再高級的電飯鍋也達不到。那是罐子的重要性。
如今一般都是用電飯鍋來煮米飯,多功能電飯鍋的確能煮出香味,特別是帶有蒸氣的電飯鍋,米飯煮出來的顆粒都很香,連鐵斧電飯鍋也有鍋巴。
煮米補水的重要性
每一口鍋煮出的米,加水量不同,產地不同,加水量也會不同,新鮮米和陳米加水量也會不同。因為每一種米都有自己的特點:吸水能力不同。
一般而言,鮮米加水少,是因為其含水率沒有降低,而陳米則不同,由於長期保存,含水率都會揮發掉,加水後含水率就會增加。另外,不同地區的稻米加水量也會有差異,一般南方稻米加水量要多些,這是由於生長期不同,南方稻米生長期短,每年收穫二至三次,稻米澱粉含量高,口感較差,硬度較低。
而且北部的水稻吸水率較低。北部稻米生長周期一年一收。北半球晝夜溫差大,大米澱粉含量低,質地柔軟,口感好。優質大米吸水率低,蒸出的大米香濃黏稠,彈得飽滿,晶瑩潔白。但並不是一概而論,還要看當地的土壤水質如何。
飯好不好吃,如果人餓了,不管是什麼米,不管是什麼鍋,煮出來的飯都會有香味。這就是飢餓的滋味,希望人們不要在飢餓時,去判斷食物的好壞。由於不能比較。
烹飪方法只是分享自己製作美食的過程,並非唯一的標準。千家萬戶的菜餚都有千家萬戶的味道,每個人的喜好不同,請多多包涵,也請大家多加關注,多收藏,多轉發,你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